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当年是怎样做空日本经济的?

万啟斌

其实也没有什么,玩的就是阳谋。

首先,美国人认为日本之所以向美国和欧洲出口那么多,就是因为日元的币值过低,这个给日本带来了汇率优势,导致日本生产的产品成本比美国和欧洲要低,自然就会冲垮美国和欧洲的相关产业。所以美国人能想到的就是让日本政府使日元升值,这样就可以削减日本的汇率优势,让美国和欧洲的产品重新有竞争力。日本在欧洲和美国的逼迫下也确实做到了。但这就是一个巨大的信号,也就是说日元要大幅升值,很快,大量的美国和欧洲的资本就流入日本市场,抢购日本的房地产和股票等资本,造成了日元资产的迅速升值,而日本国内的,一些投机者也看到了机会,不断地将资产转移到这些相关的资产上去,以便获取其中的增值利益。这种财富的示范效应,很快就在日本全民全社会蔓延开来,大家都开始把自己的钱转移到,这些资产上面,不断的加杠杆,因为谁的杠杆加得多,谁就越赚钱!

当然,事情总有到尽头的时候,当日元的资产进入高位的时候,一些聪明人就开始抛售,因为继续持有的收益已经不如一次兑现,然后去投资其他的资产更赚钱了,但是出现信号以后,造成大家一起抛售,交易踩踏,最后形成了,大崩盘的情况。

其实,这里面有阴谋吗?可能有吧,但是不多,主要还是遵循着市场的客观规律,那就是资本,是逐利的!


帝国历史观察者

美国当年是怎样做空日本经济的?这个问题值得深思,也值得如今的我们吸取经验教训。

上个世纪世纪八十年代初期,美国财政赤字大增,和世界多国贸均出现了逆差,美国为了扭转这种态势,于是就像通过汇率战来来改变这种格局,增加美国的出口量。

看到上面这种情况,是不是非常眼熟,这不是和如今的情形一样吗。如今特朗普当政的美国,正好就是如此,国债高举,美国目前与中国、韩国、墨西哥、日本、德国、法国、中国台湾、印度、意大利、沙特等国家和地区皆存在贸易逆差,是全球贸易逆差最大的国家。

作为商人出身的美国总统特朗普,对此是绝对不能容忍的,所以他一上台就提出了“美国优先”。什么叫美国优先,就是美国制定的一切政策,所做得一切事情,都是率先考虑美国与美国人民的利益。

为了扭转这种形式,美国开始了他的老伎俩,从数据可以看到,从去年到现在,美国对多国货币都在下行,美元兑人民币、欧元、英镑、新加坡币、瑞士法郎等等都在贬值,为的就是刺激其出口。

当年也是如此,1985年美国与日本、联邦德国、法国以及英国的财政部长和中央银行行长(简称G5)在纽约广场饭店举行会议,签署了广场协议。

当然,并不是广场协议击垮了日本的经济,要是如此,英法德的经济也都会垮掉。广场协议只是个引子,之后日本一系列经济措施以及其人口问题综合诱惑其经济泡沫破裂,而且由于其人口连续多年负增长,导致其经济长期低迷。


天天说钱

这是一个发人深省的历史案例。


背景


二战后,世界变成美苏争霸的两级格局。为了应对苏联,美国急于拉拢盟友,因此对日本采取扶植政策,而日本经济则在美国资金、技术、资源等方面的支持下得到大力发展。然而好景不长,逐渐强大的日本反而成为了美国的竞争对手和潜在威胁。


20世纪80年代的日本GDP已经是美国的一半,并成长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也就是在此时,石原慎太郎的一篇《日本可以说不》写出了日本人的心声,委婉地向世界宣称日本即将超越美国。这一下逼急了美国人,为了打压日本,维护美国自身霸权,美国决定做点什么。


