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证明襄阳隆中是诸葛亮躬耕地?

断鹰攀崖



《汉晋春秋》是何方神圣,竟有如此的号召力呢?原来它是东晋襄阳民间作家习凿齿所写的野史。习凿齿自幼聪明伶俐,爱卖小聪明,其所著史书混乱。古代著名的国史学家裴松之评论说,习凿齿前言不搭后语,以互相矛盾而著称。史学界对其褒贬不一。如他的早期作品巜襄阳耆旧记》著:“襄阳有孔明住宅″。此本书实际上就是早期的襄阳地方志,专记襄阳本地的人和物。具有一定的可信度。而他晚年作品《汉晋春秋》却写:“亮家于南阳邓县,襄阳城西二十里,号曰隆中″。明显矛盾、观点对立。哈哈!!大家说说这个习凿齿的话,是否可信?描述颠三倒四。象这种话语反复之人所言,法庭是否会釆信呢?大家都来当次法官,评一评!

另外,襄阳城于魏初被曹仁一把火烧成废墟(欧庙城区遗址)。当时的隆中位于(古)襄阳城西北四十里处。因此习凿齿的“襄阳城西二十里,号曰隆中″。就是一个谎言。

历史上最早记载,诸葛亮躬耕地的史书,是官方《蜀记》。《蜀记》所言:镇南将军刘弘去诸葛亮故居祭拜,命秘书作祭文说,“

天子命我于沔之阳…登隆山远望,轼诸葛之故乡″。沔之阳指汉水以北地区。而隆中在汉水南边。由此看出,《蜀记》明白无误地排除了,汉水南边的“隆中″,是诸葛亮故乡的可能性。

因此说,我们根本无法证明,襄阳隆中是诸葛亮的躬耕地。如想证明它为躬耕地。前题条件是:隆中必须在汉水以北某地方,方可。看来襄阳隆中想当躬耕地是不可能了。还是该信诸葛亮所说:“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


千万千千万

今天的襄阳隆中是1800年前东汉末年卧龙诸葛亮的躬耕之所,是刘备三顾茅庐之地!这是一千八年来史书连续不断的共同记载。

首先,隆中是诸葛亮躬耕地最有力,最无法辨驳的史料证据是当今南阳人祖先编写的南阳地方志。

1、明嘉靖《邓州志》

该方志是明朝嘉靖年间邓州知州潘庭楠主持编撰的。该书第二卷“郡纪”中明确提到

“十二年, 备三顾诸葛孔明于隆中。本传徐庶见备于新野,备器之。庶荐诸葛孔明家于南阳之邓县号曰隆中。”

该书第三卷“帝纪”中介绍刘备生平时再次明确提到“备因徐庶之言,三顾孔明于隆中。

2、清乾隆《新野县志》

清乾隆十九年编修的《新野县志》是新野县仅存的旧志中最完整的一部。

该志书卷七“古迹”中说“建安十二年……是年(刘备)三顾诸葛亮于隆中。”又说“诸葛亮字孔明,本琅琊人,寓居襄阳隆中…

.”

3、清光绪新修《南阳县志》

清光绪年间南阳知县潘守廉主持编撰了《南阳县志》。该志书由当时在南阳文坛、政坛享有盛誉的四进士、六举人、七秀才等17位名儒显要组成强有力的编纂班子,历经5任知县,历时6年,四易其稿,于光绪三十年刊刻问世。因其编纂质量较高,后被《续修四库全书提要稿》收录其中。

该《南阳县志》在介绍卧龙岗诸葛忠武侯祠时说:“按南阳有诸葛忠武侯庐始见唐宋人集,至元明皆有敕赐庙学、祭品、碑而名益着,或谓

侯实家襄阳,南阳之祠非是。考三国志亮随其叔父依荆州牧刘表,是时表军襄阳,亮宅在襄阳为信。水经注谓沔水经亮旧宅是也。”

