債券違約洶湧而至,如何防止連鎖衝擊

債券違約洶湧而至,如何防止連鎖衝擊

文/ 王靜文

--

自2014年超日債違約打破剛性兌付以來,債券市場的違約事件時有發生,但類似於今年上半年這種大規模違約卻並不多見。據Wind統計,截至5月25日,今年已有10家主體的20只債券違約,涉及金額超過170億元。

  這一波違約潮並不出人意料。今年以來,在防控金融風險和強監管的政策環境下,去槓桿從金融體系進入實體經濟,融資渠道明顯收窄。前4個月,新增社會融資規模僅為7.1萬億元,比去年同期減少1.2萬億元,表外融資更是出現負增長。由於正規渠道融資規模有限,原有的非標通道也被堵塞,一些投資風格過於激進、槓桿率過高的企業無法通過發債借新還舊,只好違約。這也是本輪違約主要發生於信用債市場和民營企業的原因。

  債券違約是成熟市場的正常事件,不必大驚小怪。因為只有通過低烈度的風險緩釋,才能避免系統性風險的形成和爆發,並有助於形成有效的利率曲線,完善市場化的估值體系,從長遠看有利於市場的健康發展。但就當下而言,我們則需對本輪違約潮的規模、範圍以及可能產生的連鎖反應保持密切關注。

  一方面,需要關注微觀個體融資受阻可能產生的風險。由於我國信用債市場深度和廣度尚有欠缺,一旦出現信用風險事件,會導致風險偏好的迅速下降和流動性的快速萎縮。

  另一方面,需要關注風險在不同主體間的傳染。隨著債券違約事件的不斷增加,近期違約主體已有從低資質向AAA高資質擴散的跡象。而除了信用債之外,金融去槓桿和地方隱性債務整頓,將會導致城投債風險上升,美元升值和美國國債收益率的走高,將會導致一部分企業爆發外債風險,這些都會進一步加劇債券市場的波動。

  過去幾年,由於債券市場呈現牛市,企業蜂擁發債,今年已經進入償債高峰期,在當前中性偏緊的金融環境下,預計後續將有新的違約潮出現。監管層已經關注到這一態勢,一季度央行的《貨幣政策執行報告》提出,要“健全債券違約風險防範和處置機制”,相關市場主體也明顯加強了風險排查和投後管理。

  當前形勢下,需從三個方面加強預期引導,防止違約潮衝擊市場和投資者信心。

  從違約主體的角度來說,應加強與投資者的充分溝通。中央有關領導此前曾強調,要“使全社會都懂得,做生意是要有本錢的,借錢是要還的,投資是要承擔風險的,做壞事是要付出代價的”。因此,一旦出現違約,企業應與投資者充分溝通,以負責任的態度管理好企業債務,積極籌措資金,履行償債義務。當然,從長期來看,應該擴大面向民營企業的金融供給,切實解決其融資困境。

  從投資者的角度來說,應避免個體的理性引發集體的非理性。違約潮當前,投資者應提升信用風險識別和組合管理能力,對債券風險的暴露制定應對預案,冷靜應對信用風險。如果企業的經營狀況只是暫時出現問題、最終償債可能性較高,可通過自主協商方式,給予債務人一定的寬限期,避免集體非理性和“踩踏效應”,防止風險傳染性加劇。

  從市場制度的角度來說,應儘快建立並完善市場化的風險分擔機制和債券違約處置預案。我國債券違約處理的流程已經初步形成,包括違約後召集債權人會議、違約償付計算等,但還有進一步細化的空間,如完善受託管理人制度、推進信用風險對沖工具創新、提升評級機構公信力等,進一步穩定投資者信心。

  總之,違約是中國債券市場走向正規和成熟的必經階段,我們正在補上這一課。但為了避免這一課的代價過高、陣痛過痛,還需從違約方、投資者和市場制度等方面加強預期引導,健全市場機制,從而平穩度過這波風高浪急的違約潮。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