乾隆六下江南,到底是為了尋親、工作,還是遊山玩水?

乾隆六下江南,到底是為了尋親、工作,還是遊山玩水?

乾隆是中國歷史上執政時間最長、年壽最高的皇帝。乾隆執政期間,做過很多有爭議的事情,勞民傷財地六下江南就是其一。

乾隆在四十九年御製《南巡記》中說:“予臨御五十年,凡舉二大事,一曰西師,二曰南巡。乾隆認為西師和南巡是他生平所做的兩件成功大事。

但乾隆晚年對南巡之事又有了不同的思考,他對軍機章京吳熊光說:“朕臨御六十年,並無失德,惟六次南巡,勞民傷財,作無益,害有益,將來皇帝南巡,而汝不阻止,必無以對朕。”可見乾隆晚年,對南巡一事是持否定態度的。

那麼,乾隆為何要六下江南?六下江南又有哪些功與過?

關於乾隆為何要下江南,民間流傳最廣的就是尋親說。傳聞乾隆不是雍正的親生兒子,六下江南就是為了去浙江海寧陳家看望親生父母。

還有另一種說法,乾隆六下江南是為了尋花問柳,陪同南巡的那拉皇后就是因乾隆把歌妓召到船上娛樂,一氣之下揮刀斷髮的。

野史傳說根本經不起推敲,只是給一些影視劇作提供了創作素材而已。

根據官方檔案記載,乾隆六下江南的目的主要有三方面:

一、穩定政治,籠絡人心

江南一帶富庶,是賦稅徵收重地,乾隆對江南的經濟、文化發展非常看重。尤其重視籠絡江南百姓、文人富商的人心。

乾隆自第一次下江南,凡是途中所到之處,乾隆都不同程度的減免了百姓和商人的賦稅,藉以獲得百姓對朝廷的感恩和擁戴。

乾隆六下江南,一共減免了約2000萬兩稅收。換句話說,這減免的都是難以收上來的賦稅,與其強收官逼民反,不如做個順水人情,讓百姓感激你,這點乾隆還是很聰明的。

乾隆所到之處,都會接見一些退休的老臣,對他們多加慰問賞賜。對一些曾經犯了小錯而免職的人員重新啟用,讓他們感恩朝廷。

乾隆尤其重視對江南士子的籠絡,江南文化發達,文人云集,是反清思想最集中的地方。乾隆親臨書院,禮賢下士,通過考試把一些江南文人的核心人物聚到北京,一方面籠絡收買人心,另一方面也便於掌控。

對於商人,乾隆也用獨特的方法拉近了彼此的距離。封建社會長期實行重農抑商的政策,商人地位低下,商人雖然有錢,但是沒有社會地位。因此很多商人希望能用金錢換取社會地位,買個一官半職光宗耀祖。

乾隆六下江南,開支巨大,沿途商人慷慨捐贈,幫助地方官把接駕提高到五星水準,讓乾隆玩的舒心暢快。

乾隆也投桃報李,根據捐銀多少給商人封個官職。其實乾隆授予這些商人的官職都只是一個空帽子。雖然有官服、頂戴,但根本沒有實權和實際工作內容。不過這也足夠了,反正這些商人不過是想穿著官服在街上晃悠喝茶,順帶昭告天下自己當官了。

乾隆六下江南,到底是為了尋親、工作,還是遊山玩水?

二、巡視河工海防

乾隆在《南巡記》裡說:“南巡之事,莫大於河工”,乾隆六次下江南,有五次視察黃淮治理工程,四次巡視浙江海塘工程。

在歷史上,黃河氾濫給沿岸百姓帶來了不小的災難,明清以來,黃河水患更為嚴重。

清代的統治者非常重視治理黃河、淮河水患。康熙就把治理河患水災列為重點工作,並進行六次南巡,在途中視察黃河治理工程的進展。

到了乾隆時期,黃河、淮河災害頻繁,治理黃河仍為朝政的頭等大事。

乾隆四年,安徽亳州被淹,15個州縣受災。乾隆七年,黃河、淮河同時漲水,江蘇、安徽的海州、徐州等府50餘州縣水災甚重。乾隆十一年,發生特大洪水,黃河和淮河水面暴漲,氾濫成災……

