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延身为蜀汉大将结局为何如此之惨?没有别的原因,性格使然!

以“部曲”的身份随刘备作战,也就是说魏延出仕的起点,比吕布都远远不如,仅仅是个小兵罢了。生于乱世,为将做官,带兵打仗,固然要冒一定风险,但是可以期待建功立业,故而大家往往也是趋之若鹜。

但是做一名小兵,可就完全不是这么回事了。要么是生活艰难,刀尖舔血,讨口饭吃;要么是原本家庭尚可,忽然天降横祸,惨遭抓壮丁——杜甫的《石壕吏》讲的不就是这事么!总之,国家分裂,内战不止的年代,去当小兵的,多半都是毫无话语权的底层群众。魏延去当兵,从他后来的表现看,第一种可能性更大些。

魏延身为蜀汉大将结局为何如此之惨?没有别的原因,性格使然!

但有些天才,是身份、地位等等东西都遮挡不住的。魏延不但在残酷的战场上活了下来,还活的很好,“数有战功,迁牙门将军”。(《三国志·蜀书·魏延传》)能够屡立战功,从小兵升为牙门将军,不仅需要运气,还需要这个人对军事有着极其敏锐的嗅觉和总结经验的能力。魏延便是运气、直觉、经验与能力的综合体,这样的人,我称之为天才。天才往往是极其显眼的,有识人之明的人一定会感受到强烈的不同。

刘备有一个优点,一个人是不是人才,他往往能够准确判断。当然,他不一定能发挥出这个人的才干。但这一次,刘备不仅辨识出魏延是个天才,还把他放在了正确的位置。“先主乃拔延为督汉中镇远将军,领汉中太守。”(《三国志·蜀书·魏延传》)要知道,镇守汉中这个位置,大家都以为非张飞莫属,毕竟刘备阵营两大战略方向,荆州由二弟关羽镇守,那么汉中由三弟张飞镇守似乎顺理成章。不仅大家这么想,张飞自己也这么想:“(张)飞亦以心自许。” (《三国志·蜀书·魏延传》)等到结果出来,“一军尽惊”,这个任命实在太出人意料,魏延一个苦出身,从小兵爬起来的将军,这就负责起方面重任,部分将领心中不服,可以理解。毕竟不是说你是天才,大家就对你心悦诚服,门第阶层,依然是重要的影响因素。

刘备看出了大家的想法,为此特地开了一个大会。会上他问魏延,如今你接下了汉中的重任,你打算怎么办呢?给大伙说说呗!魏延豪迈地回答:“若曹操举天下而来,请为大王拒之;偏将十万之众至,请为大王吞之。”(《三国志·蜀书·魏延传》)这一回答里包含了魏延的战略思想,即魏国主攻汉中,则魏延死守关隘;若偏师来攻,则魏延将积极进取,以攻代守。而当初夏侯渊,就是没把握好二者的取舍,自取败亡。不过这些话本身倒不是关键,毕竟吹牛人人都会。真正的关键在于,大伙儿听到魏延回答后的反应是这样的:“先主称善,众咸壮其言”。(《三国志·蜀书·魏延传》)

大家都没把这当吹牛,他们真觉得魏延能办到这事。也就是说,论资排辈时,很多人是有意见的,可是论到能力上,没人对魏延不福气。

魏延身为蜀汉大将结局为何如此之惨?没有别的原因,性格使然!

魏延镇守汉中的情况,也没有给他自己的承诺丢脸。关羽败走麦城,刘备起大兵讨伐孙吴,为二弟报仇,守护蜀汉门户的只剩下魏延。曹魏此时,如果没有趁虚而入,并吞蜀汉的想法,我是不信的。然而一方面魏延镇守下的汉中无机可趁,另一方面曹丕继位不久,需要巩固自身统治,蜀汉方才安然度过此次危机。魏延的确功不可没,诸葛亮随即提拔他“领丞相司马、凉州刺史”。(《三国志·蜀书·魏延传》)诸葛亮对魏延真的是十分器重,魏延也用战绩报答了丞相的信任:“魏后将军费瑶、雍州刺史郭淮与延战于阳谿,(魏)延大破之。”(《三国志·蜀书·魏延传》)魏延说自己能吞十万偏师,真不是吹牛。

我们所知道的,是“善养士卒,勇猛过人,又性矜高”的魏延,因为自己古怪高傲的性格,得罪了不少人。其中一位名叫杨仪,心胸特别狭隘,“仪性狷狭”,最终与魏延成了死对头。(《三国志•蜀书•杨仪传》)

刘备、诸葛亮曾是魏延的坚强后盾,如今他们都不在了,魏延却觉得自己能够统率大军继续北伐:“吾自当率诸军击贼。”(《三国志•蜀书•魏延传》)杨仪是不可能接受魏延来继任的,他和大家商量后,决定按照诸葛亮的撤退方案,班师回朝,并且散布魏延要北降的谣言,“张言延欲率众北附。”(《魏略》)冲动的魏延选择了公然作乱,自行率军先南下,“所过烧绝阁道”,并且和杨仪互相攻击对方叛乱(《三国志•蜀书•魏延传》) 朝中没有人替魏延说话,“董允、蒋琬咸保仪疑延”。士卒也不肯效命,“军皆散”,最后惨遭马岱斩首。

魏延身为蜀汉大将结局为何如此之惨?没有别的原因,性格使然!

就连陈寿都忍不住替魏延说了两句公道话:“原延意不北降魏而南还者,但欲除杀仪等,本指如此,不便背叛。魏延的悲剧,固然与其出身、性格有关,但是也要看到,他的死对头杨仪是个心胸特别狭隘之人,最后的下场是“(杨)仪自杀,其妻子还蜀”,同样是场悲剧。用人之际的蜀汉,出身贫寒、性格孤傲并不是什么大问题,但当两个性格同样有缺陷的人遇到一起时,最终酿成大祸。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