榮氏分支——湖廣鄂諸支系

湖廣鄂諸支系

先賢榮子 46 世孫榮諲公,因官南遷湖廣鄂諸(湖北武昌),為榮氏湖廣支系

始遷祖。

源流世系1 2 3 4 5 6 7

始祖 旂———金度——曰玠——增禔——纘緒——存信——任時——

7 8 9 10 11 12 13 14

任時——世胄——元凱——寶珠——開子——鹹揚——於清——懷珍——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懷珍——進級——枚卜——佔鰲——允始——家宜——萬年——協陶——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協陶——承統——宗雷——欣注——百頌——以續——心直——乾——

28 29 30 31 32 33 34 35

乾———銓———思齊——慕回——廷相——意如——仰冉——振邦——

35 36 37 38 39 40 41 42

振邦——大汶——軨———助———國梃——可問——秀———慎命——

42 43 44 45 46

慎命——椿———融———宗範——諲(遷居湖廣鄂諸)

榮氏分支——湖廣鄂諸支系

宗範公像

榮諲公後裔陸續遷往平江金壇、黃沙港、安徽安慶、湖南澧縣、江蘇無錫、

河北霸州、安徽六安等地。

諲公世系

46 47 48 49 50 51 52

始遷祖 諲———昉———梁———寶———禕———嶷———昆

—崇文——侖

—令——

—允(遷常熟)

—時———士英(字恬齋,遷金壇)

52 53 54 55 56 57 58 59

令———龜年——豫———倫———日休——誠(字啟宗,遷安徽安慶)

—明———友直——磬(遷霸州)

—友諒——清(遷無錫)

—友德——堂(遷六安)

允———耆年——儉———樸———春湄(遷湖廣)

—春渭(字宗諤,遷黃沙港)

—春江(遷藍田)

江蘇金壇恬齋公支

宋初,榮諲公徙居湖廣,歷二世,48 世士英公(字恬齋)於宋仁宗嘉佑年

間遷居金壇。

士英公世系

48 49 50 51 52 53 54

始遷祖 士英——璘———曾———純義——紹

—紳———賚———枟——

—畿——

—玉———道生(乏嗣)

54 55 56 57 58 59 60 61

枟———既———楠———競辰——榕———公澈——錫福——維高(遷寺涇港)

畿———驂———超———丕德——敬堂——思明——裕前——維周——

—梓———丕顯——繼堂——思義——佩玉(遷內羊沈湖)

61 62

維周——紹本(遷常熟)

