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振宁和邓稼先谁更伟大?

guihang520


1964年10月16日下午3时,中国第一颗原子弹试爆成功的消息震惊了世界。 这是全世界都感到不可思议的事情,苏联专家曾经断言,没有他们苏联的帮助,中国科学家花费二十年也不可能研究出核武器,但是中国人的聪明智慧却远超他们的想象。仅用了2年零8个月的努力就成功引爆了第一颗原子弹。



这是一次让中国人挺直腰杆的爆炸,在国外的华人切实的感受到了原子弹爆炸前后的不同。在南非,由于种族歧视严重,公共汽车上,只有白色人种可以做前排,华人和黑人只能坐在后排。当一位华人仍像平时那样坐在后排时,司机大声招呼:“你们的原子弹爆炸成功了,坐到前排来!”



杨振宁当时也认为这是不可想象的,访华的时候问邓稼先是不是由美国科学家帮助中国研究原子弹,杨振宁的告别晚宴上,收到了一封邓稼先的亲笔信,——“无论是原子弹,还是氢弹,都是中国人自己研制的”,杨振宁当即离开席位躲到一旁,流下了热泪。

杨振宁为中国流泪,也是为邓稼先流泪。杨振宁获诺贝尔奖,从而改变了中国人认为自己不如人的心理;邓稼先研制原子弹,证明了中国人同样行的,大大激发了民族自豪感。



杨振宁是世界级的科学家,被邓稼先认为是可以和牛顿媲美的人物;邓稼先是中国的“两弹元勋”,中国核武器研制工作的开拓者和奠基者,被杨振宁认为是中国几千年传统文化所孕育出来的有最高奉献精神的儿子。

杨振宁和邓稼先本来不适合在一起比较,可是在大众眼里,邓稼先成了杨振宁的一面镜子,对邓稼先大家是一致认可,崇敬有加,心向往之,对杨振宁是不屑一顾,谩骂厌恶嘲讽滚滚而来。

杨振宁比邓稼先缺什么呢?杨振宁与邓稼先区别在哪里,为什么那么多人厌恶杨振宁?



杨振宁和邓稼先是同乡,初中同学,西南联大毕业,都是美国留学。杨振宁是芝加哥大学博士,邓稼先是普渡大学博士,后来两人有着完全不通的价值取向,走上了完全不通的道路!

杨振宁说过这么一句话:很幸运地在每一个选择的关头作了对自己人生最有利的选择。也就是说当要面临选择时,邓稼先选择了为祖国做贡献,杨振宁选择了对他自己人生最有利的方式。 去美国之前,杨振宁的父亲杨武之送给儿子两句话:每饭勿忘亲爱永,有生应感国恩宏。杨武之是位强烈爱国的知识分子,第一位获得美国数学博士的中国人,始终希望儿子能够报效祖国。



1957年到1962年夏天,杨武之三度在日内瓦和杨振宁团聚,其中也多次提到希望杨振宁能够报效祖国的想法。 1964年,杨振宁选择加入了美国国籍。杨振宁在《父亲和我》的文章里,细致描写了在回国问题上发生的家庭冲突:和父亲、母亲在日内瓦三次见面,对我影响极大。……父亲三次来日内瓦,尤其后两次,都带有使命感,觉得他应当劝我回国是父亲自己灵魂深处的愿望。我应该留在美国,力求在学术上更上一层楼。但我知道,直到临终前,对于我的放弃故国,他在心底里的一角始终没有宽恕过我。

“祖国建设需要人才,我学成后一定回来”,邓稼先说到做到,在美国取得博士学位后,放弃优越的物质条件,毅然选择回国。从1964年到1986年,22年间邓稼先一共参与了32次核试验,邓稼先亲自去罗布泊指挥工作队参与实验就有15次。因工作需要,邓稼先主动身临一线,但强烈的射线严重损害了邓稼先的身体。

1985年7月,邓稼先被确诊为直肠癌,但邓稼先并不后悔。早在接到任务之初,他就对夫人许鹿希说:“做好了这件事情(核试验),我这一生就过得很有价值,就是为它死也值得!”



邓稼先身患重病住院治疗后,1986年五六月间,杨振宁曾先后两次回国,去医院探望邓稼先。邓稼先对杨振宁说:“我虽然受核辐射而得了癌症,但我无怨无悔,因为我们成功地实现了核爆炸,使国家更加强大了!” 更令人感动的是,邓稼先临终前留下的话仍是如何在尖端武器方面努力,并叮咛:“不要让人家把我们落得太远……” 这就是邓稼先的境界,这就是邓稼先的信仰,为了中国国防科研事业的发展,他甘当无名英雄,隐姓埋名28年,呕心沥血支撑起中国核弹国防,为国家为民族奉献最好一滴血,邓稼先不愧是国士风范民族脊梁。

杨振宁也感叹,稼先为人忠诚纯正,是我最敬爱的挚友。他的无私的精神与巨大的贡献是你的也是我的永恒的骄傲。 广大群众最佩服的就是邓稼先这种有骨气有血性的爱国科学家,杨振宁比起邓稼先欠缺就是这种境界这种风范。



