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於城市肌理解讀濱水步行可達性

城市濱水區更新正成為許多城市的建設熱點,為適應快速的機動交通發展,一些新的建設活動往往忽視了與周邊城市形態、河流的呼應,使舊城區肌理的尺度和整體形態秩序在發展過程中迅速瓦解,呈現“碎片化”和“拼貼”的特質,步行空間也因此失去適宜的尺度和秩序。近年來,隨著生態意識和健康意識的逐步提高,濱水步行空間的營造和步行活力的激發受到越來越多的重視,重塑城市的步行肌理逐漸成為了實現城市從汽車城市向步行城市迴歸的重要干預手段。

城市肌理是城市形態學中的概念,是社會學、地理學、建築學等多學科共同關注的研究對象,在不同領域有不同的指代,不同的研究重點,但城市肌理的幾何形態作為最直觀的表徵,是各個學科研究的交點。英國學者卡爾·克羅普夫(Karl Kropf)將建築學的微觀尺度與地理學的宏觀尺度有機地鏈接在一起,認為城市肌理解讀在城市環境中呈現為各類單體要素的集合,又能表達將這些要素聯結的整體結構。

本刊第2期發表了楊春俠、史敏、耿慧志的論文《基於城市肌理層級解讀的濱水步行可達性研究——以上海市蘇州河河口地區為例》,沿用這一定義,將城市肌理形態看作具有尺度和層級連續性的有機整體,在傳統的街道、地塊、建築層級之外,增加街廓層級,使線性街道與面狀街廓的研究互為補充;在傳統的二維形態研究之外,重視三維空間分析,包括街道斷面,建築高度等,細化步行體驗的空間感受。

基於城市肌理解讀濱水步行可達性

圖1 | 城市肌理形態的4個層級

Fig.1 Four levels of urban fabric form

研究以上海蘇州河河口區域為對象,調研分析步行交通的現狀和問題,測算統計街道、街廓、地塊、建築等層級要素的數據;然後逐層分析城市形態與河流之間的互動關係,觀察下一層級對上一層級形態特徵的演繹以及對步行活動的影響;最後,從步行支持出發對街道體系、街廓結構、產權地塊、建築形態4個層級要素提出優化策略,並指出大尺度街廓是步行環境低下的根源,應從規劃源頭抓起,增加控制性詳細規劃在產權地塊形態這一中間層面的管理和控制。

基於城市肌理解讀濱水步行可達性

圖2 | 破碎的支路網絡

Fig.2 The fragmental access road network

基於城市肌理解讀濱水步行可達性

圖3 | 建築平面佈局模式混雜

Fig.3 Complex building layout

基於城市肌理解讀濱水步行可達性

圖4 | 肌理路網形態優化示意

Fig.4 Optimization of road network form

基於城市肌理解讀濱水步行可達性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