又说:“然汉荆州八郡南阳居首襄阳四为邓县实隶南阳,故侯自表谓‘躬耕南阳’。汉晋春秋亦谓亮家南阳之邓县在襄阳城西二十里,以此推之,南阳祀侯固宜历代,迄今筑居以像之,与隆中并称,于以见侯德感人之深,而民之好之,攸同前有所因举,莫敢废况。南阳于侯其名称自昔为着,尤非他邑比哉!今考原本旧志列入流寓而附考于此。”  南阳县志明确承认“(诸葛亮)侯实家襄阳”,“南阳之祠非是”,“亮宅在襄阳为信”。而且还明确承认因为“汉晋春秋亦谓亮家南阳之邓县在襄阳城西二十里”,所以“南阳祀侯固宜历代”,只是“筑居以像之,与隆中并称.....”。也就是说南阳卧龙岗只不过是为了满足人民对诸葛武侯的爱待之情,才在卧龙岗“筑居以像之”。像的是“以此推之”之前“汉晋春秋亦谓亮家南阳之邓县在襄阳城西二十里”的隆中亮家啊!即卧龙岗不过是模仿襄阳隆中而已!

4、《明嘉靖南阳府志校注》

该书“古迹”条中关于《嘉靖乙酉抚民右参政许复礼奏请敕赐庙额祭文爰定祭品知府杨应奎增修大备事载碑记》(简称“明嘉靖碑记”)提出质疑说:“案,碑援襄藩光化王奏请颁题额祭文,因谓此亦隆中,盖非。或又谓侯为汉襄阳人,尤误。三国志侯传注引汉晋春秋亮家于南阳之邓县,在襄阳城西二十里,号曰隆中。此汉隆中确属邓县,不属宛。汉时襄阳为南郡属县,县境西止十一里,故水经注谓襄无西。” 校注说所谓“卧龙岗亦隆中”的说法是“盖非”,即是错误的!针对的是“明嘉靖碑记”中提到“(卧龙岗)此亦隆中地,盖秦以襄阳隆中为南阳郡也。”原来如此,大概因为襄阳隆中秦时属南阳郡,后来不属于了,所以南阳人就把卧龙岗附会成“此亦隆中地”!

同时校注还承认了襄阳隆中在汉时确实属于南阳郡邓县,襄阳县西十一里确实为襄阳县西界,襄阳确实无西!这些可都是南阳教育学家明明白白写进南阳府地方志的实据!

该校注“流寓”条关于“诸葛亮汉末流寓叶县”再次提出质疑说;“案,亮三国志卷三十五有传魏略曰亮在荆州游学,每晨夜常抱膝长啸。汉荆州刺史治襄阳,所领有南阳郡。亮家于襄阳城西二十里属南阳郡邓县,故亮自称躬耕南阳。叶县属颖川郡,隶豫州。若亮寓叶,不得谓南阳荆州也。” 这里校注否认“诸葛亮汉末流寓叶县”,再次肯定“亮家于襄阳城西二十里属南阳郡邓县”!

其次,最早提出诸葛亮躬耕于隆中的是南北朝刘宋著名历史学家裴松之。他在为正史《三国志》中“躬耕陇亩,好为梁父呤”作注时引用“《汉晋春秋》曰:亮家于南阳郡邓县,距襄阳城西二十里,号曰隆中。”这是最早将“亮家”与“躬耕地”联系起来的史书记载,证明在裴注《三国志》中,躬耕地就是亮家,就在距襄阳城西二十里的南阳郡邓县隆中。

此外、从西晋到现代有大量的历史记载都证明了诸葛亮躬耕于襄阳西的南阳郡邓县隆中,并形成了连续不断的历史证据链。

  • 西晋《蜀记》云:“晋永兴中镇南将军刘弘至隆中,观亮故宅,立碣表闾,命太傅掾犍为李兴为文曰:天子命我,于沔之阳,听鼓鼙而永思,庶先哲之遗光。登隆山以远望,轼诸葛之故乡。……昔尔之隐,卜惟此宅……今我来思,觌尔故墟……”永兴为晋惠帝司马衷的年号,距诸葛亮死时约70年,此为最早之记载。

  • 东晋人习凿齿《汉晋春秋》云:“亮家于南阳之邓县,在襄阳城西二十里,号曰隆中。”

