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知道雍正皇帝很残暴!为何雍正和皇十三子胤祥为何感情那么深厚?

柒月杂坛

雍正皇帝人称“冷面王”,一向孤臣自诩,与人称八佛爷的胤禩形成了鲜明了的对比。他在即位之后,先后屠戮拥戴自己有功的年羹尧与隆科多。后又对自己的兄弟出手,将八阿哥胤禩和九阿哥胤禟改名为阿其那和塞思黑,圈禁宗人府,不久先后去世。又将曾经与自己争夺过皇位的十四阿哥胤禵派往景山守陵,后又将其圈禁。而八阿哥胤禩的党徒也都纷纷触落,受到了不同程度的惩处。

就连一直与世无争的三阿哥胤祉也被雍正皇帝圈禁,理由是对怡贤亲王胤祥之死毫无哀戚之情。怡贤亲王何许人也,雍正皇帝异母弟,有清一代的第九位铁帽子王,王位世袭罔替,是雍正皇帝最看重之兄弟。

可见雍正皇帝也不是对所有的兄弟都是欲杀之而后快,起码对待胤祥他是情真意切的,他也几乎给予了胤祥一个臣子所能拥有的所有恩荣。那是什么让这对兄弟关系如此之好,让胤祥留下一个“柱石贤弟”的称号呢?

二人的幼年的过往很少有记载于史料之上的,但是在雍正给胤祥的祭文中亲笔写道:

“忆昔幼龄,趋侍庭闱,晨夕聚处。比长,遵奉皇考之命,授弟算学,日事讨论”

这说明生母出身不高的胤祥在胤禛那里感受到了真正的兄弟之情,二人从小便是死党,而胤祥想必也一定在胤禛的夺嫡道路上贡献了很大的力量。所以等到胤禛刚刚即位,之前不显山露水的胤祥便得到了重用。

胤禛即位第二天,胤祥便被封为总理事务大臣,又于同日被封为和硕怡亲王,成为实际上雍正的“宰相”。而胤祥的确有政治家的水平和手段,能将雍正吩咐的各项事宜整理的井井有条,也让雍正更加坚定了用他的决心。

是故后来又累加议政大臣,总理营田水利,领圆明园的八旗禁军,办理胤禛陵寝事务,密谋筹办军需,还要承担皇帝临时交办的审断案件,代行祭祀等诸多差务,可谓职任繁多。雍正帝曾经十分感慨地说:

“朕实赖王翼赞升平,王实能佐朕治平天下。咸谓圣王贤臣之相遇数千百载而一见,今且于本支帝胄之间得之。”

而胤祥尽管位高权重却能保持自己的本色而不膨胀,对雍正的赏赐,他总是推辞,不敢领受。由于清东陵位置有限,雍正令胤祥给自己选择一块“万年吉壌”修帝陵,胤祥为此百般跋涉寻找吉地。最后选定了今日的清西陵,雍正对他的差事非常满意,认为他立有首功,决定把帝王陵附近的一块中吉之地赐给胤祥。却不想胤祥闻之神色大变,坚决推辞,多次上表,认为自己的的德行配不上这样的地方。最后皇帝答应了他的请求,赐给了他一块一般的福地,胤祥闻之大喜,竟令侍卫去那块福地取土,将之吞下。

胤禛对这位弟弟的襄国盛举自是非常感动,不仅赐他铁帽子王,世袭罔替。还在胤祥去世后,将胤祥(因避讳改为允祥)的名字改了回来,成为有清一代唯一一例不避皇帝讳的人。就连对雍正的用人之道颇不以为然的乾隆帝也认为:

怡贤亲王公忠体国,其爵位亦应世袭罔替。

以上。


逆流时代

胤禛登临皇帝宝座以后,立刻揭下了谦恭温和的面纱,对政敌进行了残酷的镇压。仅在其兄弟中,有的被杀,有的被贬,有的被禁。所以,胤禛在历史上一直负有贪权专横,虚伪冷酷,弑兄屠弟的名声。

