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易經》看不懂怎麼辦?有什麼可以替代《易經》的同類書籍嗎?

Cats貓


一、«易經»和«周易»的區別

現在人們普遍把«周易»一書稱為«易經»,事實上,二者是不同的概念。«易經»是指«卦辭»和«爻辭»,加上«十翼»,統稱«周易»。

«易經»和«繫辭»«象辭»(«象傳»)«彖辭»等,是古人用周易模型作演繹而產生的概念的堆砌,周易模型大約在秦漢相交之際失傳,自此以後,就沒有人能夠讀懂«易經»(和«繫辭»«象辭»«爻辭»)了。

«易經»只講結果,而不交待來龍去脈,令人如墜五里霧之中。為什麼古人不交待來龍去脈?因為«周易»成書時,人們常常用周易模型來解釋一切,用它作演繹來對照閱讀«周易»的內容,還是能夠理解的。周易模型失傳,人們當然就無法理解由這個模型抽象出來的概念和演繹出來的文字的堆砌了。

二、什麼是周易模型?

周易模型是古人發明的用來解釋一切的宇宙模型,由一根中軸連貫天盤和地盤而成,其天盤配置有天盤八卦、十天干、數(1-10);地盤配置有地盤八卦(現今人們誤會為文王八卦)、十二地支、二十八宿、二十四節氣和陰曆等。

為什麼說周易模型是宇宙模型?

“四方上下曰宇,往古來今曰宙。”也就是說,宇宙是時空的概念。

周易模型配置了天干地支、二十八宿和二十四節氣等,因此,它的天盤作圓周運動時,就可以紀時,所以,周是時間的概念。古人把天盤稱為易。為什麼?因為用天盤很容易把複雜的道理解釋清楚,容易也,是故易。天盤(易)即天空,空間是也。所以,易者空間也。周易者,時空也。

有人會鑽牛角尖,說這個模型不過是兩個圓盤而已,怎樣就是宇宙的模型?這兩個圓盤上,有空間,有星象,有時間,有萬物,不是宇宙模型是什麼!古人那個時代,能夠做到這個程度,是非常不簡單的。

三、周易模型的主要用處

1.漢文字源於周易。

古人把萬物歸類分別與八卦建立對應關係,當天盤旋轉時,這些萬物的概念就會隨天盤旋轉(“天下之動”)而產生新的組合,把這種種組合抽象為新的概念,演繹成各種符號,便產生文字。

2.周易模型的應用產生連山易和歸藏易。

周易模型的天盤有八卦,地盤有八卦,天盤旋轉一週,便得到八個基本卦象圖。

過去人們不知道什麼叫做周易,也就不懂得卦象的概念,進而故誤以為六畫卦或三畫卦為卦象,這樣的“卦象”,表象能力非常有限。若死認六畫卦和三畫卦為卦象,那麼,就可以說,«周易»之中的諸多“象”的概念,就是古人造出來欺騙他們的後代的嘍。當然不可能嘛。

天盤旋轉產生的八個基本卦象,可以用來抽象概念。但是僅依靠八個基本卦象圖,抽象概念的手段是很有限的。例如,“行”是指由此處到達彼處的概念,如果只依靠一個獨立的基本卦象,就無法表象這個概念。於是,古人就用天盤旋轉導致卦象的變化來表象諸如“行”之類的複雜概念。

天盤旋轉的結果導致卦象的變化而得到八個基本卦象,用相鄰關係的兩個成兩個以上的基本卦象組成一個複合卦象,稱為連山象(連山一詞得來,與古人利用複合卦象抽象出一個“山”字有關)。古人就用連山象來抽象概念和演繹文字,以解釋一切。«卦辭»主要是連山象產生的概念。

人們經過長期的周易(模型)的應用,又歸納出歸藏演繹原理。周易模型的天盤旋轉,導致天盤乾卦離開本位,天盤旋轉一週,則天盤乾卦迴歸本位,此謂之歸。利用天盤旋轉(歸)來把神所隱藏的秘旨予以破解,是為歸藏。

歸藏演繹的成果是«爻辭»,諸如“先庚三日,後庚三日”“載鬼一車”等等,唯用歸藏演繹原理才能作出合理解釋。

周易模型的應用成果當然不限於«卦辭»«爻辭»,如上述,整部«周易»都是周易模型的應用成果,而且,早期的文字,也源於周易。

歸納起來,周易的主要作用有:一是抽象概念以解釋邏輯、現象、概念等,導致象形文字的產生;二是用來紀時;三是觀象制器;四是占卜;五是用來解釋宇宙萬物的生滅和循環往復;六是周易的演繹導致古代中國哲學的產生;七是古人把演繹周易模型所產生的理念用來治國。

