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始皇陵里面为何有水银,且深度达到35米深,当时是如何得来的?

g_Bye、


秦始皇陵墓是世界上规模最大、最为神秘的陵墓之一,埃及金字塔虽然在世界上更加著名,但已经被充分发掘,反而失去了神秘感。

神秘的秦始皇陵

秦始皇陵呢,庞大而神秘的它,至今还没有被发掘,而仅仅是一个殉马坑——秦始皇陵兵马俑,就已经成为世界第八大奇迹。

秦始皇陵,即骊山陵墓,修筑在骊山之中,隐藏在隐藏在骊山山体之下,是秦始皇生前为自己修建的巨大陵墓。骊山陵墓,耗费巨资,投入了无数的人财物力,但直到秦始皇去世,这座陵墓也没有完全修好。

相比世界上其他的巨大陵墓,秦始皇陵最大的特点不是庞大华丽,而是十分神秘。

据说修建秦始皇陵的所有工匠在工程完工后全部被杀死在陵墓里,因此几乎没人知道秦始皇陵的确切规模、面积、构造和内部情况,就连盗墓贼都不敢光顾,所以我们只能靠一些文字记载来想象秦始皇陵的神秘。

秦始皇陵内的水银

记载秦始皇陵最全面、最详细的文字资料是著名的大历史学家司马迁所著《史记》,“ 以水银为江河大海 , 机相灌输 , 上具天文 , 下具地 理 ”,说的就是秦始皇陵内都是水银。

现代科学研究表明,秦始皇陵墓内确实有汞也就是水银存在,而且含量很高,有的专家推测秦始皇陵的地宫内有将近35米深的水,水里很可能充满了水银,所以便传出了“秦始皇陵内的水银有35米深”这种谣言。

实际上,由于秦始皇陵迄今没有发掘,谁也不知道地宫之下有什么东西,更不知道有多少水银。专家判断地宫内有大量水银主要是基于对土壤中汞含量的检测。

可以肯定,秦始皇陵的地宫内含有大量水银,而水银在常温下是会蒸发的,蒸发的水银会使得秦始皇陵内空气中的汞含量大幅提高。

长期以往,汞蒸汽会渗透到土壤中,使得地宫外土壤中的汞含量增加,从而被检测出来,但这种情况下,秦始皇陵内准确的汞含量是无法被测定出来的,只能是主观臆断。

大量水银来自何处

大家都知道,水银也就是贡,是一种特殊的化学物品,即便是当代也很难像铜铁一样被大批量地加工出来,何况是在古代。那么,秦始皇陵内的大量水银又是从何而来?

这些水银都跟一个女富豪有关。

《史记》又记载“巴蜀寡妇清,其先得丹穴,擅其利数世,家颇不赀。清寡妇,能守其业,用财自卫,不见侵犯。”

这段话是说巴蜀之地有一个寡妇叫某某清,她的祖上发掘了一处丹砂矿,靠着开掘丹砂矿,成为富甲一方,家产万贯的土豪,并且一连好几代都是土豪,这个寡妇虽是女流,却擅长经营,把家业干的红红火火。

所谓丹砂矿就是朱砂矿,是古代提炼贡最重要的矿藏。据文献记载和地质研究表明,四川巴蜀一带确实有大量朱砂矿的存在,而且我国古人早在春秋战国时期,在炼制丹药时就已经发现可以提炼出副产品——贡。

也就是说在秦始皇的时代,秦国既不缺乏丹砂矿资源,也不缺少提炼水银技术,因此秦始皇内使用的大量水银很可能跟这个“寡妇清”有着密切关系。

另外,据《史记》记载,秦始皇当初听说这个“寡妇清”的事迹后,认为她是一个值得尊敬的贞妇,对其特别优容,甚至允许她养着一支武装保护自己的产业,足见对“寡妇清”的特殊优待,我们可以大胆推断,“寡妇清”很可能是秦始皇陵用水银的最大供应商。

我是专注历史文化的狄飞惊,欢迎关注我!


