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藏線上的十八個兵站

青藏線上的十八個兵站

二○○五年,舉世矚目的青藏鐵路鋪上了鐵軌。二 ○○六年七月一日,第一批乘客將乘火車抵達拉薩。當世人驚歎這一發生在中國的奇蹟的時候,曾經在另一條青藏線戰鬥過的軍人更是心潮澎湃,思緒萬千。遙望西南,他們似乎又回到了那個激情燃燒的年代……

兵站就是汽車兵的家

西寧到格爾木800公里,由東往西,公路邊分別有倒淌河、江西溝、茶卡、都蘭、香日德、諾木洪6個兵站。從格爾木開始,青藏公路拐了一個彎兒,向南走去。由格爾木到拉薩大約1200公里,計有鈉赤臺、不凍泉、二道溝、五道粱、沱沱河、溫泉、唐古拉、安多、黑河,谷露,當雄、兩道河,羊八井,拉薩兵站10個兵站。由格爾木往北,還有大柴旦、敦煌兩個兵站,位於格爾木至敦煌的公路旁邊。

青藏線上的十八個兵站

倒淌河兵站是青藏公路第一站,離西寧100多公里,位於青海湖畔,是一個建站較晚的兵站。1961年,剛入伍的王書印隨某營營部來到這裡。第一批帳篷剛剛搭起,營長職務變成了兵站站長,王書印則由通訊員變成了接待班接待員。任務剛一明確,汽車洪流便滾滾而來———中印反擊戰打響了,青藏公路擔負起輸送兵員和物資的繁重任務。王書印說,最忙的時候,公路上的運兵車一眼望不到頭,全兵站的同志3天3夜沒有睡過覺。根本來不及做飯,過往的參戰部隊全部自帶壓縮餅乾。大家在公路邊上立了3個汽油桶當做鍋爐,一個班負責打柴,一個班負責燒火、送水。車隊一到兵站,他們的任務就是把每個駕駛員和戰士的水壺添滿,然後再目送他們開赴前線。

青藏線上的十八個兵站

戰時,兵站幹部戰士連軸轉。平時,他們如何度過每一天?原來每個汽車連隊都有一輛報飯車,正是報飯車拉開了兵站每天工作的序幕。

早上,汽車連隊從兵站出發前,會有一輛幹部帶領的車提前開動,到下一個兵站報飯,這輛車就被大家稱為“報飯車”。兵站迎來報飯車,就知道了它的番號、人數,炊事班便開始準備飯菜了。上個世紀五六十年代,兵站蔬菜以內地運來的土豆、白菜、蘿蔔、大蔥為主,幾種菜熬一鍋,再加上幾個豬肉或雞蛋罐頭,這便是最常見的菜了。主食則以米飯饅頭為主,汽車部隊如果有病號,報飯車報過後,炊事班便專門為病號準備一碗湯麵條,這在其他汽車兵看來就像過年一般。

青藏線上的十八個兵站

下午來的報飯車也報住宿人數。六十年代,兵站一間40多平方米的房子裡可住20個戰士,兩頭各有一個火爐,木板釘成的通鋪,板上鋪氈,鋪蓋由汽車兵自帶。汽車兵一入伍就會領到一塊防雨帆布,用它把褥子被子捆成一個包,往汽車上一扔,便是整個行程的揹包。

青藏線上的十八個兵站

晚上,或者半夜,汽車連隊的收尾車、拋錨車不知道啥時候才能開進兵站。但只要一敲兵站值班室的窗戶,裡面燈就亮了,掉隊戰士頓時就會覺得身上溫暖了許多。再過一會兒,炊事班的燈也亮了,已經封了火的爐子又捅開了,為遲到者炒菜做飯。

遇到病號,兵站專門有衛生所照料。一般兵站有兩名軍醫,一名衛生員。汽車沒油了,兵站也有加油站迎候,一名站長,兩名加油員。在某一個時期裡,兵站還有警衛班、電臺,對付隨時發生的匪情。

青藏線上的十八個兵站

高原上的種菜兵

此後,當雄兵站接連創造出多個第一———在18個兵站中第一個磨出了豆腐,第一個捕回了湖魚,第一個辦起了牧場……60年來,曾經在18個兵站裡戰鬥過的每一位幹部戰士,都是青藏高原上的一盞紅燈。一盞盞紅燈,溫暖了風雪青藏線,感動著萬千汽車兵。

1956年3月,念青唐古拉山東麓的當雄河畔,當雄兵站在此建站。站長常元堂的身後,齊刷刷地站著他精心挑選出來的十幾員虎將。地上,則擺放著兵站的全部的家當:一副水桶,兩口鐵鍋,三把菜刀,六頂帳篷。上午10時許,常站長掄起鐵錘,砸下固定帳篷的第一顆鐵釘。

當雄兵站往東30公里,是宗政府(西藏民主改革前的舊縣政府)所在地,往北10多公里,盤踞著藏北土匪桑木的400多個匪徒。兵站裡的10多個人,白天接待汽車部隊,晚上輪流站崗。兵站第一個冬天來臨的時候,燃料奇缺,敵人的封鎖和破壞也與日俱增,一塊大洋只能買到8斤牛糞。戰士們在完成接待任務的同時,還要抽出時間到草原上揀牛糞,有時半夜才能返回兵站。第一個冬天裡,他們共揀回牛糞8萬斤,這可等於揀回了一萬塊大洋,徹底解決了兵站的燃料難題。