五、«中國古代宇宙理論研究»是閱讀«周易»是好助手。太愚經過六七年的研究,最終著成«中國古代宇宙理論研究»一書(團結出版社出版)。該書根據«周易»的論述,復原了周易模型,然後用這個模型來解釋«周易»,使“天書”得到合理的解釋,所以,這是迄今為止最接近周易真相的書,甚至可稱之為破解了周易之謎的書。

該書用周易模型來抽象概念,演繹文字以對«周易»展開解釋,此乃獨特的研究成果。

該書指出,中國文化和中華文明源於古人類對宇宙和生命規律的探索,這是全新的觀點。


太愚


看不懂易經很正常,孔子時代,就很多人看不懂易經了,所以孔聖人才整了繫辭傳。沒有繫辭傳,可能後世人就根本看不懂易經了。

好了,方法基本上就出來了,如果你想讀易經,看懂易經,那建議您從繫辭傳開始看,先看易理,懂了易經裡面的大道理再說。

還有一篇:《尹文子》大道上下篇。這個比易經好懂,也是講的易經道理,可以去看看,作為啟蒙。

再有:易醫同源,就是說:易經和中醫是一個源頭的,哪個源頭?河圖洛書。所以你看不懂易經,可以先看中醫書。看什麼中醫書呢?先看現代版本的中醫理論書籍,中醫醫學院的大一教科書。再看《黃帝內經》的現代語翻譯版本。再看明清註解版本。

如果要學命理學,就看風水命理方面的書籍,大多不錯的。也是易經的普及讀物。

實際上,論語,莊子,中庸,都是易經思想的自成一家理論的詮釋而已,所以,論語和中庸,莊子,也是易經入門書籍。

看看儒家思想和易經的關係,或許可以給您一些啟示:

把這些都看完了,你就可以看懂易經了。精通其中任何一門技能,你都可以開始看懂易經了吧。

以上是我自己的學習經驗。供您參考。

附:中國傳統文化樹圖,也可能給您有所啟示和幫助吧。見下圖:


如是史社


看不懂《易經》其實並沒有什麼,那些所謂的專家其實也都是看不懂的。儘管他們寫過很多東西,如果你會追問,沒有人能自圓其說。

其實《易經》只是被人們神話了,有人說那裡面藏有宇宙最深刻的秘密,但卻沒有一個人能說出那裡面究竟藏著什麼樣的秘密。人們主觀地認為《易經》裡應當藏有深刻的道理,但卻沒有人能成功的從中獲得過深刻的道理。既然找不到,那我們不如干脆說根本沒有。因為宇宙的奧秘被藏在一本古書不容易被發現,與它藏在自然的秩序中不容易被發現,於我們是意義相同的事情。


假設,《易經》裡藏有宇宙的終極奧秘,那麼我就可以選擇抱定它去參,一輩子不行,下輩子還繼續,如此下去,不達目標不罷休。但是,我還有另外一條路選擇,我拋棄《易經》去學習自然科學知識,通過實驗觀察與理性思考,投入到自然秩序的實際分析中。這兩條路哪一條更可能有收穫呢?我相信大家多數會認同後一條路。認知自然應當從對自然的觀察與分析開始而不是從某一個本本出發。

即然如此,我們為什麼還要迷信《易經》包羅萬有的傳說呢? 我始終認為我們現代人不能在神話經書的道路上繼續走下去。宣稱祖先參透了宇宙奧秘,並將它藏在某本古書中,這是一個違反認識規律的事情。人類的知識是從觀察和實驗發生,若要了解宇宙奧秘,就需要研究自然事物的實際秩序。雖然人們宣稱周易無所不包,但迄今為止沒有一個能成功推導出哪怕一條有效的自然法則,易的神聖只存在於人們的期望中。


其實,《易經》只是上古時代的占卜工具書,它適應於人們的思想受制於神明統治的時代中探問神明意志的需要,它是特定文化的產物。在其盛行的時代,卜師常用,百姓也常常接觸,本就沒有什麼神秘可言。只是後世的經學思維,將上古幾本書籍神話,易經就是其中之一。