杨振宁考虑的首先是在哪里个人有很好的发展,这就是邓稼先和杨振宁的区别。 当然杨振宁也是爱国的,只是爱国的方式不同,杨振宁在功成名就之后也做了不少有益国家的事情。70年代的时候,杨振宁是第一批访问中国的华人物理学家,积极参加保钓运动。

杨振宁作为现在最有争议的科学家,一直被舆论所瞩目。杨振宁与李政道的矛盾,是非曲直暂且不论,他们气度狭隘争名抢功当仁不让。 杨振宁的人格魅力差一点,杨振宁说:“在我以前的一些中国留学生,绝大部分都回来了的,所以我到美国去的时候,当时就想是去那儿学成归国。可是我在做博士后的时候,杜鲁门总统就下了一道命令,说是中国血统的人在美国得了理工的博士学位,不可以回中国。所以我留在美国了”。



杨振宁主观上不愿意回来,却在客观上找理由,他父亲劝了三次都没有用,可见其有点虚伪。 科学家于敏高度评价邓稼先的行为,并给诸多留学生提出期望:“不要到老了才回来,落叶归根只能起点肥料作用,应该开花结果的时候回来,给国家做点事情。”

杨振宁回国以后一直在非议之中,在原妻杜志远逝世只有半年的时刻,迎娶了翁帆,2004年12月24日,时年82岁的杨振宁与28岁的翁帆登记结婚。“十八新娘八十郎,苍苍白发对红妆”,老少配的婚姻轰动一时。私人生活本无可指责,只是杨老先生牵着翁帆的手出入各种电视演讲论坛,如此高调在很多人眼里变成了一种炫耀。



2017年2月21日,杨振宁放弃美国国籍恢复中国国籍转为中科院院士。很多人说他在祖国最困难的时候离开祖国,到老了祖国强大了又回来安享晚年,用中国纳税人的钱给他养老。

邓稼先对国家来说是雪中送炭,杨振宁对国家就是锦上添花。

以杨振宁的地位和影响力在任何一个发达国家都可以安享晚年,杨振宁重做中国人这说明国家的强大和昌盛,不可阻挡。 海纳百川有容乃大,人非圣贤孰能无过。杨振宁对人类贡献彪炳史册,邓稼先为国家民族永垂不朽。我们应该用更加包容的心,吸引全世界的人才汇聚中国,放过这个耄耋之龄的老人吧,泱泱华夏难道容不下一个杨振宁吗?


非常道毕延河


在中国当然是邓稼先更伟大,但如果放到全人类来说,那是杨振宁。前两天霍金去世,文科生都在朋友圈里把霍金当伟人怀念,但很多理工科高材生们却都说“霍金落后杨振宁三个黑洞”。

在网上说杨振宁好会被网友的口水淹死的,但我既然要回答这个问题,我认为“尊重事实比取悦网友更重要”。

网友对杨振宁的误会主要源于他们并没有像邓稼先和钱学森一样回国。这确实是一个遗憾,但人家也是有苦衷的。

首先,钱学森和邓稼先学得是工程技术,他们回国能够立刻改变祖国“落后就要挨打”的局面,但杨振宁搞得是基础理论,他需要巨大的资金支持,但不能立刻见效。以当时的国力来看,他回国基本就废了。

第二,1957年,杨振宁以中国人的身份获得诺贝尔奖,1964年才选择加入美籍。五十年代是美国排华的最严重的时期,华人的生存状况是很危险的,他没有选择入籍,肯定在考虑回国的事情。

杜聿明的女婿这是他最顾虑的身份。五几年发生了什么,大家心理都明白。知识分子被打成那啥派,他又有一个这样的身份,不能不让他犹豫。

杨振宁的恩师叫叶企孙,大家可以百度一下他的命运,好了这里就不多说了。借用姚明的一句话结束这一段讨论:让人才下跪的国家留不住人才。

第三,我们来讨论一下杨振宁的贡献。他拥有13项诺贝尔奖级别的成就,获奖的那个只能算是他年轻时的一点小成就。所以学术界顶级期刊《nature》评选过去一千年影响世界的物理学家时,他是唯一一名在世的物理学家。

很多网友会说他在国外做贡献,又没给中国做贡献,有什么好值得炫耀的。其实这是大家不了解国际竞争的原因。

美国越是强大,美国的顶级实验室中就越要有中国人,至于他是什么国籍并不重要。韩国人创造“汉江奇迹”时,恨不得全国一半的百姓都有海外关系,大量科研人员都入了美籍。

这样人才看似外流了,但确带来一个好处是加强了两国的交流,美国踩过的坑韩国人就不会去踩。台湾在经济腾飞时也有类似情况,他们甚至允许科研人员有双重国籍。

杨振宁自1971年后,每年都在中国呆好几个月,他用自己的影响力,光为清华就拉来了二三十位世界顶级科学家,找来了数以亿计美元的科研经费。

最后的结果是清华物理是中国所有学科与“世界顶级”四个字最近的。清华物理系主任朱邦芬院士说:“杨振宁帮助清华物理系从根本上改变了面貌。”前校长王大中说:“清华物理系的今天,杨教授功不可没。”

杨振宁在国内培养的子弟,帮助过的大学,对国家科研建设的建议多到数不清,然而网上的喷子是关注最多的却是他的私生活,他回国骗养老金了。

说了这么多肯定会惹得一批人骂得,但你们骂就骂吧,我还是要说,杨振宁没有邓稼先贡献大,但也不是喷子们想象的那样。

最后再说一句话,中国越来越伟大,作为大国百姓胸怀和气度也要跟着大起来,什么叫大国气度,李斯千年前就告诉秦国了:

泰山不让土壤,故能成其大;河海不择细流,故能就其深;王者不却众庶,故能明其德。

史料不辑


老汉是个正直,传统的中国人!既不崇洋,也不媚外。杨振宁和邓稼轩是同学,他们的学科,老汉的文化低理解不了,谁高谁低!

