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学家能够控制自己的心理吗?

justtheone

每个问题都需要先明确定义「名词」,然后讨论才有意义。

如果对搞笑部分、吐槽部分感兴趣的,直接看最后好了。


名词一:『心理学家』是什么意思?

心理学是一个太大的门类了。术业有专攻——不是所有的心理学家,研究的都是同一个东西!

你知道心理学分多少种吗?

https://www.wukong.com/question/6480008705080295694/

简单来说你看这个图——


心理学家的英文叫做:psychologist,一般在国外用这个词都是默认「临床心理学学家」

那么我们姑且也就默认——这里说的是临床心理学学家。


什么叫做「控制」?

1、掌握住不使任意活动或越出范围;操纵。
2、使处于自己的占有、管理、或影响之下。

我拿起一个普通玻璃杯子,用力砸在地上。这个普通玻璃杯子是不是在我的控制之下?

是的。

但是如果我要的结果是:『我要用力砸这个普通玻璃杯子到水泥地上(直接接触水泥地),而且它还不碎。』

这个结果,是我可以控制的吗?

显然,不可能。

所以,控制是否成功。其实受到我们本身「目标」这个系统的影响。

在所有控制里,必然有不可控的部分。

比如——我在篮球场上,要投篮命中。

这里面可控的部分是:我的身体动作、我的力度。

这里面不可控的部分是:篮球要服从物理规律、受到地心引力的影响。

所以,我们可以得出结论:哪怕可控,其实也只是在一定范围内、服从自然规律下,才是可控的。


什么叫做「心理」?

心理这个词,大家经常提,但是它的含义其实蛮复杂。它至少是包括:情绪、认知、知觉、情感、意识、潜意识、前意识、注意力等等。


如果所谓的「控制心理」,指的是「控制注意力」。那么绝大多数人,都可以做到。

比如——你现在正控制自己读我写的这写字。只要你愿意停下来,你可以停下来,去注意别的(比如美女图片、或者可爱的猫狗照片)

不过,让我们回到「控制」的定义。我们会发现:哪怕是控制注意力,也是有极限的。


比如:请你现在开始,控制你自己的注意力保持在这句话上,一动不动的30分钟……。

绝大多数人是做不到的。如果少数人做得到,那么把这个时间延长到24小时,那就绝对不可能做得到了。


不仅仅注意力有控制的极限。我们脑子想什么,也有一些不可控的。

比如:请你不要想大象。——那你肯定会想到。你不希望自己想到,越是会想到。

这个被称之为白熊效应,又称白象效应、反弹效应。


好,不同领域内的心理学家,各有所长,所以——


研究大脑的生理心理学家:

他们会知道,你的大脑的哪一个部分,大概负责什么心理功能。比如,前额叶,负责注意力和自控力。所以,如果有一天,这个心理学家决定:『我要让自己变成一个没有自控力的人。』他是可以控制这个结果的——他只要叫同行拿手术刀破坏自己的前额叶就行了。

这个方法其实平常人也可以用:你多撞墙,只要不撞死,多几次脑震荡内出血——我保证你智商下降。然后你整个人都会变掉!



研究药物的生理心理学家:

不过用药物的心理学家,没有上一个动手术的心理学家有把握——因为每种药物,对每个人的效果都略有不同。

其实这类方法,我们平常人也会——你把自己喝醉,晕头转向,你的情绪状态、说话、行为肯定全部改变了!

这个哪里用得着学心理学!!!


这些心理学家知道不同人格的人的特点,知道成长经历对人的影响,知道行为和想法对情绪的影响,知道社会文化对人的影响,知道人际关系对人的影响——然而,如果你要他们准确的控制自己的注意力,或者情绪,他们还是做不到。

那他们能做什么呢?——他们能做的就是:知道这些规律,然后尽量少受它们影响。

比如:临床心理学家知道,强迫自己改变情绪是不可能的。然后他们就不强迫自己改变情绪了。反而少受情绪影响。因为他们知道——迫切的要改变情绪,其实也是一种被情绪控制的结果。「迫切」也是一种情绪啊。


最后,有一种东西,叫做悖论

「自由意志」。你说,一个心理学家能够控制自己的「自由意志」吗?


被自己控制了的「自由意志」,到底是自由,还是不自由?


所以呀,这是个悖论……


作者简介:佘炤灼,首都师范大学-应用心理硕士(心理咨询方向)。熟悉正念冥想,带领过正念团体总计250小时以上。有两年心理咨询经验,接待过167人次以上的个体心理咨询。目前是自由撰稿人、实习心理咨询师。较多回答心理咨询、情绪调节、婚恋关系、原生家庭等问题。

照见

首先,回答您问题的答案:可能性比较大,不能完全。

大脑在尝试认识大脑,人赢不了时间

人是习惯的动物。我们容易被僵硬的世界观、惯例、偏见或者刻板印象所麻痹,我们的很多行为往往是先入为主、不假思索,或者想当然的结果,而没有经过任何思考或者认知过程。

很多时候,我们以为自己知道,其实,我们并不知道。(所以文字很神奇的,比如你开车的时候会思考一些问题,并且似乎有了答案,如果你落笔把你的整套逻辑思维表达于文字时,会发现有很多思路上的障碍)

为了适于生存,我们的脑海里保存了无数的规则与分类,以快速有效地指导当下的行为。这也是文化对人的教化功能——通过传达“绝对”的概念,我们的文化得以代代相传。这无疑带来了稳定,但也让我们付出代价。因为很多时候,情境已经变化了,我们还一如既往地坚持着那些规则和分类,不假思索地运用它们。

社会是由人组成的,人与人之间的规则也是人类自己拟定的,当你判断对错的时候,是根据何种依据判断的?这套规矩我们用历史角度来分析的话,说成概率比较合适,一种抽象的数学概念,并没有所谓的唯一的正确答案。事实上,任何一种情况,落到个人身上,每个人都有他的特殊性,一个人是唯一性,多数人就是概率。

我的结论如下:只能说学习心理学的人的意识状态的境界,处于一个比较稳定、强化、分析、控制的系统平衡,能够比较好的照顾到心理、情绪,以相对而言正确的方式对待人与事。

我们永远是在认知的路上


不可傲气不无傲骨

正常情况下应该可以,因为心理学家对心理方面肯定是比我们了解的多,除非在他在很愤怒冲动急躁的情况下,可能他就控制不了,不然的话,我觉得心理学家比我们正常人应该能更好的控制自己的心理。


转身Smile158423951

心理学家也是人,他比我们更大的优势是,他能清楚的知道自己生病了,我们不知道,或者说不知道自己怎么了,该如何去调节,就像生活中,我们都会劝别人,到自己了,道理都懂,也都明白,就是过不去槛了,或者说,我们调节自己也需要一个过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