  • 南北朝北魏郦道元是我国古代有名的地理学家,他以学风严谨、注重实地考察而著称。他在《水经注》中说“‘隆中’,在今襄阳县西二十里。襄阳故城即今县治。沔水经‘隆中’,历孔明旧宅,即至襄阳城。” “沔水(即汉水)又东径隆中,历孔明旧宅北,亮语刘禅云:‘先帝三顾臣于草庐之中,咨臣以当世之事’,即此宅也。

  • 南北朝刘宋盛弘之《荆州记》云:“襄阳城西十里许,名为隆中,有诸葛孔明宅。”“宅西有三间屋,基迹极高,云是孔明避水(暑)台。……齐建武中,有人修井,得一石枕,高一尺二寸,长九寸,献晋安王。习凿齿又为宅铭。今宅院见在。”


  • 南北朝萧梁鲍至《南雍州记》载:“隆中诸葛亮故宅,有旧井一,今涸无水。

  • 唐《晋书·习凿齿传》记载“习凿齿从荥阳太守任上回襄阳后,给恒祕信中说: “每定省(襄阳)舅家,从北门入,西望隆中,想卧龙之吟;东眺白沙,思凤雏之声。”

  • 唐吴从政《襄沔记》说:“晋永兴中,镇南将军、襄阳郡守刘弘至隆中,观亮故宅,立碣表闾,使太傅掾犍为李兴为文”。

  • 唐李善为《文选·出师表》注引《荆州图副》:“邓城旧县西南一里,隔沔有诸葛宅,是刘备三顾处。

  • 北宋王钦若等辑《册府元龟》:“蜀诸葛亮,字孔明,琅琊阳都人。……玄素与荆州牧刘表有旧,往依之。玄卒,亮家于南阳之邓县,号曰隆中。亮每自比于管仲、乐毅。……先主诣亮,凡三往,乃见”。


  • 北宋司马光《资治通鉴》说:“初,琅邪诸葛亮襄陽寓居隆中,每自比管仲、乐毅;时人莫之许也,惟颍川徐庶与崔州平谓为信然。州平,烈之子也。”

  • 南宋王象之《舆地记胜》“万山:元和郡县志云,在襄阳西十一里,与南阳郡邓县分界”“隆中:汉晋春秋,诸葛亮家南阳,在襄阳城西二十里,号曰隆中。苏东坡‘隆中诗’云:‘诸葛来西国,千年爱未衰,谁言襄阳野,生此万乘师’。”“三顾门:诸葛亮云,三顾臣于草庐之中,自此门出故

  • 南宋袁枢《通鉴纪事本末》“初,琅琊诸葛亮寓居襄阳隆中,每自比管仲乐毅。”该书是汉民族第一部纪事本末体史书。

  • 元代郝经《续后汉书.诸葛亮列传》:“卒,亮居隆中,躬耕陇亩,好为梁甫吟。【原注汉晋春秋曰:亮家于南阳之邓县,在襄城西二十里号,曰隆中。】”


  • 明谢陛《季汉书.诸葛亮传》:“玄卒,亮躬耕陇亩,好为梁父吟,家于南阳之邓县,在襄阳城西二十里,号曰隆中。”

  • 明魏显国《历代相臣传•诸葛亮》:“汉晋春秋曰亮家于南阳之邓县在襄阳城西二十里,号曰隆中”。

  • 明宣宗朱瞻基亲自编写的《历代臣鉴•诸葛亮》说:“诸葛亮…寓居襄阳隆中。”

  • 明代弘治年间襄阳襄简王强占隆中做为陵寝,前后与朝庭的奏章往来却充分证明隆中是躬耕地。襄简王朱见淑奏请占用隆中武候祠修建自己的陵墓,朝廷准奏云:“武侯草庐故址,封为藩陵”!可见明代朝庭认可隆中为“武侯草庐故址”!此后不久,暂理襄阳府事的光化王朱祐质及左长史林光又在隆中重建武侯祠,并上奏皇帝说:“隆中亮庙历唐、宋、元、皆知崇奉,实非异端淫祠之比!”由此可见隆中之外的“亮庙”不过是“异端淫祠”而已!