恕我直言,从民族大义和民族感情上,邓稼轩当之无愧,是个伟大的科学家!他为了祖国的国防事业,鞠躬尽瘁,披肝沥胆,奉献了自己的一生!

如果在美国,诺贝尔奖,他当值不愧!

老汉实话实说!杨振宁是个非常了不起的科学家!但要说伟大,老汉认为他担当不起!

首先,他眼中,祖国!是个什么概念!他没有!当年的新中国,一穷二白,没有负担的一张白纸!

钱学森看见了,回来了!邓稼轩回来了!有志的海外赤子,纷纷回国,参加祖国的社会主义建设!

他,杨振宁,在做什么?为了自己的名利,弃贫穷的祖国于不顾,民族大义何在?

祖国富强了,他回来了!

伟大二字,他无愧于心么?


心如海369


杨振宁与邓稼先谁更伟大这个问题本来很无聊,事实摆在那里无须多说,可以不讨论。现在中国社会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非常紊乱,不得不点醒中国人不要被误导。

国家实力是脚踏实地扎扎实实做出来干出来的!邓稼先、钱学森这类科学家是中国今天盛况的铺路人和奠基人,对中国发展的贡献是那些未真正亲自参与者无法比拟的,少了他/她们中国的今天会是什么样子将是无法想象的。

杨振宁先生对中国的发展和贡献几何?用不着国人来评说,功过自在人心。这类人只要不伤害中国就已经不错了,勿说他/她们绝大多数人或多或少对中国的发展还是有所帮助的,国人都应该感谢!


用户山水海天jwq


邓稼先、钱学森、钱三强、于敏等这些两弹元勋这些老一辈科学家在世的时候,人家可从来没想到排名什么的,无一例外都是任劳任怨为国拼命。

杨振宁的贡献呢,那就不是一个诺贝尔奖能简单概括的,在理论物理学界,杨的伟大,与牛顿、爱恩斯坦比,虽有距离,亦不远矣。

但我想说的,不是杨振宁在科学上的贡献,而是杨振宁1970年代初第一次回大陆,他救了邓稼先,倘若不是杨回国,然后点名要见邓稼先,然后周总理下令解放邓稼先,那那那,我们的两弹元勋邓稼先会怎样,不晓得。

这段历史,网上一查就有,不是秘闻。

因此,我一万个愿意把这个最献给杨振宁先生。

他们都是好样的。

我就不明白,为什么这么多人热衷于比较,热衷于排名,热衷于讲最最最什么。。。

老一辈的科学家在各个领域发光发热,各有千秋,都过去几十年了,为什么非得要有高下之分呢?

你排出来谁最高手,你给他发个什么奖?

无聊至极 😥😢👉

头条/悟空上太多热衷于比较/排名的,什么领域都来排,都要比,看了郁闷。😢😰😂

大师远去,每一个大师都值得纪念、怀念。

今天,我们应该庆幸,杨振宁先生还在,大师风范,值得后辈景仰。

在头条上,要真有心的,就请好好捋一捋他们(两弹元勋,老一辈的科学家)对国家民族的贡献,讲讲他们的故事,好好传播出去,让更多的人敬重他们、仰慕他们、学习他们。

但愿有。💪🙏

^O^6





观沧海GCH



邓稼先是国和国的伟大功臣妇孺皆知。 我想说的是:杨振宁不是一位单纯的科学家,是一个政治科学工作者。年轻时留学美国,毫无任何政治、经济背景,像他这样的穷学生在美国成千上万,随地用扫帚扫可扫出一箩筐。


想出人头地,人聪明长的也算漂亮的杨振宁,盯上了也在美国留学,国民上将蒋介石爱徒杜聿明的女儿杜致礼。 杜聿明被俘后宋美龄看到杜家道中破,把杜致礼收为义女,经常出现在总统官邸以及宋府,后用台湾的政府资源把杜致礼送往美国留学,在美期间杜致礼受到衣食无忧很好的礼遇。经过千辛万苦的追求,终于在1950年与杜致礼结婚。

