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陶渊明的孙子唐朝大将军陶英,要带着嫡系部队定居到桂林之南的平乐县?

桂林之南

这不瞎说嘛,陶渊明是东晋人,死于427年,是五世纪的人。陶英是唐末的人,九世纪末十世纪初的人。你说是陶渊明的孙子?那这中间这个儿子到底活了多少年?

陶英只是认陶渊明为先祖,这在隋唐非常正常,大家都喜欢认一个大姓为祖先,并不能确认就是。

平乐陶氏倒是确实有记载,也确实有语言学证据证明他们是唐末过来的,算是早期的客家人吧。

也不奇怪,本来为李唐打仗,打完了发现李唐没了,北方又一片战乱,这边多的是荒地,干脆就在这边定居了。


寻常味

自三国建制至今,平乐成为桂北县城的第二大建制,是桂北的一个重要的物流文化中心,在桂北乃至广西的发展中起着举足轻重的地位,很多人知道有一个昭州,知道昭州人文荟萃,知道平乐的繁华源远流长,但是,人们对于平乐的历史,知道的不多,平乐县志是现在的人们补充的,过去的记录很少,有很多东西已经流失,补充的也是解放后出现的东西,对于清朝以前的历史,平乐人知道有一个李商隐,所以办了一个李商隐学术研讨会,推销了几个沙田柚,其实还没有荔浦的芋头哪么出名,其他的就再也说不出一个所以然来,街头戴眼镜的老人家们,叫他们说一下平乐的典故传说,也许会津津乐道,他们所说的也许是真的,也许是杜撰的,但是总的来说,还是知道一些。其实平乐的历史,真的值得平乐人骄傲,现在人们一般都说平乐县城是平乐的发源地,平乐历史的重点应当放在平乐县城,本人认为,占平乐人口一半的“土人”,讲哪些百姓话的人才是平乐历史发展的真正主流,阳安青龙一带才是平乐历史的考证的重点,我们考证平乐的历史,不能不考证一下阳安青龙的历史,尤其是阳安陶李宾莫翟欧的历史,把他们的历史搞清楚了,平乐发展的历史也就一目了然了。

在平乐阳安青龙一带,生活着一个与众不同的族群,这个族群所以与众不同,是因为他们有自己独特的语言,这种语言与目前的平乐县城和北部乡镇居民通用的语言——“官语”(西南官话)大相径庭。这种方言的特点是帮端母字声母有鼻冠音,发音时“气流从鼻腔吸入”。语音温婉不足,刚劲有余。有人从语音方面来考证,认为属于两广的粤语次方言,他们举了一些很好的例子:从阳安青龙去广东打工的“土人”,很容易就学会广东话,因为广东话有很多地方同这种方言一模一样,而讲“官语”的人要学习广东话就困难多了;有人从历史源流,语言的相同点来考证,认为属于北方方言的发展和变异,是祖先唐宋语言的残遗。从他们的语法习惯及一些日常用语进行举例,认为与以北方“白话”形式写成的唐宋话本小说有很多相通之处。如称“渴酒”为“吃酒”、称“父亲”为“大”、把“媳妇”叫作“新妇”、称“订婚”为“写婚”,还把青年小伙称作“后生”、把“一两个”叫作“个把儿”……这些语言相通之处,在唐宋话本小说里比比皆是,因此就认为阳安“土话”实际上就是唐宋都城当时通用的“官话”。不管怎么样,这种方言的存在有他自己的合理性,我们不是语言学家,不能真正考证出它的真正源流,只能承认这种方言的存在就是合理的。

这个族群以阳安为中心,辐射源头、青龙、同安、张家、二塘,甚至远到梧州地区的昭平,钟山。源头往南方面的人,讲的方言虽然在语音方面同正宗的阳安方言有一些差异,但是还是属于阳安方言语系。有人做过粗略的统计,讲阳安方言的人不少于20万人,在这些地区又以陶、李、莫、翟、宾、欧姓的语言为正宗。陶、李、莫、翟、宾、欧主要生活在阳安青龙地区,所以自古以来人们就把这种语言称为阳安话。

在上面的文章中,我曾经说过,考证平乐的历史,首先要考证生活在阳安一带人的历史,清楚了阳安人的历史,也就清楚了平乐的历史,有的人也许不以为然,我们不妨从下面几个方面进行考证:

