飲食!追求!——張愛玲的精緻斑斕(一)

因為一部《傾城之戀》,知道了張愛玲這個名字,並看到了一張她的照片。那時對張愛玲的最初印象,便是她頭微仰著,手扶在腰際,眼尾淡淡掃過來,彷彿將這世間的一切都收入眼底,卻又好像什麼都無法入她的眼。也正是由於那張照片,才一直覺得她定是一個孤傲、清冷的女子,猶如活在這世間之外。

然而,當你注意到她身上所穿的那身衣服時,卻又一定會與我一樣,突然發現,原來這位孤傲的女子,也有這樣可愛的一面。在舊時的人眼中過於色彩斑斕的配色,卻頗得這位小資情調的小姐的喜愛。寶藍配蘋果綠,松花色配大紅,蔥綠配桃紅的搭配,在當時的大上海社交圈中,是那般的與眾不同,想讓人忽視她都不太可能。

飲食!追求!——張愛玲的精緻斑斕(一)

張愛玲曾說:“對於不會說話的人,衣服是一種言語。”她的那些色彩斑斕,也許正是她心中對世界、對生命的美好渴望,正是她不同於其他人的言語。她說,“我既不是美女,又沒有什麼特點,不用這些來招搖,怎麼引得起別人的注意?”她說,“我小時候沒有好衣服穿,後來有一陣拼命穿得鮮豔,以致博得‘奇裝異服’的‘美名’。”

也許是童年時期家庭的不幸,被雙親忽視,才造就了她這般外表看似孤冷、但內心卻極度渴望美好與關注的性子。但無論這個世界如何冷待了年幼時期的張愛玲,不可否認的是,在大上海的燈紅酒綠中,在古典與時髦的碰撞與交融中,她的“文學夢”還是一點點地萌發了。這座曾被她描繪成“新舊文化種種畸形產物的交流”的城市,孕育了她的智慧,讓她對文學有了更深的渴望。

張愛玲在文學上的天分是眾所周知的,作為她的一名忠實的文學追隨者,在這裡我暫不贅述她的文學天分;作為一名吃貨,我反倒對於她文字中不經意間流露出的那些生活中的她的可愛的另一面比較感興趣。

如果細讀張愛玲的文章,就會發現在她的作品中,很多內容都與吃有關,這不得不讓我相信,如果民國時期也有“吃貨”這種說法,這位傲嬌的張大小姐絕對會當仁不讓,被人稱為“吃貨裡的資深行家”。而更讓我驚喜的是,她筆下的美食,全都五彩斑斕,有著自身的色彩,彷彿最偉大的畫家用他們手中的畫筆,為其點綴了最美麗的顏色般,讓人只看上一眼,便深深地愛上。

這從她的一篇名為《談吃與畫餅充飢》的長文中就能看出來。在萬餘字的篇幅中,張愛玲對美食的追求與熱愛幾乎隨處可見。

飲食!追求!——張愛玲的精緻斑斕(一)

就連在如今日常生活中,隨處可見的、再普通不過的大餅和油條,到了這位資深吃貨張大才女的筆下,也變得美味了不少。她說:“大餅油條同吃,由於甜鹹與質地厚韌脆薄的對照,與光吃燒餅味道大不相同,這是中國人自己發明的。有人把油條塞在燒餅裡吃,但是油條壓扁了就又稍差,因為它裡面的空氣也是不可少的成分之一。”看了這段形象的描寫之後,你有沒有想起今天早上吃的油條和豆腐腦?想來如果少了那些蘊藏其中的空氣,再吃起油條來,難免會缺了那股子鬆脆可口的感覺。

張愛玲還曾給一些以前不知道名字的美食起名,例如,《談吃與畫餅充飢》一文中提到的另一種吃食——“蛤蟆酥”:

我母親從前有親戚帶蛤蟆酥給她,總是非常高興。那是一件半空心的脆餅,微甜,差不多有巴掌大,狀近肥短的梯形,上面芝麻撒在苔綠底子上,綠陰陰的正是一隻青蛙的印象派畫像。那綠絨絨的就是海藻粉。想必是沿海省份的土產……

飲食!追求!——張愛玲的精緻斑斕(一)