当时人民解放军已经把国民党打入了太平洋,退据台湾的国民极力叫嚣“反攻大陆”,充当美帝国主义的前沿走狗,特别是朝鲜战争爆发,台湾的政治作用更加重要,充当美国不沉的航空母舰,不能让狗自己掏钱买狗粮。于是美国对台湾进了经济、军事、政治、外交、体育文化等方面的扶殖,第七舰队进驻台湾海峡,西方大量的资金、企业、关键技术进入台湾,同时对在西方留学的台湾军政届高层的子女予以特殊照顾和帮助,使他们能快速进入美国上层建筑。所以现在美国“ 百人团”等知名华人都有台湾高层的背景,杜致礼婚后相夫教子,而杨振宁成了台湾高层的乘龙快婿,当然受到美国当局的格外垂青,给他指派最好的导师、给予充足的研究经费,帮他剽窃其他科学家的成果,使他一举成名,并荣获有政治色彩的诺贝尔奖。 七十年代国际风云骤变,中美关系改善,台湾成了弃子,于是杨振宁利用其大陆人士的身份,成为美国民间的信使,频繁来往于美中之间,游说各界人士,同时对中国的各种科技机构进行探访,沽名钓誉,对国家的科技并没有有任何实质性的贡献。

在人格方面我想说几个时间点:杨振宁与翁帆是在1999年遭遇,原配杜致礼2003年得了一个不知名病去世(传说是被杨用物理方法所害,我同意这一观点),2004年82岁的杨振宁与28岁翁帆结婚。觊觎一个比自己孙女还小的女孩,如同衣冠禽兽,一个亳无伦理道德底线的做出什么对自己的国家、对自己的人民做出什么都是有可能的……。谈何伟大?


闵行邻里大叔


年轻的时候在祖国一穷二白,百废待兴需要科技人才的时候,他在外国替外国办事情,老了退休了回到祖国养老,安度晚年!而当年同为科学家的邓稼先,钱学森等一大批在海外的科学家放弃了海外的优越条件回到了祖国进行兴国建设!他在国外享受富足的天堂生活,而邓老,钱老他们艰苦奋斗几十年如一日为国家的高科技事业奉献着一切;他们之间形成了非常鲜明的对比;杨1振宁自私自利的思想同为国家做出巨大,贡献的钱学森、邓稼先等一大批科研工作者相比是不能相提并论的,杨振宁虽然再国际上获得了一些奖像,但是身为中国人为外国服务了一辈子,没有为自己的祖国有所奉献是比较遗憾的,他告老还乡回来以后,祖国已经变得繁荣富强了,祖国并没有嫌弃他,给予了他很高的荣誉,并且还收获了爷孙恋的爱情!


奔腾的斑马L


杨振宁和邓稼先都很伟大,都为我国科学事业做出了巨大、特殊的贡献。

邓老科学家,在国家最困难,最需要的的时候,放弃国外优越科研条件、生活待遇,回到祖国。不怕吃苦受罪,承担了开创性的科研任务,为国家‘’两弹一星‘’成功研制做出了巨大贡献,献出了生命。其爱国无私奉献精神让人感动崇敬,其科学、专业精神令人佩服。

杨老科学家,在美学成虽未马上回国,这与其科研方向,科研课题不无关系,杨是理论物理科学研究方向,其领域处在微观最前沿,需要有先进的实验设备、器材、仪器,这些只有当时美国具备。杨也不负追求,很快取得成果,获得诺奖,振动世界,与李政道一起成为华人在世界获奖的第一,为民族挣了光,为中国人争了气。至今,成果无人突破,成为爱因斯坦后,唯一能与爱因因斯坦名望接近的人,其成就在伟大科学家霍金之上,在国际科技界,地位崇高,实属世界少有的真正大师级的科学家。

在美在职时,不忘祖国,利用自己的关系影响,为国培训科学人才,为国推荐人才,引进设备,不辞回国科研指导,为国家科学发展做出独特的、不可替代的贡献。

退休后回国,指导科研,各地讲学不惙,也已二十年有余。他的贡献绝不能用有形科研成果来比拟,也绝不能因在他手里没出像“两弹一星”类的有形成果就随意贬低他的贡献和价值。

至于晚年,杜夫人去世,确需人贴身照顾,找一年轻女士作伴,‘’侵犯了部分人的婚姻观念‘’,让某些人不舒服,那就更不应苛求完人,事事标杆。其实,老少婚姻在古今名人圣贤中也不少见,只是某些人不知罢了,何可对老科学家紧纠不放?

无论怎么说,杨振宁,邓稼先都为中国科学事业发展做出了开创性的、巨大贡献,都不愧为中国人尊敬的伟大科学家!


志谦583


排行榜客户端

与邓稼先比差远了,杨振宁毅然加入美国籍,不肯回国效力?这又是杜撰的谣言!