现在生活在阳安一带的人,人们习惯把他们称为“本地人”,他们说的话,称之为“本地话”,其实,平乐从三国时候就已经作为一个县的建制,既然是一个县,生活着的人必然不少,他们应当是实实在在的本地人,他们说的话,才能称为本地话,阳安一带生活着的人,从他们的族谱来看,来得最早的是陶、李、莫、翟、宾家族,也是从唐朝以及唐朝以后才来的,他们为什么能够称为本地人呢,哪些真正的本地人到那里去了。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我们首先考证一下现在生活在平乐北部的人,他们来到平乐的时间:现在平乐北部的居民以“官话”为主,主要分布在平乐镇、福兴、沙子、长滩和二塘一带。与南部生活的居民形成了两大不同的语言语系,及不同的生活习惯。这些居民多是陈、黄、刘、张、潘、陆、吴、马等姓居民的后代。据《平乐县志》以及以上姓氏居民的《族谱》记载,上述姓氏的平乐北部居民,他们其实也是外来人口。他们的祖先都是在明末清初时才从南方的湖南、广东、江西等地迁徙来的。他们所说的语言是从老祖宗继承下来的语言,是明清时代西南地区通用的官方语言,即“西南官话”,这种“官话”一直沿用到今天,成为西南少数民族地区通用的共同语言,也就是我们俗称的“官话”。

从上面的考证我们可以看出:平乐南部的居民不是正宗的平乐人,明清时代迁徙来平乐的北部居民更加不是正宗的平乐人,哪么正宗的平乐人到哪里去了,我们随便到平乐街上问一问,你的祖先是生活在平乐的三国时候的人吗?没有人会给你一个准确的答案,我们还是从陶、李、莫、翟、宾来平乐的历史中寻找答案。

据史书记载:“平乐陶氏,乃邑中大姓。始祖陶英,唐代青州人。屡官太尉。唐哀帝天佑二年(905年)上书言事,触怒权相朱全忠,拜征南将军,统兵八万征昭州(治今平乐)。后朱全忠篡唐,陶英被解除兵权,乃隐居平乐阳安,死葬县城东南张家乐加村长山下。”

据平乐《陶氏族谱》记载,平乐的陶姓人家是唐朝末期从山东迁至而来的。始祖陶英系晋朝大诗人陶渊明后裔。进士出身,唐昭宗时立战功奉命职守青州府,后升兵部侍郎封太尉。唐天佑2年(公元905年)昭州发生动乱。时任山东青州留守的太尉陶英和李梁(平乐县李氏家门始祖),受朝庭封为征南大将军,率莫、翟、宾等,统兵八万征昭州((平乐)。大军兵不血刃,平定了动乱。唐天佑4年(公元907年),朝庭变故,朱温易唐为梁。,陶英被解除兵权,陶李将士不愿为梁作臣,遂辞官解甲归田,隐居于昭州南部的"莲塘村"(今阳安乡的陶村),成为平乐这个岭南古城的第一代大规模的中原移民。

据清光绪10年《平乐县志》记载,平乐陶姓、李姓人的始祖都是唐代人,皆为朝廷显要,官拜太尉。陶太尉名英,字俊杰,山东青州诸城人。李太尉名梁,字应君,山东青州益都人。二人在唐末昭宗在位时同朝为官,因同乡情谊,私交甚厚。因看不惯当时宣武节度使朱全忠(温)的擅权专政,常上书谏言,触犯了朱全忠。天佑年间,岭南瑶民起义,南方很不安宁。朱全忠为了拔去眼中钉,趁机向昭宗建议将陶英、李梁二人调离京都。昏庸的昭宗听信谗言,于天佑二年(905年)任命陶英、李梁为征南大将军,率兵8万征讨“西粤昭州瑶蛮”。陶、李两位太尉本身具备文功武略,在朝廷又十分合拍,所以指挥军事配合得相当好。他俩率部进驻平乐,不及数月,便将起义瑶民镇压下去。“平蛮”之后,二人安抚民众,治理政务,把昭州军政治理得有条有理。待地待地方政局稳定后,天佑四年(907年),正准备班师回朝,忽闻朱全忠(温)弑君称帝,取唐为梁(历史上的后梁),陶、李二位太尉忠君至上,不愿接受后梁的招抚,“耻为梁臣”,又自忖无力灭梁复国,只好自卸兵权,带着眷属及莫、翟、宾等姓将领,屯田戌边于昭州南部的诞山脚下。陶、李二太尉释兵之后,寄情于平乐南部山水,整天寻仙访道,倒也乐得清闲。因二人门阀相对,故儿女之间亦结为世亲。莫、翟、宾等将领也随二公休养生息,儿女之间亦结为姻亲,从此在诞山脚下繁子衍孙,子孙散居于今青龙、阳安、桥亭、张家一带。

