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尉升至大校平均要多少年?

眾所周知,我軍曾於1955—1965年和1988年至今兩次實行軍銜制。由於所處歷史時期不同,國情、軍情都發生了較大變化,因此這兩次軍銜制的一些具體內容必然有所不同。在新軍銜制實行30週年之際,讓我們回顧一下這兩次軍銜制都有哪些不同。

一、軍官軍銜等級設置不同

軍官軍銜等級設置,是軍銜制的核心內容。各國軍銜制度的不同,首先就在於軍銜設置的不同。我軍兩次軍銜制的軍官銜級有所不同,這也是最顯而易見的。

1955年軍官軍銜設4等14級:

元帥:中華人民共和國大元帥、中華人民共和國元帥;

將官:大將、上將、中將、少將;

校官:大校、上校、中校、少校;

尉官:大尉、上尉、中尉、少尉。

少尉升至大校平均要多少年?

1955年軍官軍銜肩章

軍銜等級的設置,取決於各國軍隊的編制規模和歷史傳統等因素。1955年軍銜制設置的軍官銜級較多,規格也很高,這一方面是因為當時我軍規模大、編制層次多,另一方面取決於我軍的歷史條件。這次授銜是在大規模戰爭結束後不久(原計劃1952年實行軍銜制,後因朝鮮戰爭等原因延遲到1955年),對開國元勳授予高銜,是國家給予的總結性的褒獎,同時也是眾望所歸。1955年首次授銜共授予少將以上軍銜1050人,其中上將以上(上將、大將、元帥)75人。

少尉升至大校平均要多少年?

1955年9月27日,開國元勳們參加中南海元帥、將官授銜授勳典禮。

1988年軍官軍銜設3等11級:

將官:一級上將、上將、中將、少將;

校官:大校、上校、中校、少校;

尉官:上尉、中尉、少尉。

少尉升至大校平均要多少年?

1988年軍官軍銜肩章

相比之下,1988年軍銜制軍官等級設置較為簡化,規格也相對降低,不設大元帥、元帥、大將和大尉等銜,以一級上將封頂,1988年首次授銜共授予少將以上軍銜1451人,其中上將17人。這是因為我軍現在處於和平時期,軍隊擔負的任務、所負的責任與戰爭時期不同,我軍編制級別也有所簡化,撤消了兵團級和團以上的“準級”(1955年軍銜制時期,我軍兵團、軍、師、團均分正、副、準三級),從大軍區正職到正排職由過去的18級減為13級。並且,絕大多數現役軍官未經過戰爭考驗,因而軍銜設置不宜過高。平時最高軍銜為上將。同時,考慮到軍委主要領導需要授銜時,應與軍委或總部其他領導有所區別,因此在上將之上設了一級上將銜。

少尉升至大校平均要多少年?

1988年9月14日,中央軍委在中南海懷仁堂隆重舉行授予上將軍銜儀式。

如果說1955年軍銜制是屬於以蘇聯為代表的“東方型”軍銜,那麼1988年軍銜制的3等11級體系則更接近於以美國為代表的“西方型”軍銜。不同的是美英等國設有準將一級,而我軍在少將和上校之間是大校。這主要是由於我軍師職幹部數量多,如大多數授少將,將官人數就太多,如大多數授上校,則又偏低。設大校銜主要是使師職幹部與團職幹部在銜級上有所區別,又不致於過多的增加將官數量。1988年我軍授予將官銜的數量(1451人)和其佔軍官總數的比例(0.24%)與外軍相比,我軍當時將官數量少於蘇聯(5000人)、多於美國(1129人);而我軍將官比例較低,如蘇聯是0.6%,美國是0.4%,日本是0.88%。

這兩次軍銜制有一點相似,即兩個最高軍銜都設而未授:1955年的中華人民共和國大元帥,1988年的一級上將。1988年軍銜制實行後,經過幾年的實踐,於1994年又對軍銜等級設置作了調整。1994年5月12日,第八屆全國人大常委會第七次會議通過《關於修改〈中國人民解放軍軍官軍銜條例〉的決定》,取消了一級上將軍銜。因為1988年軍銜制從1988年首批授銜以來,一級上將軍銜一直空缺。根據我軍軍官隊伍的實際和目前處於和平時期的情況,軍銜等級不宜太高,故取消了一級上將軍銜,以上將為最高軍銜等級。這樣,軍官軍銜改為3等10級。

少尉升至大校平均要多少年?