然而,并不是所有的兄弟都不能与胤禛和平共处。胤祥就是一直受胤禛宠信,得到善终的一个兄弟。

胤祥是玄烨第十三子,康熙二十五年(1686)出生。其母为敬敏皇贵妃章佳氏。胤祥自幼性格孤僻,不善交际。凡事都不愿出头,虽然从12岁起就开始跟随父皇玄烨出巡,但由于不愿意表现自己,潜能没有得到充分的发挥,所以,在玄烨的心目中,他是一个没有什么大志,能力平平的皇子。因此,玄烨在世期间,他一直没有受封,没有爵位。

下图胤祥画像

康熙四十七年以后,诸皇子们围绕皇储问题进行了激烈的角逐。有能力争夺储位的,拉帮结党,跃跃欲试;本人缺少竟争能力的,就依附于其中一派,为人擂鼓呐喊。在这番角逐中,胤祥是一个旁观者。他本人无竞争野心,也不愿做别人的吹鼓手。这一点与当时给人以“第一大闲人”印象的胤禛,有些相似。其实胤禛只是表面平静,以假象欺骗皇父及兄弟们,骨子里、暗地里却不甘寂寞,这一点两人根本不同。但是胤祥并没有察觉。由于都置身于竞争之外,两人似乎有许多共同语言,经常在一起交流,时间一长,两人就成了莫逆。

胤禛继位以后,需要有真心实意的人相帮,于是胤祥就不得不告别了休闲的生活,参与了繁忙的政事管理。

为了取得胤祥的帮助,胤禛在继位的当年,便封胤祥为怡亲王。这是胤祥第一次得到爵位,而且是跨跃了贝子、贝勒等几个级别,破格得到的爵位。胤祥本人并不是真正把名誉、地位、金钱统统视为粪土的超人。他早年所以不与兄弟们竞争,主要还是感觉其能力不如别人,是种不得已的策略。现在,有皇兄的看重,为何不试试自己的能力。这是胤祥得到封爵后的想法。得到封爵不久,胤祥就被任命为总理事务大臣之一,随即又受命管理重要的户部三库。第二年,即雍正元年,他又受命总理户部,并主管钱粮奏销的会考府事物。当时的朝廷财政大权,都统归其一人之手。

胤祥辅佐胤禛8年,承办了大量繁杂的政务,成为百废待兴的雍正初政的中坚柱石。事实证明,胤祥的从政能力不仅不差,而且还有创造力。

雍正七年(1729)十一月,胤祥患病。至第二年五月,病情加重。当时胤禛也在患病中,听到胤祥病重,便亲往探视。刚刚到达亲王府邸,府中便传出胤祥病逝的消息。胤禛悲痛不已。为表示对胤祥的哀悼,胤禛决定辍朝三日,素服一月。第二天,胤禛又亲临王府奠酒举哀,称赞允祥“事朕八年如一日,自古无此公忠体国之贤王。”

胤祥为什么能得到胤禛的如此宠爱呢?

雍正四年(1726)胤禛赠给胤祥的八字匾额回答了这个问题,也道出了胤祥为人处事的特点。这八个字便是:“忠敬诚直勤慎廉明”。

这里的“忠”讲的是胤祥对胤禛的忠诚,毫无二心,全心全意地为皇兄消烦解忧。胤禛在赠胤祥八字匾额的当天所发的上谕,可以作为“忠”的注脚,他说:“怡亲王事朕,克殚忠诚,职掌有九,公而忘私,视国如家”。

“敬”,就是尊敬,就是指胤祥在与胤禛接触中,严守弟道、臣道,从不僭越,举动从不张狂,始终都有一颗敬心,正所谓“小心兢业,无纤毫之怠忽。”

“诚”,指的是诚实、诚心。诚心诚意,实实在在,一个心眼,从不掺杂使假,也就是“精白一心,无欺无伪”。

“直”,就是直来直去,不耍心眼,有什么就说什么,毫不隐隐藏藏。据说,胤禛继位后,也是惟我独尊,很少能听进别人意见。他决定的事,不论别人如何说项,都很难更改,臣下有时把握不好分寸,还会引来杀身之祸。而胤祥则能直陈己见。譬如在处理果亲王允礼问题上。胤禛一直以为十七弟允礼是允禩的党人,便下谕贬他去守陵。别人谁也不敢劝谏,胤祥感到不妥,便冒颜陈述己见,最后终使胤禛改变了主意。