3段记载都有据可考,说的是同一个问题,大同小异之处有一些,但是有一点可以确定,那就是:陶李两家也不是正宗的平乐人,他们在平乐其实也是客卿身份,属于所谓的“客家人”。

他们的到来,形成了平乐南部居民的第一次大迁移。

平乐南部居民祖先第二次由外迁入的高峰在宋代仁宗皇佑五年(1053年),此时距陶、李两位太尉率兵到平乐相隔近一个半世纪。岭南壮族在首领侬智高的率领下起兵反宋,建立“大南国”,攻城掠地。皇佑五年(1053年),宋仁宗以枢密副使狄青为征南大将军,率兵南下“平蛮”。由于先祖于唐末避居广西平乐之缘,在朝廷的陶、李、莫、翟、宾姓将官乃招募老家山东的子弟,组成精锐部队,自愿追随狄青“征蛮”。狄青率领的征南部队进入广西后,把平乐当作后方。很快将侬智高的壮族起义军击溃。战事平定后,随征的将士又有相当一部分留下,与他们唐代先祖留下的后人一道,在平乐南部垦兵屯田,耕织持家。这便是平乐南部居民由外迁入的第二次高峰。

除了上述的迁移外,两宋时期,还有不少外乡人向桂西北各地迁移。宋朝初年,广东省广州府三水县人黄龟,因“兵伐不测,自往广西桂林临桂县东乡富家庄马山嵗,居于网山之下”。后“因世乱兵伐,逃至茅茼洲居住。所生二子,分居平乐府恭城县白洋江山背,土名黄瑶河;次子随父,生子在茅茼洲,改土名毛村,捕鱼为业”。

在元代,迁居广西的外族人中,以姓氏论,其可考者有刘、黄、唐、陈、杨、罗、邹等十数姓。以迁出地论,则仍以江西、福建、广东与湖南诸省为多。考其迁徙的原因,主要是出于政治上的仕宦广西,逃避战乱,或誓不仕元而定居广西。前者为平乐知府刘衍,郁林知州刘潛,桂林镇抚使刘贵魁,邕州参军黄宗文,都是游宦广西而定居下来的