我們之所以不能讀懂《易經》,其實與僵化的經學思維有關。上升為經典的書籍便具有神聖不可侵犯的地位。解經的只能以經文為依歸。另一個原因是人們迷信《易傳》中八卦的知識,並試圖使用它為基礎演繹經文的基礎。由此派生出象數派、義理派等易學流派。但人們不去懷疑《易傳》所提供信條的基礎本身是否有錯誤。如果《易傳》所提供的八卦知識本身就是錯誤的,與古經文內容本無關聯,那麼幾千年注經不能成夠便不一個不可思議的事情了。


八卦即非伏羲所創,也並不代表天、地等八種事物,我們還試圖使用這些知識去構造理解經文的體系,能成功反而是一件奇怪的事情了。要理解《周易》古經文內容,傳統易學所提供的所謂的基礎知識是無益的。讀《易經》仍需以閱讀原文為主,理解的關鍵不是由於某些生僻字、古字的字義難解,而是不能明白《易經》卦象與經文的組織原理。

如果有願意討論有關《易經》的問題,可以關注我頭條號裡的相關文章,同時也向大家推薦拙著《周易探源》一書。學習《易經》切忌迷信,一定要堅持理性思考和獨立思考。


國學新邏輯


公元前213年,秦始皇聽取丞相李斯的意見,為了鞏固秦朝政治思想,為了剷除儒家思想對人民的毒害,發動了焚書運動:六國史書一律燒掉,《詩》《書》,百家語全部燒掉。第二年,由於儒生對始皇不滿,又發生了坑儒事件,一共四百六十多人,在咸陽全部坑殺活埋。在這危難之際,可是孔子整理過的《易經》卻沒有燒,卻被秦始皇視為至高無上的神書,想燒卻不敢燒,這就是歷史上有名的━秦始皇焚書而獨留《易》的故事。由此可見,沒有什麼書可替代《易經》。

《易經》如此尊貴而神奇,但讀來費時費力,從而使大部分《易經》愛好者半途而費,一無所獲。雖如此,但也不是無規律可循。

《易經》爻辭的寫作風格大部分引用了古詩歌。一般是先引古歌,類似比興,再作佔辭,加以判斷。古詩歌的引用使《易經》的文字富有文學意味,表達更加鮮明生動。如《中孚》有爻曰:得敵,或鼓,或罷,或注,或彩,這條寫勝利歸來後的情景,有的擊鼓慶賀,有的因疲憊而休息,有的激動得流淚,有的歡樂喝彩,給一出一個極其生動的畫面。

再如《大壯》卦之上六爻曰:羊觸藩,不能退,不能逐。用羊入篙笆,無法進退,比喻人在生活上由於做事莽撞而陷入進退兩難的宭境,很好地表達了所在爻位的吉凶喻意。

而爻辭的吉凶判斷,則嚴格根據卦象及爻位等瓣證關係進行推理,有著極強的占卜功能。而加以歷史典故及古詩歌是為了更形象地表達含義,並且使閱讀者不要忘記周興段亡的歷史教訓。

再如《風火人家》一卦,指文王被困囚於羑里,群臣齊心協力積極營救,從而使文王脫離困厄。與《人家》對應的《睽》卦,指段紂王一味取悅妲己,唯婦言是聽之事,初九爻指紂王性格乖戾,稱惡人,九二爻指妲己入宮之初,六三爻指紂王缺少人君應有的風度,九四爻孤立無援,六五爻指紂王荒淫無度,上九爻指付王所作所為達到天怒人怨的地步。此卦用來測家庭,國事,依同理都可斷為大凶。

通過上敘,可以看出《易經》爻辭之內涵多麼豐富有趣,並都有一層故事演義。可見周公付出了多少心血。其爻辭不但與文王的八卦次序相統一,而且很好地概括了滅殷興周的歷史,並且引經據典,用古詩歌的形式表吉凶。全經和諧統一,渾然一體,真令人歎服。當然值得每位愛好者鑽研啃讀,那麼如何才能取得研讀成果,不使半途而廢呢?唯有以孔子的一句話相告: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願看官理會。