宗譜文獻

金壇支譜序

吾宗始分湖廣,猶水之發源也。歷三傳而恬齋公,始徙金壇畛域,雖分源淵

自合。推而上之,仲思公之流澤行徧於三湘者且及三吳。更推而上之,厭次侯之

遺教,浹於西北者覆被於東南。考厥舊譜,長幼尊卑昭穆世次犁然秩然,則固條

為分而縷為晰也。然恬齋公既遷之後百有餘年以來,子孫日繁椒聊日盛,蓋又幾

幾乎長幼不分,昭穆不辨矣,安望其溯本窮源,由金壇而上追湖廣,由湖廣而上

追昌平也哉。爰為之敘其顛末,以示後裔云爾。

寺涇港維高公支

明初,61 世維高公由金壇徙居蘇長洲寺涇港。

宗譜文獻

寺涇港支譜序

寺涇港在平江。北鄰甘露,南接姑蘇,離錫麓三十餘里。左繞膽山之秀,右

挹鵝湖之奇,靈石巉巖,清溪激盪,亦天地靈淑之勝觀也。

我祖維高公舊居金壇,明初貿易姑蘇,與平江友人交深相契合,遂卜宅焉。

迄於今又閱十數傳矣。雖科名貴顯未之前聞,然半耕半讀,類皆醇謹老成於以上

紹祖宗之澤,下開後嗣之休,浸熾浸昌椒聊蕃衍,庶幾奕祀無窮。永垂勿替也耶。

寺涇港後裔梁謹識

黃沙港宗諤公支

五十二世允公自湖廣遷居常熟。歷四世,五十六世春渭公,字宗諤,號平江

居士。元末徙居平江黃沙港,贅俞氏。

宗譜文獻

黃沙港支譜序

蘇長邑之西北,離城數十里,有一小港焉。港名黃沙,南接平江,北通甘露,

水陸之通衢也。俗敦古處裡尚淳風,維我榮氏望衡對宇,棋佈星羅,聚廬而處焉。

厥後蕩析離居,轉相遷徙,亦不可勝數。而尋流溯源,上追厭次,下逮雲礽,累

累若珠聯若璧合,尊卑長幼序次秩如殆先賢之流澤,孔長垂裕無窮者歟。

吾祖世居常熟,自宗諤公贅黃沙港俞氏,遂卜居焉。數傳而後,瓜瓞蔓延,

而我榮氏遂鹹謂望族,適會梁溪致遠叔、繁椿兄出示宗支原牒,予亦呈舊譜,兩

相符印,因合而訂之。俾後之子孫一覽瞭然,不致混淆而散失也,不誠厚幸哉?

黃沙港後裔桂森謹識

榮家灣養泉公支

六十八世養泉公由黃沙港遷居金邑甘露鎮謝埭橋繼遷榮家灣。

56 57 58 59 60 61 62 63

春渭——天興——雙森——棨———關———恕———高———元——

63 64 65 66 67 68

元———俸———善政——君慈——萼———養泉

安徽安慶啟宗公支

安徽樅陽榮氏始遷祖榮啟宗(原名啟一)公,先賢榮子五十七世孫。宋末為

避元兵之亂,榮啟宗公攜家遷到江西饒州,元朝初年從江西饒州遷居桐城炭埠(今

天的安徽樅陽縣)生四子:福一公 福二公 福三公 福四公 其中福一公後又遷回

江西饒州,在清乾隆年間,福四公到益吾公後代有人遷到今天的陝西商南縣范家

山。

宗譜文獻

安徽樅陽榮氏宗譜二修原序

餘嘗觀於《禮》⑴,曰:人道親親也。親親故尊祖,尊祖故敬宗,敬宗故收

族。然收族莫先於修譜,譜不修也,無以昭其先。自宗法⑵廢而家乘⑶作,明其

本之自出,所以尊尊也;別其支之由分,所以親親也。尊尊親親之道,盡而族之,

大本立矣。

上谷⑷榮氏,吾桐⑸望族也,其先姓系實始於周,歷漢晉唐宋間,代有傳人。

自宋末元初,四方寧靜,其先祖啟宗公徙居桐鄉,相傳已數世於茲矣。其子姓之

俊彥⑹諱樸,號樂齋者,敦睦族之道,纂修族譜。既成,請餘序諸首。餘謂一族

之人,有眾至千萬人者,然千萬人者,起初兄弟也,兄弟起初一人也。自一人而

視千萬人,固以千萬人之心為心;自千萬人視之,能以一人之心為心乎?自千萬

人者不以一人之心為心,此譜之所以作也。

樂齋將譜其族,一心以協於族人,蓋亦反其本,而以修道為己任矣。凡為其

族者,子以孝其父;弟以敬其兄;少者以順其長;貧而無居也,富者收之;愚而

無能也,才者教之。貴且富者不以加於父兄,宗族相慶,而死相吊,千萬人惟一

心,以協於一人,如斯而已。是故先王之世,立宗法,制宗廟維持人心,匡翼世

道,其法尚矣。粵及後世,王制隳⑺而教道息,不三四傳而莫知所出,人自為家,

鄉自為俗,情若途人。甚至父子兄弟休慼不關,逸樂不均,假貸不通;父不能子

其子,兄不能弟其弟。此豈人性遠於古哉?教之非其道爾。

斯譜也,樂齋繼先志而成,可以言孝矣。觀其圖而演之,上自一人,而下至

千萬,有序而不紊。下極千萬人,而統歸於一人,有考而可見。子孫視之若有親

疏,祖宗視之則無親疏,由是而屬其本源之念,由是而起其愛敬之心,不至途人

相視,然後可為禮儀之族。其譜之功也。《詩》⑻曰:“無忝爾祖,聿修厥德”。

其此之謂乎?