狄飞惊


深度35米的水银?

不可能的!

千万别小看水银!

水银(汞)的密度是13.5克每立方厘米!是水的13.5倍,35米深的水银底部的压力相当于476米深的海水。如果说计量单位的话大约会有4.8兆帕左右。

再说下秦始皇陵。

秦始皇陵在w君的认知里面貌似还没有真正挖掘过。里面的形制主要来源于遥感测量数据,或者传说记载。

但从战国古墓的形制来看主要会用到砂岩或者页岩制作墓室。单要知道砂岩和页岩属于沉积岩。

这些岩石制成的石板抗压强度都很低。刚刚说了35米深的水银有大约4.8兆帕的压力,这个压力很大了(高压锅炉通常才3.8兆帕的压力)4.8兆帕已经相当于48倍大气压。这样的压力会直接导致石板破裂,或板接处缝隙急剧加大。

有句老话叫做“水银泻地,无孔不入”在这种巨大的压力下水银可以很快的压破石板渗入地下消失得无影无踪。

而从西安周围的地质构成来说,西安及其周边是一个典型的冲积平原


渭河带来了大量泥沙在关中平原沉积。其实泥沙向下几百米后才有花岗岩。

所以这些水银实际上是可以一路渗透到几百米的深度的。

还有一个说法是秦皇陵在修建过程中用铜水浇灌。很多人认为这样就可以阻止水银的流失。

但要注意的是水银是可以和铜反应的。

痛遇到水银可以生成铜汞齐,这是一种十分疏松的物质。不仅仅不能阻止水银外溢,而且可以加速外溢的速度。

所以说秦皇陵内如果有水银,那么应该是仅仅存有少量。但说至今还有深达35米的水银就有点难以让人相信了。不论从地质还是水银的特性都不符合理论的认知。


军武数据库


世界有两大奇墓,一乃中国秦皇陵,二乃埃及金字塔,两大墓穴都有一个共同点,那就是“不符合常理”因为很多东西连科学都无法窥探,例如埃及内的“智慧结晶”,秦始皇里的“水银百川江河大海”。

秦始皇陵水银如何得来众说纷纭

据《史记》记载,秦始皇的皇陵的确有海量水银,后经考古学家勘测也属于事实,只是具体到“大海”般还是凡几,皆无巨细,除非,挖开才知道。

从史载理论在到实测,皇陵有水银这一说法是真实的,但是否具体到35米深,还是原话,挖开才知道。

那这水银是如何而来的,史界也是众说纷纭,如果只是按司马迁的史记来看,可能存在夸大其词,但也可能真实存在,兴许人家的确是见证后,方用“以水银为百川江河大海,机相灌输,上具天文,下具地理”一词形容,毕竟,古人的智慧在后续用科学方式,都相继挖出不少历史真实证据。

你觉得不可能的事情,但别人就是能做到,抛开这个层面来看,咱们可不可以这样去理解,例如不该用当世眼光去怀疑古人智慧,就跟人家修个长城一样,当初多少人吹胡子瞪眼,以为秦始皇是闲得蛋疼,瞎玩,但你哪知人家是认真的,古语有句名言“燕雀焉知鸿鹄之志”说的可能,就是,那些才疏学浅的井底之蛙吧。

当然,在秦始皇陵现“大海”般的水银,本人是持怀疑态度,虽说考古学家探测出的确是海量,但是怎么看相关文学,都觉得不可思议,为何?