行动


得益于美国的扶持,日本逐渐形成了以出口为导向的经济结构,并产生了大量的贸易顺差,但也在国内造成了通货膨胀,美国看在眼里,记在心里。终于,1983年9月19日,《美元日元的矛盾——现存问题和解决方案》报告书正式发表,文中指出:美元对日元明显高估是美国制造业萎靡的结症所在,美国必须促使日元升值。


1985年9月,美国凭借着霸权地位,协调主要经济大国对汇率采取一致行动打压日元,成功实现强势美元向弱势美元转向——美英德法日财长及央行行长会议在纽约广场宾馆签署了著名的“广场协议”。广场协议拉开了日元升值的序幕,也奏响了日本经济被绞杀的悲歌。


与此同时,美国也对日本抡起了301调查大棒,先后对日本的半导体、计算机等多种产品进行贸易制裁。


然而这还不是最致命的。由于本币升值,日本出口遭受重创,而日本政府为了刺激经济,开始投放大量基础货币以及轮番降息措施,造成国内流动性泛滥,使本来就存在通胀的日本经济病入膏肓。



1989年前后,美国继续对日本政府施压,并达成《日美构造协议》。《协议》督促日本进行大规模公共投资计划,并开始对日本的流通制度、投资壁垒、土地使用等问题进行改革。


在整个20世纪80年代-90年代初,为解决日美“贸易不均衡”问题,日本在美国的蹂躏下先后经历了日元美元协议、广场协议、日美构造协议三个阶段,每一个阶段都意味着日本遭受一次打击。


由于利率下调,资金严重过剩造成资本市场开始畸形发展,银行地产投机情绪浓厚,金融机构开始联手操纵市场,在扭曲的经济秩序下赚着疯狂的钱。


由于日元大幅升值,大量国际热钱也涌入日本,一夜之间日本股市楼市暴涨,一个东京买下一个美国成为了现实。1989年12月29日,日经指数达到了38916这个前所未有的高点。

而美国则开始在酝酿利用估值期货做空日本了。1990年1月12日,美国交易所推出“日经指数认证沽权证”衍生品,大量美国投行纷纷追捧。该权证本质上就是一个看跌期权,只有当指数下跌到某一水平以后购买者才能获利,从而购买者就开始不择手段地打压日本股市。终于,暴跌模式从股市开始,并蔓延到楼市乃至影响整个日本经济。


影响


由于升值预期,大量美元(比如100美元)涌入日本,并以低汇率换得大量日元(100美元兑换23650日元),而他们的日元资产在日本股市和楼市中赚得盆满钵满后,开始大量抛售套现并反手购买股指期货做空日本股市,再次获利,待日本金融崩溃前夕,再逃离日本,把日元兑换成美元,而此时的汇率却已大幅升值(假设之前的23650日元翻了一倍,即47300,再以升值后的汇率133.89换回美元,得到353美元,翻了3.5倍),而此时日本政府需要动用3倍多的外汇储备美元来买日元,由于外汇储备无力满足庞大的汇兑需求,最终落到以国内的优质资产作价变卖的境地。


泡沫破灭后,非实体经济出现大量不良资产,而资产又过多集中于非实体经济,社会资本利用率大幅度降低,经济乱成一片,并最终影响了日本未来几十年的复苏。


结语


日本血淋淋的教训如今在中美之间开始有了一些苗头,好在高层并没有像日本那样做出妥协以及错误的决定,而最重要的则是中国国力的强大,抵抗国际游资、保证金融稳定的能力已非当年可比,不过尽管已是大国,但百尺竿头,仍需更进一步。


小白读财经

1980年代,日本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国和主要债权国,威胁美国经济和金融霸主地位。鉴于美日军事和政治的主仆关系,美国更加有恃无恐、采取一系列措施打压日本经济,遏制日元崛起,维护美国自身霸权。笔者认为,主要的措施在于:

(一)汇率问题政治化,逼迫日元升值。第一步:营造舆论压力。1983年9月19日,日美货币博弈前夕,艾斯拉·所罗门和迪彼得·马切逊发表摩根报告书《美元日元的矛盾——现存问题和解决方案》,文中指出:美国企业同日本公司竞争处于不利地位的根本原因在于汇率问题,美元对日元明显高估是美国制造业萎靡的结症所在,美国必须促使日元升值。该报告提出11项对策和应对方案,包括购入日元债券,限制日本压低汇率、推动日本金融开放、提议IMF针对日元汇率提出整改方案等。该报告奠定里根总统访日的“修正低位日元”基调,成为美国施压日本货币和贸易问题的行动指南。从国内看,美国把自身经济结构导致的失衡问题,归咎于日本,转移问题和矛盾焦点,符合美国制造业等传统部门利益,满足政府执政需要。

第二步:签订《广场协议》。1985年9月,G5财政和央行行长在纽约广场饭店达成广场协议,各国一致承诺联合干预外汇市场,修正高位美元,调节收支不平衡。美国凭借世界霸主地位,成功协调主要经济大国对汇率采取一致行动,实现强势美元向弱势美元转向。广场协议拉开日元升值序幕。日元患上“升值预期综合症”。日本政府被迫投放大量国内基础货币加以干预,造成国内流动性泛滥,长期陷入低利率流动性陷阱。

(二)贸易制裁相威胁,掐死日本经济“增长极”。日本经济发展严重依赖美国市场,日美经贸依存关系处于非对称地位。美国抓住日本出口导向型经济软肋,以贸易摩擦为借口,以保护主义的贸易制裁相威胁,挥动一系列“301”调查大棒,逼迫日本让步。例如,1985年7月,在签署《广场协议》前夕,美国贸易代表办公室(USTR)对日本半导体产业发起301调查,迫使日最终较大让步。1989年6月,USTR再次针对日本卫星政府采购、巨型计算机政府采购、木材产品的技术歧视发起301调查,有效遏制日本新兴产业的发展,保持美国相关产业竞争优势。总之,上世纪80年代,日本是美国发起301调查最为密集的国家。

(三)开启高层对话,敦促日本金融开放。1983年,美国政府为更有效地控制日本经济,实现打压日元的既定战略目标,开启双边高层谈判、搭建重要对话平台——日元美元委员会,直接、高效地向日本政府施加政治压力,敦促日本金融市场开放。迫于美国强硬的态度和压力,也出于自身日元国际化战略考虑,日本妥协并让步。最终双方达成“日元美元委员会协议”,全面启动日本金融市场开放:开始发行欧洲日元债券、启动欧洲日元贷款、放松包销日元债券等金融业务限制、废除定期存款利率上限、允许国外银行从事日本国债交易、创设银行日元票据市场、开放东京证券交易所的会员权等。大刀阔斧的金融自由化改革,使日本抵御金融风险能力骤降。美国折冲樽俎,成功打开日本市场,为金融资本涌入日本,扫清金融体制性障碍。由此,“日元升值预期综合症”和金融市场开放双重因素作用下,巨额热钱推高日本资产价格,股市投机狂热,日本实体经济与虚拟经济严重背离。最终,经济泡沫轰然破灭,经济陷入长期低迷。但以对冲基金为首的热钱赚得盆丰钵满,巨额资金回流美国又支持它90年代的经济繁荣。美国积极谈判终于取得硕果,消除日本金融壁垒,打压日本经济战略得逞。

(四)签订“构造协议”,干预日本经济。1989年后,美国对日本战略发生变化,开始对日本经济结构调整进行干涉,试图把日本经济金融发展,改造成符合美国经济利益的附庸。美国通过对日本政府施压,双方最终达成“日美构造协议”:美国督促日本进行10年期430万亿日元的公共投资计划,提高流通效率、调整持有股权等,甚至直接为自民党支招进行经济结构改革,要求日本行政管理和企业行动要以市场原理进行。 “日美构造协议”对日本经济结构进行深层次调整,美国干预日本出口导向型经济模式,加剧日本财政恶化和经济持续低迷局面,日本经济出现失去的10年甚至20年。日本经济崛起如昙花一现,日元国际化进程戛然而止,占全球储备货币比例不足3%,从此再无实力挑战美国的经济和金融霸主地位。