峕⑼明萬曆丁未年載陽月⑽之吉

眷侍教⑾弟方大美頓首拜撰

【註釋】

原序作者方大美,字黃中,明桐城人。萬曆十四年進士,授常德府推官,升

御史,巡按江西,轉按河南、順天,再遷太僕侍少卿,後卒於家。

⑴禮:《禮記》。

⑵宗法:古代社會早期時憑藉血緣關係對社會進行管理,亦稱宗法制度;後

變成用行政制度管理,血緣宗法制度對社會管理的作用退居其次,變成家族內部

的管理制度。

⑶家乘:就是家譜。

⑷上古:指上谷郡。榮氏遷魯始祖榮叔公曾任上谷大夫,故為榮氏郡望。

⑸桐:桐城縣,榮氏啟宗公遷居炭埠,炭埠當時屬於桐城縣。

⑹俊彥:傑出之士,賢才。

⑺隳:毀壞;崩毀。

⑻《詩》:詩經。

⑼ 峕:時。

⑽ 載陽月:指三月,《詩經 豳風 七月》:“七月流火,九月授衣。春日

載陽,有鳴倉庚。”

⑾ 侍教:學問上後輩對前輩的尊稱。

【譯文】

我曾在《禮記》裡看到說:人倫的道理就是親近自己親人。親近親人因此尊

敬先祖,尊敬先祖因此敬重宗族,敬重宗族因此要按次序關係聚攏團結族人。但

團結族人沒有比修家譜更為首要的事,家譜不修,沒有東西昭顯先祖的來源和事

跡。古時按照血緣宗法管理社會,被廢除後,家譜興起了,家譜說明家族的根源

和出處,由此可以尊敬先祖;又區別家族分支的由來,由此可以親近親人。尊敬

先祖親近親人的根本原則,就是把全部族人用宗族關係團結起來,這樣,家族的

倫理根基就建立了。

起源於上谷郡的榮氏,是我桐城的望族,其先祖的姓氏實際上來自西周,經

歷漢唐晉宋各個朝代間,代代都有傳人。從南宋末年元朝初年,四方安寧,榮氏

先祖啟宗公遷居桐城以來,在此已經相傳好幾代。榮氏子孫中的傑出賢才,名字

叫樸,號樂齋的,很熟悉使宗族和睦的方法,於是編纂修訂家譜,修成後,請我

在其家譜前寫一篇序言。我認為一個家族的人,有人口多達到千萬的,但是這千

萬人起初是兄弟,兄弟起初是始祖一個人。從一人來看千萬人,本該以千萬人之

心為心。從千萬人來看一人,能一致以一人之心為心嗎?千萬人不能以一人之心

為心,這就是要修家譜,團結族人的原因。

樂齋要為榮氏家族修譜,一心要全體族人團結和洽。或者返回根本上說,他

是以修行道德規範為己任。所有同為一個宗族的人,兒子應該孝敬他父親;兄弟

應該尊敬他兄長;年少的應該順從年長的;平窮而無居所的,富裕的應該收留他;

愚昧無能的人,有才識的要教導他;地位高又富有的晚輩也不能凌駕於父兄之上。

同一家族,喜事相互慶賀;喪事相互弔唁,千萬個人只有一條心,團結融洽像一

個人,必須應該這樣。

所以古代先王的時候,設立宗法制度,建制宗廟來維護團結同族人心,匡助

世道,這些方法值得崇尚。越到後來,先王的制度崩毀,而且禮教息滅。不要傳

到三四代人就不知道自己祖先出處。人人為自己小家,村村有自己的習俗,同族

的感情就像不相識的陌生人。甚至父子兄弟之間休慼不相關,安閒快樂不共享,

借貸不通,父親不能把兒子當兒子,兄長不能把弟弟當弟弟,這難道是人性和古

時候遠遠不同嗎?是教化沒有正確的方法罷了。

榮氏這個家譜,是樂齋繼承先祖志向完成的,可以稱得上是“至孝”。觀看

他們家譜圖文,細細推演,上達先祖一人,下面到千萬後人,秩序盡然,有條不

紊。下面千萬後人,統歸到祖先一人,有考證的依據,清晰可見。人們看子孫好

像有親近的,有疏遠的;人們看祖宗則沒有親近的疏遠的。由此,家譜可以教導

族人牢記本源的念想,可以相互間產生愛護敬重之心,不至於像陌生人相待,如

此可以成為禮儀之家,這就是家譜的功效。《詩經》說:“不愧對你的先祖,就

要先修持你自己的德行。”說的就是這個道理吧?

