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的夏天有多热?

白宫里的黑色少女

关于古代夏天到底有多热,没有留下详细的记载,我们只能从一些文学作品和留下的成语中猜测,如:《水浒传》二十七回写到:“炎炎火日当天,烁石流金之际,只得赶早凉而行。”,即天气炎热的感觉把金石都能融化了,出门只能是早上;《太平御览》记载:“吴牛望见月则喘,使之苦于日,见月怖喘矣。”就是说吴地天气炎热,水牛怕热,见月亮以为是太阳,就害怕的不断喘气。因而,古代的夏天,应该和现代的夏天差不了多少,气候差别不是太大。

面对炎炎夏日,古人是如何避暑纳凉的呢?

一、建筑上的巧妙设计。即用通风的木质建筑住房,而且屋顶较高,便于通风,屋檐的角度和高度也是对应太阳的角度。

二、纸扇、竹帘、凉棚等纳凉。

三、储藏冰块纳凉。古代专门有储藏冰的冰窖,到了夏天就把冰块取出放进“冰箱”纳凉。

四、吃冰制食品,吃西瓜、绿豆、凉茶等。

五、到山中避暑纳凉。


云端赏籁438

关于这个问题,我们首先要明白,历史时期的气候并不是一成不变的。我们现在正在处于明清小冰期的末端,相对于历史上的温暖期来说,我们现在的气候是比较寒冷干燥的,而相对于历史上的寒冷期来说,我们现在的气候则比较的温暖湿润。

地球的历史已经有45亿年之久了,而人类的历史只不过才有300多万年的时间,300多万年相对于45亿年来说,如同白驹过隙。

而人类的历史又可分为史前时期和历史时期,文字出现以前的人类历史属于史前时期,文字出现以后的人类历史属于历史时期,因为历史都是用文字记载的,文字出现于公元前3000年左右,历史时期的历史大约为5000年至6000年左右,但是在文字出现之前的一些神话传说,在人类发明文字以后也被记录了下来,所以历史地理学所考察的气候,主要是近1万年以来地球上的气候。

我们现在所处的历史时期(近1万年以来的历史),是第四纪冰期的冰后期,相对于地质时期的冰期来说,则比较的温暖,相对于地质时期的温暖期来说,则比较的寒冷,而在这1万年以来的历史时期中,气候也是有所波动的,也有温暖期和寒冷期。

(明清小冰期之时荷兰的冬天,那个时候比现在要寒冷得多。)

近1万年以来,对于中国来说,最温暖的时期是在距今8000至5000年前,这一时期,平均气温要比现在普遍高2至3摄氏度,平均降水量要比现在高150至200毫米,是一个非常温暖湿润的时期,这个时期,中国的新石器时代晚期的文化非常的灿烂,繁荣的新石器时代文化为中国历史进入文明社会奠定了雄厚的物质基础和科学技术基础。

黄帝、炎帝、尧、舜、禹生活的那个年代要比新石器时代稍微寒冷、干燥一些,但是也要比现在温暖得多,这一温暖期持续到了商朝的晚期。

大约在西周之时,中国的气候进入到了一个寒冷期,在寒冷的冬季,甚至长江、汉江会出现结冰的现象。

而到了春秋年间至西汉末年的时候,中国的气候进入到了一个温暖期,也就是说孔子、孟子生活的那个年代,平均气温要比现在高1.5摄氏度,当时的黄河流域有梅树生长,而今天在自然状态下,我国的黄河流域已经很难找到梅树了。

东汉三国魏晋南北朝时期,中国的气候又进入到了一个寒冷期,这一寒冷期,也促成了北方游牧民族的南下。那个时候,淮河有冰封期,而现在的淮河在一般情况下是没有封冻期的。

隋唐至北宋年间,中国的气候重新进入到了一个温暖期,唐代,在我国的四川盆地有荔枝生长,杨贵妃吃的荔枝,其实不是来自于岭南地区,而是来自于四川盆地,而今天的四川盆地仅有古荔枝树存活,受温度所限,无法种植有经济价值的荔枝树,唐代妇女穿着也比较的开放,说明在唐朝的夏天要比现在的夏天要热。

(唐代妇女的穿着,《捣练图》局部。)

南宋时期,中国的气候又进入到了一个寒冷期,到了元代的时候,又迎来了一个比较短的温暖期,蒙古帝国的兴起,可能与这段时间的温暖期有关,因为气候一旦温暖,北方的草原就会比较茂盛,能够养殖更多的牛羊,有了更多的财富以后,有利于游牧民族进行军事扩张。

公元15世纪至19世纪,在历史上被称为明清小冰期,在明清时期,我国的气候比现在要寒冷得多。

后来的温度之所以会上升,可能与工业社会的来临有关,大量的二氧化碳被排放到大气层中,形成了温室效应。

综上所述,古代最热的夏天,其实是尧、舜、禹生活的那个年代、然后是孔子、孟子、项羽、汉高祖、汉武帝生活的那个年代,最后是杨贵妃、忽必烈生活的那个年代。


腾飞说史

答题之前先读一篇

李晟的《悯农》

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

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


从这首诗里能感觉到热吗?其实古代的夏天也很热,跟现在差不多,甚至比现在还热,这样说主要是因为古代没有电风扇、空调,他们真的是每年靠硬扛过来的。现在因为人口变多,工业污染严重,全球气候变暖,夏天这这几年也是一年比一年热,好在我们有可以解暑的设备设施。




要说古代的天气到底有多热?