2017-04-08怀疑探索者科坛春秋

泰山不让土壤,故能成其大;河海不择细流,故能就其深;王者不却众庶,故能明其德。—— 李斯 (秦)

纵观古今,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超级大国无一不利用全世界之才智,单凭一国一隅之智慧是无法成就大业的。

美国并非天生强大,全世界的人才万川归海造就了史上最强之美利坚。由于中国的特殊国情,暂时做不到利用全世界的智慧,退而求其次,利用海外华人科学家的智慧是一个优先选择。只有华人感到祖国的温馨,才能吸引更多的人才回国,才能进一步吸引“全世界的人才”。

众多周知,杨振宁为中国科技的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今天,令人疑惑的是,作为地球上唯一超级大国的美利坚“不差钱”,尚且拼命的拉拢各国的科学家,然而作为发展中国家的中国还有千万贫困人口,经济、科技、教育与发达国家相比依旧差距巨大,却有某些人大言不惭的拒绝海外优秀的人才回国效力。甚至会对为中国无偿服务了46年的杨振宁先生怒喝初“滚出中国去”,实属荒谬。

之前谣言泛滥,科学家杨振宁一年究竟用了中国纳税人多少钱?中,对杨振宁的“优厚待遇”和“游山玩水”做了一些辟谣。今天,我们继续就网络谣言文章《清华学子怒斥杨振宁》中的不实之处做拨乱反正,还原事实原貌,为建立一个尊重科学家,尊重科学知识的人文环境做出我们的努力!

首先,我们来看一段历史记载的文字。

从中,我们可以看出,杨振宁是70年代保卫钓鱼岛运动的精神领袖。

《清华学子怒斥杨振宁》有一些文字,我们继续来深究一下。

原 文

不忠:杨振宁先生在祖国最困难的时候毅然加入美国籍,父亲劝说也无效,不肯归国效力。拿到诺奖的志得意满的杨因为买不到长岛的房子耿耿于怀(最后还是屈居在教授区买了房子)。

真 相

杨振宁在1957年已经获得诺贝尔物理学奖,一直到1964年才加入美国国籍。请注意,20世纪50年代是麦卡锡主义反华风潮最厉害的时候,可知亚洲人在美国生活之极大危境。

杨振宁在1957年之前根本就没想过加入美国国籍。而到了1957年获得诺贝尔奖可谓功成名就,声望到达顶峰,此时加入美籍可谓顺水推舟,然而这个时候,杨振宁没有加入美国国籍。之后长达7年之漫长,杨振宁也没拿美国国籍,何来“毅然”?

所谓为了荣华富贵才加入美籍是纯粹无稽之谈。反华风大兴的时候,没成就的时候不加入美国国籍,功成名就后好几年不加入美国国籍,他怎么可能是为了荣华富贵?注意,李政道加入美国国籍是1962年。

1971年,中国内部文革高潮,外部四面受敌,国民经济到了崩溃的边缘,杨振宁冒险访华推动中美建交,为大陆的科教事业辛勤奔波。1986年,中国普遍还很贫困,杨振宁为创建南开大学理论物理研究室回国停留一年之久。杨振宁怎么会是贪图荣华富贵的人?

那么,所谓杨振宁“不肯回国效力”的真相是什么一回事情呢?当年负责争取李政道、杨振宁回国的张文裕教授揭开了历史真相。

张文裕说,获悉杨振宁、李政道获奖后对中国恋恋不忘,中央委派他赶赴瑞典,向二人转达了上面的意思,希望他们能回到国内工作。他们听了很感动,初步表达了回国意愿。他们爽快的表态,我们还年轻,争取在国外工作一段时间,到一定的时候再回去。

不久,反右运动轰轰烈烈的开始,50多万知识分子被打成右派,遭受了残酷的迫害,数百万人受到牵连。反右运动对中国的命运影响极其重大,它标志着建国后国家快速而和谐的发展的终结,中共八大提出的“今后工作以社会主义建设为主”的政策中止,国家的政策全面转移到以政治挂帅,强调阶级矛盾和阶级斗争的路线上来,意识形态斗争的重要性全面压过了经济的发展。这一政治运动在国际上造成了恶劣的影响。到了第二年即1958年,中央又派他去做工作。”张文裕感觉,这个非正常时期去做动员工作很尴尬,但任务在身不得不去。在交谈中,他感到国内的“反右运动”给二位科学家带来很大的思想震动,提及国内发生的情景“情绪很差,闷闷不乐”,对回国的事情明显不像之前热情了。

50年代席卷中华大地的反右政治运动不能不让人忌惮,这是他们没有回国的重要原因。

杨振宁和李政道的民族自尊心还是很强的。有一次,杨、李二人参加一个救济第三世界国家、帮助发展核能和平利用问题的会议,结果会议开了一半就愤怒的退场抗议。因为会议报告把中国说得过于落后,伤了二人的自尊心,他们特别的生气。张文裕强调说:李政道、杨振宁虽然没有立即回国工作,但他们多年来时时都在关注着中国发生的一切,并尽心尽力的帮助中国培养科技人才,促进科学技术进步。

到了1971年,中美关系还没有解冻,杨振宁毅然回国访问,这在当时是冒着很大危险的。访华期间,杨振宁通过周总理的秘书主动提出希望回国工作,但是由于中国当时积极谋求与美国建交,这一可能涉嫌“挖墙脚”的建议,被婉言谢绝。周总理为了发展与发达国家的关系,请杨振宁留在美国组织华人协会,为中国做宣传。(来源:中央文献出版社《共和国外交风云录》)对于杨振宁在外交上的贡献,曾任中国科协 的周培源说过:“杨振宁是美籍华裔科学家访问中国的第一人,也是架设起中美之间科学家友谊和交流桥梁的第一人。光是这方面的贡献,杨振宁的成就就是无人能及的”。(来源:黄庆桥《破冰之旅:1971年杨振宁率先回到中国》)