時明萬曆三十五年三月吉日, 後輩學弟方大美敬拜撰寫

安徽廬江登陽公支

安徽廬江始遷祖是登陽公,明萬曆年間由婺源遷至廬江城南鄉黃泥河。康熙

十九年,五世祖由黃泥河(今泥河鎮)遷榮家樓。遷廬始祖登陽公,生於嘉靖三

十年(1551)。配何公金球長女,生於 1552 年。公於萬曆四十二年(1614)由徽

州婺源,遷廬邑南鄉黃泥河而居。該支已與樅陽支合譜。

後裔遷徙圖

泥河鎮——郭河鎮榮家樓——郭河鎮榮灣、潘畈、潘墩、南圩、北圩

—郭河鎮羅莊、喬崗、福元

—舒城縣龍王廟——舒茶鎮

—郎溪縣新發鎮

—宣城狸橋鎮

—金牛鎮——長崗——六安蘇埠鎮

—六安韓擺渡鎮

—湯池鎮——柯坦鎮莫子嶺

—陳埠村姚坦

湖南澧縣伏公支

湖南澧縣榮氏溯源

江蘇無錫 55 世樸公三子,春湄、春渭、春江。春渭公徙居黃沙港,春江公

徙居藍田,而春湄公之後,寥寥數代便“後裔不詳”:

56 57 58 59 60

春湄——淮———城———炯———頊

無錫譜記載非常簡單,春湄公四代單傳,春湄公之孫榮城遷湖廣,城公之孫

榮頊,明永樂 22 年甲辰邢寬榜三甲 88 名進士,生、卒、葬俱失考,後裔未詳。

而湖南澧縣一世祖凱公世系詳盡完整,但不知道本支來自何地:

凱———歙(誥封廣西靖江府職,加授奉國將軍)

—佐(成祖時封授安遠將軍,鎮守河間府景州)

—佑(昭帝封為尉衛大將軍,加授安城侯之職)

—伏———廣———鉞(淮安府海州正堂,五子:禮文武錦繡)

—璋(本學貢生)

—瓀(湖南桂陽州教諭)

—璈(赴原籍祀祖未還鄉)

—琥(廩膳貢生)

—頊(本學進士。配楊氏)

澧縣譜記載,凱公 元末明初人,素抱大志復好俠義,在南京專造弓箭,太

祖以其能造兵器,志義兼武藝超群,權為左右扶軍相使,因勇謀有功迭封為都指

揮使加授龍虎駕上護國將軍,娶太祖洪武之妹朱夫人。子四,歙、佐、佑、伏。

伏公,凱四子,字宗陞。洪熙元年隨華陽王護駕至澧縣,為澧縣榮氏始遷祖,尊

凱公為一世祖。廣公,伏子。升任鎮守貴州省永寧州總兵之職。配蘇氏,生有六

子,鉞、璋、瓀、璈、琥、頊。繼配姜氏。廣六子頊,本學進士,生、歿、葬失

考。

巧的是,兩支都有同一位榮氏歷史名人——榮頊。兩譜中的頊公同時代人,

皆居湖廣,皆為進士。遍查各種資料,明朝只有一位名為榮頊的進士,《豐州志》

也有記載:頊,永樂辛丑進士。無疑,兩譜中的榮頊只能是同一個人,因而兩地

榮氏必為同一支,除非有一方承認自己的族譜寫錯了。

兩譜中榮頊先祖世系比較:

春湄——淮———城———炯———頊

凱———伏———廣———頊

因春湄公後裔徙居外地,古時信息交流比較困難,無錫修譜時可能記錄不準

不全。“凱”與“淮”音似,“凱”誤記為“淮”是有可能的,其餘就不靠譜了,

唯獨名人榮頊記得最準確。春湄公四世單傳也值得懷疑。所以推斷春湄公世系如

下:

56 57

春湄——凱———歙

58 59 60 61

—佐

—佑

—伏———廣———鉞———懷禮

—懷文

—懷武

—懷錦

—懷繡

—璋

—瓀

—璈

—琥

—頊

宗譜文獻

遠祖啟朞(啟期)公,原居幽州,即今河北省保定上谷郡,郡上有五大名族,

榮、郢、麻、成、侯。公七歲能文,過目成誦,前漢武帝增為大夫。

其後裔元代因奇渥溫氏滅宋,隨軍離散,徙居江南德安府(元時德安府領五

縣一州,即安陸、應山、孝感、應城、雲夢和隨州。明時,德安府領安陸、雲夢、

應城、應山、隨州。現屬湖北省),是為祖居之地。迨朱以後有三十餘人合集一

族,瓜瓞延綿,世代流傳於萬古矣。

一世祖凱公 元末明初人,素抱大志復好俠義,在南京專造弓箭,太祖以其

能造兵器,志義兼武藝超群,權為左右扶軍相使,因勇謀有功迭封為都指揮使加

授龍虎駕上護國將軍,娶太祖洪武之妹朱夫人。子四,歙、佐、佑、伏。

凱公之侍應榮佳援亦晉為漢中府寧(陝西北部)羌縣參將鎮撫之職。其後未

詳。

歙公,凱長子。誥封廣西靖江府職,加授奉國將軍。原籍德安府應城縣杭衙

村黃崗店人。配裴氏,生三子,未詳。

佐公,凱次子。惠帝建文封為朝議大夫,後加授通議大夫。成祖時封授安遠

將軍,鎮守河間府景州(屬河北省,河間府領二州十縣,二州為景州和滄州)。

配向氏,生三子,長子亮,餘未錄。

佑公,凱三子。昭帝封為尉衛大將軍,加授安城侯之職,其後未詳。

伏公,凱四子。字宗陞,德安府黃崗店人。授四川思州衛總兵之職。洪熙元

年隨華陽王護駕至澧縣。是年六月徵調有功封為司尉侯,時年九十有餘,壽一百

一十八歲而終。配徐氏,生一子:廣。

榮伏公由湖北德安府遷往湖南澧縣,為澧縣榮氏始遷祖。澧縣伏公支尊凱公

為一世祖。

廣公,伏子。升任鎮守貴州省永寧州(今貴州關嶺縣)總兵之職。配蘇氏,

生有六子,鉞、璋、瓀、璈、琥、頊。繼配姜氏。

鉞,廣長子。任山西大同府山陰縣正堂,升任南京淮安府海州正堂。配屠氏,

生五子:懷禮、懷文、懷武、懷錦、懷繡。

璋,廣次子。本學貢生。配孔氏。

瓀,廣三子。湖南桂陽州教諭。配張氏。

璈,廣四子。赴原籍德安府祀祖未還鄉。配邵氏。

琥,廣五子。廩膳貢生。配閔氏。

頊,廣六子。本學進士。配楊氏。

江蘇梁溪水濂公支

明 正 統 元 年 ,59 世祖榮清公遷來無錫,定居於梁溪河下游北岸,初步建

立了上榮、中榮、下榮三個自然村落。隨著外出經商者日漸增多,賺錢歸來建房

者自然也就愈來愈多。這樣,3 個自然村落就逐漸聯成一片,稱作榮巷。進入清

代 盛 世 後,榮氏家族的商品經濟有了一定的發展,已有人遠出荊湘經商致富,

且“富甲一鄉”,參與一鄉的事務,並開始向外拓展。1900 年 前後,榮氏家族

已有一些人成為洋行買辦,以榮宗錦、榮宗銓兄弟為代表的一些榮氏族人興辦和

發展了民族工商業,同時還相應發展了教育事業及其它相關服務性行業。建國初

期,以榮毅仁為代表的新一代榮氏企業為國家順利完成社會主義改造做出了重要

貢獻。改革開放後,榮毅仁先生創辦“中信公司”,在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事業

中再次創造輝煌業績。

無錫支系是一個譜系比較完整的支系之一。清康熙 24 年第一次修譜,民國

24 年與汶上老譜對接。

梁溪宗譜與汶上宗譜的先祖世系出現了諸多矛盾。諲公之前梁溪譜上有 50

世,汶上譜僅 46 世,而且名諱也多有不同。汶上老譜是諲公親撰,諲公之前的