其一,古时的人工采矿效率并不高,而且治炼水平更不高,想要用建墓时间区区30多年是达不到,除非,秦始皇陵就是一座水银治炼基地,但如果是,大面积治炼,当时不可能不存在文献、史记记载如此重大事情,要知道,水银可是有毒的,大面积治炼不批量死人,我觉得都很奇怪。

其二,有相关文学将大量水银推给秦国第一“富婆”,我觉得在富也是有限度的,何况还是在水银这块,我不信秦始皇在对待水银这块没找人试炼?只要试炼必死,水银在丹药炼制上是入药三分毒,这也是后世有人盗秦始皇,均有死伤,几盗几撤,并无将秦始皇实质性的东西挖出,反而白白丢了性命。

纵观所有相关纪录片以及文献,目前这海量水银均在史界无法得出有力证据显示如何灌输到秦皇墓里,如果只是一小撮铺垫在主体建筑周围,我觉得还能解释一二,关键是考古勘测里,显示是海量,这就矛盾了。

10.31晚,浅谈一二,各位看官轻踩点评。


探索历史奇闻


秦始皇陵内,确实是有剧毒无比的水银。

但是,这水银的深度到底有多深,目前没有任何人知道。


秦始皇陵寝内的水银

秦始皇是一个很贪婪的居住。

他不仅想要长生不老,还为死后修建了规模浩大的陵寝,以作为万年安枕之地。


秦始皇的陵寝在骊山。

他刚刚兼并天下,就征召了70万人,“穿三泉,下铜而致椁”,修建陵寝。根据相关的史料记载,秦始皇陵的工程规模是这样的:

宫观百官奇器珍怪徙臧满之,令匠做机弩矢,有所穿近者辄射之。以水银为百川江河大海,机相灌输,上具天文,下具地理,以人鱼膏为烛,度不灭者久之。


这句话讲得很清楚,“以水银为百川江河大海”,可想而知是深不可测的。

目前的考古,对于秦始皇陵还是知之甚少。

已经发现的兵马俑,只不过是秦始皇陵的外围部分,属于戍卫陵寝的意义。

但是,对于骊山的地宫,也就是秦始皇陵的核心部分,即放置皇帝梓宫、陪葬器物的地方,根本没有发掘。


因此,没有人知道水银是有多深。

灌注水银的目的也很简单——无非就是防止盗墓呗,谁进去谁死。


HuiNanHistory


有水银的原因很简单,因为雄才大略的始皇帝想在安眠之所继续统治着这偌大的大秦帝国。于是乎以“以水银为百川江河大海,机相灌输”,就是用水银来模拟现实中的江河湖泊。



而事实上在上个世纪八十年代,随着现代科技的高速发展,中国已经有了在不用打开始皇陵的前提下,就能探测出陵墓中是否有水银的实力。于是,在八十年代,在中国地质调查院的协助下,考古学者终于证实了始皇陵的确有水银的存在,且存储量非常大。

中国地质调查院通过物探得出,始皇陵存在着明显的汞异常,且汞分布为东南、西南强,东北、西北弱,而这种分布恰好就与中国渤海、黄海的分布位置相符,这就足以证明《史记》中“以水银为百川江河大海,机相灌输”的说法并非是空穴来风,而是的确存在。



至于题主所说的水银河的深度达35米,目前尚无实据可以佐证,所以尚不可知其深度到底是几米。

但目前有考古工作者大概算出始皇陵水银的存储量是多少。《秦始皇陵研究》一书中作者对始皇陵水银的存储量做出了如下的推算:

在测知的12,000平方米的强汞区内,假如水银的厚度暂以10厘米计算,则墓穴内水银藏量的体积为12亿立方厘米。我们知道,汞在20℃时的密度是13.546克/立方厘米。那么,根据计算,始皇陵内藏有水银的理论数字应为16,255.2吨。但因为墓内是“以水银为百川、江河、大海”的,需具有流动感就不应是平铺地倾入墓底的,所以藏量就不会过于悬殊。而且“强汞区”也因“汞晕”的关系,自然就形成了测知的那个面积。如果按照已掌握的汞藏量和现代汞的生产能力,估计陵墓内储有水银百吨左右,如果此数字能够成立的话。由丹砂炼汞的比率(86.26%)推算,始皇陵内的巨量水银需由约115.928吨丹砂提炼。

所以据此预测,始皇陵的水银储存量大概是数百吨之巨,那这些数量庞大的水银到底是从哪里来的呢?目前史学界认可的说法,始皇陵的水银主要是来自两个地方,一是巴蜀,二是关中。