  • 明正德二年,明武宗朱厚照批准建庙,并御赐庙额“忠武”。

  • 明嘉靖四年监察御史王秀又重修了武侯祠,进士郑杰撰《重修诸葛武侯祠记》。

  • 明嘉靖十九年(1540年)隆中立“草庐碑”,当时的著名书法家江汇题字,正面书“草庐”,背面题“龙卧处”。

  • 《大明一统志》襄阳府《山川》条说:“隆中山,在府城西北二十五里,下有隆中书院,汉诸葛亮尝隐于此。”又《古迹》条云:“诸葛亮宅,在府城西二十二里隆中山下,蜀汉诸葛亮所居。宅西有避暑台。因昭烈三顾亮于草庐,有三顾门。”

  • 清代《读史方舆纪要》《襄阳府·襄阳县》下云:“隆中山,府西北二十五里,诸葛武侯隐此。”


  • 《大清一统志》襄阳府《古迹》条:“诸葛亮宅,在襄阳县西隆中山东。刘备三顾亮于草庐之中,即此宅也。”

  • 清杨希闵《诸葛武侯年谱》:“元卒,侯寓南阳襄邓间。”“侯家于南阳之邓县,在襄阳城西二十里,号曰隆中。”

综上可知,1800年来历朝历代的各类史书,甚至包括南阳人先祖编写的地方志都明确承认今天的襄阳隆中是东汉末年诸葛亮的躬耕地。正如南阳地方志《明嘉靖南阳府校注》所说“亮家于襄阳城西二十里属南阳郡邓县,故亮自称躬耕南阳。”


飘逸的历史

如何证明?查看史书记载就行了!目前所有关于诸葛亮出山前(也就是躬耕)的史书记载都是襄阳隆中,非常一致,无任何矛盾,包括所有当时和他交往的人,同期师友,记载都在襄阳活动。南阳一再抢夺躬耕地,说躬耕地在南阳卧龙岗,截止中华人民共和国时代,任然没有一个史书记载诸葛亮到过宛城(当时的南阳),没得一个史书记载卧龙岗和诸葛亮有关系。

下面再次列出距离诸葛亮最近的几个互相印证的史书记载来:

一、最早记载诸葛亮生平事迹的是西晋史学家陈寿的《三国志•蜀书•诸葛亮传》。传曰:“亮早孤,从父玄为袁术所署豫章太守,玄将亮及亮弟均之官。会汉朝更选朱皓代玄。玄素与荆州牧(治所在襄阳)刘表有旧,往依之。玄卒,亮躬耕陇亩,好为《梁父吟》。身长八尺,每自比管仲、乐毅,时人莫之许也。惟博陵崔州平、颍川徐元直与亮友善,谓为信然”。……  《三国志•蜀书•诸葛亮传》诸葛亮出山之前的活动轨迹一直在荆州牧刘表附近,躬耕时和博陵崔州平、颍川徐元直交往,当时他们都在襄阳学习。相反,诸葛亮传中除了诸葛亮说了句“以向宛洛”以外,没有提到半点宛城,诸葛亮的活动范围也离宛城几百里。 