下图《雍正王朝》中胤祥剧照

“勤”指的是勤政。胤祥在辅政的8年间,一直勤劳任事,事必躬亲。给胤禛印象比较深的是治理京畿水灾一事。雍正三年(1725)八月,京畿遭水灾。为治理水灾,胤祥会同大学士朱轼共同实地勘查后,建议兴修水利,开引河,疏河道,浚水淀,筑减水坝,开挖入海直河,使洪水不能为患。并请设置营田水利专官,募农耕种。水利兴建之后,水患相对减少。胤祥在清理国库亏空、对准噶尔用兵,甚至在为胤禛选择“万年吉地”等事中,都表现得勤勤恳恳,兢兢业业,任劳任怨。

“慎”就是谨慎、慎重。胤祥一直深受胤禛信任,担任重要职务。但是,胤祥从不因得到皇兄的信任而骄横放纵,而是严格约束自已,居功而不自傲。特别是对皇兄的赏赐,能拒绝的则拒绝,推辞不掉的,谨慎接受。按照玄烨对兄弟分封各得钱粮23万的做法,胤禛在分封胤祥后,也赐与胤祥同样银两,但胤祥坚辞不收,经再三劝谕,才要了18万两。雍正三年(1725)二月,胤禛要加封胤祥的一个儿子为郡王,允许他在其诸子中随便指定,胤祥坚决不受。甚至胤禛特赐的陵寝吉地,他也固辞不要。

“廉”是廉洁。胤祥理政,钱粮过手数无法计算。只要他稍有贪心,子孙们就会享用不尽。可是他却公私分明,严于律己。胤祥平时的衣食也力求节简,甚至他临死的时候对其丧事的嘱托也是:一切从简,不要把金玉珠宝、华贵衣服带入棺内。即可谓“清洁之操,一尘不染”。

“明”,指贤明。胤祥经常受命审理大案要案,但从来不对案犯用刑,总是以词色辩其曲直,往往能审得实情。另外,胤祥办事也精明爽利,少被人欺,用胤禛的话说就是:“见理透彻,莅事精祥,利弊周知,贤愚立辩”。

下图胤祥墓地,位于保定市涞水县。

因胤祥对雍正朝的治绩助力甚大,遂得世袭罔替的许可,为铁帽子王。清朝有史以来第九位铁帽子王。将其名“允祥”的“允”字改回“胤”字,这成为有清一代臣子中不避皇帝讳的唯一事例。


邓海春

很多答案并没有说到点子上。

↑雍正帝真的不顾及兄弟情分吗?↑

老十三胤祥之所以受到雍正皇帝如此厚爱,因为他做对了一件事情:他没把四哥胤禛当成兄弟,而是实实在在的把他当成皇帝,他把两人的关系定位为君臣。

实际上,这也是老八老九和老十四都没有做到的。

雍正皇帝这个人,是一个性情中人,也是一个很成熟很理性的独裁统治者,皇帝家里没有兄弟这种关系,所以兄弟都是皇帝的臣子,不明白这一点,或者反抗这个事实的人,都会被独裁皇权无情铲除。

由于康熙在位时期,诸子夺嫡愈演愈烈,几个很有希望登基的皇子之间互相不服气,待到雍正皇帝继位之后,老八,老九,老十四等皇子对待雍正皇帝的态度并不恭敬,或者说是表面恭敬罢了,这对一意树立自己帝君尊严的雍正帝而言,本身就是大忌。

↑雍正对待兄弟的做法,康熙是要负责任的↑

老十四的例子就是明证!

雍正帝即位之后,老十四胤禵因为有平定青海的赫赫战功,打算在还都的时候举行隆重的凯旋仪式,胤禵在到达北京附近时,派出使者想朝廷询问凯旋仪式的手续,引得雍正极为愤慨。

雍正帝这样质问:“对天子无一句问候,肆无忌惮的询问凯旋仪式算怎么回事?忘记了还在(先帝)的大丧之中了吗?”

胤禵回到宫中,初次拜谒雍正帝的时候,老十四打算以家礼相见,出乎他意料的是,雍正帝正等着他施臣子之礼,当雍正帝看到老十四并没有打算行跪拜之礼时,他命侍从跑过去把老十四的头按到了地上。

老十四激动的问:“这是迎接凯旋将军之礼吗?”