杨振宁、李政道对中国的感情有目共睹,为中国做出的贡献不可磨灭。无论如何,丝毫不存在《清华学子怒斥杨振宁》一文说所妄言的杨振宁“毅然”加入美籍。

那么,杨振宁、李政道早年留在国外是不是就一定不妥呢?我们要分析具体情况。

客观来说,钱学森、邓稼先的工作,属于技术科学领域的成就,而杨振宁的“宇称不守恒”、“规范场”,却是基础科学领域的重大发现。钱、邓、杨三人的研究实际上隔行如隔山。基础科学和技术科学有两个重大的区别。首先,基础科学是技术科学的根基和前提。如果没有基础科学,任何技术发明都没有了依据,所以这方面的研究更值得重视;其次,技术科学可以无国界,也可以有国界,它可以仅为一国服务,而基础科学总是无国界的,它总是为整个人类服务的。

李昕在《再说杨振宁先生》一文中阐述道:

他们各人的选择,其实是各有道理。钱和邓掌握了技术科学的专业特长,要报效祖国,回国自然是不二选择;然而杨振宁专攻基础科学理论,这是为人类作贡献的研究,自然是哪里的研究条件好,就在哪里工作。这还只是针对一般情况而言,还没有考虑上世纪50年代中国的特殊情况。当时的情况是,中国为了避免“落后就要挨打”,必然要优先发展“火箭”“导弹”和“两弹”,所以钱、邓回国,是可以大显身手的;但是对于杨振宁所主导的基础科学理论研究,国家在经济落后、“一穷二白”的状况下,既不具备也不可能提供相应的条件。所以基本上可以预见,如果杨先生当初回到中国,那么且不要说什么“规范场”,第一次获得诺贝尔奖的华人学者也一定不是他和李政道。

我们再举一个例子,1973年,杨振宁主动向中央提出,他作为诺贝尔奖的推荐人,准备提名推荐中国的“胰岛素”参加评选1974年的诺贝尔生理化学奖。为此,他写信给中国科学院院长郭沫若。可惜被以“诺贝尔奖是资本主义国家颁发,我国不宜接受”而拒绝。当时的国家对人类科学的认知短视狭隘至此,是否适合杨振宁这样的科学巨匠生存?(来源:韩军《杨振宁的“做法”和钱理群的“说法”》)

可以明确的说,即使当初杨振宁、李政道回国,由于国内运动不断、政局混乱不堪,也只不过是“鸡肋科学家”,专业报废不说,甚至会有牢狱之灾。实际情况是新中国并不迫切需要他们这样懂“屠龙之术”的科学家。何况,邓稼先的岳父许德珩建国后就是全国政协副 、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是标准的国家高层领导人,而杨振宁的岳父却是国民党战犯,岳母一家又在蒋统下的台湾,各有各的实际情况。

我们继续解读《清华学子怒斥杨振宁》中的不当说辞。

原 文

不孝:加入美国籍,为此事杨的父亲到死也没有原谅他,视为不孝。

真 相

杨振宁和他父亲关系一直很好,据公开的资料看,1957-1960年杨振宁三次和父亲见面,到1971年以前,他们的联系就没有中断过。1971年杨振宁访华又与父亲见面,他父亲高兴的对周总理说:“他就听我的。”1972年又探望了生病中的父亲,他父亲非常高兴。之后,他们一直保持书信来往不绝,在很多公开的重大场合又见面多次,直至他父亲去世,杨振宁也回国奔丧,人证物证俱在。

那么,“父亲一直不原谅我”的真相是什么?原来,这句话是杨振宁本人在自传里面说的,足见杨振宁的襟怀坦荡。

如果杨振宁不说这句话,别人就不可能知道这个事情,因为:

在所有的人物传记、新闻报道、私人书信、亲友见证、旁人记叙中,杨振宁的父亲自始至终对杨振宁的决定没有说过一句话的怨言,而“父亲没有原谅我”是杨振宁自己的心理活动。杨振宁的父亲对杨振宁加入美籍不能回国肯定是遗憾的,但与儿子断绝关系则是居心叵测的境外反华网站的谣言。

从相关文献和证言的描述看,1960年代杨武之夫妇在欧洲与杨振宁团聚,杨振宁的母亲罗孟华亲历了大陆的一系列运动,坚决反对儿子回国,其父杨武之一方面希望他回国,一方面又害怕影响儿子的科学研究,内心是尴尬的、矛盾的。杨武之回到中国后,对他的孩子们说:“你母亲反对你大哥(杨振宁)二哥他们回到中国来,说回来不但得不到诺贝尔奖,而且还会受到冲击,我心里想你母亲说的是对的,但我没有直接说出来。”他又说:“我现在很矛盾,国内各方面有些失序,我怎能劝说杨振宁回国来呢?他回国来怎么还能继续做研究?”