 二、最早明确记载诸葛亮躬耕地的著作是晋王隐(陈郡陈县人,今河南淮阳人)的《蜀记》。《三国志•蜀书•诸葛亮传》裴松之注引《蜀记》曰:“晋永兴中,镇南将军刘弘至隆中,观亮故宅,立碣表闾,命太傅掾犍为李兴为文曰:‘天子命我,于沔之阳,听鼓鼙而永思,庶先哲之遗光,登隆山以远望,轼诸葛之故乡。……昔尔之隐,卜惟此宅,仁智所处,能无规廓。日居月诸,时殒其夕。……今我来思,觌尔故墟’”。  明显提到“至隆中,观亮故宅”,和“昔尔之隐,卜惟此宅”很明白的指出隆中就是他家,也是当时躬耕的地方。另外《晋书 刘弘传 陶侃传 李密传》里都对这段的历史背景有所记载,包括《资治通鉴》,很明显永兴中刘弘驻的是襄阳(南阳说领军人物、博物馆副馆长张晓刚撰文故意篡改史料说刘弘当时驻宛,令人不齿)  石小生对此脑洞大开,写了4片臭文,妄图颠覆至隆中,观亮故宅的史事。下面是他的雷语:  1、传所谓伏龙、凤雏,正在于此,亦隆中也。该碑文也可作为上述推测的一个辅证。(传字很重要)  2、当然,上述几点都只是推测,没有任何直接证据,后世的碑文只能参考,不能作为定论的证据。但“南阳说”的解释显然比“襄阳说”的祭拜两段论和“沔之阳”即为隆中的解释更靠谱些。(亦隆中比真正的隆中更靠谱?)  3、《河南等处承宣布政使为乞赐祀典题额》碑有:…. 亦隆中也。 在西晋以前襄阳附近没有“隆山”、“隆中”的地名。(小生该不会想的是西晋比《河南等处承宣布政使为乞赐祀典题额》碑时代晚吧?)  4、刘弘“登隆山以远望,轼诸葛之故乡”的祭祀活动与勉县一带武侯遗迹的地理方位十分接近。(他忘了“登隆山以远望,轼诸葛之故乡”之后的“惜尔之隐,卜唯此宅”吧,想把三顾地也搬到定军山去吧)  5、至此,对《蜀记》“沔之阳”的解读就有了隆中、南阳、勉县三种说法了,应该说三种说法都不能以现有史料肯定“于沔之阳”为其中之一地。依我之见,三说中勉县说为五成,南阳说为三成,襄阳说仅两成矣。当然,这只是个人看法(全靠猜测,个人看法就成了五成、三成、两成。不知道他这比例得来的。考证刘弘至隆中,竟然通篇不引用有关刘弘的历史记载。)  6、“隆中”一名开始出现在一些野史之中:《三国志》卷三十五《诸葛亮传》引东晋王隐的《蜀记》曰:“晋永兴中,镇南将军刘弘至隆中,观亮故宅.....(在他的眼里《三国志•蜀书•诸葛亮传》裴松之注、《汉晋春秋》、《太平御览》、《水经注》、《晋书》、《资治通鉴》...都是野史,但好像他忘了卧龙岗到元代才和诸葛亮因“传”才联系的,之前没一个“野史”记载)  7、镇南将军刘弘至隆中,观亮故宅.....小生考证这件事竟然通篇忘了主角刘弘,对晋永兴中刘弘动向不加任何考证!!!  8、这些记载表明,刘弘这次奉“天子命我”的官祭,如不去诸葛亮葬身之处的沔阳武侯祠,而去他年轻时的尚无任何纪念场所的隐居、躬耕之地寻访旧宅,是不可思议的。(他又忘了“至隆中,观亮故宅”!!胡扯把观亮故宅说成去诸葛亮葬身之处,这是多大的BUG啊? 奉“天子命我”的官祭,竟然碣文通篇不提“官祭”之事)  小生的脑洞是多么的发达啊,仅仅依靠一句话就杜撰出几篇长文,可他忘了碣文后面的内容,忘了前后照应。想想也正常,他前面撒的谎,后面要不断的去圆谎,怎么能不出差错呢?  