雍正帝反问他:“这是谒见天子之礼吗?”于是打发老十四去给先帝守陵。

↑老十四永远不懂他同胞哥哥的心思↑

所以说,八阿哥和九阿哥等人的结局,其实并不能全怪雍正帝残忍,作为一个皇帝,其义务就是通过君臣礼仪确认君臣的边界,从而形成高高在上的权威,而八阿哥和九阿哥竟然妄想执着于满洲时代朴素的家族制度,拒绝和雍正帝的信念为伍。

十三阿哥胤祥却是及早意识到这个问题,并主动进行转变的皇子,他为了是雍正帝成为高高在上的独裁君主,尽力示好尊崇,忠诚的以臣子身份服务于雍正皇帝,而不是以阿哥皇弟的身份摆谱,当十三阿哥积劳成疾,于雍正八年去世时,雍正伤心过度,缀朝三日,饮食不进,长期失眠,最后他给十三阿哥下了这样的评语:

“怡亲王事朕诚敬忠爱之心八年有如一日,自古以来无此公忠体国之贤王。前怡亲王避朕名讳将上一字改为‘允’,今着改回原‘胤’字”。

↑十三阿哥胤祥把雍正当成君主,反而成全了兄弟情分↑

这意味着,雍正帝主动把他和老十三的关系从君臣再次回归到兄弟关系,只有完全成为臣子的兄弟,独裁君主才会将他视为兄弟。

其中的智慧,老八老九老十四,恐怕至死都无法领会。


我见青史多妩媚

先来看一段文字:

忆昔幼龄,趋侍庭闱,晨夕聚处。比长,遵奉皇考之命,授弟算学,日事讨论。每岁塞外扈从,形影相依。贤弟克尽恭兄之道,朕兄深笃友弟之情。天伦至乐,宛如昨日事也。

这段文字出自《和硕怡贤亲王祭文》,也就是雍正在他灵前读的御笔祭文中写的。可以看出其中的感情,真的是情真意切。

早年间,两人不但是兄弟,还有几分师生的情谊。胤祥年幼时,一直由雍正教导他的数学,可谓是日事讨论,一手把他教大。

胤祥从小就能文能武,和雍正两人形影相依,自然感情深厚。就算是雍正在位时期,他也是很重要的一个能臣。他扭转了当时很严重的户部亏空,调节了雍正和一众大臣以及传教士之间的关系。

最重要的是,他有着很高的情商。他懂得把握分寸,不居功,不自傲,不恃宠而骄。雍正曾提及给他的一个儿子再加封郡王,他坚决的拒绝了,认为不合礼制。

胤祥去世后,雍正多次在公开场合表示自己的悲伤。更甚于,他不断破例,让他的身后各方面的待遇都远超过了亲王的标准,建立起了清朝占地面积最大、建筑等级最高的亲王园寝。而后,雍正还发了一道谕旨:

怡亲王建祠后,或怨朕之人,不得逞其志而迁怨于王,以泄悖逆之私愤,妄生谤议,暗事摧残者必有之,然此皆与朕为梗,与王无涉也。

可以说,雍正对真的是胤祥的关爱,真的是非常感人了。


ABYourstory

谢谢!《邸晓居MBA侃历史》来回答:

这是谁出的题呀?怎么说雍正帝很残暴呢?作为一代君王用的是治理国家的手段。

雍正帝的父亲康熙帝的后期,满清王朝已经是吏治腐败,种种迹象表明那时候已经民不聊生,国库空虚,买官卖官严重,刑名诉讼不公。
(图片来自影视资料)

雍正帝登基以来,大加整顿,推行新政,给后来的乾隆打下了夯实的基础。

那么雍正帝与十三阿哥胤祥的关系就比较好解释了!自小十三阿哥胤祥的母亲去世了!

关键是十三阿哥胤祥的性格好,仗义疏财,不搞小动作,与人以诚相待。
(图片来自影视资料)

关键是他与四阿哥胤禛都是在后宫的皇后面前长大的!可能有同病相怜的同感吧!

