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亞勤領銜第五代海歸人才:做中國科技的創新者

中國科技實力的不斷提升,科技人才是關鍵因素。40年前,隨著改革開放的號角吹響,中國掀起出國留學潮。40年後的今天,隨著新時代征程的開啟,一場史上最大規模的人才歸國潮正在悄無聲息地進行著。改革開放40年,中國發生鉅變,出現前所未有的重大機遇,中國已經成為成熟人才的“磁力場”。人才的流動趨勢是人才磁力變化的主要標誌。

40年來,我國經濟快速發展,已經成為全球經濟增長最重要的發動機和壓艙石。40年來,我國創新能力不斷提升,創新速度不斷加快,市場發展潛力巨大,很多領域已經站在全球潮頭浪尖。40年來,我們重視人才的意識不斷提升,“廣聚天下英才而用之”已經成為我們的共識。隨著改革的不斷深入,這場“海歸潮”將愈演愈烈。

站在領獎臺上,壯懷激烈,功名塵土俱浮雲。張亞勤談到最多的是感謝,感謝國家、時代提供的機遇,感謝所有人的努力。其實,他內心更加感慨的是,從他1978年以12歲的年齡考入中國科技大學少年班的時候開始,到今天整整四十年,他見證了整個中國改革開放的歷程,併成為其中創造歷史的一份子。

當然,成功不僅取決於努力的程度,還取決於對時代脈搏的把握,也就是我們所說的“踩對了點”。 張亞勤表示,早在40年前,中國的科技力量在計算機領域基本不存在,但過去的20年,中國進入到移動互聯時代,中國的部分產品已經比美國好,未來40年,中國在高科技方面一定會處於領先,可能和美國成為雙引擎。經過幾代人的努力,今天,當面對人工智能、量子計算、無人駕駛等未來技術的時候,中國已經不落後了。而這正是以張亞勤為代表的一批中國籍世界級的科學家給中國帶來的變化。

回國創業,對於張亞勤這一代留學生有著無窮的魅力,已經具備國際視野的他們當然清楚,中國將進入高速發展的軌道。他們可以在這條軌道上讓自己的人生更精彩,也有能力幫助列車在軌道上跑得更快。

張亞勤領銜第五代海歸人才:做中國科技的創新者

在上個世紀90年代末期,中國科技業還在瞄準美國的操作系統、芯片等核心技術追趕。張亞勤這批海歸帶回來的研究項目是雲計算、人工智能、虛擬現實、人臉識別等前沿技術的研究。後來事實證明,操作系統、芯片怎麼追,都還是追趕的位勢,沒能成為中國優勢。而那時候看上去還不知道有什麼用的雲計算、人工智能、虛擬現實、人臉識別等,已經讓中國在全球處於領先地位。

張亞勤在領導微軟亞洲研發集團的時候,提出了“中國智造 慧及世界”的說法,那時候,隨著中國科技人才的豐富和實力不斷提升,中國正在從製造鞋子、拉鍊等小商品的時代,開始向製造世界領先的技術、頂尖的論文,並開始批量產生世界級科學家。

探索更廣闊的未來

早在2006年張亞勤接受採訪的時候就針對雲計算發展的戰略和重要性,發表了多篇文章。他積極呼籲中國建立自己的雲計算和大數據發展戰略,並在2010年兩會期間,作為11屆政協海外代表提交了“應及早制定和部署國家雲計算戰略”的提案。

今天,很多企業沒有能力也沒有精力投入研究量子計算,但這卻是決定未來的關鍵技術:一種從根本上增強計算能力的思路,其核心優勢是可以進行高速並行計算。而量子計算可以克服速度與成本問題,將是邁向強人工智能的重要道路。也就是說,量子計算是未來一切技術的基礎。

【結束語】

改變中國社會靠的是方方面面的人才,而張亞勤這一批海歸科學家,是用近二十年時間改變中國科技實力的一群人,被稱為中國第五代海歸。

近現代中國留學歸國人員可分為五代,我們發現每一代海歸都帶回來不一樣的東西,並從不同的緯度推動了中國社會的變化。

清朝時期,以容閎、詹天佑、茅以升為代表的第一代海歸,成為推動中國近代化的洋務運動的主力;

清末至民國初期,周恩來、鄧小平、李富春、陳毅等政治家、軍事家留學日本、歐洲、蘇俄等地,成為第二代海歸,屬於“留學救國”的一代;

新中國成立前,以錢學森、錢偉長、錢三強、鄧稼先等為代表的第三代海歸,主要從歐美留學回來,許多人成為聲名卓著的科學家、教育家、藝術家,成為新中國社會發展與國力提升的棟樑;

新中國建設時期,中國向前蘇聯,以及東歐等地區的20多個國家派出了1萬餘名留學生,主要在國外學習工程技術和實用科學,回國後都成為20世紀五六十年代建設新中國的中堅力量,這是第四代海歸;

改革開放後,出國留學走向多措並舉,留學生遍佈世界100多個國家和地區。著名媒體人董軍指出,第五代海歸有著多重文化薰陶、國際性人脈和資源、全球化視野、創新意識和創業意願等,是全新的國際化人才群體。而這群人的迴歸,則真正扭轉了中國科技長年落後的現狀。

中國的發展從來都不是閉關鎖國的,歷史上每一次重大的變革與前進都與當時那一批海外留學人員帶回來的思想、文化、技術息息相關。作為近代史上第五代海歸領軍人物的張亞勤,帶回來的不僅是科學技術的一次里程碑式革新,也是經濟發展的重大機遇。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