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ADR到CDR “獨角獸”不是“灰犀牛”

从ADR到CDR “独角兽”不是“灰犀牛”

水皮

宰熟。

大家可能都知道,即便沒有經歷可能也會聽說,但是,用大數據宰熟則一定超出普通人的常識範圍,而這實際上就是技術進步帶來的雙刃劍。舉個簡單的事例,如果你運用訂票軟件就會發現,每次登陸的情況是不一樣的,更真實的情況是你每次登陸的頁面和別人也是不一樣的,大數據在根據你的畫像特徵為你量身定做針對性的報價。當然,這個報價是越報越高的,這就是生意的本質,不是消滅信息不對稱而是千方百計製造信息不對稱,從中牟利。

新經濟也是經濟,無所謂好壞,都以利益追求為目標,創造財富的同時也在不斷地完成著財富的再分配,羊毛出在羊身上,股市上的專用名詞叫做“割韭菜”。

新一輪韭菜的收割機叫“獨角獸”。

權威機構的統計,目前國內堪稱“獨角獸”的公司資產在美元20億以上的有50家,資產在10億美元以上的有100家,合計有150家,足以形成一個巨大的板塊。想象一下150頭“獨角獸”一起狂奔而來的情景,是不是塵土飛揚,地動山搖,誰興奮,誰恐慌?

“獨角獸”迴歸A股不是什麼壞事,代表中國新經濟的這些個互聯網公司都在美國上市,一方面讓A股顏面掃地,另一方面投資者也失去分享紅利的機會,作為完善市場建設的舉措,讓BATJ這些公司在A股掛牌不僅是可能的也是必須的,水皮現在擔心的是管理層的指導思想,急功近利搞不好就容易重蹈2015年所謂“國家牛”的覆轍。

市場的疑問集中在三個方面。

一是誰能保證下一個十年依然是互聯網公司的天下,BATJ還會擁有過去十年的高速增長嗎?

二是美國股市已經牛了8年多,諸多中小公司股價在歷史高點,此時回A股正值估值高點,豈非讓A股接美股的盤?

三是國內市場就這麼大,水就這麼多,獨角獸進場喝水,中小創還有什麼生存空間?

“獨角獸”之所以成為“獨角獸”自然有其強大的生命力,也與其自身的規模相關。“獨角獸”不缺錢,特別是已經在美掛牌的“獨角獸”更是進入早期PE/VC套利變現的階段,損不足以奉有餘不應該是A股的取向,“獨角獸”迴歸是錦上添花,而“中小創”上市才是雪中送炭。

可以肯定的是,“獨角獸”會成為A股下一輪爆炒的風口,也是坑爹的陷阱。由於發行的存託憑證有限,這些“獨角獸”的股份是不能全流通的,換句話講,巨無霸的體量對應著MINI的流通盤,股價一定會成為飛上天的雞毛,估值催生出虛幻的世界首富和市值最大的公司也是必然的,我們是為此感到驕傲呢,驕傲呢,還是驕傲呢?

但願,“獨角獸”不要成為“灰犀牛”。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