三、是东晋著名史学家xi凿齿(襄阳人)。xi凿齿在其著作《汉晋春秋》中说:先主见诸葛亮于隆中。亮家于南阳之邓县,在襄阳城西二十里,号曰“隆中”。(这和诸葛亮自称“躬耕南阳”并无矛盾)他在其著作《襄阳耆旧记》中说:“庞德公,襄阳人,居沔水上……诸葛孔明每至其家,独拜公于床下,公初不令止。”  “先贤传云:‘乡里旧语,目诸葛孔明为卧龙,庞士元为凤雏,司马德操为水镜,皆德公之题也。’其子山民,亦有令名,娶诸葛孔明小姊,为魏黄门吏部郎,早卒”。  “黄承彦,高爽开列,为沔南名士,谓诸葛孔明曰:‘闻君择妇,身有丑女,黄头黑色,而才堪相配。’孔明许,即载送之。时人以为笑乐,乡里为之谚曰:‘莫作孔明择妇,正得阿承丑女’”。  对于xi凿齿如此详细、明白的记载,是躬耕卧龙岗说永远的噩梦。于是他们杜撰了:《晋书 习凿齿传》中有此文字记载:“齿好著述,而文辞散乱,矛盾相冲。其书意可观者,皆父兄所代,文体混漫,羞涩难解者,齿之撰也。”故意抹黑xi凿齿,妄图颠覆躬耕隆中说。但是《晋书 习凿齿传》并没有这样的记载,相反全是对习凿齿的称赞:  凿齿少有志气,博学洽闻,以文笔著称。  寻而襄邓反正,朝廷欲征凿齿,使典国史,会卒,不果。  彦威迹沦寇壤,逡巡于伪国  另外《晋书 习凿齿传》中也记载了(桓)温弟秘亦有才气,素与(习)凿齿相亲善。凿齿即罢郡归,与秘书曰:‘吾以去(年)五月三日来达襄阳,触目悲感,略无欢情,痛恻之事,故非书言之所能具也。每定省家舅,从北门入,西望隆中,想卧龙之吟;东眺北沙,思凤雏之声;北临樊墟,存邓老之高;南眷城邑,怀羊公之风;纵目檀溪,念崔、徐之友;肆睇鱼梁,追二德之远,未尝不徘徊移日,惆怅极多,抚乘踌躇,慨尔而泣’”。  从另一个侧面证明习凿齿关于亮家的描述非虚。 

 四、北魏郦道元《水经注》说:“沔水又东迳乐山北,昔诸葛亮好为《梁甫吟》,每所登游,故俗以乐山为名。沔水又东迳隆中,历孔明旧宅北。亮语刘禅云:‘先帝三顾臣于草庐之中,咨臣以当世之事’,即此宅也。车骑沛国刘季和之镇襄阳也,与犍为人李安共观此宅,命安作《宅铭》云:‘天子命我,于沔之阳,听鼓鼙而永思,庶先哲之遗光。’后六十余年,永平之五年,xi凿齿又为其宅铭焉”。  …… (这里说的很清楚了,刘弘观亮宅就是现在的襄阳隆中,南阳哪些无耻之徒偏偏从表面理解古文“于沔之阳”,是郦道元知道多还是他们知道古文多?) 

以上几个距诸葛亮年代最近的史书无一不把躬耕地指向隆中,并且互相印证,无任何矛盾之处!

之后还有很多,包括《资治通鉴》等在内的历史典籍都承认“亮家在隆中”“躬耕在隆中”,一直到现代,并没有任何文献,任何人对上述文献表示反对。就在一二十年前,南阳说的几个代表人物杜撰史料,猜测臆测,只对襄阳说的证据挑刺,不拿自己的证据,说以上史料有误。妄图混淆视听,颠倒是非,弄假成真,但史实是改变不了的,这样的人只会令人不齿,遗臭万年!

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举行诸葛亮躬耕地问题专家论证会的结论意见

一、历代史籍文献记载诸葛亮躬耕隐居之地在襄阳隆中是始终一致的;

二、东汉末年,南阳宛(今南阳市区)一带战乱频仍,中原士人避乱荆州(襄阳)。刘备三顾茅庐时,宛属曹操的地盘。荆州是刘表治所。诸葛亮的叔父同刘表是故交。因此,他和他的叔父只能住在荆州(襄阳),而绝不可能住在宛县(今南阳市区);

三、诸葛亮在襄阳结交了众多的名士师友,他的亲戚全都住在襄阳。诸葛亮的亲友中,没有一人住在南阳宛县;

四、元代以前,今南阳市区没有任何有关诸葛亮隐居的文献记载和文物古迹。元代以后,今南阳卧龙冈才出现了武侯祠纪念性建筑;

五、诸葛亮躬耕地问题,在古今中外史学界,是一个没有任何疑义的问题。所有有关三国史的论著,均认定诸葛亮躬耕隐居之地在襄阳城西20里之隆中。在国务院1986年12月8日公布第二批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名单的文件中,亦明确指出襄阳为“隆中诸葛亮故居”,而南阳则为“武侯祠”,这对两处名胜地的内涵作了科学的表述。