《三国志》里记载刘备在夷陵之战时因为天气太过炎热,大多士兵都驻扎在山高林密之中,他们几乎都身穿下衣,每天都有很多人中暑。结果被东吴一把火给干没了。

《水经注》里也曾记载,建安十五年,曹操热的不行,于是在邺城大兴土木,除了建了铜雀台、金虎台之外还有个“冰井台”,这是用来干嘛的?就是在住的房间里挖一口深井,上面用盖子盖好,盖子钻孔,夏天里面的冷气会往上升,用来控制房间的温度,到了冬天里面又会冒暖气,一举两得。


还有就是大家都说到的清朝乾隆年间,是有史以来最热的夏天,现在都还没破了那时候的记录,整个夏天就有一万多人被热死,什么概念,这还是知道的,还有没统计到的。清朝末期皇帝都喜欢到承德避暑山庄,说明古代夏天也很热。

不过热的都是民间的,有钱有势的达官显贵照样逍遥自在,有钱人会使用冰块来降低房间的温度,没钱的连饭都吃不上。


羽评历史

古代夏天有多热?谁见识过?那只能靠史书记载了咯……

靠古书记载,也只能照本宣科,相信该问题不少专家学者都做了回答。

但是俺自己有一点感觉就是:在远古时代,人类过夏天肯定比现在舒服多了。

为何?古代生活环境好啊😁。

想想吧,那个时代没有高楼大厦、汽车空调、钢筋水泥 ,有的只是郁郁葱葱的绿树、渺渺炊烟的小屋……

普法君在山东老家农村生活时 家里过夏天连个风扇都没有,最多就是两把蒲扇。

夏天到了,中午是最热的,午休时在堂屋铺张草席就睡,天气再怎么热,摇摇蒲扇就睡着了。

到了晚上后,空气会随之慢慢凉快起来。

等我到了重庆主城当兵时,那家伙,夏天没有空调简直要了老命。当然,在重庆山区一带,晚上睡觉还要盖被子。

由此我猜测,在古代,因为生活环境原因,那时候天气再怎么热,也不会比今天还要热。


普了次法

古代的夏天比现在要凉快的多。以石家庄为例,石家庄的夏天,气温能达到四十三度。若不是有空调电扇,非得把人热死。有生活经验的都知道,城市和农村,气温最少差三度。为什么呢?因为城市居民人员密集,村里通风性比较好,房屋也高大宽敞,居住并不集中。所以,比城市的气温要低几度。

那么,古代的夏天有多热呢?

有人说,古代的夏天特别热,能热死人。瞎扯淡。古代再热能热过温室效应的今天吗?那为什么古代能热死人呢?有以下几种原因:

(一)耕种,劳作。古代是没有自来水的,也没有浇地的泵,只能用扁担挑水,浇地施肥。试想一下,在地主阶级的压迫下,在炎炎烈日下,辛苦劳动,身体不好的,自然经受不住太阳的炙烤。

(二)饥寒交迫。即便不种田,饥寒交迫的情况下,再暴露在阳光底下,更加损失体内的水分,以造成脱水症,而威胁生命安全。

所以,不能从“故人”的身上来证明古代的夏天有多热。

那么,应该从哪方面考虑呢?

(一)水系。古代的河流多,或干涸的没有现在的多。我记得我小时候,家后面有一条很美的河,河里还有鱼虾,可是现在呢,河变成了排水沟而已。我也没记得小时候有多热。水多的话,气温绝对会低一些,起码可以泡水里游泳啥的。

(二)绿化。大树多,阴凉自然就多。绿化多,气温自然会低。在古代,没有高楼大厦,也没有工厂企业,那么,土地是不可能闲置的,要么种植粮食作物,要么就是滋生的树林花草。肯定比现在的绿化面积要大。所为,气温也会低一些。

(三)温室效应。古代没有汽车,轮船等,二氧化碳排放量几乎为零吧。比起现在来说,气温低几度是没有问题的。

由此可见,古代的夏天应该会比现在要凉爽一些。据推算,如果现在的夏天是40度,那么,古代的夏天也就35到37度之间。


听夏雨荷说

不是有用上下五千年来形容中国历史吗?肯定有比现在热的时间断。从历史上的农民起义就可以看出来。特别是明朝崇祯年间。老百姓都逼的要造反了。不,已经造反了。有此可见,古代是非常的热的。

我记得小时候没有空调,没有风扇。一到夏天,整个大山就像火炉一样,我们就直接泡到山泉水里。一泡就是大半天,小弟弟都泡肿了。当然,晚上在山里纳凉是非常明智的选择,就是蚊虫鼠蚁比较多。我们有的小伙伴,就直接把家里的蚊帐带出来,在外面过夜。


太极云飞扬

应该跟现代也差不多吧


老连长影视

古时夏季具有文献记录以来的史料看,天气都不会超过三十五度以上,历史上留下的画作可作为一种佐证。

古人过夏季大都衣裳整齐,不象时下把许多人热的衣服越穿越少了!





夜钓荷塘月

气候的话应该古时和现在分别不太大,之所以现代我们感觉太热,我感觉是我们的生活环境的问题!现代社会到处都是钢筋水泥建筑和柏油沥青公路,这些都是吸热的东西,一到晚上这些东西还往外散热,所以感觉很热!大家可以做个实验骑着电车往乡间小路田地的地方走一走,你会感觉特别的凉爽!所以我觉得这是现代社会发展对气温不好的一面!同样现在的冬天也没有以前冷了!


追逐梦想112605141

我觉得应该是古代热的,古代条件没有这么好,像穷苦老百姓家里有的连口水井都没有,而且到了夏天很多水井都会干渴掉,现代在也许室外温度是比以前热,但是至少到哪里都还有个空调,再不济也有个风扇,古代有钱人家还好,没钱人家大夏天还要干农活,我觉得是很难熬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