先祖世系當然應以汶上譜為準,梁溪譜的可信度要差一些。自榮諲公之後,梁溪

譜與汶上譜也很不一致。兩譜對照,梁溪的譜還是詳盡些,而且梁溪榮氏歷次修

譜,肯定比遠離梁溪的汶上更準確些,故以梁溪的譜為準。

宗譜文獻

梁溪宗親康熙 24 年首次修譜,顧貞觀先生為之寫序,開篇斷言“榮氏之始,

出自周昭王庶子平公。”同治十一年修譜,梁溪榮汝楫先生寫《榮氏得姓考》,予

以糾正。《榮氏得姓考》應為榮氏重要的宗譜文獻。

榮氏得姓考

榮氏,姬宗也。據舊譜,“周昭王庶子名均,諡平公,食採於榮,以邑為氏”,

是為得姓之始。予竊疑之。《論語》注:“榮公為武王十亂之一。”《國語•晉語》

雲:“文王諏於蔡原,訪於辛尹,重之以周召畢榮。”榮於文王時名已次畢公下,

則是文王之大臣而佐武治天下者也。厥後有榮伯,《史記》“成王既伐東夷,息慎

(序作肅)來賀,王使榮伯作賄息慎之命。”馬融注:“榮伯,周同姓畿內諸侯,

為卿大夫。”又孔安國書序注:“榮,國名同姓。”諸侯說於馬同。馬、孔去古未

遠,見聞較確,俱雲周同姓,則榮之為姬宗無疑。而榮伯既在成王時,豈即榮公

之子歟?第榮公、榮伯皆在昭王前,榮之得氏謂自昭王時始,昭王以前曷為早有

聞人?按鄭樵通志氏族略 只雲“其先食邑於榮,列在以邑為氏部中,”並未詳始

封之人。《司馬通鑑》胡三省注:“榮姓出周榮公(見隋初)”,吾邑顧復初先生《春

秋大事姓氏表》也以榮公為榮氏首。而昭王庶子之說,不識何據,搜之諸書也未

有獲。愚意榮氏得姓之由,似以始於武王時榮公為是。所云食邑於榮者,或在榮

公時已然。如畢公封於畢,即以畢為氏。召公食邑於召,以召為氏耳。但舊譜雲

必非無據,豈榮公後別為一派歟?姑闕疑以俟考訂。

同治十一年壬申仲秋 梁溪二十八世孫 汝楫謹識

嘉慶庚午譜原序

吾宗自周先賢子祺公後數千餘年,子姓繁衍,散處四方。而我仲思公系宋真

宗時集賢殿修撰,始佔籍湖廣,兩傳而分為大宗小宗,三傳而小宗派士英公後由

金壇徙居寺涇港,六傳而我大宗派崇文公之三子允公徙居常熟,傳至樸公生子三,

長春湄支復遷於湖廣,四傳後無考;次春渭自號平江居士,由常熟徙黃沙港,後

數傳而有寧敷公徙居北甲;三春江徙於藍田。吾梁溪支始遷祖水濂公,仲思公十

三傳孫也。明初亦自湖廣遷於梁溪之北,九龍山之陽,又四傳而煥公分徙彭祖墩,

五傳而敔公分徙洛社,於是蘇常兩郡之間遂有各支之別焉。歲丙寅,購得康熙間

合族通譜大概茫如,即吾支亦多殘缺散軼難稽,是以究其本源,竟有源流莫識者。

此吾先人日夜惓惓以重修為念而有志未逮也。汝寧銘先人之遺意欲期合族通譜,

奈力淺才疏,勢難獨任。爰偕侄繁椿告知叔父裕順、智義彙集北甲侄殿梁謹輯系

次,閱歲而成,實先君子之遺意而兩叔父之所命也。汝寧下愚,惟據所聞識所見

耳,敢雲修乎哉。

嘉慶十二年歲次丁卯仲秋下浣

二十五世孫汝寧謹識

歷史名人

始遷祖榮清 元末明初文人。原居金陵,後定居無錫,為梁溪榮氏始祖。

字逸泉,號水濂。尊稱水濂公。元至正時,其父諒官福清知縣,方國珍攻城,城

破遇難。榮清無志功名,好遊逸,善詩文。明洪武時召為著作郎,力辭不就。嘗

與二三文友來錫遊歷,見民俗淳厚,文風高雅,梁溪兩岸,風光秀麗,土地肥沃,

正統時,挈家來錫定居。

榮氏分支——湖廣鄂諸支系

民族資本家榮宗敬 名宗錦,字宗敬,江蘇省無錫榮巷人。榮德生之兄,榮

毅仁之伯,中國近代著名的民族資本家。榮宗敬 1887 年到上海源豫錢莊習業,

1896 年在其父親和他人合資所開的上海廣生錢莊任經理。後來還兼營繭行。1901