杨振宁的二弟杨振平参加了1960、1962年在日内瓦与父母的团聚,他回忆说:“父亲希望能争取已经在物理学界成名的大哥回中国。大哥虽然非常愿意替中国服务,可是觉得中国当时的情况不利于他的个人的学术进展。回去之后,科研工作很可能有停滞的现象。他才40岁,如果继续在美国做研究,将来对中国的作用和增进中美科学界的关系恐怕会更有效果。父亲对儿子的看法也觉得有些道理。因此他心理上有点矛盾。”(来源:黄庆桥《杨振宁回国记》)但到了《清华学子怒斥杨振宁》一文,就完全变了个味,凭空捏造出断绝关系的谣言。

原 文

不仁:在祖国富强时,又在与某名牌大学的互相吹捧炒作中,回国颐养天年,自从回国以来,东走走、西逛逛,忙着走穴炒作,不愿踏踏实实做工作。

真 相

这又是在极端歪曲事实。

首先,杨振宁回国效劳绝非是“富强时”,而是内困外扰的1971年。

杨振宁自1971年首次访华后,以后每年至少回国一次,有时候一年回国二三次,每次至少停留大陆一个月。杨先生尽了自己的最大努力,为中国做出过许多让人钦佩的贡献。

杨振宁积极向中央建言献策,比如,中国科技大学的少年班就是杨振宁的倡议下于1978年创建的。1983年12月28日,杨振宁又向邓小平建议:“国外认为,搞软件15—18岁较有利。”由此,科大少年班设立了计算机软件专业,为国家培养了一批软件神童,为经济建设和科技发展做出了积极贡献。杨振宁还促成了中国第四代光源——X射线激光装置的大项目。据三联书店总编辑李昕回忆,杨振宁还与恢复高考有关,很多知青因此改变了命运。原美国国务院亚太事务助理国务卿James Ulley在20世纪八十年代评价杨振宁对中国的贡献:“诺贝尔物理学奖得主杨振宁博士当年到中国大陆,对中国的现代化有促进作用,而美国目前的政策也是支持及愿意协助中国进行现代化的,杨振宁可说是首开其端。”

第二,杨振宁一直为中国科教事业奔波劳苦,报酬分文不取。

比如,1995年,他受聘担任中央电视大学“大学物理”课的主讲,亲自为大学生讲课。

本来早该“颐养天年”的杨振宁不辞辛劳,往返奔波,访问过国内几十所大学,应聘担任等几十所高校的名誉教授或兼职教授,多次为大学生开课。值得一提的是,多年来杨振宁四处不辞辛苦的参加学术演讲、科研活动,完全是义务付出,一概分文不取。

杨振宁还协助、指导中国的大学建设了几十座物理实验室,在中国高校创建、推动了四个声名显赫的高等学术中心和三个科研基金会,并且全程参与研究机构的指导工作。

比如,1986年他不仅应聘为南开大学的教授,同时应美籍数学家陈省身之邀,负责建立南开大学理论物理研究室,并担任该所的学术委员会委员。对这个研究室的建立与发展,杨振宁从组织工作、专家构成、基本规划到学术活动、研究方向、具体课题,他都亲自过问,倾注了大量心血。

龙以明院士评价杨振宁在南开大学的贡献说:“理论物理研究室为我国科学事业的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这与杨振宁先生的指导和帮助是分不开的,他亲自募款支持并指导应注意的研究发展方向,亲自参加该室举办的多次国际会议,并资助该室博士生毕业后到纽约州立大学石溪分校工作。今天,杨先生仍十分关心理论物理研究室的发展,是我们学习的榜样。”

作为杨振宁亲自延揽来南开大学的人才,葛墨林院士说:“我一直是在陈省身先生的亲切关怀和杨振宁先生的直接指导下做事情,从他们二位身上我们学到的不仅仅是数学和物理,更包括做人。杨先生虽已年近九旬,但有很多重要的事情我们仍向他报告,得到了他的指点和支持。”(来源:南开大学《三十院士聚南开贺理论物理研究室成立25周年》(发表于2011年))

杨振宁对创建清华大学高等研究院(前清华大学高等研究中心)也是功劳非常大。在创建过程中,他在物理、数学、化学等学科提出了一些可聘请的人选,并积极帮助高等研究中心找钱,耗尽心血为清华大学网罗人才、招兵买马。

1997年6月2日,清华大学高等研究中心正式宣告成立。在清华大学高等研究中心成立大会上,杨振宁表示,王校长要我帮助建立高等研究中心,我感到义不容辞,“我觉得清华大学高等研究中心在以后10年、20年、50年之间,有在世界科技领域做出重大贡献的可能。”

之后,杨振宁先生对高等研究中心内的附加设施进行了指导,并建议于1998年5月4日—22日面向全国有关大专院校和科研单位举办“加速器理论及自由电子激光讲习班”,聘请中心海外客座教授、美国斯坦福直线加速器中心赵午和美国布鲁克文国立实验室余理华主讲。

据曾采访过杨振宁先生的清华大学校报原主编范宝龙回忆,在清华大学高等研究中心筹建过程中,杨振宁花费了很大的心血,仅因此事与清华大学的通信、传真及电子邮件就有几十封。(来源:清华大学新闻网《杨振宁与清华大学》(发表于2002年))