首先是巴蜀。巴蜀地区的河床丹砂与汞矿储存量是秦时最为丰富的地区,直至今日亦是如此,比如今铜仁市南25公里处的“万山特区”,它的汞矿储存量、产量都居国内之首、亚洲之冠,在世界汞产量中也能进入前几名。所以可想而知秦时,这一地区的丹砂、汞矿储存量有多么的惊人。

因此,当年始皇帝陵所使用的水银大部分都是来自于巴蜀地区。而始皇帝能从巴蜀获得如此数量的水银主要是依靠一个女人,那就是被誉为世界上最早的女企业家“巴寡妇清”。


当时巴寡妇清因家族手握开采丹砂(提炼水银的原料)的独特技术,因此当时巴蜀之地的丹砂开采生意几乎全被她所垄断,她拥有着今重庆市南至贵州省东北部的所有丹砂矿藏。所以当时始皇帝就是在她的帮助,才得以从巴蜀获得了大量的水银。

当然,众所周知由巴蜀入关中的蜀道,向来就是被誉为难如上青天的道路。要想从巴蜀将提炼水银的原料运往关中,必须先翻越大巴山,然后再穿越秦岭,才能到达。而在此过程中不仅道路崎岖狭窄,凹凸不平,且还要过长江、汉江、溯嘉陵江,行“千里栈道”,可谓是困难异常,所以始皇帝绝对不可能完全依靠巴蜀来获得百吨的水银。


所以这个时候,剩下的水银就需要靠关中地区的丹砂和汞矿储存量来满足所需了。

若问在秦时能稍微与巴蜀的丹砂和汞矿储存量相比的,那必定是关中的陕西无疑。

熟悉陕西矿藏分布的应该都知道汞矿是陕西储存量最为丰富的矿种之一,据今地质资料显示陕西已探明的矿产地各有7处,其中汞的储量达到1.6万吨,可想而知陕西汞矿的储备量是很丰富的。而对于陕西的汞矿,自古早有开采的记载。如《宋史·食货志》载:“水银产秦、阶、商、凤四州,有四场”,而在宋朝陕西就属于商州。



同时据目前地质部门的勘探,在今陕西旬阳公馆和竹筒两乡相接的大小青铜沟一带就有一处长达百余里的特大汞锑矿床,这就是“公馆汞矿”,其藏量居西北地区之首,名列全国第三位,而在这个汞矿种就存在着一个汉之前的古矿洞,所以我们有理由相信,秦时这个目前还拥有着巨大储存量的汞矿就已经开始被开采。


而当时秦朝从这里运输汞矿到咸阳可谓是十分方便,如从公馆到两河关(乾祜河同旬河交汇处),可溯旬河水运到宁陕,后沿子午道抵达长安,再转秦陵,全程不足300公里。再如由山阳到商州,之后可直走武关道直达秦陵,全程更是不过230余公里。

所以秦时,始皇陵还有部分的水银就是直接从陕西而来的,毕竟始皇帝不可能会眼睁睁的放着眼皮底下的汞矿不用,而过度的去依赖巴蜀的汞矿和丹砂。



当然始皇陵的水银肯定还有少许是从全国其他地方运来的,毕竟完全依靠巴蜀、关中地区去聚集数百吨的水银,以当时的技术很难在短时间内完成,而如果依靠全国的力量去完成的话,则是完全有可能在短时间内完成的。


澳古说历史


《史记》中记载,秦始皇陵“以水银为百川江河大海”,意思就是说,用水银浇灌出了当时国内的大河江流。这些水银被灌注在地宫之中,如果真的存在的话,那么,应该有一片地方,水银里的汞的含量,应该明显增加,而且根据这些水银的分布,应该能绘出大概的国内江流的分布图。

近代的探矿技术非常先进,就是很深的地底,都能探明一些矿物的储量。我们国家的工作者使用这类技术,对地宫内进行了探测,得出的结论是:地宫内部汞的含量明显高于外围,并且含量高低各不同,东南、西南强,东北、西北弱,在地图上暗合我国的黄海、渤海海域分布。