鉴于以上理由,论证会一致认定诸葛亮躬耕地在襄阳隆中,而决不可能在今南阳市区卧龙冈。

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章)

1992年7月5日

以上是隆中躬耕地的确切证据,我们在从另一方面来看卧龙岗:

古代地理类的著作《水经注》《读史方舆纪要》,对山川、河流等记叙详细,对发生在当地的历史事件也有记叙。两部书记对隆中发生事件记载诸葛亮住此地,出山之前就在这。相反,对宛城附近的卧龙岗,只字不提,前者可能当时还无其名,后者没有诸葛亮在宛城附近事件!,所以无所记载了!

《清一统志南阳府》一《山川》:“卧龙岗,在南阳县西南七里。起自嵩山之南,绵亘数百里,至此截然而止。回旋盘绕,相传诸葛草庐在焉。”(看清楚,是相传)

请南阳拿卧龙岗半点史书记载来!不服来辩,请勿绕道



开心就好123153549

诸葛亮《出师表》说得非常清楚:“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

“南阳诸葛庐”矗立河南南阳卧龙岗上千年,已成为城市文化符号、中华文明印记。你“襄阳说”何德何能,非要着魔似的给诸葛亮换茅庐,给中华文明搬家?国人认可吗?历史答应吗?

就如襄阳说无法证明诸葛亮说过“隆中”是躬耕地,无法否定诸葛亮说过“躬耕于南阳”一样,躬耕“南阳”从来不是、永远也不会是襄阳隆中。襄阳说一厢情愿拼接史料、歪曲事实的鸵鸟心态,只能与历史和现实愈加脱节。


(河南南阳卧龙岗武候祠:初建于明代的“千古人龙”牌坊)

坊间传说某市运作“砖”家会支持诸葛亮躬耕“隆中”、变造古隆中诸葛亮故居“题词”丑行败露,主事者涉贪收监,官场地震“砖”家反水。某市争躬耕地无望,全城魔症集体错乱——感觉丞相在那边盯着,谁蹦得欢就带谁走。


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诸葛庐做为诸葛亮“躬耕南阳”的象征,根植南阳卧龙岗上千年,这是历史的选择,人民的选择。


(光明日报2013年5月27日国学版刋文《汉之南都,时势英雄》,肯定东汉南阳城(宛)具备造就一代伟人诸葛亮的政治土壤)