元代中叶,有广东嘉应州人邹德宏、邹德俊之子孙分别迁广西平乐与北流县。

有明一代,从江西、湖南、湖北及广东等地迁入的外乡人更多。

陈、李、黄、何、吴、林、黎、王、卢、曾、谢、颜、莫、周等大姓,都是从那个时候来到平乐,他们的来源地是湘、粤、赣、闽一带。

平乐沙江乡廖氏之族,明代来自江西。

弘治年间(1488-1505),李世祥出任广西苍梧教谕,其子李淇、李愷随任,后入籍平乐。

平乐有一个大姓,在这个时候也从明代来到广西,那就是欧氏始祖。他们来到平乐的时间比较晚,但是迅速崛起成为平乐望族。

欧家的祖籍是江西,其实他们的祖先上可追塑到越王勾践,因为越王勾践的小儿子封在欧余山,就以山为名,取姓欧,现在欧氏始祖因为战乱,在明朝的初年就逃离家园,因为是五兄弟出走,因此又称为五虎出栏,五个兄弟各执一个信物,其中一个靠卖艺来到了现在的阳安,当时的阳安已经有陶太尉,李太尉的后人定居,各个地盘都有主了,欧氏始祖非常聪明,他靠卖艺赢得陶家女儿的欢心,陶太尉的女儿虽然善良勤劳,可是是一个麻脸姑娘,为了能够嫁出自己的女儿,陶家承诺陪嫁的礼物是一座山场的主权,结婚的晚上,伸开了头巾,欧氏始祖觉得亏了,决定在和约上争回一些面子,和约上写的是陪嫁一面山,欧家的祖先偷偷的把一多加了一竖,把一面山改成了十面山,两家刚刚办完了婚事,接着就走向了公堂,拿不出证据,陶家只能眼睁睁看着自己的山场变成了欧家的山场.欧家人有了山场,有了土地,就在现在石面山的定居,为了纪念自己得来土地的不易,把定居点称为十面山.喊来喊去,就变成了现在的石面山。欧氏始祖死后,葬于现在源头的鸡笼潭,每年的清明,欧家人都到鸡笼潭祭拜自己的始祖,场面蔚为壮观。现在欧家人已经在昭洲大地繁衍生根,人数已有上万人很快同陶李这些大姓分庭抗礼,成为平乐南部的大姓望族,也成为正宗的本地人。

无论是来自唐朝的陶李,还是来自明代的欧家,他们无一例外的属于客卿身份,哪么他们本地人的称号是从那里来的呢?他们不是本地人却叫做本地人,真正的本地平乐人到那里去了?我们还是从陶李两太尉来平乐的原因谈起。

根据上面的记述,陶李两太尉来平乐的原因是平叛,率兵8万征讨“西粤昭州瑶蛮”,毋庸置疑,“西粤昭州瑶蛮”才有可能是真正的平乐人,也就是真正如假包换的本地人,他们拿着木棒,拿着锄头,拿着竹刀,在榕水河畔,在圣山岭头,举着自制的战旗,抗击着陶李两太尉率领的八万坚甲利兵。我不知道,“西粤昭州瑶蛮”是不是像哪些非洲的印第安人,脸上涂得大红大緑,为了保卫自己的家园,他们用最原始的武器,在对抗着哪些汉人,哪些外面来的人,哪些压迫他们的汉人地主,“成则王侯败者寇”,失败的人就要退出历史舞台,无奈之下,原本生活在平地大洞的西粤昭州瑶蛮,只有放弃自己的家园,避居进深山大泽里,把肥沃的土地让给哪些后来的汉人。在现在源头,阳安一带的深山老林里,还有过去瑶民生活的印记,现在的石田冲,旱冲一带的山头上,还有瑶人垒的石头营垒,石墙壁等。

外来人是胜利者,陶李两太尉在这里定居,他们的手下也在此定居,他们带来了中原先进的文化,给本地的发展带来了一次飞跃,可是他们不可能把所有的本地瑶民全部赶走杀绝,有一部分土著居民留在了平地大洞上,“入乡随俗”,外来人慢慢的和本地人融合在一起,慢慢学习的本地土著人的语言以及习惯,哪些外来人渐渐被同化了,外来人渐渐地忘记了自己的语言,忘记了自己的习惯,久而久之外来人就变成了地地道道的本地人,形成了自己独特的语言“阳安话”,本地人和外来人渐渐的就分不清了,本地人同化了外来人,外来人也慢慢的改变了土著人,形成了新的阳安人,他们有有自己的图腾,有自己的会期,军人的血统融合本地土著人的狂野,养成了现在阳安人彪悍的性格,一言不和,拳头相向,在这片土地上,从唐朝到现在,互斗了上千年,为了土地,为了山场,村与村之间,洞与洞之间,经常发生械斗,笔者亲自看见过械斗的残酷,那可是腥风血雨啊。现在阳安一带的年轻人,沿袭了祖辈的剽悍,广东九江等地的民众已经领略过了,在这里笔者就不好说了。

即使是这样,照道理来说,还是有一部分土著居民生活在平洞大地上,为什么现在难觅踪影呢,在理论上,有一部分人被同化,不可能所有的土著居民被同化,我们从语言方面去说明这个理论,阳安人并不是个个都说阳安话,每个人说的阳安话都有不同的特点,即使是现在阳安本地人说的阳安话,也有区别,发音不同,语气不同,表达的形式也不同。陶村人说的阳安话,“去”声用的最多,话最硬,因此陶村人说话就好像山东大汉,在村外就可以听到,石面山村同陶村村连村,隔门相望,鸡犬相闻,可是说的话截然不同,语调温婉细腻,就好像唱的江南小调,柔和明快。阳安上州的陈姓人,瓦窑冲,幸福的角塘村,他们的先祖来平乐的时间同欧家的祖先差不多,可是他们现在还保留他们的语言,他们生活在阳安不说阳安话,由此可知,并不是所有的阳安人都是本地人,因为他们并没有被土著居民同化,没有融合到本地人之间,他们因此不能称为本地人。根据一个原理,我们可以考证出平乐先民的雏形:

平乐先民的一部分已经融合于后来的人,就好像上文所说的阳安人,外来人同本地人生活在一起,外来人同生活在平地大洞上的本地人,相互之间互相通婚,同化,慢慢的就分不清彼此的界限,由于外来人有先进的文化,有资本,他们慢慢的蚕食土著居民的土地,山场,慢慢的发展壮大,以前土地的主人慢慢的沦为奴仆,变成了外来人的长工短工,失去了生存的环境,家族就渐渐的衰落下去,几代,几十代过去了,他们也就不复存在了。一部分人由于失去了土地,又不甘于外来人的奴役,不得已流落他乡,从平乐迁移出去,历史上有桂北人“返迁中原”河南、陕西。还有著名的“湖广填四川”,先后达200年之久,入川者达数百万之多。这是留在平地大洞上平乐土著居民的来龙去脉。

因为战争失败,那些战败的土著头子躲进了深山老林里,因为战乱,也有一部分土著居民为了避战乱也躲进了深山老林里,就好像陶渊明笔下的秦朝人躲进了桃花源,可是他们没有陶渊明笔下的桃源人哪么有运气,石田冲、旱冲一带,在我们今天来看,风景不错,可是作为生活的居住地,环境就差了一些,那里遍地是茅草,遍地是石头,可是石头、茅草是不能吃的,夏天蚊子、臭虫一大堆,冬天北风凛冽,不是人生活的地方,没有吃的没有穿的,还要时刻准备迎接汉人皇族人的进攻,围剿,他们的命运只有一条,不是死亡就是迁移,此地不留爷,自有留爷处。没有办法,只有流落他乡在图发展了。

原来的本地人走了,后来呢?外来人渐渐的成为本地人,说本地话,过本地风俗,统治着那一片土地,慢慢的扩展,树大了,分枝了,阳安太小了,源头,同安,二塘,钟山,昭平,乃致整个广西,整个中国,都有平乐本地人的身影,台湾回来的老兵,离家五十多年了,回来了,说的阳安话字正腔圆,问他们,他们说,那是家乡话啊,几十年了,梦里夜里无时无刻不想家乡人,不想家乡话啊,怎么会忘记呢!

阳安人,本地人,阳安话,本地话,不要忘记了,阳安有这样一段历史,平乐有这样一个“说百姓话”的族群。


用户50823612765

现在的平乐县在唐贞观八年(634年)开始为昭州,往后的历代都是州、府治地。

陶英,乃晋朝大诗人陶渊明之后孙,讳英,字俊杰,号世民,又号“勋一”,谥号“文忠”。公元849年,唐宣宗已巳年,陶英出生在江州(也称浔阳,即现在的江西九江,唐代设江州)。陶英足智多谋,英勇善战,是当时赫赫有名的一员大将。公元905年,唐哀帝天佑二年的时候,昭州(即现在的平乐县)发生动乱。朝廷就封拜陶英、李樑为征南大将军。陶、李二人与莫、翟、荣等将校率8万青州兵远征昭州。这8万之师是当时最强悍军队之一。陶英利用自己的善政和英勇,恩威并施,仅仅两年的时间,兵不血刅,平定了动乱;并屯兵开垦南荒,传播中原农耕文明,使得当地的经济得到了迅速的恢复和有利的发展。后因朝廷更换,陶英又与众人携眷在当地繁衍生息,成为了昭州第一代大规模的中原移民。



虽说经历了历史风雨的冲洗,但古城的遗址还是得以保存下来了。现如今,关于古城和陶太尉“摇旗纳叛,智收蛮兵”的故事,正一代传一传,是当地人永远传下去的传说。


如果想许细了解的,可参考文献:一、1235年《方舆胜览》;二、1622年明朝《广西名胜志》;三、1884年清朝《平乐县誌》;四、1988年由广西人民出版社出版的清.谢启昆著的《广西通志》;五、《平乐陶氏族谱》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