年,與榮德生等人集股在無錫合辦保興麵粉廠(後來更名為茂新一廠),任批發

經理。1905 年,他和榮德生又與榮瑞馨等 7 人集股在無錫興辦振新紗廠,1909

年他任該廠董事長。1912 年,與榮德生和王禹卿等人集股在上海創辦福新麵粉

廠,任總經理。1915 年 4 月,榮氏兄弟退出振新紗廠,在上海創辦申新紡織廠,

榮宗敬任總經理。1917 年 3 月開始,榮氏兄弟在上海、無錫、漢口創辦申新二

至九廠,並且在上海創辦茂新、福新、申新總公司,榮宗敬任總經理。榮氏兄弟

被譽為中國的“麵粉大王”、“棉紗大王”。

1926 年後,榮宗敬曾歷任南京國民政府工商部參議、中央銀行理事、全國

經濟委員會委員等職務。1937 年抗日戰爭爆發,他曾參加上海市民協會,不久

即避居香港。1938 年 2 月 10 日在香港病逝。

民族資本家榮德生 榮德生,譜名宗銓,號樂農,生於清光緒元年七月初

四(1875 年 8 月 4 日)。無錫西鄉榮巷人,出身寒微,家世經商務農。先由錢莊

學徒做起,開辦廣生錢莊;由創辦茂興麵粉廠開始,成為“麵粉大王”,後又創

辦振新紗廠,再建申新紗廠,最終成為“棉紗大王”。經過 30 多年的艱苦創業,

由一介布衣成為中國民族工業的首戶。榮德生在民國七年至民國十年先後當過江

蘇省議員和北洋政府國會議員。國民黨政府時期,歷任工商部參議,中央銀行理

事,全國經濟委員會委員等職。解放後歷任全國政協委員,華東軍政委員會委員

和蘇南行政公署副主任。

國家副主席榮毅仁 字繼曾,德生公之子,76 世。民族資本家,與其父一

起被毛澤東主席讚譽為紅色資本家。

榮氏分支——湖廣鄂諸支系

曾任上海市副市長、紡織工業部副部長、全

國政協副主席、人大常委會副委員長等職。在八屆全國人大當選為國家副主席。

放射醫學著名專家榮獨山 1929 年北平協和醫學院畢業,同年獲美國紐

醫學科學委員會委員等。是我國醫學放射學的奠基人之一。

榮廣大花號榮秉之 譜名維恆,無錫榮巷人,75 世。清末榮氏在滬的大商

人,其父志瀛在滬三經兵燹,與同族曜亮合股開設榮廣大花號,二年後相繼去世,

有秉之主持商戰四十年誠孚夷虜並樂善好施,在全國多處創設“出莊”(對外貿

易處),成為全國四大花號之一,為榮氏在滬經營商業和實業開創先河。

無錫榮氏外遷

江蘇無錫——梁溪上榮——大成巷

—白水蕩——三節橋

—鄭巷

—揚名鄉東碼頭

—梁溪中榮——橫山

—彭祖墩

—洛社

—柴船浜大蔣巷——謝巷

—閭江

—胡巷——東碼頭——毛竹橋

—梁溪下榮——滸溪橋

—朱匠巷

—東亭後金巷

—徐巷

—宜興

河北霸州磬公支

北宋時榮諲公舉進士,官至鹽鐵判官,遷居湖廣鄂諸(今湖北武昌)。由於

後裔升遷,徙居金陵郡(今南京)水西門外。明永樂初 1403 年,磬公、嚴公隨

燕王遷北平順天府,定居霸州堂二里。嚴公回山東。磬公居堂二里,生六子:守

誠、守智、守明、守權、守敘、守寬,遂分六門名“六合堂”。磬公為堂二里始

祖,歷經 600 多年,繁衍 24 世,人口達萬餘。堂二里榮氏支系浩繁,後裔眾多,

人文薈萃,英才輩出。

歷史名人

榮高棠 原名榮千祥,1912 年 5 月生於河北霸縣。1936 年加入中國共產黨。

新中國成立後,歷任團中央秘書長、書記處書記、中華全國體育總會副主席兼秘

書長。1952 年 7 月,率中國體育代表團第一次參加在芬蘭赫爾辛基舉行的奧運

會。同年 11 月,任中央體委秘書長。1954 年後,歷任國家體委副主任、黨組副