谢谢大家。


中華釣魚島

现代南阳人在认识上有三个误区

第一,不知道汉代有个南阳郡,常把南阳郡理解为现代的南阳市,把所有南阳郡发生的事情都理解为现代南阳市的事情。

第二,不知道荆州的真正含义,常常也把丢失荆州理解为现代的荆州市,把汉代荆州发生的一切事情都理解为现代荆州的事情。

第三,襄阳不在南郡的管辖范围之内,襄阳是荆州七郡的首府,后来的襄阳郡是曹操南下后才成立的。

第四,隆中属于南阳郡邓县管辖,邓县在汉江以北十里地段,隆中在汉江以南不到十里地区,古今中外历史上都有一县管辖江河湖海两岸的事例,当然邓县隆中也不例外。

第五,诸葛亮说南阳,习凿池也说南阳,两个人说法完全一致。由此可见,南阳就指的是郡,而非宛城,况且宛城改南阳城的来历是隋朝的事情了。

第六,襄阳是邓国发源地,也是邓姓氏发源地,到汉代才把邓国国都改为邓县县城的。


铁路之旅

襄樊为抢诸葛亮躬耕地篡改了哪些东西? ①把岳飞过南阳,夜宿卧龙岗书写的《出师表》拓片搞走,把题跋里“过南阳,夜宿卧龙岗"字抺掉…挂到襄樊"隆中"。 ②诸葛亮死200多年后,根据襄阳习凿齿一句:好像(号曰)城西二十里有亮宅。把叫了几千年阿头山改为隆中山,1893年又改为古隆中。(孔明一辈子没提过,到死也不知道隆中在哪) ③2002年3月下文再把泥嘴镇改为卧龙镇。 ④2010年11月26日又把襄樊改襄阳,⑤2003年五次去北京人教出版社“公关活动"将《草庐对》篡改《隆中对》,把南阳注解为襄樊一带(详见《襄樊晚报》2003年7月18日报道市长亲自去)。 后觉得不爽,听说下一步要直接改称湖北省诸葛亮市。 ⑥1990年襄阳象跑项目一样,商请中风一年多的地理"砖家"谭其骧写下"隆中归南阳郡…"题词,襄阳立即刻在石头上,如今竖在"隆中"门口。谭砖家不久中风复发,说了假话被诸葛亮召去阴间赎罪。 ⑦襄樊丁宝斋编《隆中志》时,收录的古诗涉及南阳诸葛躬耕地的字词,竟敢全部篡改为隆中,无耻之极。(这人属于不负责任的垃圾学者) 就连金庸笔下虚构的郭靖,黄蓉也编入当地名人录。在襄樊雕像了。 针对襄樊不停造假历史,作家二月河在《南阳把诸葛亮让给谁》文中说:一、历史不是泥巴捏的;二、历史不属于有钱人。


历史打假

《出师表》错了——"躬耕于南阳"应该为"躬耕于襄阳"!!!

1、第一步:证明诸葛亮说的"南阳"是南阳郡,非南阳城(宛,河南南阳)。

————这个"结论"被诸葛亮在《后出师表》中说的"困于南阳"击得粉碎。

2、第二步:证明227年诸葛亮做《出师表》时,隆中属于南阳郡。

——这个"结论"被曹操设立的襄阳郡、关羽的襄阳太守击得粉碎,因为227年诸葛亮做《出师表》时,不可能把【襄阳郡之隆中】写成"南阳"!

3、第三步:证明隆中有"草庐",因为这是诸葛亮说的。

——这个"结论"被习凿齿说的"襄阳有孔明故宅"击得粉碎!

4、证明习凿齿没有造假,因为"襄阳说"源于习凿齿。

——这个"结论"被他说的"亮家于南阳邓县……号曰隆中"和"襄阳有孔明故宅"打得粉碎。

5——


断鹰攀崖

襄樊有点像泼皮,无赖!诸葛亮本人亲口说:''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你们说:隆中虽在襄阳城外十几里,那也不归襄阳管,仍是归隔着大汉江以北二百多里外的南阳管。'后来发现作家习凿齿搭前言后语,南阳管辖过隆中的理论'被推翻,又去北京找地理专家想讨个假证明:本来隆中在汉江北,因改道 变到南边!后被良心专家拒绝。沒办用土特产做诱饵,商请了中风一年多的地理砖家谭其后骧写个"隆中归南阳郡邓县管…",刻在石碑上,竖在景区门口。又五上北京攻关人教出版社改教科书(罗市长亲自去),终于把"南阳注解为襄樊一带"。又加紧克隆造假。改山名,改乡名,改市名,改街名,改校名,改街名,改《出师表》,编《隆中志》改原始遗录和改古诗词,…丑态百出,极尽疯狂!


臣本布衣躬耕於南阳

诸葛自述躬耕南阳,卧龙岗诸葛草庐名扬千古;三百年前《草庐对》篇名被无名氏篡写成《隆中对》讹传至今,襄阳人据此让‘’古‘’隆中落地阿头山。为抢躬耕地之名,襄阳人生生不息打起了泥巴战,目的简单粗暴直接:即使襄阳说弄假不成真,也让南阳襄阳真伪莫辩;于是有了清道光进士、湖北宜昌人顾嘉蘅在南阳知府任上那副名扬天下的和稀泥对联“心在朝廷,原无论先主后主;名高天下,何必辨襄阳南阳”;然而几百年抢下来,襄阳说收效甚微甚或贻笑大方;襄阳人呼天抢地、诅咒发誓,南阳人稳坐军帐、老神在在;概因‘’躬耕于南阳‘’乃丞相自书,古今中外奉若圭臬也。这也应了一句古话:夫惟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

各位跟贴辩论勿暴粗口,否则你先输一半!


望峰鸢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