以史为鉴,从美日经济金融博弈中,我们应学习、吸取相关经验教训。


经韬

用做空来表达日本经济上世纪九十年代出现危机的原因,总觉得有点勉强,或者有点牵强。正可谓苍蝇不盯无缝的蛋,如果不是自身出了问题,别人想来做空就做空啦。就算做空,也不至于使经济出现大问题吧。

我们并不否认,在美国压力下签订的广场协议,确实是后来日本爆发房地产泡沫危机的导火索。那么,如果没有广场协议,美国资本不先进后出,是否就意味着日本经济能够平安度过呢?也不是,所不同的是,时间可能会向后延缓几年,危机不可避免,甚至严重性更强。

美国所以能够利用广场协议,让美国资本进入日本房地产行业,并获得了日本政府5%保本利益承诺后,于1990年撤离,导致日本房地产行业崩溃,最主要的原因,就是日本全国都在炒房,房价更是一天一个样泡沫严重泛滥。既然有这样的现象,美国资本当然不会放过了。

所以,日本的房地产危机,决不只是美国要求日本签订了广场协议,而是日本房地产过度发展后的泡沫泛滥。很显然,对我们也是一次警示。做空机构未必是无所不能的,只要自身过得硬,什么做空机构,做空组织,都与自己无关。


谭浩俊

1980年代日本经济发展迅速,日本的GDP已经是美国的一半了。美国害怕失去经济大国的地位。美国在1985年逼迫日本签署广场协议,导致日本经济全面崩溃,成千上万家外贸企业亏损倒闭。



1.1980年代日本拥有2850亿美元的美国直接资产与证券资产。日本控制了3290亿美元的美国银行资产。购买了美国40%的国债。日本操控的资金占美国纽约股票交易所每日交易量的25%,可以说日本对美国的经济影响力非常大。

2.美国市场上20%的半导体设备,30%的汽车和50%以上的机床,以及大部分消费类电子产品都是由日本生产出口到美国的。日本在美国赚了很多钱,但是美国也开始精心酝酿一场金融战来打败日本。

3.1985年美国联合德国,英国,法国,日本在纽约的广场酒店签署了广场协议。这个协议说日本向美国和欧洲出口产品,赚了很多钱,要求日元升值。如果日元不升值,欧美国家将对日本进行经济制裁。日本害怕了只能签字,这就是强盗行为。

4.日本政府迫不得已让日元升值,两年之内日元升值了一倍,而美元贬值了一倍。这导致日本的出口制造业陷入了瘫痪,成千上万家日本出口型企业遇到了严重的亏损。

5.美国又逼迫日本调低银行存款利率,让日本的有钱人觉得把钱存在银行利息太少。所以日本的有钱人就投资了房地产、股票和艺术品。然后美国又做空日本经济,导致日本股市暴跌、楼市下跌、艺术品价格下跌,日本经济损失惨重。


杜达特洛夫斯基



日本当初失落十年,就是刻意追求虚拟经济而脱离实体经济支撑的下场,同样是制度落后和思想固化的产物,美国只不过是在汇率问题上,放上了最后一颗压垮日本经济的稻草。

20世纪80年代,日本经过30年的高速发展,进入了一个黄金时期,但日本人并没有像我国一样到全球从事基础建设这种实体项目,而是从日本政府到日本国民都选择了单纯的并购、购买资产、股票、债券、房地产等这种脱离实体的虚拟经济的道路。日本人的盲目乐观,将日本的资产数字推到一个相当高的地步,这种强烈的信心反应到日本股市和楼市上,使得日本股市连续25年持续上扬,日本的楼市位居世界前列,但最终躲不开市场规律这个真理,物极必反,泰极否来。