所以,司马迁的记载属实,地宫之内确实有水银,而且确实如史书中所载,浇灌成了海域分布图。

而秦始皇陵地宫在封土堆的正下方,距离地表有35米深,东西长170米,宽145米,如此大的地方,专家对水银浇灌的用量做了一个估计,大约在100吨左右。100吨的水银,那是剧毒物质,挥发出来毒气可以致死,要运到地宫里面不是一件轻松的事情。不过,制造这么多的水银,同样不是一件易事。

那么,究竟这些水银是从何处所得?如何得到的?说到这个问题,我们就绕不开当时一个极富传奇色彩的妇女——巴寡妇清。

巴,是秦国地名,一般是说现在的四川。寡妇,是说这妇人没了丈夫,寡居在家。清,才是这个妇女的名字。

那么这位叫“清”的寡妇有什么神奇的能力呢?在《史记》中记载着秦国的两个超级富翁,富到什么地步呢?书中是这样写的:礼抗万乘,名显天下。

就是说,这两个富豪,连秦始皇都对他他们以礼相待。我们知道,这位脾气不大好的君主,可是消灭其他六国的人物,是真正的杀人不眨眼,可是这两个商人的财富,多到了让他都要礼让的程度。

这两个富豪中,第一个是个搞畜牧业的,把马匹喂好了卖到国内,赚到的钱又买了国内的珠宝、丝织品等东西,献给北方的游牧民族,又从哪里得到巨额赏赐——数不尽的肥羊和骏马。

另外的一个富豪就是这位巴寡妇清。说她的先祖得到了一个丹矿,由此发财,富可敌国。丹矿是什么东西?为何这么能赚钱?其实,丹矿就是朱砂矿。我国古代很多贵族、道家都喜欢冶丹,以求长生,这丹药里最重要的就是朱砂,所以这家人越来越富有。

而据说朱砂经过提炼后,就能得到水银,而且“清”既有钱财又有人手,所以为建始皇陵大规模冶炼水银的重任,非她莫属。

所以,这皇陵里面的水银,不能说全部,但是有相当一大部分的水银,必然是从她家的丹矿中提炼的。不过,巴蜀自古交通不便,运送起来还是成本很高,而当时在贵州、陕西的一些地方,也有丹矿的开采,所以为了节约成本,可能这些地方也会被采购一部分。

所以,这地宫里面的水银,应该是寡妇清和其他地区一起进献而来的。


小小嬴政


秦始皇陵墓里面如果真有水银大海,关中平原的人和生物早就全被毒死了!

司马迁写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的史记,的确牛逼,但是相当一部分牛逼是吹出来的。

秦始皇陵就是如此。尤其是史记中煞有介事介绍秦始皇陵墓使用水银制作山川湖泊的记载,纯属信口开河的文学创作。

《 史记》记 载 , 秦始皇陵墓内“ 以水银为江河大海 , 机相灌输 , 上具天文 , 下具地 理 ” 。司马迁没见过,就在那胡说八道。现代科技这样发达,咱说话可是要拿出切实依据来的。

秦始皇陵墓到底有没有水银?

1981年和1982年,陕西一些考古工作者通过地下土壤的汞含量探测技术,查出秦始皇陵墓附近的存在汞含量异常的情况。1983年他们的研究成果《秦始皇陵中埋藏汞的初步研究》终于发表,我专门在知网上面下载了这篇论文。这篇文章中显示,秦始皇陵墓周围的封土堆900个分析点的汞含量是35ppb。同时期的苏联学者报道 苏联 各种不 同类型土壤 中汞含量的背景系在 27 一 8 8 ppb之间变动 , 而美 国 内华 达与德 克萨斯的 土壤中汞 含量变 化是在 20 一 40ppb 之 间。

