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後市場的萬億蛋糕裡,誰會是未來的“獨角獸”?

2018年8月6日,滴滴將旗下汽車服務平臺正式升級為“小桔車服”公司,同時將對小桔車服公司投資10億美元,正式殺入汽車後服務市場。

同樣在8月,阿里巴巴與金固汽車超人、康眾汽配成立合資公司“新康眾”重啟汽車後市場生意,其第一個重點業務是“天貓車站”,按照計劃,5年內將有5萬家得到天貓車站認證的門店分散全國各地。

9月份,全新的蘇寧汽車O2O服務系統開始試運營,首批入駐服務網點達到28000家。

10月19日,京東在汽車後市場的新項目——京東京車會正式上線,首批200家門店參與京東雙11活動。

11月22日,上汽集團旗下的後市場品牌“車享家”2018全國媒體體驗會正式收官,截至此時,其線下品牌連鎖門店已接近2000家。


在後市場的萬億蛋糕裡,誰會是未來的“獨角獸”?


作為全球第一汽車大國,中國的新車市場吸引了各路資本、各界大亨過江撈金,圍繞汽車售後使用環節延伸的後市場,也因萬億級的市場蛋糕,吸引眾多投資者和創業者紛紛入駐。

動力電池行業有寧德時代,汽車交通行業有滴滴出行,物流行業有菜鳥網絡和京東物流,而在萬億級別的汽車後市場領域,誰將是未來的“獨角獸”?

萬億蛋糕面臨諸多挑戰

汽車後市場是指汽車在使用過程中涉及的各種服務,也就是說,汽車從售出到報廢的整個過程中,圍繞汽車售後使用環節產生的一系列交易活動,涵蓋了消費者買車後所需要的一切服務。

目前,我國汽車保有量正逐年遞增,2017年底汽車保有量已突破2億輛。

一項統計顯示,2017年中國汽車後市場容量已超過1.3萬億,成為僅次於美國(規模達2410億美元)的全球第二大市場,預計到2018年汽車後市場的交易額度將達1.5萬億元。

萬億級的市場蛋糕,引各路資本競折腰。

目前,包括阿里、京東、百度、滴滴在內的新興企業,均已在汽車後市場完成佈局。


在後市場的萬億蛋糕裡,誰會是未來的“獨角獸”?


而在傳統車企方面,以上汽集團旗下的“車享家”為代表的傳統勢力,也在加緊拓展這塊潛力巨大的市場。

機遇和挑戰總是形影不離。汽車後市場在充滿機遇的時候,也面臨諸多挑戰。

儘管有不少互聯網巨頭加盟,但我國後市場的渠道大多仍是規模小、佈局分散的民營企業,極少有規模較大、實力較強、口碑較好的龍頭企業。


在後市場的萬億蛋糕裡,誰會是未來的“獨角獸”?


與此同時,阿里、京東、百度、亞馬遜等新興互聯網企業,攜高科技以及互聯網思路殺入後市場,試圖用走量的方式搶佔市場份額。

但成本上的增長幅度卻高於利潤增長幅度,走進單量越大、賺錢越少甚至虧本的死衚衕。而線下的實體門店受到互聯網企業的強勁衝擊,市場份額壓縮,生存越來越艱難。

傳統車企或更佔優勢

互聯網巨頭攜互聯網優勢殺入後市場,紛紛從線上走向線下。然而,“純線上的模式走向線下會非常艱難,因為線下的資源很難撬動”,漢能投資董事長陳宏分析。

“只有線上線下的資源非常均衡,才能形成競爭壁壘,並逐漸在行業內凸顯優勢。”中金董事總經理魏奇認為。

從這個角度而言,有傳統車企豐富的售後服務資源、可靠的供應鏈體系為後盾的傳統勢力,或許更佔優勢。

如上汽的“車享”平臺,上汽通用的“車工坊”、北汽的“好修養”等,這些連鎖模式為整車廠拓展售後市場探索出切實可行的道路。


在後市場的萬億蛋糕裡,誰會是未來的“獨角獸”?


畢竟在連鎖模式上,相對於傳統的4S店和新興互聯網企業的汽車服務平臺,傳統車企在供應鏈、資金、客源等方面都有著得天獨厚的優勢。

“我們不是先開店再做APP,我們不是先開了10家、20家或者100家店再做一個網站。

我們是從開店第一天起同步設計移動端的體驗,所以它的整個路徑體驗是從線上到線下再回到線上,再回到線下,有一個封閉的完整的邏輯思維。”車享品牌公關總監張宇翔說。

新能源車帶來新機遇

我國新車市場朝著電動化、智能化、網聯化、共享化“新四化”的方向前行,這對後市場也造成了巨大的衝擊。

尤其是新能源汽車的快速推廣普及,對後市場帶來了一場影響深遠的革命。

“新能源汽車的逐漸普及、互聯網技術的滲透,勢必對行業傳統模式帶來挑戰和衝擊,從數據上看,這一進程正在加速。”在由深圳市交通運輸委主辦的“第四屆中國汽車後市場創新大會”上,易觀副總裁李智如是指出。

根據乘聯會的數據,10月份國產狹義乘用車零售銷量195.3萬輛,同比下降13.1%;1-10月累計銷量1813.1萬輛,同比下降2.1%。


在後市場的萬億蛋糕裡,誰會是未來的“獨角獸”?


就在傳統燃油車的銷量出現下滑時,新能源汽車銷量依然大幅提升:10月份新能源狹義乘用車銷量11.6萬輛,同比增長85.8%,環比增長22.9%;1-10月新能源狹義乘用車累計銷量71.6萬輛,同比增長96.3%。

新能源汽車銷量強勁拉昇,但其配套服務、經銷商體系、售後維保體系卻還沒有跟上步伐,對於後市場企業來說,這無疑是一個新機遇。


在後市場的萬億蛋糕裡,誰會是未來的“獨角獸”?


在“第四屆中國汽車後市場創新大會”以《新能源浪潮下的汽車服務的機遇和挑戰》為主題的圓桌論壇上,知店CEO李明友、分享車鏈CEO胡懋、電動生活CEO魏士欽、聯合電動CEO曹剛、道馳新能源執行董事柳新軍更是達成一致共識:

“未來5年內,來自產業上游的整車製造領域將面臨著巨大的不確定性,傳統的汽車巨頭面臨著前所未有的危機,各路造車新勢力讓整個競爭局面陷入了更為複雜的博弈狀態。新能源車的革命對於後市場行業的影響是巨大而深遠的。”

同時,他們也指出一條出路:“企業應該聚焦自己的核心業務,緊緊圍繞用戶需求,打造核心競爭力,在不遠的將來,汽車後市場一定會有獨角獸級的公司出現。”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