无论怎么说,生在帝王家是就一个复杂的教育方式,与众不同,雍正帝也是有人情冷暖的人,因为十三阿哥胤祥忠于雍正帝,换来的一定是真情!

欢迎网友们关注《邸晓居MBA侃历史》如果网友们喜欢,请一起互动、评论、批评、留言必回复!


日尧居k古史

《论语》里有句话“事君数,斯辱矣;朋友数,斯疏矣。”这句话恰好说到了雍正和怡亲王允祥关系融洽的本质。允祥是一个很懂得把握分寸的人。


如果说做皇子时候的胤禛和胤祥关系融洽,可能更多的原因是因为在康熙朝,这实实在在是一对难兄难弟,多少有点同舟共济的味道吧。

康熙朝很早就立了太子。为了国本的稳定,康熙十四年,即1675年,当时的嫡长子胤礽就被立为太子。一是为了在三藩之乱时安定人心,二是为了学习汉人制度“继天立极、抚御寰区,必建元储,懋隆国本。”

如果不计算早夭的皇子,仅按活下来的皇子排行算,胤礽是康熙的第二个儿子。因为出身不同,生母是孝诚仁皇后赫舍里氏,所以胤礽是康熙皇帝的嫡子,身份高于庶子。并且,是嫡长子。太子已立,确定储君地位,那么等于是确定了将来的君臣次序。同为庶出的皇四子胤禛以及皇十三子的胤祥和太子的关系略同于君臣关系。胤祥和胤祥的生母都不是出身高贵世家的女子。所以他们在皇子中的地位并不突出。胤禛曾被孝懿仁皇后收养,这倒有可能令他身份地位有提升。于是这一对并不起眼的兄弟,在唐熙末年一起经历两度废太子的风波中很有可能是相依为命共同渡过的。

康熙皇帝对嫡子的感情很深,令外对于皇三子胤祉、皇八子胤禩、皇十六子胤禄等都非常喜爱。对于皇四子胤禛和皇十三子胤祥只能说是比较平常的态度。这也可能让同为不受宠皇子的胤禛和胤祥同病相怜。不知道这其间具体发生了什么,但肯定是造就了这一对异母兄弟的感情基础。甚至可以大胆猜想,也许胤祥曾代兄受过,以至于在二废太子之后胤禛封亲王加和硕,地位直上,而胤祥却更被冷遇。

到了雍正年间,改名允祥的皇帝的弟弟完全翻身,雍正给了他地位给了他权力。说到雍正对待兄弟的态度,其实可以把这个问题放大来看。应该说雍正这个人是比较唯我独尊的,受不了别人反对他,与他有不同意见,更不能容忍不配合他。继位之后因为生母乌雅氏没有顺从地配合他好好地当太后,导致母子之间矛盾非常尖锐。他是一定要把人治服的。比如曾静案,雍正自己一条一条写辩驳,一定要和这个冬烘夫子辩论明白。这也是他不懂得变通的地方,甚至是有点心胸狭窄。

允祥恰恰是懂得避其锋芒的。他从来不和雍正针锋相对,哪怕是正的意见相左。而且允祥在雍正初年帮着皇帝做了不少的实事,做了许多雍正不能公然以皇帝身份公开大张旗鼓去做的事。

雍正一继位,就封允祥怡亲王,命为总理事务。元年设会考府,允祥主其事;管理户部三库,又是允祥主事。这同时,其他的兄弟皇八子胤禩和九子胤禟给雍正的感觉却是非常不放心的,后来雍正说这一段时间的胤禩和胤禟包藏祸心。

雍正初年,允祥花了相当多的精力整顿财政,发展生产。雍正自己也在诗里说“经理度支需赞画,畴咨水土奏丰穰。”雍正赞这个弟弟是“公忠体国、涤弊清源,劳绩茂著。”后来因对西北两路用兵而筹办军机处,允祥也是一开始就参预筹划的核心人员。军机处一成立,允祥就被命为军机大臣。

其实等于说,允祥真正的作用是在很多情况下没有正式的名义,却按皇帝的意思做了很多的繁杂事务。一来可见允祥对兄长的贴心,二来可见允祥在雍正心里的地位。允祥代皇帝传旨,代皇帝发令,这是口含天宪的实权,极其重要,而允祥绝没有像前朝专擅者那样任自妄为,他谨守皇帝之命只行赞襄之职。