書記、黨組第二書記。“文化大革命”期間,榮高棠遭受迫害。1979 年恢復工作,

擔任國家體委副主任。1982 年起擔任國家體委顧問。1983 年任中顧委秘書長,

1985 年當選為中顧委委員。1983 年,國際奧委會授予榮高棠奧林匹克銀質勳章。

安徽六安堂公支

遷六始祖堂公,原籍山東兗州府曲阜昌平鄉,濟州任城支友德公之子,霸州

始遷祖榮磬、無錫始遷祖榮清之堂弟。洪武年間從軍有功,以軍功授廬州督糧指

揮使,後又督軍取淮右至淠北,愛其土地肥美風俗敦厚,遂家焉。

宗譜文獻

大清光緒三十年六安榮氏宗譜原序

周武以十臣定天下,榮公其一焉(1)。公食採於榮,後人因以為氏。當有

商末造蒸兆罹於荼毒,武王憤揮天戈,志清四海,公能出其撥亂之具(2),以翊

(3)成耆定(4)之業,赫然與周、召、望、散爭烈,洵(5)命世之豪矣哉。

而周之末有榮啟期者,鹿裘帶索,鼓琴高謌(6),居常待終,以忘老跡。其俯仰

自得,幾不知人世有理亂(7)事,其指趣(8)與攀鱗附翼(9)者異矣。吾六

榮氏原籍隸山東兗州,明洪武時有諱堂者,官廬州督糧指揮,愛六西土脈腴厚,

民俗簡直,遂家於斯。越數百年以洎(10)於今,子姓相傳日益蕃衍,雖無素封

顯官,而其秀而士者潛心絃誦;其樸而農者併力耕作;其父老敦寵,其子弟謹願。

歲時燕聚(11)怡然(12)雍然(13),蓋猶有啟期之遺風焉。雖然嚴霜將隕(14)

弱草先零(15),滄海橫流纖鱗(16)失處,故必上有濟困扶危之君子;而後下

有樂天任運之野人。方今外族恣睢(17),鷹瞵鶚視(18)環伺我上國。世變愈

亟須才愈殷其有,能拔起隴畝之中,變伐揚威電掃腥穢,以上紹(19)榮公之餘烈

(20)者乎。是匪惟(21)宗族之光,抑亦(22)國家之幸也已。

光緒歲次甲辰仲冬上澣

賜同進士出身奉直大夫翰林院檢討,國史館協修編書處協修王蘭庭謹撰並

【註釋】

(1)《論語•泰伯》雲,“武王曰:予有亂臣十人”。馬融注:“治官者十人,

謂周公旦、召公奭、太公望、畢公、榮公、太顛、閎夭、散宜生、南宮适,其一

人謂文母”, 是十個輔佐周武王治國平亂的大臣。榮公為武王十亂之一。後文也

有榮公 “赫然與周、召、望、散爭烈”之說。

(2)具,才能,才幹。《文選•李陵•答蘇武書》:“皆信命世之才,抱將

相之具”。

(3)翊,通“翼”, 輔佐。

(4)耆定,平定。

(5)洵,假借為“恂”。誠然,確實。

(6)謌,同“歌”。

(7)理亂,治理紛亂。王充 《論衡•程材》:“取儒生者,必軌德立化者也;

取文吏者,必優事理亂者也。”

(8)指趣,志趣。《舊唐書•李訓傳》:“帝見其指趣,甚奇之。”

(9)攀鱗附翼,猶言攀龍附鳳。元代劉文 《祭兗國公文》:“有攀鱗附翼之

志,無施勞伐善之心。”

(10)洎, 到,及。

(11)燕聚,相聚宴飲。

(12)怡然,喜悅的樣子。

(13)雍然,和諧的樣子。

(14)隕,從高下也。

(15)零, 植物凋謝

(16)纖鱗,指魚。

(17)恣睢,放縱暴戾。

(18)鷹瞵鶚視,像鷹一樣兇狠地注視著。鶚,魚鷹。形容以威猛的目光窺

望。郭沫若 《創造十年續篇》四:“其中最活躍的是有幾位沒有穿制服的外國

巡捕,兩手都握著手槍,鷹瞵鶚視地東奔西突。”

(19)紹, 連續,繼承.

(20)餘烈,遺留下來的功績、功業。

(21)匪惟,非但,不只。

(22)抑亦, 也許,或許。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