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曾經跨過山和大海,如今想個院子

我曾經跨過山和大海,如今想個院子

文圖:劉銘初

2017年陽光燦爛的時候,知友靜同學參加了“心靈的休憩地”瀾滄江之旅,在沙溪古鎮看到一間客棧名字為“雲歸處”,脫口而出:正常的人來這,都會變成有問題。

我理解她,靜靜大概想靜靜,卻又奈何不了殘酷的現實,看到這些充滿刺激的字眼,觸景生情。

我曾經跨過山和大海,如今想個院子

實際上,每次帶大家到沙溪古鎮,都會有人想在此開間客棧,好留下大把大把的時光去發呆啥的。偶爾,一起走的知友會失蹤一會,原來是去打聽“招租”老宅子的行情,不知是想瘋了還是現實逼瘋了。看來,不用到世界末日的那天,很多人都想逃離熟悉的舊世界。

我曾經跨過山和大海,如今想個院子

我曾經跨過山和大海,如今想個院子

2017年的民宿排行榜中,有一家叫“既下山”。若是靜同學一聽這名字,又可能會受刺激。既然你闖蕩江湖那麼久,就下山來清靜一下吧?“既下山”是著名建築師設計的極簡風格民宿,有人稱之為是性冷淡風。極簡是格調,但每一件擺設,都看得出設計師衣帶漸寬終不悔的苦心設計。當然,功成名就之後,浮華真不那麼需要。不過,下山後追求的東西實際上更高,比如格調這玩意。

我曾經跨過山和大海,如今想個院子

我曾經跨過山和大海,如今想個院子

鎮上有一家高高在上的一家客棧,我把它定位為觀景臺(希望客棧老闆看見這篇文章後不會罵我)。冬天來這,沐浴在溫暖的陽光下,身在雲端,真叫人想入非非。有次,漂亮的女知友問男老闆:你要招一個專門負責發呆的義工嗎?感覺這位姐姐病情不輕,不過,她的願望未必不能實現,她的病也未必不能治癒。

我曾經跨過山和大海,如今想個院子

我曾經跨過山和大海,如今想個院子

我曾經跨過山和大海,如今想個院子

我曾經跨過山和大海,如今想個院子

另一家客棧比較有故事。故事的主角是美國人,他與太太在沙溪古廟求子,如願後,出資修繕古廟(這個要贊!也慚愧,中國的廟等外國人來修),還選擇在村裡的古戲臺與人合夥開了客棧。這家客棧的房間比較簡陋,卻有人說是一年中必須睡一次的民宿(也許對想生二胎的同學,特別好)。平心而論,這故事能吸引觀眾,更致命的是周邊環境太好。住處本身已遠離熱鬧,美國老闆還要求客人不在此打牌、喧譁,最好是看書。實在太清靜了!我極其喜歡這樣的環境,我把這裡作為知友喝茶、發呆、休憩之地。因為這裡基本是國外客戶,想練習外語的朋友,住在這,也挺好。

我曾經跨過山和大海,如今想個院子

雖然上面提到的客棧這麼有個性特點,但我們也不住在那些地方。(別問我們住在哪,大家可從另一個側面瞭解知途旅行管家對住處的挑剔)

我曾經跨過山和大海,如今想個院子

古戲臺牆壁上有一幅對聯映襯著寫意畫:讀易於古梅下,調琴於流水間。琴棋書畫,我一竅不通,無法高雅。不過,真心想有一個地方,能抬頭看天、腳踏實地。在這樣的天地中,可以安靜讀書、可以寫寫諸如流年似水的文章。

我曾經跨過山和大海,如今想個院子

我曾經跨過山和大海,如今想個院子

靜靜有一句名言:如果你會憂鬱,請跟老劉走吧!

聽完,壓力山大。也許,我該去學學催眠,當你醒來,會發現生活是那麼不同和美好。

可是,我也有憂鬱,我的憂鬱是想要的院子在哪裡?

圖片為沙溪古鎮其中的六家客棧,不包括知途旅行管家安排的住處。

《瀾滄江之春回顧》連載中

作者

劉銘初,攝影師,專注個性旅行的知途旅行創始人,56小鋪創始人。常年考察於中國最原始的人文景觀和自然風光,是“走遍中國少數民族”總策劃師,目前深入瞭解二十多個少數民族文化,已記錄一百多項少數民族的非物質文化遺產,是當下少數民族傳統文化的搶救性記錄者和積極的民族文化傳播者。

其個人事蹟及其創辦的知途旅行公司多年來廣受主流媒體關注和報導,目前是《中國民族報》特邀專欄撰稿人。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