不只如此,允祥还曾向雍正荐贤。比如允礼曾被认为是允禩一党,是允祥替他保举,雍正才封允礼为果亲王,命掌理藩院。李卫在户部任郎中,也是允祥向皇帝保举,说他才品俱优,可当大任,才被雍正屡屡擢拔,位至总督。

允祥也不是一味只迎合,有些事也会直言进谏。比如年羹尧在青海的时候,隆科多怕年立军功太盛压过自己,所以颇多阻挠。允祥就一再直谏雍正,说军中的事既已委派年羹尧就应令其专阃,方能迅奏肤功。雍正也是听了允祥的话,不令掣肘,才能让青海战事迅速成功。户部追赔积欠的时候,也是允祥多次奏请,雍正才做了一些减免。

这么说吧,雍正年间的总理事务大臣允祥事无巨细,大到军国大政,小到宫室藩邸用物,无一不是允祥细细打理。应该说是允祥中和了前期的雍正朝。这一点雍正心里肯定是非常明白的,所以才格外礼遇允祥。

至于说到兄弟的感情,这就是缘份的事了。在离世之前,允祥听说皇帝要来探望,他甚至想在皇帝到来之前就脱尘而去,不欲令永诀伤了雍正的心。病中大限当至时,允祥自己亲自绘制了自己的园寝图,嘱咐家人,在他死后按此图营建,决不可逾制。还叮嘱盛殓时一切珠宝概不可用,只以常服殡葬。

可见允祥是把分寸把握到极至的人。这是解决允祥和雍正兄弟关系的一把钥匙。


沅汰历史

爱新觉罗.胤祥(1686.4.16~1730.5.4),清圣祖康熙十三子,在所有皇子中和雍正最亲密。雍正朝受封铁帽子王(清朝第九位),世袭罔替。病故后配享太庙,将其名字中“允”字改回“胤”字,是清朝唯一不避皇讳的臣子。



允祥14岁时生母离世,被送到雍正生母德妃处抚养,和雍正建立了深厚的感情。雍正奉康熙之命给允祥讲解算学,两个人“趋侍庭闱,晨夕聚处,每岁塞外扈从,形影相依。”允祥文武双全,精于骑射,狩猎时曾手刃猛虎。



康熙在允祥小时候对其宠爱有加,在“一废太子”之后,胤祥地位一落千丈,被短暂囚禁。《雍正起居注册》提到“怡亲王前因二阿哥之事无辜牵连,一时得罪,皇考随即鉴宥。”是说康熙审查允祥,宽宥了他。康熙于四十九年六月(1710年),在允祉、允祥和允禵的请安奏折上朱批,“胤祥并非勤学忠孝之人,尔等若不约束,必将生事,不可不防。”说明这时允祥已经彻底失宠。九子夺嫡,允祥始终坚定站在雍正一方。



雍正初登皇位,第二天就任命允祥为四位总理事务大臣之一,晋升为和硕怡亲王。雍正在八爷党质疑和侵扰时,允祥力佐才转危为安。允祥辅政八年,0整顿吏治、充盈国库、兴修水利,事必躬亲,鞠躬尽瘁。实为雍正肱骨。兄弟之间至诚以待。

雍正曾动情的说,“朕实赖王翼赞升平,王实能佐朕治平天下。”这是帝王对臣子最高的褒誉了吧。允祥积劳成疾,过世之后,雍正悲痛欲绝,亲临葬礼,辍朝三日哀悼。在上谕中多次称允祥“吾弟”,历代君王中的个例。雍正弑兄戮弟,残酷寡情,和允祥却是手足之情,让人感动。


且听风吟品鉴历史

我不认为雍正是个残暴的皇帝,他镇压政敌,囚禁兄弟恰恰说明了他敢爱敢恨。如果换位思考面对和自己争权夺位的兄弟,说不定自己也会这么做,我认为这是历史对雍正的误解。

言归正传,胤祥是康熙的第十三个儿子,在影视剧中,十三阿哥是唯一一个帮助胤禛夺位的兄弟。

那为什么雍正帝只和他感情深呢?我以为有以下四方面原因。

第一,他没有夺嫡之心,不偏不倚。自从康熙帝年龄逐渐增大,他的儿子们都按捺不住了,都在夺取皇位上跃跃欲试。很多皇子拉帮结派,像九阿哥十阿哥帮八阿哥胤禩。而四阿哥表面上是个富贵闲人,实际上也在私底下搞小动作。