1994年5月14日《解放軍報》

二、軍官職務編制軍銜不同

軍官職務編制軍銜,簡單地說,就是哪一級軍官該授什麼銜,這是各國軍銜制度的基本內容之一。1955年軍銜制對每一軍官職務都規定了編制軍銜。國防部1955年下發了《軍官職務編制軍銜表》,規定軍官編制軍銜為一職一銜或一職二銜。

1955年軍官職務編制軍銜表

少尉升至大校平均要多少年?

少尉升至大校平均要多少年?

少尉升至大校平均要多少年?

少尉升至大校平均要多少年?

1955年授銜前,評銜條件掌握較嚴。當時總幹部部蘇聯顧問建議,根據蘇聯的經驗,在首次授銜時,軍銜應儘量壓低。1955年授銜後,即存在實際軍銜普遍低於編制軍銜一級到兩級的現象,如正軍職軍官大多數被授予少將銜,副軍職一半被授予大校銜,正師職絕大多數被授予大校、上校銜,副師、正團、副團、正營職,則大多數分別被授予上校、中校、少校、大尉銜。

1960年,根據當時的實際軍銜情況,國防部重新修訂頒發了軍官職務編制軍銜。取消一職一銜的規定,改設一職三銜或兩銜。並且壓低了編制軍銜的下限,實際上是將錯就錯了,使軍銜偏低的現象“合法化”。

少尉升至大校平均要多少年?

國防部1960年頒發的《軍官職務編制軍銜》

此後,由於多數軍官軍銜晉升仍沒能按照規定正常進行,到1965年取消軍銜制時,這種實際軍銜普遍較低的現象有增無減。

1988年軍銜制借鑑了1955年軍銜制的經驗,根據當時我軍精簡整編、體制改革工作還在深入進行的現狀,沒有對每一具體的軍官職務(如軍長、師長)制定相應軍銜,而是規定了軍官職務等級(如正軍職、正師職)的編制軍銜。並且,既規定了一定幅度(一職兩銜或一職三街),又規定了基準軍銜。

軍事、政治、後勤軍官職務等級編制軍銜:

少尉升至大校平均要多少年?

專業技術軍官職務等級編制軍銜:

高級專業技術職務:中將—少校

中級專業技術職務:上校—上尉

初級專業技術職務:少校—少尉

少尉升至大校平均要多少年?

中國人民解放軍軍官軍銜條例

兩次軍銜制的編制軍銜大體上相近,但1988年軍銜制由於平時最高軍銜為上將,因而將官的編制軍銜壓得較低,如大軍區正職、正軍、正師的編制軍銜(基準),比1955年軍銜制分別低一級。

1994年我軍對軍銜條例作了部分修改,其中關於編制軍銜的有關條款有以下改動:

一是提高了師職以上職務等級的編制軍銜。如原條例規定,中央軍委委員和總參謀長、總政治部主任的編制軍銜為上將——中將,基準軍銜為上將;正大軍區職的編制軍銜為上將——少將,基準軍銜為中將。以此標準與外軍同級軍官相比,我軍高級軍官職務編制軍銜明顯偏低。如前蘇軍的軍區司令編制軍銜為元帥、大將、上將;美軍的戰區司令全部為上將。而我軍1988年授銜時7個大軍區的司令員和政治委員14人,只有3個上將,其餘11人均為中將。實際上我軍大軍區司令員的軍銜只相當於外軍軍長的軍銜,這是很不合理的。考慮到正大軍區職軍官都是負責一個軍種、兵種或戰區的工作,崗位重要,軍銜過低不便於對部隊的指揮和管理,且與外軍戰區級軍官的軍銜應基本對應,因此,適當調整了正大軍區以上職務的編制軍銜,即提高了下限,取消原來最低一級編制軍銜。同時調整的還有副大軍區至副師職的編制軍銜,將原來的一職三銜全改為一職兩銜,取消原來最低一級軍銜。

