乾隆時期真的是盛世嗎?

1793年,乾隆五十八年,懷著對神秘中國的嚮往和好奇,英國使團來到了中國大地。

乾隆時期真的是盛世嗎?

偉大嗎?

出乎他們意料的是,在這裡,他們並沒有看到英國公民的啤酒肚或者英國農夫一樣喜氣洋洋的臉,受僱於政府為他們服務的老百姓是“如此消瘦”,以至於“對我們的殘羹剩飯、用過的茶葉,都貪婪地爭搶,狼吞虎嚥地吃掉。”——約翰·巴羅《我看乾隆盛世》

而中國的環境,無論是在“舟山還是溯白河”,都沒有看到“任何人民豐衣足食,農村富饒繁榮的證明”,“村莊周圍,難得有樹,而且形狀醜陋,房屋是泥牆平房,茅草蓋頂,沒有一棟士紳的府邸。”

對於我們很多人來說,經歷了漫長的學習,很多人都認為乾隆皇帝是中國歷史上最偉大的皇帝之一,甚至可以去掉之一二字。

的確,此時的中國,是中國歷史上人口最多的時代,養活了如此多的人口,的確是豐功偉績,可是,與同時期發力發展起來的西方世界相比,又是如此黯淡。

14世紀時,歐洲人與中國人的生活水平基本類似,肉、蛋在食物中的比例十分稀少,而到了18世紀,英國的一個普通工人,一日三餐都可以吃上肉,還有啤酒和奶酪,此時的中國人,仍然以粗糧和青菜為食,在春荒之際,民眾還要靠採摘野菜才能苟活。根據《18世紀的中國與世界·農民卷》,一個普通中國農民一年的收入不過32兩白銀,而年支出則達到了35兩,辛苦一年,反倒欠債3兩,遇到饑荒,還要靠賣兒賣女才能苟活。

不僅是物質上,當時中國人的貧困還體現在精神上,英國人在出使記錄中記載到“總兵強徵百姓為我們拉縴,百姓一個個神情悲慘,雙膝跪地,徒勞地哀告不能離家太遠否則會破壞自己的生意和農田,使得妻兒無所依靠,但總兵不為所動,僅給一個小時讓他們準備妥當。”、“官員強徵大批百姓拉縴,但一天只給大約六便士的工資,而且不提供回家的路費。”、“看到他們的悲慘狀況,真令人痛苦,他們明顯地缺衣少食,瘦弱不堪,僅僅一個小兵丁或者小官吏就能隨意以手中的長鞭毫不猶豫地抽打他們,好像他們是一隊馬匹。”

而此時的歐洲,人權觀念早已深入人心,一個人不論地位多高,都不能隨意將另一個人置於腳下。

一個貧困的盛世,是中華帝國與世界力量對比發生根本性變化的時刻,而我們的皇帝,此刻還做著天朝上國的夢。

讀史至此,各位還覺得乾隆時期是盛世嗎?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