算命樓


看易經,我的體會是:1、搞清楚什麼是易經的主體,換言之,什麼是真正的易經原文?易經原文是指六十四卦符號,這是一種獨特的語言,要真正讀懂易經,就要理解這種語言的語法、單詞、結構、內涵,對初學者而言這很難。2、搞清楚什麼是卦爻辭,封爻辭是易經主體即原文的翻譯文本,相當於英文的漢語譯文,譯文往往因譯者對原文的觀點理解不同,而產生差異,於是,傳說歷史上有三易,即三種不同的譯文,留傳下來的譯文,即我們現在所看到的卦爻辭,但也很難直接看懂,尤其對初學者,其是許多專家也看不懂,而是猜。3、搞清楚什麼是易傳,易傳是後人或孔子在總結遠古研究易經成果的基礎上,編輯的說明書,既對易經原文說明,也對卦爻辭作說明,還談了一些體會,易傳對初學者而言,相對容易看懂一些,但也存在一些難解之處。4、不要迷信大師,孔子之後,歷朝不乏易經大師,如宋朝有名的程頤、朱熹、周敦頤、邵堯夫,都是易經大師,但觀點大相徑庭,我們不防用‘‘以子之矛攻子之盾’’之法,使知‘‘大師’’不可迷信。而當代‘‘大師’’,更是荒唐不經,忽悠不斷,更不可輕信。5、去偽存真,對初者而言,很多時貌的東西不用理會,如河圖、洛書、五行、變卦、中醫等,這些東西,與易經原文沒關聯,不故是後人的附會。講了這麼多,怎麼學易經呢,把握以上五點,多看原文,對照後人的譯文,而不迷入任何版本,功到自然成!


君一易經大義


[題外話]•小民少年讀«論語»。......走入社會後,越來越感覺孔子有些話不對勁:比如,"刑不上大夫,禮不下庶人"(孔子家語)。"...學而優則仕"(論語)。"唯女子與小人為難養也,......"(論語)。......小民是位退休老頭,現近八十歲。幾十年的人生道路,使小民對孔夫子的思想打了一個大大的問號?......小民退休無事,閒讀三經,即«易經»«道德經»«黃帝內經»。......讀後受益匪淺!最大的收益是,把當年所學馬克思主義哲學辯證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與三經結合起來讀。越讀越想讀,越讀越覺得我們老祖宗真是了不起!(不舉實例了)......最後入正題。若有網友看不懂«易經»,個別商討。......小民不是宿命論者,從來不算卦。學易是學易經的哲理,看問題更加客觀,全靣,準確。若達到如此高度,不佔自明!


null126337927小民


易經是中國人哲學的源頭,它的歷史定位無論怎麼評價都不過分。如果翻開中國哲學史,看看易經思想的影響,就不會質疑易經不是科學了。中國人講天人合一,就是從易經開始的,天下,中國都是易經思想的體現。道教,儒教,其思想的根源都是從易經裡來的,包括諸子百家,其思想的本源也離不開易經。

其實易經最基本的思想是矛盾轉化的問題。因為古人發現了世界的本質是正反兩個方面這個秘密,宇宙的本質也不例外,而人也是正反兩個方面組成,無論生理,思想,行為,所以人和自然是統一的,古人用天人合一來表示,於是就有一和二兩個基本符號,事實上二是易數的斷爻,表示陰。而陰陽兩個符號就組合成八卦,進而六十四卦。因為世界的本質是陰陽,所以世界萬物都可以用一,二兩個符號代替,兩個符號組合的卦象,就可以解釋世間的萬事萬物。每個卦象的解讀都可以有不同,但易辭的解讀比較經典,所以流傳下來供後人參考。

無論怎樣,易經所包含的信息量極其豐富,無法簡單幾篇文章就可以說得清,需要用心去理解。


黎鳳果1


易經不是術卦之書,是一本富含哲學,軍事,政治等各個領域的書,易經有唯心主義的觀點,讀易經之前,不要想什麼算卦什麼的,記住這點,很多人簡單的將易經當做算卦之書,這是非常不全面的,


子衿陪你說


易經相當於理科的公式,很多公式的推導大家都不會會用就行,就像數學大家最先學會的1+1=2,實際上推導一直未能得到驗證。建議先從圖像開始,把河圖,洛書,先後天八卦等圖像記熟,再去被一些簡單口訣,之後推薦看杭辛齋大師的著作,慢慢研究,不要急於求成


暱稱暫無ing


周易文化應用研究院 姚元江老師回答:

易經首先是一門學問,天資特別高的人可以自學,天資不敏的人還是拜師學藝。孔子也是通過韋編三絕才知易。如果有時候能夠代替易經,易經就沒有這樣高的地位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