乾隆先後六次下江南,五次親自到黃河邊上視察治河工程的進展。除了最後一次,乾隆已年過七十,身體狀況確實不允許,未能親臨一線。

乾隆第一次下江南,親到洪澤湖視察治河工程。當時高家堰和蔣家壩之間的黃河大堤上只有三座大壩,雨季很容易發生水災。乾隆聽取河道總督高斌建議,又加修了兩座大壩。到了雨季,五座大壩共同調節水量和流量,有效防止了水患的發生。

乾隆第三次下江南的時候,視察了黃河、淮河交匯處的清口,確立了清口水志:規定上壩水位漲一尺,下壩閘門開十丈。河道官員根據這一規定,確保了下游各州縣在數十年裡沒有遭到黃河水患。

除了黃河水患,乾隆對海塘工程也非常關注。乾隆認為海塘工程是關係到國家錢糧賦稅徵收的大事,不可忽視。

乾隆在第三次南巡時,到達海寧的第二天,就立即趕往海塘工程施工現場,並親自檢驗工程質量和工程進度。

乾隆第五次南巡時,再次視察浙江海塘工程。乾隆親自和一線工作的老河工交流,探討最佳施工方案。

海塘工程的建成,有力保護了江南水鄉不受海潮侵襲,保障了江南一帶的繁榮富庶。

乾隆六次南巡,在河工海防方面所作的貢獻,確實是利國利民,功在千秋。

乾隆六下江南,到底是為了尋親、工作,還是遊山玩水?

三、 遊山玩水

乾隆六下江南,除了政治工作以外,還有個重要的原因,那就是乾隆和他媽都喜歡旅遊。

乾隆早就聽聞江南一帶的名勝古蹟天下聞名,古語有云:上有天堂下有蘇杭。

剛登基的時候,政務繁忙走不開。待朝政工作上了軌道以後,乾隆就開始籌備南巡之事,還美其名曰:奉母南巡。

乾隆六下江南遊覽了很多著名景區,也禍害了不少名勝古蹟。

乾隆遊覽盧溝橋時,親自在石碑上題了“盧溝曉月”四個字。安徽、浙江、江蘇等地的名勝古蹟和風景園林,讓乾隆心曠神怡,也詩興大發,他又是寫詩又是題字。當年的西湖十景碑,他全都有題詩。

乾隆還讓畫師將沿途景觀臨摹繪畫,在北京、承德等皇家園林仿建畫中景點。寧波天一閣、鎮江金山寺、無錫的雙湖夾鏡,都在承德避暑山莊進行了仿建,杭州的西湖十景則被“搬”到了圓明園中。

乾隆六下江南,不但耗費了鉅額的錢財,還給民間造成了極大的騷擾。乾隆是個很會享受的皇帝。他嘴上說要節儉,實際最喜歡奢華,南巡沿途的吃住用度極盡奢靡。

每次南巡,歷時四五個月,隨駕當差的官兵一般是3000名左右,約需用馬6000匹和船四五百隻,還有幾千名役夫,單次花費均上百萬銀兩,還給民間帶來了極大的騷擾。

沿途接駕官員為了討主子歡心,極盡所能提高接待規格。接駕的行宮就多達30多處,多是商人捐贈修建,外表氣派非凡,內裡陳設全是古玩字畫、奇珍異寶。

乾隆所到之處官道要重修,而且路必須是直的,很多百姓的房屋、甚至祖墳因此被拆掉移走,百姓為此怨聲載道。

乾隆六次下江南,總計用掉白銀2000萬兩,這還不算沿途商人捐贈花費。

乾隆晚年對自己南巡擾民行為感到非常後悔,乾隆還在《南巡記》裡叮囑繼承人,南巡一定要慎重。

後來嘉慶準備南巡時,吳熊光就抬出乾隆的話來阻止他,嘉慶於是放棄了下江南的想法,後來的皇帝也再沒有下過江南。

乾隆六下江南,到底是為了尋親、工作,還是遊山玩水?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