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十年“納民”將走到盡頭:農民工子女學校“關轉並停”是大勢所趨?

上海十年“纳民”将走到尽头:农民工子女学校“关转并停”是大势所趋?

上海市青浦區,2008年開啟的“納民”模式,即將走到盡頭。

“納民”模式一直被看作解決流動兒童上學問題的創新嘗試,而且獲得不少褒獎。

十年之後,上海似乎正打算告別這一模式。在這方面“走得比較快”的青浦區,將在本學期結束後,關停全區的納民學校,另有消息指,有一所性質較為特殊的學校可能會繼續保留。但這個結局就如一位納民學校的校長所言:“大勢所趨。”

在告別“納民”之際,學校校長、老師、家長、教育研究者分別怎麼思考這個問題?NGOCN在去年年底於青浦區拍攝了這段短片,聽聽他們的聲音:

2008年,上海市教委頒佈了“農民工同住子女義務教育三年行動計劃”(下簡稱“三年行動”),計劃在2010年底前關閉所有中心城區農民工子女學校,郊區的農民工子女學校一部分關停,其他的以“政府委託辦學”的形式全部納入民辦教育管理體系。

上海十年“纳民”将走到尽头:农民工子女学校“关转并停”是大势所趋?

“三年行動”的初衷是為了保障農民工子女的受教育權,“納民”之後,在民辦學校讀書的學生享有與公立學校學生同等的免費義務教育待遇。根據2010年的統計,當時上海市共有41萬餘名農民工子女在上海接受免費義務教育,佔義務教育階段在滬農民工子女總數的97.30%。

“納民”令民辦學校的經營方式,從原本的自營辦校轉變成上海市教育部門委託辦校,而“納民”學校的收入則是由教育部門撥款的“生均經費”——具體經費各區有差異,但計算方式都是以學生人頭計算的。近年在上海人口管控政策、學生入學門檻提高的影響下,青浦區民辦學校的生源正在減少,這也導致學校收入下降。

有的學校只能通過裁員來解決問題,也有老師考慮到自己的發展前景,不得不離開“納民”學校。

上海十年“纳民”将走到尽头:农民工子女学校“关转并停”是大势所趋?

據瞭解,本次關閉“納民”學校,原意也是希望流動兒童能接受到更好的教育——符合條件的學生將分流到上海的公立學校。但並非所有目前在青浦區“納民”學校就讀的學生,都能分流到公立學校,學生必須再次進行條件驗證。

一份由學校教職工提供的分流學生驗證通知顯示,分流條件的要求包括有居住證件、社保繳納年限、靈活就業登記。

其中要求學生必須持有《上海市居住證》或《上海市臨時居住證》或《居住登記憑證》。而對家長的要求則是,一方須持有2018年前簽註的《上海市居住證》或《居住登記憑證》,如果簽註日期在2018年後,則需要一年內參加職工社保滿六個月或連續三年辦理靈活就業登記。至於持《上海市臨時居住證》的家長,則需要持證滿三年,且連續三年有辦理靈活就業登記。

如果學生和學生家長不滿足上述條件,那麼學生將無法分流至公立學校。

上海財經大學經濟學院副教授陳媛媛指出了另一個問題:“現在其實最主要的是因為它的入學門檻提高了,總的符合條件的學生的數量是減少了,但是它本身需要在這裡上學的孩子還是很多的。”

上海十年“纳民”将走到尽头:农民工子女学校“关转并停”是大势所趋?

實際上,青浦區的確聚集了大量外來人口,根據青浦區統計局資料,2010年以來,青浦區一直是“倒掛”狀態:外地人多於本地人。

上海十年“纳民”将走到尽头:农民工子女学校“关转并停”是大势所趋?

根據青浦區統計局2017年年鑑,全區在民辦學校就讀的小學生人數為6870人,初中生人數為557人,合共在義務教育階段就讀民辦學校的學生人數為7427人。這些學生在“納民”模式結束後,還能繼續留在上海就讀嗎?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