蛤蟆酥不過是因為外形長得像青蛙,便被張愛玲起了這樣有趣的名字,其實並不是什麼稀罕的吃食,不過是一種用海藻粉、麵粉、油酥和芝麻等為原料,經過烘烤之後製成的香酥餅,這種食物在舊時蘇州的大街小巷隨處可見。除了《談吃與畫餅充飢》之外,張愛玲還寫過一篇名為《草爐餅》的文章,裡面描寫了一種放在爐子上烤的無油燒餅。

有一天我們房客的女傭買了一塊,一角蛋糕似地擱在廚房桌上的花漆桌布上。一尺闊的大圓烙餅上切下來的,不過不是薄餅,有一寸多高,上面也許略灑了點芝麻。顯然不是炒年糕一樣在鍋裡炒的,不會是“炒爐餅”。

不知為何,讀完上面的這段文字之後,我的腦海中最先閃現的是青稞餅與雲片糕的結合體。酥脆可口的青稞餅搭配鬆軟可口的雲片糕,這樣的全新嘗試,不知道會不會吸引張愛玲這位資深的吃貨來上一口。

說起雲片糕,這是張愛玲的大愛。張愛玲的嘴很刁,但她卻偏愛甜食,所以一向以香甜軟潤而聞名於世的雲片糕,就入了這位張大小姐的眼。

雲片糕又名雪片糕,外形為長方形,有整齊規則的稜角。雲片糕原料繁多,工藝極為精細。主要原料有糯米、白糖、豬油、欖仁、芝麻、香料等,吃起來口感軟潤、清甜細膩。

飲食!追求!——張愛玲的精緻斑斕(一)

雲片糕是廣東潮州人中秋拜月時的貢品之一,每年到了過節前夕,便是雲片糕最暢銷的時候,潮州人幾乎家家戶戶都會買雲片糕,不只因為美味,還因為它有“步步高昇,求福吉祥”的含義,所以常用雲片糕饋贈親友,表達心意。

這小小的雲片糕看似不起眼,卻有著十分傳奇的來歷,它的名字可是大有來頭。據傳,當年乾隆下江南的時候,曾經來到淮安城西北的河下鎮。應了當地一位姓汪的鹽商的邀請,去他家賞雪,看著滿園的雪景,乾隆詩意大發,於是吟道:“一片一片又一片,三片四片五六片,七片八片九十片……”嘴裡說了半晌的“片兒片兒”,可這最後一句怎麼也接不下去了。乾隆望著窗外的大雪,心中暗暗焦急。

好在這位鹽商混跡商場多年,也是一位懂得察言觀色的主兒,看到這裡又怎會不知面前這位九五之尊要下不來臺,所以馬上端上來一盤茶點請皇上品嚐,也算是給他留出想下句的緩衝時間。

乾隆也不客氣,拿起面前的白色糕點吃了起來,入口鬆軟、清甜可口,吃後齒頰生香,遂忍不住大加讚美。得知這糕點乃主人家祖傳的小食,尚未命名,乾隆想到這糕點的色彩、形狀,就如同外面飛舞的薄薄的雪片,於是為其賜名為“雪片糕”。結果不曾想,在揮筆題名的時候,乾隆高興得竟然筆下大意,將“雪片糕”寫成了“雲片糕”。

不過,我倒覺得這未必是乾隆的筆誤,是有意為之也未可知。單從兩個名字上來看,“雪片糕”未免有些樸實,反倒是“雲片糕”讀起來更加有趣,也更為生動。遠處看起來,彷彿一朵飄揚在空中的白雲,鬆鬆軟軟,意境生動。

而這生動又夢幻的小點心,經常會出現在少時張愛玲的夢中,每每夢到,總要念上幾回。只不過後來她卻說“吃著吃著卻變成了紙,除了澀,還感到一種難堪的悵惘”。也許這句話是她對當時生活的一種感悟,由最初的甜蜜溫馨,到了最後的苦澀孤獨。

生活也是這樣,無論是先甜後苦,還是先苦後甜,總要努力地過著屬於自己的人生,痛苦可以將你的生活打磨成薄薄的一片雲片糕,卻也能給你一條可以通往美好的幸福之路。用現在比較流行的話來說:只要在路上,就沒有到不了的遠方;只要你堅強,總有一天,你會活成自己渴望的模樣。

選自鍾小萌 《民國好食光》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