论文中,还提到,汞含量最强的一个区域,有12000平方米。这个区域的汞含量高于平均值达到了205ppb,峰值达到了1500ppb。

所以,可以肯定的是,秦始皇陵墓中,一定有大量的水银或者类似矿物使用。为什么不一定是水银呢?因为我们绝大多数的古墓中,都会使用朱砂。朱砂就是硫化汞,在汞含量检测过程中,也会检测到。

如果,秦始皇陵墓中使用了水银,他会使用多少水银呢?答案恐怕让人失望,只能是微小的一点点。

众所周知,水银是唯一的液态金属,也是最容易挥发成气体的金属。常温下,水银会不断发生挥发,并且形成有毒害性的气体。然后以气体形式在岩石中、空气中进行快速扩散,只有遇到土壤,才会被土壤颗粒所吸附,形成土壤汞污染。

汞污染是极其可怕的。在上世纪50年代的日本,就发生过汞污染的水俣病。这种病,症状表现为轻者口齿不清、步履蹒跚、面部痴呆、手足麻痹、感觉障碍、视觉丧失、震颤、手足变形,重者神经失常,或酣睡,或兴奋,身体弯弓高叫,直至死亡。而水俣病的罪魁祸首,就是水银的化合物——甲基汞(CH3Hg)。

难以想象,如果秦始皇陵墓中有一立方米的水银,就是14吨,会给整个关中平原造成多名可怕的地质灾害!前文提到的汞含量单位是ppb是十亿分之一。这十几吨的水银,足以污染整个关中平原,让关中人患上可怕的公害疾病。

不过,考古学家还是大开脑洞,用地底的汞含量去推测秦始皇陵到底有多少水银?

陕西省考古研究院发表了一篇《秦始皇陵墓中的水银及其来源》的论文,这篇论文应该可以完美回答这个问题。

论文中讲到,1994年出版 《秦始皇陵研究》中,给出了100吨水银的推测。这个推测其实来自于简单的数学计算。那就是以12000平方米的强汞含量面积,乘以1厘米的水银深度,从而得出了12亿立方厘米的数字,并且还推测出制造这些水银的朱砂,可能接近了120吨!

姑且信了你的邪!秦始皇陵里里外外铺满了1厘米深的水银!可是,这些水银到底哪里来的呢?

当然是用朱砂提炼!秦代火法炼汞用的是低温焙烧法 , 即用简单的设备 , 对汞矿石焙烧到450度到8000度时 , 把分离出来的气态汞使之冷凝 , 就成了液态汞 。

这里面有两个技术难题,一个是加热不易,一加热水银就挥发没有了,二是秦朝很难找到密闭的器材搜集气化的水银。这些水银泄露了,不知道要毒死多少人!

后来有的学者又发表了《巴寡妇怀清的矿业与秦始皇陵水银之需》的论文,硬是把秦始皇陵的水银来源扣到了秦朝首富巴寡妇清头上。

“巴寡妇清 , 其先得丹穴 , 而擅其利数世 , 家 亦不警 。清 , 寡妇也 , 能守其业 , 用财 自卫 , 不见侵犯 。 秦 皇 帝 以 为 贞妇 而客 之 , 为 筑 女 怀 清 台 。 … …清穷乡寡妇 , 礼抗万乘 , 名显天下 , 岂非以富耶? ”

咱先把水银到底是不是巴寡妇清提供的这件事放下,来看看古代到现代的水银的生产能力能不能满足100吨的水银需求量。

史书记载,在四川,以出产水银著称的涪陵汞矿,一直到明清两代,进贡朝廷的汞每年只有300多斤。就算是从秦朝到明清2000年生产能力停滞不前,要提供100吨的水银,也需要涪陵汞矿连续生产600年才行!

秦始皇的建造,最多用了30多年,这么长时间,绝无可能生产出那么多的水银来。如果秦始皇陵真的用了水银,估计最多也就一二百斤,不可能更多了。这点水银,能做点啥?估计就是秦始皇的脑袋那么大的一块!