最初,當雄兵站炊事班只能為汽車兵提供土豆、蘿蔔等從內地運來的蔬菜。到了第三年,憋在大家心裡的一個念頭終於從站長嘴裡說了出來,藏北高原,真的就不能種蔬菜?試一下總可以吧?3月,大地剛剛解凍,他們在草原一塊凹地裡開出兩畝大的菜地。5月,他們播下菠菜、油白菜種子,也播下了希望。

第一個發現菜地裡有嫩芽破土的是兵站電臺的搖機員,大家立即喜上眉梢,高興得像哥侖布發現新大陸。不料天有不測風雲,一場冰雹落下來,菜地裡一片狼藉。戰士們沒有氣餒,播下第二茬種子,卻又在第二場冰雹中毀於一旦。經過戰爭考驗的常站長靜下心來,組織大家總結經驗教訓,以利再戰。

大家發現,這裡五六月份氣候變化無常,但7到10月日照時間長,氣溫較高,災害性天氣較少。種菜,也要抓住氣候特點才行。於是大家在6月底再次播種,出苗之後相機用草簾覆蓋。等到秋天,降雨增多,積水成害,戰士們又想出了用牛、羊糞吸水的辦法,秋末,兵站竟然破天荒地收穫了4000斤菠菜、油白菜,汽車兵的餐桌上第一次見到了綠顏色。

第二年,菜地擴大到17畝,蔬菜品種達到了7種。此後,當雄兵站接連創造出多個第一———在18個兵站中第一個磨出了豆腐,第一個捕回了湖魚,第一個辦起了牧場……1962年,他們自產牛羊肉7千多斤,在全年只能領到240斤豬肉罐頭的情況下,保證了在該兵站就餐的汽車兵每天能吃到3兩肉。此外,他們種的青稞,畝產超過了百斤,為牛羊過冬提供了足夠的飼料。

1962年,當雄兵站被總後勤部授予“紅旗兵站”稱號,榮立集體一等功,兵站代表6次9人受到毛澤東、劉少奇等國家領導人的接見。

唐古拉山上的紅燈

60年來,曾經在18個兵站裡戰鬥過的每一位幹部戰士,都是青藏高原上的一盞紅燈。一盞盞紅燈,溫暖了風雪青藏線,感動著萬千汽車兵。晚上,或者半夜,汽車連隊的收尾車、拋錨車不知道啥時候才能開進兵站。但只要一敲兵站值班室的窗戶,裡面燈就亮了,掉隊戰士頓時就會覺得身上溫暖了許多。

1964年建起的唐古拉兵站,坐落在海拔5300米的唐古拉山上,被稱為地球上最高的居民點,總共有23名幹部戰士。

海拔一高,就帶來了三個難題。一是氣壓低,水燒不到80攝氏度,米煮不爛,饃蒸不熟;二是空氣稀薄,缺少氧氣,幹部戰士身體很不適應;三是氣候惡劣氣溫低,風雪、飛沙,一發作起來,根本睜不開眼。

於是從建站的第一天起,戰士們就在兵站門口掛起一盞紅燈。紅燈像是一團火,為夜間拋錨、受阻的汽車兵指路,送上了春天般的溫暖。1965年的一天,大雪紛飛,唐古拉山白茫茫一片,分不清哪是山,哪是路。某汽車連在離兵站五六公里處受阻,100多名戰士奮戰十多個小時,到晚上仍未能清除積雪。人不能離車,可是人已是飢寒交迫,如何度過漫漫長夜?連長指派通訊員找兵站求援,通訊員在雪地裡摸爬滾打一個多小時,終於看到了兵站的紅燈。

接到消息,戰士們像接到了戰鬥警報,兵站立即生火做飯,把豬肉罐頭、包子、大米稀飯裝進保溫桶裡,由副站長馬尚武帶領4名戰士、一名軍醫前去送飯。茫茫雪原,載有保溫桶的架子車就像大海上漂浮的一片樹葉,被肆虐的暴風雪吹得左右搖晃。馬尚武手提一盞馬燈在車前探路,數次栽倒在雪窩子裡又堅持著爬起來。戰士們則既要拉車,又要護車,防備車子滑入懸崖下。最艱難要數下坡,兩名戰士蹲在車前,用脊樑頂住車輪,防止翻車……飯送到的時候,汽車兵禁不住歡呼起來。

上世紀70年代初,時任青藏兵站部政委的鄭明波在唐古拉兵站蹲點兩個星期,被戰士們紮根雪原、無私奉獻的精神感動得流下了眼淚。他從兵站衛生所得知,兵站有11名幹部戰士患上了高山性心臟病,20多人的血色素在20克以上,最高的28克,而29克就是人生命的極限!回到西寧,鄭明波立即召開黨委會議,決定此後師直機關幹部每年去兵站代職3個月,換下兵站幹部到格爾木大站休息,與家人團聚。同時對兵站戰士的探親休假、看病洗澡等具體問題也做了妥善安排。

60年來,曾經在18個兵站裡戰鬥過的每一位幹部戰士,都是青藏高原上的一盞紅燈。一盞盞紅燈,溫暖了風雪青藏線,感動著萬千汽車兵。晚上,或者半夜,汽車連隊的收尾車、拋錨車不知道啥時候才能開進兵站。但只要一敲兵站值班室的窗戶,裡面燈就亮了,掉隊戰士頓時就會覺得身上溫暖了許多。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