杏花春雨,江南乡愁也留不住你

「 学习,是 一 辈 子 的 事 儿 」

杏花春雨,江南乡愁也留不住你

杏花春雨,江南乡愁也留不住你

忽闻余光中先生病逝的消息,内心一颤,有种难以言表的茫然愁绪。那个写《乡愁》的诗人走了……

提到余光中先生,或许大家都熟知他那首著名的诗——《乡愁》

小时候,

乡愁是一枚小小的邮票,

我在这头,

母亲在那头。

长大后,

乡愁是一张窄窄的船票,

我在这头,

新娘在那头。

后来啊,

乡愁是一方矮矮的坟墓,

我在外头,

母亲在里头。

而现在,

乡愁是一湾浅浅的海峡,

我在这头,

大陆在那头。

余光中先生,一生漂泊,这首诗是他求学海外归国后所写。表达了诗人对故乡、祖国浓浓的不舍之情,以及渴望祖国早日统一的美好愿望。一首诗,陪伴一代人走过岁月沧桑。

也许金陵的风光雅致早已融入他的血脉,也许巴山的夜雨野风早已浸润他的内里,也许江南的杏花春雨早已沉醉他的灵魂。一首《乡愁》,凄切动人。而今,写《乡愁》的诗人走人,而他也成了我们的乡愁,我们在外头,他在里头……

杏花春雨,江南乡愁也留不住你

或许大多人都是从这首《乡愁》知道余光中先生的。而余光中先生自称他的写作有“四度空间”,诗歌、散文、评论、翻译。他驰骋文坛半个多世纪,涉猎及其广泛,也留下许多脍炙人口的作品,其中部分还被选入语文教材。

先生的文字极具美感和韵律,意境深远辽阔,情感细腻而缠绵。含蓄隽永,意味深长,又富有节奏感。如《寻李白》中的

酒入豪肠,七分酿成了月光

余下的三分啸成剑气

绣口一吐,就半个盛唐

手法灵巧独特,字字珠玑,让人口齿生香。

杏花春雨,江南乡愁也留不住你

杏花春雨,江南乡愁也留不住你

记得第一次在高中语文课本中读到他的《听听那冷雨》,就被深深折服。用当下流行的话来说,能写出这种文字的人,我十辈子也赶不上。

文章开头,“惊蛰一过,春寒加剧。”

惊蛰,春寒。一个是节气符号,一个是诗词意蕴。它们自带诗意,不觉让人想到杏花春雨,想到青石马路,想到寂寥悠长的雨巷,想到结着愁怨的姑娘,勾起内心悠远的愁怨。

他是厦门人,至少是广义的厦门人,二十年来,不住在厦门,住在厦门街,算是嘲弄吧,也算是安慰。不过说到广义,他同样也是广义的江南人,常州人,南京人,川娃儿,五陵少年。杏花春雨江南,那是他的少年时代了。再过半个月就是清明。安东尼奥尼的镜头摇过去,摇过去又摇过来。残山剩水犹如是,皇天后土犹如是。纭纭黔首、纷纷黎民从北到南犹如是。那里面是中国吗?那里面当然还是中国永远是中国。只是杏花春雨已不再,牧童遥指已不再,剑门细雨渭城轻尘也都已不再。然则他日思夜梦的那片土地,究竟在哪里呢?

雨不但可嗅,可亲,更可以听。听听那冷雨。听雨,只要不是石破天惊的台风暴雨,在听觉上总是一种美感。大陆上的秋天,无论是疏雨滴梧桐,或是骤雨打荷叶,听去总有一点凄凉,凄清,凄楚,于今在岛上回味,则在凄楚之外,再笼上一层凄迷了,饶你多少豪情侠气,怕也经不起三番五次的风吹雨打。一打少年听雨,红烛昏沉。再打中年听雨,客舟中江阔云低。三打白头听雨的僧庐下,这更是亡宋之痛,一颗敏感心灵的一生:楼上,江上,庙里,用冷冷的雨珠子串成。十年前,他曾在一场摧心折骨的鬼雨中迷失了自己。雨,该是一滴湿漓漓的灵魂,窗外在喊谁。

杏花春雨,江南乡愁也留不住你

这是我非常喜欢的两个片段。

第一片段中,先生因雨想起自己久违的故土,想起那块只有气候和气象报告牵连在一起的土地,那是故乡啊!虽“共饮长江水”,却是“日日思君不见君”。任你不是远离故土的异乡人,依旧能深切感受到先生对故乡、对祖国的深浓情愁。

虽然那时我还只是个在小县城上高中的小子,算不上什么离开故乡,但读到先生的文字,仿佛自己就是那个“川娃儿”,那个“五陵少年”。少小离家,而今“老大”,何时才能归回?儿童相见,是否也会笑问客从何来呢?

故土!归属!

像是李剑青《匆匆》中唱的那般

我依然在虚幻之中奋力寻找

寻找我的归属

人若是离开故乡

像树离了土

第二片段,作者化用蒋捷的《虞美人·听雨》

少年听雨歌楼上,红烛昏罗帐。

壮年听雨客舟中,江阔云低、断雁叫西风。

而今听雨僧庐下,鬓已星星也。

悲欢离合总无情,一任阶前、点滴到天明。

词人三写听雨,描绘出三幅画面,将少年、壮年、老年几十年的时空融合,这亦是他一生的真实写照。作者曾为进士,但世事动荡不安,很快南宋灭亡,深怀亡国之痛的他后来隐居不仕。他的一生亦是在颠沛中度过。

少年歌楼听雨,红烛罗帐,追欢逐笑,甚是享受;壮年客舟听雨,雁阵惊寒,孤苦漂泊;而现今历经人生无情的悲欢离合,倍感寂寞孤独,僧庐听雨,怎不叫人内心酸涩,感慨万千呢?是啊,人生无情,就让台阶前的小雨下到天亮吧。是无奈?是豁达?

先生自小受到优秀古典文化的濡染,有着深厚的文化素养,唐诗的豪情,宋词的清婉早已和他融为一体。他的文字,总是诗意拂面,壮阔而柔绵,就仿佛溪亭日暮遇见那个江南采莲的女子,让人心旌动荡。

先生用诗话的语言,借雨将内心的愁绪抒写得淋漓尽致。疏雨滴梧桐,骤雨打荷叶,离愁遍地。先生一生多漂泊,定是深感竹山先生颠沛之后的凄凉愁然。阶前的雨任他下吧,那是一滴滴湿漓漓的灵魂,在窗外喊谁呢。

都说少年忧愁,我也曾是个爱极了雨天的人。少时住的房子是红砖青瓦,人倚木窗中,卧床听雨眠,这或是童趣中不可多得的记忆了。随着时岁徙转,听雨也不再是少时欢愉,更添了凄楚愁绪。

虽今斯人已逝,但“乡愁”必将长存。

·THE END ·

感谢阅读


图片 | 网络

文 | 野生菌

「长按下图识别二维码关注我们」

加入野生灵魂聚集地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