而这个转折点,就是“广场协议”,80年代的美国财政赤字高的离谱,对外贸易逆差多的吓人。美国希望通过美元贬值来增加产品的出口竞争力,以改善美国国际收支不平衡状况。于是召集了日本、德国、英国、法国的财政部长和央行行长,在纽约广场饭店达成关于五国联合贬值在拯救美国赤字的协议。这使得日元经过对美元贬值后更加值钱,全球都在向日本大量的输出钞票,而狂热的涨幅已经大大超过了日本当时GDP的增长,日本老百姓买不起房,日本的实体经济因为房地产而收益率低下,发展缓慢。

1989年,因为高耸的房价和股价已经远远超过实体经济回报率,而开始下降。再也坐不住的日本政府这时候小心翼翼的颁布了土地紧缩的政策来提振民心。而这一脚紧缩的刹车,刹断了地产商资金链,刹掉了日本股价,刹没了日本泡沫。而破产的地产商还不起银行,银行没钱不能放贷给企业,企业没有资金不能发展,如此恶性循环,使得日本经济一落千丈。

所以根本不用美国做空,日本自己挖的坑,含着泪也要填上。


马克观察

打铁还得自身硬!没有自己“空”,何来别人做空?实质是日本产生的经济危机导致有了“失去的十年”。


1980年代的日本经济可谓如日中天,富甲天下,开始了在世界“买买买”模式,特别是在美国,有差点“买下半个美国”的说法。但盛极而衰,日本登上顶峰的时候就是它走下坡路的开始,盖缘于市场经济的周期性规律。经济周期是市场经济发展的必然现象,任何国家的经济发展都要经历萧条,没有一成不变的永久繁荣,这是经济本身的发展规律,日本也难置身其外。欧美国家与日本签署的所谓“广场协议”,只不过是产生停滞导致“失去十年”这匹倒下骆驼身上压下的最后一根稻草。


1.日本经济危机的历史动因。日本现代经济是在冷战格局下依靠美国的带动扶持发展起来的,当时的日本充分利用了美国在资金、技术、资源、市场乃至安全保障等方面的援助,卧薪尝胆埋首一心发展经济,终于在1960年代后期实现了经济起飞,到1980年代已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然而冷战结束后,日本面对的是世界多极化的趋势,日本更成为美国最为强劲的经贸对手,日美的经济战已不可避免。

2.日本政府主导型市场经济模式的短板。日本政府主导型经济首先体现在金融体制的弊端暴露无遗。日本当时的金融体制,是在战后初期资金短缺的情况下发展起来的,它的优先方向是为产业界稳定地提供低息贷款,增强企业出口竞争力。特征是实行严格的外汇管制人为的低利率政策,以阻止资金外流,鼓励企业贷款来发展经济

。但这种日本特色的“官银一体化”体制,带来的却是经营能力低下,国际竞争力缺乏。同时由于权力过度集中,导致政商勾结、腐败问题频发。其次就是政府行政质量的低劣和效率的低下。1980年代,日本政府上至首相下到工作人员贪腐丑闻一波连着一波,日本金权政治和腐败问题成了影响日本办事效率的一个重要因素。

3.日本企业管理与经营模式已与当时飞速发展的世界经济不相适应。无可置疑的是,日本以''经营者主导型企业制度、发展目标优先、终身雇佣制、年功序列制和企业内工会制”为主要内容的企业管理经营模式,在日本成为经济大国的过程中居功至伟。但随着企业竞争国际化和全球化时代的到来,日本企业制度的缺陷日渐明显。创新动力缺失,人才老化严重,激励机制滞后等都导致跨国经营低效,难以在国际市场开疆拓土。

4.以房地产为主导的产业选择加速了日本繁荣泡沫的破灭。房地产经济不仅催生了泡沫经济的虚假繁荣,而且严重影响了日本原本可以迎头赶上的产业升级。这样,灾难就来临了,日本在国际经济舞台上与美国的竞争每况愈下,终于吞咽下了“失去十年”的苦果,一场不期而遇的经济寒潮持久、狂猛。

这就是日本经济曾经萎靡不振的真相。

马克思主义哲学告诉我们:事物的发展是内外因共同起作用的结果,内因是事物发展的根据,外因是事物发展的外部条件,外因必须通过内因而起作用。如此,美国的所谓做空日本经济就难以自圆其说。