现代中国的水银产量有多少?恐怕让你很失望,1950年全国的水银总产量只有3吨。一穷二白的新中国,怎么说也比人口不到1000万土地只有300万的秦帝国生茶能力强吧?但是,秦始皇陵的100吨水银,真做不到!

最近十年,中国每年的水银产量都能达到1000吨以上,但没有超过2000吨。想要造一个水银的江河湖海,还是极其奢侈的愿望。

35米深的水银?逗我呢?哪怕这是一个只有10平方米的深井,也是350立方米,就是5000吨水银。放到现在都需要用光我们三年的水银产量!

睁大眼睛看世界,不要再被历史发明家给骗了!!!


历史知事


水银作为陪葬品早在先秦就有了,现在也有考古发现。但是秦始皇陵的水银根本就没有35米深,根据目前的推算,大约有100万吨左右。下面来说说这些水银是如何来的。


水银的制作

汞的制作其实是很容易的,只需要使得硫化汞和氧气发生反应,然后得到的氧化汞再分解就有了水银。先秦的炼丹家们做到了,他们用石榴罐加热硫化汞分解而得到了水银。这样就解决了水银制作的问题。

汞矿的来源

有了制作方法,就只需要有汞矿即可。《史记》就记载了巴蜀产丹砂,所谓丹砂就是硫化汞。在今天的贵州以及彭水、酉阳都是丹砂丰富的地区,这些地区从古至今一直都是汞产区,蕴含量是全国前列。这下硫化汞的问题也解决了,不用担心没有大量的原料。




有了制作水银的方法,也有制作水银的原料,秦始皇当年又动用了大量的人力来修陵,再加上现在勘探结果的应证,所以秦始皇陵里面有大量水银是可信的。


淡看天上月


中华先民自古以来,对水银有着一种执迷。这种执迷,归根结底源于,中华先民认为,水银具备不朽的性能,而人类用水银来烧制丹药,是否也可以实现长生不死?

因此,自古以来,许多华夏天子都将大量精力和朝廷的财力用来烧炼各种各样的丹药,而水银更是丹药中,频繁出现的配料——甚至在唐朝,依旧有唐朝皇帝死于水银烧制丹药的说法。

当代具备化学知识的我们知道,水银是有害物质、剧毒物质,对人体有巨大危害,是不可能起到长生不死作用的。

而长生不死堪称自古以来全人类共有的夙愿——比如古代巴比伦神话中,就有巴比伦国王寻找天神,希望找到永生法则的神话。甚至时至今日,依旧有人寄希望于生物科技、基因编程,来实现永生。

秦始皇的水银情结

秦始皇晚年,最为痴迷的,莫过于长生不死。因此,秦始皇需要大量的水银。

秦始皇时代,有个较为传奇的女子,被后世称之为“巴寡妇清”,史书记载,“巴寡妇清”受到了秦始皇很高的礼遇。之所以如此,是因为“巴寡妇清”拥有丰富的矿产,并且她的矿产里面,可以提炼出大量的水银,最为重要的是,“巴寡妇清”非常精于提炼水银。

因此秦始皇相信,“巴寡妇清”是天神派来为自己指点长生之道的使者,故此十分礼遇“巴寡妇清”——当然,烧制丹药的同时,秦始皇还派遣齐国故地的方士出海求仙,而方士经常吹嘘说自己在海外遇到了神仙,甚至找到了神仙居住的蓬莱、东瀛等地,只不过,神仙需要秦始皇提供一定的资产和人力,才会赠给秦始皇丹药。

从这些记录不难看出,秦始皇对长生已经到了痴迷的程度。

秦陵与水银

不论是“巴寡妇清”这种大秦国产不死药阵营,还是齐国故地方士的进口不死药阵营,这两派,都没能在秦始皇咽气之前,把不死药送到秦始皇手里。

从某个角度来说,秦始皇之死,往轻了说,是负责研制不死药的人没完成任务;往重了说,则是负责研制不死药的渎职。

而秦始皇死了,对于出海的方士来说,完全可以一走了之,甚至逃到韩半岛、日本列岛躲避一阵子,而对于巴寡妇清这类人来说,该如何避祸?

