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IPC中國互聯網+裝配式建築創業創新大會部分嘉賓講稿節選

天津大學教授 裝配化模塊建築產業創新聯盟副理事長 王小盾:

CIPC中國互聯網+裝配式建築創業創新大會部分嘉賓講稿節選

整個鋼和混凝土之間的互相作用使1+1大於2,分別就是充分的體現了整個結構的特點,就是混凝土的受壓和鋼的受拉充分滿足受力要求。大家看到的這個,左邊這個就是T形柱,中間是L型,中柱是十字形,所有小柱在牆裡面,整個房間的佈置看不到突出的柱子,所有加劇的佈置,所有空間使用非常方便。

這是我們研究的一二三四代整個結構的演化過程,現在已經涉及到了,因為國家裝配式的規範就是鋼結構規範,鋼結構混凝土規範,鋼結構規範參與了整個編制過程,總高度100米,最後雙鋼板連接的無肋板做到98.5米,達到規範要求的最高高度,所有結構技術問題都解決了。這是我們的樑柱結點連接,非常簡潔。

這個是整個裝配式建築,一個是結構問題解決了以後還有三板體系,板目前考慮用疊合樓板,外牆板用LC板,經過整個市場研究和我們做的所有板實驗之後發現比較理想的板材。這些都是我們做的實驗,還有推導公式,一系列的過程,所有的抗壓、偏心等實驗,節點實驗,為了施工方便儘可能採用螺栓連接,現場儘可能不焊接,也是為了降低造價,螺栓相對比較貴,上面能攔截的質量能保證的地方採用攔截,下面用螺栓連接。這個建築我們是採用這種體系,就是方根管異形體系。在地震帶上,之後汶川有很多次的地震餘震和泥石流,山體震動什麼的對這個建築沒有任何震害,當地老百姓所以還是非常感激的。

湖南大學教授 中國建築4.0國際研究院創始人 張國強:

CIPC中國互聯網+裝配式建築創業創新大會部分嘉賓講稿節選

中國建造2.0階段,就是上世紀80年代開始猛烈發展城市化的時候,我們的高山建築,空調電梯,這個時候技術迅猛發展,城市建設量大,專業分工越來越細,質量保證體系實質上是需要一個非常難的建議的,但是現在為止這個階段發展得非常快,量也非常大,但是質量保證體系很遺憾應該是還沒有完全建立起來。西方國家通過這一時間他們的質量保證體系是比較完善的,發達國家。

3.0階段就是綠色建築階段,這個時候跟西方國家被這個大環境一起擁擠進來,我們做得還不錯,但是我們要看到我們沒有質量保證的階段,我們的建築本體做不好,綠色智慧系統可能也做不好,所以我們有一個特別的中國建造4.0階段,首先把質量保證體系這一課補上然後再去做深度的信息化融合,這樣才同步的和發達國家一起走到我們的中國建造4.0階段。

定榮家創始人 劉定榮:

CIPC中國互聯網+裝配式建築創業創新大會部分嘉賓講稿節選

定榮家到現在為止兩年多的時間一如既往的堅持做好農村自建房市場,所以我寧願一棟一棟小房子在每一個山區,在22個省每一個地塊裡邊讓它去生根發芽,沒有接受任何政府的批量房、安置房、保障房,這是我們一直堅守的,所以技術聚焦、市場聚焦,技術聚焦我們一直在解決我們面臨的一些質量通病問題,比如說大家知道的裝配式建築兩個最大通病是什麼?第一個是防水問題,我們很多的房子設置大露臺、陽臺,面臨著要解決一個漏水和滲水的問題。之前我們也遇到過一些房子,做了很好的防水設施用了很好的材料構造,還是不能解決,為什麼?定榮家有很多活活人帶著客戶去現場實驗,讓十個人一起在上面跳看是不是堅實,這樣把材料的軟性給破壞了。所以在很多方面做了一些解決措施,比如說乾脆做一個陽光頂,再怎麼漏水再怎麼下雨漏不到房子裡面去,有一些更簡單的運營手段或者產品應用可以解決技術問題,所以技術問題不是說我們一定是要技術手段解決技術問題,我們可以找一個捷徑用產品解決技術。

陽地鋼研究院院長 楊迪鋼:

CIPC中國互聯網+裝配式建築創業創新大會部分嘉賓講稿節選

我們冷彎薄壁結構特別適合農村,特別適合農村,但是我發現回來以後並不是我想的那麼容易,這個產業鏈非常複雜非常龐大,一個人做不了,從技術、設計、房屋製造,部品部件等等,還包括設備、大數據等,想一個人吃想一個人做不可能,所以一定要考慮到現在定位做哪一塊,做產業鏈的哪一塊。

第二個是做高端的還是做中端的還是低端的,做1000的還是1500的,這個定位要想清楚,應用範圍非常廣,農村自建房等等,學校公建,幼兒園,輔助設施、商業建築甚至廠房,高層建築都可以做,請問各位我們一定要定位我們是做哪一塊。

還有,中國真的是地大物博,從上海開車到成都我花了24個小時,地圖一看僅僅跑了一半,我是湖南人,對永州還了解一點對長沙不瞭解,在國內做建築的時候離不開你的熱土,哪個地方最熟悉最遙遠請你們從那個地方下手,然後走向國內市場走向國外市場,發揮你們的特長。

裝配式建築跟我們做工程不一樣,你們一定要以做產品的想法去做房子,千萬不要還是走工程的老路,所以做裝配式建築的,通過12年打拼我明白了我不是一個包工頭,我還是一個搞研究的,所以我最後走了大半天只能說回到最擅長的地方,我做裝配式建設的研究院,因為我發現我只有做研究才真正找到自己的感覺,但是我不知道想,因為我來自農村也是在這個地方,在這裡讀書的,當了學生會會長,我覺得我無所不能,我發現從一個學者變成了一個包工頭,這方面還是做研究比較合適,所以我給大家當鋪墊石,成就大家,為大家服務,這是我們的定位。(今日字節/賀冬宏)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