二是取消了基準軍銜,每一級職務設兩個軍銜等級,前一個為主要軍銜,後一個為輔助軍銜。

三是提高了中級和初級專業技術軍官的職務等級編制軍銜,中級專業技術軍官由上校至上尉改為大校至上尉,初級專業技術軍官由少校至少尉改為中校至少尉,即分別提高了上限。

三、軍官軍銜的種類區分與稱謂不同

1955年軍銜制對軍官軍銜的區分比較複雜,按專業勤務為指揮、政治、技術、軍需、軍醫、獸醫、軍法和行政等八類。指揮和政治軍官中,又按軍兵種分為若干類:

(一)指揮軍官和政治軍官

步兵軍官:少尉至大將;

騎兵軍官:少尉至大將;

炮兵軍官:少尉至大將;

裝甲兵軍官:少尉至大將;

工程兵軍官:少尉至大將;

鐵道兵軍官:少尉至大將;

通信兵軍官:少尉至大將;

技術勤務兵軍官:少尉至上將;

公安軍軍官:少尉至大將;

海軍軍官—海上軍官:少尉至大將;

海岸軍官:少尉至上將;

(二)技術軍官:少尉至上將;

(三)軍需軍官:少尉至上將;

(四)軍醫軍官:少尉至上將;

(五)獸醫軍官:少尉至上將;

(六)軍法軍官:少尉至上將;

(七)行政軍官:少尉至大校。

海軍海上軍官及技術、軍需、軍醫、獸醫、軍法、行政軍官的名稱前,均冠以軍種或專業勤務名稱,構成這些軍官的軍銜稱謂,如海軍中尉、技術少校、軍法上將等。其他軍兵種軍官,規定只是在將官軍銜前冠以軍兵種名稱,如步兵少將、海岸中將、空軍大將等,校官以下人員,無專業銜稱,直接稱謂其軍銜,如大尉、中校等。

少尉升至大校平均要多少年?

1955年《中國人民解放軍軍官服役條例》中各種軍官的軍銜區分

少尉升至大校平均要多少年?

1955年軍兵種及勤務符號(軍官領章用)

軍官軍銜的分類與稱謂,很多人都認為是學蘇軍的,這只是一方面,實際上也借鑑了近代中國軍銜制的一些做法。民國時期,北洋政府軍隊和南京國民政府軍隊的兵科勤務區分已經很規範。這種區分,是軍隊現代化的產物,是伴隨著軍兵種和軍隊專業勤務的發展應運而生的。

1988年軍銜制在軍官種類的區分及軍銜稱謂方面要簡化得多,原因是認為1955年軍官區分過於繁瑣,連一些專業人員都不容易搞清。軍官在專業上只區分為兩大類:

(一)軍事、政治、後勤軍官:少尉至上將,

(二)專業技術軍官:少尉至中將。

軍官軍銜的稱謂,海軍、空軍和專業技術軍官分別在軍銜前冠以“海軍”、“空軍”、“專業技術”。如海軍上尉、空軍中校、專業技術少將等。陸軍軍事、政治、後勤軍官直接稱呼軍銜,並且不再區分兵種和勤務軍銜,如炮兵上校、軍醫中尉等。

四、軍官軍銜授予權限不同

1955年軍銜制對軍官軍銜的批准與首次授予權限規定得較高。

(一)軍官軍銜首次授予權限:

元帥由國家主席、將官由國務院總理、校官和尉官由國防部長命令授予。

(二)軍官晉銜批准權限:

少尉、中尉、上尉晉級,由方面軍或一級軍區的司令員和政治委員命令授予;

大尉、少校、中校、上校晉級,由國防部命令授予;

大校、少將、中將、上將晉級,由國務院命令授予;

元帥軍銜,經全國人大常委會決定,由國家主席命令授予。

少尉升至大校平均要多少年?

中華人民共和國主席授予賀龍元帥軍銜的命令

少尉升至大校平均要多少年?

1955年國務院授予(將官)軍銜命令

由於當時我軍規模大,尉官數量多(首次授銜時達60萬人),第一次授予尉官軍銜的命令全部由國防部頒發實際難以做到。因此,在授銜開始後,中央軍委將第一次授予尉官軍銜和大尉、少校軍官晉級交由各大軍區級首長代國防部長審批,奉國防部長命令公佈。

1988年軍銜制對首次授予軍官軍銜權限規定:

上將、中將、少將、大校、上校由中央軍委主席批准授予;

中校、少校由大軍區級單位正職首長批准授予;

