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禅是南唐李煜这样的昏庸之君,还是汉文帝一样的明君,你的答案

“此间乐,不思蜀”然后就有了乐不思蜀的成语,形容一个人朽木不可雕也,就有了“扶不起的阿斗”的谚语,这几句都是由三国刘禅而流传出来的,好像都不是什么好话,充满了嘲讽而不削的意味,作为一个亡国之君,刘禅背负着千古的骂名,被历史所唾弃,而就是这么一个本该盖棺定论的人,却一度有了另外一种声音,褒贬不一,那么刘禅到底是怎么样一个帝王呢?如南唐后主李煜这样的昏庸之君,还是如汉文帝这样的明君?

刘禅是南唐李煜这样的昏庸之君,还是汉文帝一样的明君,你的答案

刘禅出生时遇上了当阳大溃败,幸亏赵云出手,没几年又差点被继母孙夫人绑架到了东吴,从其经历来看,也算的上是几经风云,历经沧桑了,他17岁登基为帝,整整在位42年,是三国在位最为长久的帝王,而之所以被青史所无情嘲讽,无非是因为没能改变蜀汉弱小的局势,后期宠幸黄皓,而遇到魏军兵临城下之际,率先投降,没有激烈的抵抗,成为了亡国之君,与刘备历经艰辛南征北战方才三足鼎立,以及诸葛孔明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形成了一系列的鲜明对比,对于这个坐享其成,不仅未能完成父辈匡扶汉室的宏图大业,反而一手葬送了蜀汉亡国之君而言,你认为青史会笔下留情吗?特别是演义和小说的夸张贬低成分,意在踩低刘禅来渲染这种悲叹的氛围,如此才能显现出文学上特有的波澜壮阔和起伏。

刘禅是南唐李煜这样的昏庸之君,还是汉文帝一样的明君,你的答案

都说刘禅在诸葛亮死后,能够保蜀汉30年和平,是因为孔明的安排而导致,的确不排除此中因素,刘禅也按照孔明的话重用了蒋琬、费祎、董允、姜维等,可是政治是难以提前把控的,这也需要刘禅有着驭人之术和平衡之谋,我们可以看看东吴在孙权之后有了诸葛恪、孙峻等擅权,而曹魏则有司马氏家族掌权,而唯独蜀汉还是刘禅一人掌控朝政,如此上下立现;诸葛亮死后,刘禅废黜了丞相制度,逐渐收回了政权,他将行政权和军事权一分为二,如此也就不会出现一家独大,难以掌控的局面,面对诸葛亮接班人姜维,刘禅用人分了他的军权,如此可以达到掣踵的目的,毕竟姜维过去是魏将,如此安排,你能说刘禅不精明吗?

刘禅是南唐李煜这样的昏庸之君,还是汉文帝一样的明君,你的答案

诸葛亮五次北伐中原,其实刘禅是不赞同的,因为他认为穷兵黩武,收效甚微(诸葛亮明白着呢?为了转移蜀汉内部矛盾,以及匡扶汉室,不得不为之罢了),虽然刘禅不甚赞同,但是当孔明起兵伐魏之时,他在后方还是安排的妥当,粮草源源不绝的运往前线,这说明刘禅是明白事理的,既然无法阻拦,那就全力帮忙,不使乱子,我们常说从小事上见智慧,很显然刘禅并不是昏庸的君主,也并不是偏听偏信,耳聋目瞎。

刘禅是南唐李煜这样的昏庸之君,还是汉文帝一样的明君,你的答案

南唐是五代十国时期比较强大的割据政权,比起后周柴荣当国主政时,环境可是好上不少,如此的国力,李煜却一心醉于诗书,满腹经纶,是一个才子,却并不热心政治,最后坐看强盛的南唐被宋而灭亡,只能在夜黑风高,独自凄凉之时,吟诵着他那些凄婉哀鸣的词句“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明月中”,“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因为经常思念故国,导致落得个生死的下场;而相较于李煜而言,刘禅的表现虽然不堪,很是一副没心没肺的样子,甚至说出那句“此间乐,不思蜀”的没骨气的话,可是细细想来,却不失为是一个明哲保身的做法,在笔者看来,这是聪明睿智的。

刘禅是南唐李煜这样的昏庸之君,还是汉文帝一样的明君,你的答案

汉文帝无为而治,休养生息的做法,使得国力日渐隆盛,他治国有方,抚平了吕氏专权所带来的诸多祸患,任用贤臣,开创了文景之治,自此国库充盈,天下太平,才有了日后汉武帝对匈奴的胆气,汉文帝虽然不是开拓之君,却也是历史中不可多得的明君贤君,他属于守成之君;而相较于汉文帝而言,刘禅在国政方面也不遑多让,而最主要的差距在于汉文帝继位是一个统一的王朝,而刘禅却是三国乱世,很明显刘禅缺少了北周武帝和后周世宗这样的雄才伟略以及开拓之能,可是他却是一个不折不扣的守成之君,如果是生在太平盛世,不说他能名垂青史,至少也不会是一个昏庸之君,汉文帝可能会是他最终的成就。

我们不要一再的指责刘禅是亡国之君,因为蜀汉本就是三国最为弱小的存在,在大势面前,连刘备和诸葛亮都无能为力,他又如何能力挽狂澜呢?历史的大潮,谁能阻挡,能做到在孔明死后30年掌控蜀汉朝政而不出大乱,能够考虑到百姓的生死不愿多流血,而主动投降,可见刘禅并非是一个懦弱无能被世人嘲讽的“扶不起的阿斗”。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