因此巴寡妇清能做的,就是把提炼出来的白银,全部用来给秦始皇做陪葬——这样,可以证明,自己这么多年,确实在为秦始皇做工作,虽然水银在秦始皇活着的时候没有用上,但是死了以后,不是用上了吗?

巴寡妇清将多年来炼制的水银,全部灌到了秦始皇的陵墓里,有传说认为,秦始皇陵墓里的水银,堆积起来高达35米之高。

水银如此之多的墓葬,可谓前无古人,后无来者。

——本回答为西安鼎昂数字货币智能量化全自动炒币机器人(历时收益,数据核对,实况直播)公司整理。


鼎昂全自动炒币机器人


秦始皇陵是中国封建社会的第一个皇帝陵园,也是遗留下来的帝王陵墓中规模最大的一座。它有着壮观巍峨的地下宫殿,也有着令世人惊讶的丰富藏品,更埋藏着众多难以解开的历史谜团,这些都让这座帝王陵墓备受社会各界的关注。

然而,由于现代考古技术的不成熟,人们难以接触到这座地宫陵墓的核心部分,只能够靠古人对这座地宫景象的描述,还有现代科技的勘测进行凭空模拟想象。这次重点讨论的是关于秦始皇陵里面的水银,因为水银在这座地宫的设计、应用中,具有着非凡意义。

秦始皇陵

《史记》、《水经》、《太平预览》等历史文献中,基本上都对秦岭地宫中所存在的水银持肯定态度,司马迁在《史记》记载,这座陵墓里面“以水银为百川江河大海”;很多民间传说故事,更是将这座陵墓里的水银描绘得神乎其神。

上世纪80年代,中国地质科学院研究所第1次进行了这座皇陵土壤汞量的测量,在这座地下陵寝封土层的最中心区域,检测到汞含量的平均值,达到了250PPd,这比封土周围的汞含量平均值高出了200多个单位,初步证实了史书中关于秦始皇陵墓中水银的记载。

秦始皇陵

2003年,关于这座陵墓的再一次考古研究中,再次测试了秦陵封土中的气贡含量,探测结果表明:地宫范围内确实存在超标的汞含量。不仅如此,考古学家还发现地宫每一侧的汞含量强度不同,地宫东北侧的汞含量最强,地宫北西侧基本没有汞含量。

根据这种汞含量的分布状况分布,考古学家还发现,秦始皇陵的水银分布与整个地宫的水系分布相对应。研究者通过水银的熔点、沸点、比重、蒸汽比重的数据得出,这些水银埋藏在地宫深处35米的地方,因为只有这样水银才能够保持一个相对稳定的状态。

秦陵汞含量

在这座神秘的皇陵中,为何会存在水银呢?

这或许与中国古代对于水银的认知有关,战国晚期阴阳五行术盛行,方士们一直追求用水银炼制长生不老丹药;也有些方士认为,如果将尸体浸泡在水银中,就可以长久保存。

而祖龙秦始皇对于长生不老的迷恋众所周知,一贯英明神武的秦始皇统一天下后,随着年龄的增长,开始沉溺于方士们的长生不老术,苦苦寻觅着长生不老之药。当然,秦始皇的梦想毫不意外地破灭了。不过, 在秦始皇去世以后,他很有可能将自己的尸体浸泡在水银中,以求达到防止尸体腐败的目的。

水银

当然,尸体防腐只是秦始皇陵中水银的用途之一,根据历史典籍的记载,秦陵地宫之所以有大量水银,更多的是其他作用:秦始皇在自己的地宫中建造一个广阔的大秦帝国版图,水银就是用来表达帝国版图中的江河湖海的水系。

而根据秦始皇一贯气吞山河的做法,地宫内的大秦版图必然十分磅礴,自然,版图水系所用水银的使用量也十分夸张。而这,正是水银在地下埋藏2000多年后,依然很容易检测出来的原因。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