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评价中国社交产品现状及其未来发展机遇?

如何评价中国社交产品现状及其未来发展机遇?

精选回答: | 用友产品经理

理论上讲,社交产品的划分维度可以有很多,也因为在中国有广大的人群作为填充,所以每一个细分的社交领域都可以拥有一定的生命力。

但事实上,我们发现诸多社交产品一开始不管以何种形态诞生,最终都会慢慢往前整合汇聚,而不汇入大流的产品,要么中途夭折,要么被兼并,到最后,清理出仅剩的两条主河道——熟人、陌生人。

所以单纯以特性或垂直领域来划分,其实并不具有很强的指导意义。

我尝试着从一个偏宏观的角度来分析这个问题。

看整个产业的底层技术变革

PC互联网时代,QQ由于先发优势及过人的产品体验早早成为了霸主,在其牢牢占据熟人社交的圈子之后,想在PC端再造一个与之抗衡的产品,就变得无比地困难,网易泡泡、新浪UC都做过类似的尝试,在产品上做微创新和打人群错位战,但是不管你用什么方法去竞争,最终都是要和QQ驶入同一条主河道的,这个时候,就面临着直接互怼。但是在河床、航况等大环境没有发生根本性变化,QQ这条大船又没走错大方向的情况下,小船们便注定了被大船打压,而且没有什么还手能力,最后在绝望中等待沉底。古法讲究“天时、地利、人和”,一旦错失了天时,即便找到了地利(某个垂直领域),拥有人和(团队靠谱),最终还是会在旋旋涡中成为陪葬品。

前两年的AR、VR炒得挺火,一度让人以为新一代的底层平台即将到来,然后又有一波人杀进去做社交,但是很可惜,经过时间的验证,目前的AR、VR仍然成不了气候,至少在成为新的底层平台这条路上,还遥遥无期,至于下一个底层平台究竟是什么,没人知道,一切都还有待时间去给予答案。

用户习性的改变

相比于底层技术出现改变时的客观确定性,用户习性其实是很难被量化的,当一条大船稳稳向前时,什么情况下会让其慢慢丧失价值——船还没到岸,人跑光了。

人性估计是最难以捉摸透的东西,我可能因为某些方便上了你的船,但是时间久了有可能就待烦了,如果这种情绪由个体弥漫到群落,那么集体跳船的事情就有可能发生,就像美国的snapchat一样,张扬个性的年轻人群体摒弃了他们眼中的老旧社交工具FB,自己开宗立派。

而现下中国新一代的年轻人们,也越来越追求个性化与自由度,他们的思想已经不是被教化的一代,他们有着自己全新的人生诉求,所以当这群人慢慢成为社会主流之后,沟通的习性改变就会悄悄发生,非技术因素的“天时”也随之来临,而此时如果有人能造出一艘应和个性化诉求的船时,迁移便开始了。


精选回答: | 打扮家产品经理

又是个大问题。分析就略过了,只对下一波机会做一个简单的判断。

社交市场永远是最激烈的市场,作为人类最底层也是最高频的需求之一,社交市场上演过许多可歌可泣的故事。如果说,我作为一个2B产品,拍一下脑门就能想出来比这群人天才的想法,那肯定不现实。但是,我们也注意到,目前的这些产品大多是大而全的产品,对于一些垂直的需求满足的并不是特别深刻;而因为每群人的需求不同,场景不同,对于产品体验的要求也自然就不一样了。而这,就是我所认为的机会。

即,满足垂直化社交需求,就是下一波的社交产品的机会。

举个例子。二次元有一类群体,喜欢角色扮演,每个玩家模仿一个角色,模仿它的环境、性格、语气和腔调,在这种前提之下进行互相交流,这样能产生很多有趣的对话。这个圈子不是COS圈,而是音COS圈或者语言COS圈,简称语C圈。现有的能搜索到满足这类人需求的产品,我搜到的是3个,而每一个做得都不够好。

那真的是这群人不值得服务吗?我们想想,二次元能从二十年前非常小众的喜好变成现在已经开始混入主流文化圈的亚文化,语C难道就不能从一群用户觉得有趣的自发行为被包装和推广成一种非常有趣的社交模式吗?

我们试想一下,一个人在白天需要应付各种工作以及人际关系,很多人过着千篇一律的生活;到了夜晚,如果大家都戴上自己的面具甚至是变声器,每个人能被赋予一个角色,按照开放式的脚本在异世界扮演着兽人、魔法师甚至是救世主的角色,完成一系列的挑战,最终顺利拯救公主或者是毁灭世界——日本轻小说作者之间为了开发灵感,也会玩这种的故事小游戏——那是否对于大多愿意尝鲜的年轻人而言,都是很有吸引力,或者至少说是好玩的?


更多精彩内容尽在悟空专题

如何评价中国社交产品现状及其未来发展机遇?

「悟空问答」携手中国第一产品经理社区「PMCAFF」以及30位大厂PM,解答热门互联网产品背后的大情怀与小细节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