悟已往之不谏,知来者之可追。日本教训当为镜鉴,扬长补短,把我们自己发展得更好。


今古达观

日本人做东西行,做金融不行,只会用双手赚钱,不会用思想赚钱,永远是奴才命。

日本从古至今从沒出过一个伟大思想家,战略家,哲学家,数学家,都是师从中国,一直做中国奴才。

明治维新只是变法才变思维,利用为英美做奴才,维护英美在亚州利益,才变成强国。

二战被美国先进思想的工业体制打的怀疑人生,做美国殖民地才发展起来。

日本靠美国占领军逼迫实行民主,解放农民,解散财阀,才走上技术立国道路。因为碰上朝鲜战争后,美国开放市场,开放技术,开放资本才发展起来。

当日本危胁到美国第一位置时,美国人用思想做空日本了,当美国用金融开放,日元升值玩日本时,日本无人察觉。

当时美国也想玩西德,可德国人不上当,不管美国人怎么忽悠,只做实业不做金融,只做实业不做房地产,只做实业不做股市,马克升值收益全都投入实业转型,技术升级,开拓市场,因为德国人有思想家,战略家,哲学家,数学家,会战略,会分析,会研究,才不会上当。

反观日本对美国的吹捧忽悠,心喜若狂,开放资本,开放股市,开放市场,全民炒股,全民炒房,全民炒日元,却沒人看出美国的阴谋才上当,因为日本沒有思想家,战略家,哲学家,数学家。

美国资本低价进场,拼命拉高日本股市房市日元后,有了几倍利润,怎么卖都是赚钱的,再配合做空杠杆,有了几十倍利润。

利用日本人虚荣心,赌徒心理,杀跌到日本人怀疑人生,几十年辛苦钱全部孝敬美国金融资本,而且还不能关闭资本市场,因为有刺刀顶着。

日本从此陷入了紧缩政策,企业股市融不到资,炒家卖不出房,政府卖不出地,失去了二十年发展,错过了信息革命,移动互联时代,从此衰落下去。

日本首相海部正树总结日本泡沫经济时曾说,日本宁可发展AV产业,也不能发展房地产业。

因为一个让人中毒,一个让国中毒,人中毒还好救,国中毒很难救,付出代价太惨重了,等于日本人白为美国金融资本打工二十年。


心有远芳

很多人认为,是美国利用《广场协议》逼迫日元升值才导致日本有了“失去的二十年”。


并不是那么简单。


当年的广场协议后,货币升值的可不仅是日本一家,德国马克也出现了大幅度升值。但发展结果却和日本有天壤之别。


观察日元与德国马克在1985年至1987年间的表现,对美元升值幅度是相对接近的。从1985年初至1987年底,美元兑德国马克汇率从3.08贬值至1.57;美元兑日元汇率是则从250贬值至128附近,均接近贬值50%。

大幅的汇率升值对日德两国的出口均产生了冲击,由于两国均为典型的出口型经济,汇率冲击对整个经济体的GDP增速都产生较为明显的影响。


从1987年开始,日元和德国马克放缓了贬值速度,但表现有所分化,至1995年德国马克基本保持了汇率在1987年的基础上相对稳定,而日元则出现了进一步升值。


为何如此,日本做错了什么?德国做对了什么?


差异主要体现在1985-1990年间,德国由于央行与金融监管相对审慎,保持了宏观降杠杆态势,而日本则在金融自由化思路下经历了快速的宏观加杠杆。社会债务率扩张不仅促成了资产价格泡沫,还在此后形成通缩压力。


日本政府超级宽松的货币政策,导致大量的流动性流向了地产和股市。因此日本出现了地产和股票的虚假繁荣,但是有人形容说,一个东京的房产价值就可以买下整个美国。一旦银根收紧,地产和股票的泡沫随即破灭,留下一地鸡毛和一片哀嚎。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