第二,他在性格方面和胤禛相似,爱憎分明。

第三,雍正即位以后身边正需要一个对自己推心置腹的兄弟帮助他,而他其他兄弟都是自己的政敌,只有十三阿哥是他可以信任的。于是雍正皇帝即位后便封他为怡亲王。尽心竭力辅佐雍正八年。



第四,他忠诚待人,勤于政事,办事稳重,为人谨慎,为雍正即位后百废待兴的局面立下了汗马功劳。

图片来自网络

文:消失的月光


消失的月光

自古做皇帝最大的忌讳就是得罪读书人,从秦始皇统一六国后的焚书坑儒,到雍正皇帝的士绅一体当差,实际上都是一种理顺管理混乱,调解社会矛盾的一种措施,然而利益损失的却是读书人,首先不管对与错,就是天然的抵抗!

所以雍正就成了大家熟知的残暴,弑父杀兄,逼死母亲,重色好酒,每天都在醉生梦死,荒淫无道等等。

无独有偶有如此待遇的或近似的还有秦始皇,隋炀帝等。

反面例子比较典型的是朱元璋,都知道朱元璋在大明帝国取得江山后,对功臣的屠戮那是相当的残忍,动辄杀数千上万人,而且还创造出了特务监控组织的鼻祖锦衣卫,即便如此朱元璋却唯独对读书人比较客气,所以杀了那么多人的朱元璋反而没有那么多谣传。

所以雍正皇帝还是得罪错了人,尤其是掌握话语权的文人,想不残暴都不可能。而十三也或许还是雍正相同吧!


嘟嘟超

个人认为雍正谈不上残暴,相反雍正信佛,是皈依了的居士,从内心来说他并不狠辣。只是雍正为人认真刻板,睚眦必报,为人处事的宗旨就是人必须为自己所做的每一件负责。雍正眼里不容沙子,一发现自己不满意的人和事就一定要纠正来符合自己的规矩,绝不轻易放过,除非事不关己。因比在没做皇帝前是朝臣惧怕的"冷面王"继位后是“坚刚不可夺志"的霸道君王。为何这样一个冷心冷情的帝王唯独对皇十三子胤祥特别好呢?这就要从胤祥的生母说起了。十三皇子的生母宝日龙梅是在草原上长大的公主,为报父仇投奔康熙对抗噶尔丹。因此在后宫和后宫所有妃嫔都没有共同语言,自已备感孤单,郁郁寡欢。唯有乌雅氏能和她稍微说几句话,并且她们俩前后相差不多地怀上了身孕,关系越来越亲密。宝日龙梅生下胤祥后自请出家,康熙允准后把胤祥抱给了乌雅氏抚养。那个时候雍正还在乌雅氏身边还没有被指给佟佳氏养育,所以雍正和胤祥从小就在一起,感情自然比其它兄弟亲密。这种亲密的兄弟关系没有因为雍正抱给佟佳氏而终断,相反因为佟佳氏位份高,皇子"子凭母贵",雍正幼时曰子过得一点不差。反而胤祥过得不得意,首先是乌雅氏不久之后有了亲生儿子十四子胤禵,分不出更多的精力照顾胤祥,再一个胤祥生母的出家是瞒着所有人的,那是她和康熙之间的情感纠葛,不足为外人道,康熙不允许任何人提这个事。这样一个没有母亲护佑的孩子,在亲情淡漠勾心斗角的皇宫,生存是可想而之的困难。胤祥幼时常受其它皇子欺负,甚至其它皇子身边的大太监都不把他放在眼里,只有雍正对他好,护着他。雍正对胤祥的关爱从小到大没有变过,一直都把胤祥当自己的亲弟弟般对待,比对同母所生的胤禵更好。这也是胤祥反过来对雍正忠心耿耿的原因。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