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者遊記丨東楮島—山東威海不可錯過的最美漁村

旅者游记丨东楮岛—山东威海不可错过的最美渔村

遊客筆下所描寫的東楮島更是別有一番風味呀~

旅者游记丨东楮岛—山东威海不可错过的最美渔村

當我們輾轉來到這個三面環海的小島——山東榮成東楮島村時,一輪落日正將小島西北角的天空塗成柔美的殷紅,暮色將停泊在港灣中的斑駁漁船變成了剪影。腦中不由自主地哼唱起了30年前那首曾在軍中引起爭議的“軍港之夜”,輕濤拍浪的海波散發出絲綢般質感的細潤光澤,充滿誘惑和魔力,引得人數度想要飛身投進她溫柔的懷抱。

旅者游记丨东楮岛—山东威海不可错过的最美渔村旅者游记丨东楮岛—山东威海不可错过的最美渔村

漁村的夜是單調的,漫天繁星下人們早早的吃過晚飯,婦女們彙集在村東頭的小廣場上,排著隊整齊的跳著廣場舞,男人們盤腿煨在炕上酌著小酒聊著家常。本想感受下漁村的夜生活,倦意卻很快襲來,伴著初春時依然生猛的海風,經歷了一整天轉機轉車的我們,就這樣昏昏沉沉地睡去了。

旅者游记丨东楮岛—山东威海不可错过的最美渔村

東楮島地處山東半島最東頭,早年間與內陸僅有一條齊膝深的涉水路隔海相通,村民要進城置物辦事,只能涉水徒步或是駕船出村。全村180戶460餘人,以沿岸盛產的海苔草為材料搭建海草房,開墾荒地種植農作物,圈圍近海海域和灘塗養殖海帶、海參、扇貝、牡蠣。男人負責漁獵海事,女人負責農耕網織,千百年來安逸的偏居於黃海北岸以海為生。

旅者游记丨东楮岛—山东威海不可错过的最美渔村

Apple說每當看見雪山,就會感受到無比的純淨;每當看見大海,就能感受到世界的寬廣。第二天一早,當我們在海邊凝視那條鋪在海上的光芒之路時,內心湧起了無比堅定的前行力量。

旅者游记丨东楮岛—山东威海不可错过的最美渔村

我們的到來有些偏早,春季魚汛未到,清澈的海水中盪漾的只有希望。少數外省船隻每天仍會出海,去到百來海里外的海域捕撈磷蝦以貼補開銷。大部分本地漁船則安靜的停在港灣隨波輕蕩,船員們被分散在近海的數百個海帶養殖場,一邊養殖海帶,一邊等待汛期的到來。漁民們說每年4月20日穀雨那一天,所有消失無蹤的魚都會如期而至,冷清的港灣也會變得擁擠而熱鬧。

旅者游记丨东楮岛—山东威海不可错过的最美渔村

寥寥幾隻海鷗終日無趣地盤旋在天上,北岸的礫石灘上堆積如山的貝類殘骸被風吹的呼呼作響,久未使用的漁網靜躺在風中任陽光為它鍍上時間的光芒。

旅者游记丨东楮岛—山东威海不可错过的最美渔村旅者游记丨东楮岛—山东威海不可错过的最美渔村

海島的生活淨謐而敞亮,海風吹走了空氣中所有的噁心和骯髒,生活在大城市的人,無法想像在這裡呼吸到的每一口空氣,都包含著無比的自由和潔淨舒爽。

旅者游记丨东楮岛—山东威海不可错过的最美渔村

小島不大,東西長約5公里,西頭連著新修的公路通往城市,東頭直插入海中為漁民豎起了歸航時的希望。南北最寬處約2公里,北岸基本是礁石和貝類堆積形成的粗石灘,退潮時會敞開一大片灘塗,供村裡人趕海採挖貝類;南岸是柔軟細膩的沙灘,赤腳走在上面感受海浪衝刷腳背的時候,特別容易令人忘掉所有煩惱。

旅者游记丨东楮岛—山东威海不可错过的最美渔村旅者游记丨东楮岛—山东威海不可错过的最美渔村
旅者游记丨东楮岛—山东威海不可错过的最美渔村

近乎與世隔絕的環境和地理位置的偏隅,使得小島鮮有外人造訪。從大城市中來的人,也可能會不習慣這裡的簡單和枯燥,幾乎半天就可以走完的小島,很容易讓情緒變得焦躁。隨著這個小島的名聲越來越大,旅遊做的越來越好,使得越來越多的人喜歡來這個小島,體驗與眾不同的漁家生活。

旅者游记丨东楮岛—山东威海不可错过的最美渔村

當你開始嘗試接受這一切時,你會猛然發現時間終於慢下來了,一切被你遺忘和丟棄的簡單快樂,又悄然回到了你的身邊。你可以流連於沙灘上撿拾美麗的貝殼,坐在礁石上享受海風吹拂,躺在小木船上隨陽光飄蕩,你還可以沿著海岸漫無目的的行走,或是仰起頭,讓風力發電機緩緩轉動的巨大槳葉將你慢慢催眠。而這一切,就是讓你忘掉時間放下煩惱,重新嚐到生活滋味的自然法寶。

旅者游记丨东楮岛—山东威海不可错过的最美渔村旅者游记丨东楮岛—山东威海不可错过的最美渔村

後記:

東楮島上的村民們以海為生捕撈圈養,粗茶淡飯的簡單生活讓這裡的一切都與眾不同,踏上這片島嶼彷彿走入了另一個世界。這裡處處都質樸如初,村民們言語不多,言談舉止既不刻意修飾,也不浮誇輕躁,黝黑的臉上都掛著大海的包容和寬廣。

我們一共在村子裡待了五天。到第三天時,我們就已習慣了晚上9點熄燈,早上5點起床的漁村作息規律。每天在海島上踱步閒逛,或淺灘拾貝,或趕海挖蛤,或抄經閱讀,或逐日踏浪,簡單愉悅中沒有感到任何不適,日升日落中反而令身心自由神清氣爽。快要離開時,我們都在感慨,大海將這個島與世隔絕,卻將人與自然和諧的相處方式完整地保存了下來。雖然這裡的生活單調,但蘊含其中的生存智慧,卻有可能是未來的全部希望。

注:部分文字圖片選自“登龍自然體驗”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