上尉、中尉、少尉由有軍官職務任免權的軍級單位正職首長批准授予。

可以看出,1988年軍銜制首次授予軍官軍銜權限較1955年變化較大,1955年校尉官軍銜由國防部授予,元帥將官軍銜由國家和政府授予。1988年各級軍官則全由軍事系統授予,中校以下軍官的首次授予權限,比1955年軍銜制低一至二級:中校、少校由大軍區級單位主官授予,尉官由軍級單位主官授予。筆者1988年的上尉軍銜就是由總後勤部軍需生產部部長孫成如少將授予的。這一方面是由於我國國防領導體制發生了一些變化,另一方面也是借鑑了1955年軍銜實際授銜時的經驗。

少尉升至大校平均要多少年?

1988年授予軍銜命令

1988年軍銜制平時軍官軍銜晉級批准權限,與軍官職務任免權限一致,將軍銜的晉升與軍官的考核使用結合起來,有利於對軍官隊伍的管理。

(一)正師職以上軍官軍銜晉升,由中央軍委主席批准;

(二)副師職(正旅職)、正團職(副旅職)和高級專業技術軍官軍銜晉升,由大軍區級單位的主官批准;

(三)副團職、正營職和中級專業技術軍官軍銜晉升,由軍級單位的主官批准;

(四)副營職以下和初級專業技術軍官軍銜晉升,由師(旅)級單位的主官批准。

少尉升至大校平均要多少年?

中校軍銜命令

五、軍官軍銜晉升年限不同

1955年軍銜制規定軍官軍銜晉級期限:

(一)平時軍官晉銜期限:少尉晉中尉、中尉晉上尉各2年,上尉晉大尉、大尉晉少校、少校晉中校、中校晉上校各3年,上校晉大校4年,大校以上選升。

(二)戰時在前線擔任戰鬥任務和戰時勤務的軍官,軍銜晉級的期限應予縮短,具體辦法由國防部根據當時戰爭的情況規定。

按正常晉升,少尉升至大校需20年。由於在實際實行中軍銜晉升不能正常執行,許多軍官到了規定晉升年限不能正常晉升。1963年,又對每級晉升均增加一年,並把上校晉大校改為選升。修改後,少尉升至上校需22年。由於各級軍銜晉升年限延長了一年,軍銜不能正常晉升的現象有所緩解。但是,仍有相當數量軍官未能按規定年限晉升。特別是少將以上高級軍官,十年間竟沒有一例晉升,這在任何實行軍銜制度的國家中是絕無僅有的。由於多數軍官的軍銜不能隨著職務晉升,甚至出現了大尉團長、少尉連長的現象,軍銜與軍官所擔負的責任和職權不相符,也最終成為這次軍銜制不能“善終”的一個重要因素。

1988年軍銜制規定軍官軍銜晉級的期限:

(一)平時軍官晉銜期限,少尉晉中尉3年,中尉晉上尉、上尉晉少校、少校晉中校、中校晉上校、上校晉大校各4年,大校以上選升。

(二)戰時軍官軍銜晉級的期限可以縮短,具體辦法由中央軍事委員會根據戰時情況規定。

1955年、1963年、1988年軍官軍銜晉升年限

少尉升至大校平均要多少年?

1988年軍銜晉升的年限基本上與1963年規定相同,儘管兩次軍銜制的銜級不一致,1955年少尉升至上校需22年,1988年少尉升至大校需23年。但從排職到師職的正常晉升時間,大體上一致(1955年軍銜制上校大多數是師職幹部)。但是1988年實行軍銜制以來,各級軍官軍銜的晉升基本上都能“按部就班”,因此總體上給人感覺比1955年軍銜制軍銜晉升快多了。

兩次軍銜制都規定了戰時軍官軍銜晉級的期限縮短,這是因為戰時情況瞬息萬變,人員傷亡、部隊擴編等原因,指揮員提拔快,不可能像平時那樣從從容容幾年一調。但不同的是兩次軍銜制使用了不同字眼:1955年是“應予”,1988年是“可以”。

少尉升至大校平均要多少年?

1955年三軍軍官戰時肩章

六、軍官服役年限不同

1955年軍銜制於1955年和1963年兩次對軍官最高服役年限作出規定:

少尉升至大校平均要多少年?