杨振宁用私人关系,陆陆续续邀请了很多世界一流科学家到清华任教,其中后来担任中科院外籍院士的就有7人之多。而这些大牛科学家又利用自己的影响力带来更多的科研人才。在杨振宁的努力下,清华大学的冷原子、凝聚态、统计力学研究在很短时间内就跃升至国际水平。清华物理系主任朱邦芬院士:“杨振宁帮助清华物理系从根本上改变了面貌。”清华大学前校长王大中高度评价说:“清华物理系的今天,杨教授功不可没。”(来源:朱邦芬《我所熟悉的中国物理学大师》)

迄今为止,杨振宁还陆续向清华大学捐献至少600万美金以上,并且在六个大学捐资奖学金,帮助贫困学子完成学业。

中科院院士袁邦芬的一番话是对杨振宁“游山玩水”的侮蔑的最好反驳:

杨先生刚回到清华后,就在冷原子物理和统计物理领域发表了13 篇SCI 研究论文,亲自做了很多重要的研究工作。本世纪前10 年,他已是耄耋之年,但全部研究工作都还自己独力而为,最多有时有一个合作者。他有多篇文章发表在《中国物理快报》上,我常收到他发来的电子邮件,发件时间经常是晚上10点多、11点。

原 文

不义:窃李政道的研究成果,得诺贝尔奖,还倚老卖老在李政道之前去领奖,并出书丑化李政道。

真 相

国人根据季承的《李政道传》,误会杨李之争是杨振宁先生挑起的。梳理一下相关史料,就会发现,这场争论的源头其实是在李政道先生那里。

这桩学术公案,从可靠的事件顺序梳理来看,是李政道首先宣布“宇称不守恒”发现的主导权归他,杨振宁才被迫做出反驳。并且考察文献可知,李政道在70年代和2004年对“宇称不守恒”发现过程的论述存在着明显的矛盾。从各种证据来看,并不支持李政道的说法。

李政道披露,两人合作的第一篇论文,杨振宁表示自己年纪比李大,所以要求署名在前,这是“抢功劳”。但据科学史家研究,李政道提出的“习惯”也并不存在,杨振宁的署名完全符合学术规范。

杨李二人是1962年停止合作的,二人都约定好对分手的原因守口如瓶,哪怕是面对奥本海默的询问,他们仍然保持缄默。

杨振宁有一个原则,即不和任何人谈论他与李政道先生的关系。虽然有人传话,告诉他李是如何强调他在获得诺贝尔奖研究中的主导性贡献,他也没有在意。1979年,他在欧洲一家图书馆,偶然发现李政道1970年的一篇题目叫《弱相互作用的历史》演讲录,回顾了“宇称”研究中的合作,却很少提及杨振宁在其中的作用。在叙述重大理论发现时,文章中多次暗示杨振宁只是一个无足轻重的人物。这种故意贬低的表述引起他的不满。对此,杨先生在1983年的《论文选集》中的评注里提到了李先生这篇文章的“回避”。由于李先生挑起争端的演讲录是英文,大陆很少有人可以读到,所以大陆读者误以为是杨先生《论文选集》里这条注释挑起了事端。

史料表明,杨先生对此事缄口不言的时间长达21年,而李先生只有8年。(来源:李昕《我所认识的杨振宁先生(下)》)

很多人轻信了季承的说法,贬低杨振宁先生的学术地位,甚至有人认为杨是“试图窃取”李的成果。实际情况是,最关键的圆光定律杨振宁起了主要的作用。

顺便说明,我本不想重提这桩公案,因为我实在是不忍心。李政道和杨振宁一样,都是为中国做出了杰出贡献的伟人,为了说明情况,迫不得已、实事求是的举出实情。我们无论偏于哪一方,都会伤害一个人,所以我认为,只要知道这个来龙去脉就可以了,不必大肆渲染。

《清华学子怒斥杨振宁》一文如此恶意的混淆事实,挑起争端,似乎有些居心叵测。

杨振宁先生为中国人民做出巨大之贡献,尚且被某些“国人”狂呼“滚出中国去”,很多海外华人,海外学子看了《清华学子怒斥杨振宁》一文中种种煽动性话语,会不会疑惧、排斥,直至仇视祖国?不敢回国报效!华人科学家尚且如此,那么更不要说“全世界的人才”来到中国“百鸟朝凤”,为中国科学事业效力了。

所以,我们不应该随意传播那些诋毁挑唆的谣文,稀里糊涂地做了境外反华势力的杀人工具,使中华民族的利益受损,最终的赢家绝不可能是中国人民。


_寂寞无敌雪


应该说邓稼先的贡献为国家民族的尊严,为中国立于强国之林有不可磨灭的贡献,值得子孙后代永远铭记。至于杨振宁,虽为人类贡献很大,但他只是个那里能独善其身就在哪里生活的人,他这样的人,(八国联军进攻中国时、1931年后日本侵略中国时、西方列强称中国人为东亚病夫时),在国外有很多很多。只有钱老(学森)邓老(稼先)他们那帮爱国学者,在(1949年10月1日,开国大典)听到伟人毛泽东主席向全世界宣布中国人民从此站立走来了的宣言后,不计后果,前赴后继的回国奉献自己的所学,为新中国添砖加瓦,国人能不感恩崇拜他们吗。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