1963年修訂的軍官服役條例對軍官最高服役年齡規定,技術、獸醫軍官可適當延長。海島、邊防守備部隊的軍官,人武部、軍分區、省軍區、軍以上機關及院校中的軍官,可根據需要延長三至五年。

1988年軍銜制對軍官最高服役年限的規定,不是以軍銜為標準,而是以軍官職務等級為標準。1988年軍銜制的《軍官軍銜條例》中,沒有關於軍官服役年限的條款,而是在《軍官服役條例》中作出規定:

作戰部隊的軍事、政治、後勤軍官平時任職最高年齡為,排級:30歲;連級:35歲;營級:40歲;團級:45歲;師級:50歲;軍級:55歲;大軍區級:65歲。

此外,1988年軍銜制對機關的各級軍官服役年限,比作戰部隊適當放寬,如規定:

各總部、大軍區、省軍區機關的軍、師兩級軍官,任職的最高年齡可分別比作戰部隊同級軍官增加5歲,總部機關和大軍區級機關的團級軍官,因工作需要任職最高年齡可分別比作戰部隊延長5歲、3歲。

1988年軍銜制還將專業技術軍官的服役年齡與軍事、政治、後勤軍官加以區別。專業技術軍官平時任職的最高年齡為,初級:43歲,中級:48歲,高級:60歲。中、高級專業技術軍官,少數工作需要的,最高任職年齡可延長5歲。

少尉升至大校平均要多少年?

1988年我軍幹部制度的“三大條例”:現役軍官服役條例、軍官軍銜條例、文職幹部暫行條例。

七、士兵軍銜等級設置不同

將士兵級別列入銜級系列,構成完整的軍銜等級,是軍銜制的一個重要內容。我軍兩次軍銜制士兵軍銜等級設置不同,這也是一個引人注目的變化。

1955年軍街制士兵軍銜設2等5級:

軍士:上士、中士、下士

兵:上等兵、列兵

少尉升至大校平均要多少年?

1955年炮兵上等兵與列兵

1988年軍銜制士兵軍銜共分3等7級:

士官:軍士長、專業軍士

軍士:上士、中士、下士

兵:上等兵、列兵

兩次軍銜制士兵銜級設置不同,是因為兵役制度的不同。1955年軍銜制時期,我軍實行普遍義務兵役制,士兵構成比較單一;而1988年時我軍實行以義務兵為主,義務兵與志願兵相結合的兵役制度。志願兵與義務兵性質不同,因而在軍銜設置上,將志願兵與義務兵區別開,志願兵的軍銜為士官,分軍士長和專業軍士兩級,義務兵的軍銜則完全與1955年軍銜制相同,即分軍士三級、兵兩級。

此外,1955年軍銜制在軍官和士兵之間還設有準尉一級。1988年軍銜制的士官與1955年軍銜制的准尉不同,雖然兩者都是軍官與軍士之間的一個特殊層次,但士官仍屬於士兵的範疇,而當時的准尉主要是一批副排職幹部,1955年規定準尉按軍官看待,歸幹部部門管理。

1999年,根據我國兵役制度的變化,我軍又對士兵軍銜條例進行了修改,取消了3級軍士銜:上士、中士、下士;士官增加為6級;兵仍為2級。

修改後的士兵軍銜由3等7級改為2等8級:

志願兵役制士兵:六級士官、五級士官、四級士官、三級士官、二級士官、一級士官;

義務兵役制士兵:上等兵、列兵。

少尉升至大校平均要多少年?

2009年,我軍再次修改了士兵軍銜等級,士兵軍銜為2等9級,包括士官7個銜級和義務兵2個銜級:

志願兵役制士兵:一級軍士長、二級軍士長、三級軍士長、四級軍士長、上士、中士、下士;

義務兵役制士兵:上等兵、列兵。

少尉升至大校平均要多少年?

2018年1月20日,陸軍第79集團軍某合成旅隆重舉行2017年度冬季新選取晉銜士官授銜暨軍人宣誓儀式。(資料圖)

少尉升至大校平均要多少年?

2018年4月下旬,東部戰區海軍各部隊舉行儀式為晉升軍銜的高級士官頒發命令狀。(資料圖)

2017年12月14日,北部戰區空軍新訓女兵營組織授銜儀式。(資料圖)

少尉升至大校平均要多少年?

2017年3月23日,火箭軍機關舉行新晉升一級軍士長集中授銜儀式。(資料圖)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