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萬億的投資收益 揭開社保基金投資運作的神祕“面紗”

1萬億的投資收益 揭開社保基金投資運作的神秘“面紗”

在資本市場上,社保基金一向頗為神秘。

全國社會保障基金理事會原副理事長王忠民昨天的主題演講,揭開了其神秘“面紗”。在這場乾貨滿滿的演講中,不僅有相當耀眼的投資收益,更包含了那些與公募基金鮮為人知的“前塵往事”……

1萬億的投資收益!

王忠民是在上海證券報社主辦的2018中國基金業峰會上發表主題演講。

先來看一份亮眼的成績單!

在過去18年間,社保基金年化收益率達到8.4%左右,管理資產規模從最初的幾百億增長到如今的2.5萬億元,回報總額度接近1萬億元。

1萬億元的投資收益意味著什麼!意味著社保基金18年來總規模的4成來自投資收益,其中,還有2500億元是複利的結果。此外,由於收益免稅,可以全部滾存,讓其在投資中發揮更大作用。

再來看兩個相當成功的投資操作。

在中國金融機構股改大潮初起之際,社保基金是最早一批對國有金融機構進行投資的,特別是在銀行金融機構股改時,社保投資了大量的直接股權,後來迅速證券化,獲得了4到5倍的回報。

此外,按照螞蟻金服在首輪融資前的一份融資推介材料,螞蟻金服的估值約為350億至400億美元。據瞭解,全國社保基金入股螞蟻金服實際出資70多億元,按照當時的估值計算,螞蟻金服給予了全國社保基金一定程度的折扣。如今,螞蟻金服的估值已經到了1500億元。

母基金的投資運作之道

王忠民認為,社保基金在中國資本市場的發展中,與市場參與各方共同成長髮展。在這個過程當中,社保基金不僅走出了自己的路,還獲得很好的回報。

其中的制勝之道是什麼?王忠民認為,母基金的運作形式起了極其重要的作用。

在他看來,社保基金實際上是一隻母基金,正是利用了母基金的形式,不僅解決了激勵不足的問題,還實現了參與各方在同一個生態體系中共生共利共長的發展。

在王忠民看來,一筆龐大的社會資產,社會財富,如果要成長或發展,即使用自己直接投資的方式抓住了金融市場化、資本化、證券化的機會,也有可能會犯錯誤,而且當規模過大時,一次錯誤就可能會被顛覆。

而如果用母基金的方式,選擇投資更多的基金,就可以進行分散,更能夠體現出專業性。還可以培育出更專業的機構,與其一起成長。他強調,任何一種社會聚集資金,應該更多地使用母基金的投資方式,才能和市場參與各方在制度、成長、分享、利益中共同成長,才能做大做強。

在王忠民看來,滾雪球的複利邏輯、減稅邏輯會爆發出個人財富效果,這個財富積累效應會讓人們對自己未來的養老、未來的社會保障更有信心。

另一方面,市場當中真正管資產、有能力、有競爭力的機構就會獲得更多資金進行管理,利用複利結果的財富效應,投資管理人會對投資者更加關心、更加關注。這意味著,管理人和資產以及擁有人之間將產生永續的管理和增值服務。

從“小白”走向“大佬”

今年是公募基金20週年,而社保基金也18歲了。在王忠民眼中,公募基金從小到大,從弱到強,從“小白”走向“大佬”,這個過程也是和社保基金共同成長的過程。

王忠民回憶道,最初在選擇管理人時,公募基金數量極少。由於沒有管過任何一個成熟產品,這意味著,從公募基金管理人、託管人到其他方面的服務,以及具體的產品,均需要社保團隊和管理人團隊共同設計。

在此後的七、八年時間,大量產品出現以後,才有了成熟的產品,社保基金才能針對成熟的業務線來進行委託。

對公募基金的投資,在王忠民看來,只有通過選擇委託公募基金管理人,才能在資產管理人這個層面體現出分散度和專業性。

他表示,社保基金在公募市場中能獲得較高的年化回報,與社保基金幾次在高點大比例賣出,在低點大比例投入有關係。社保基金選擇了市場中優秀的基金團隊,不僅可以通過個股選擇獲得阿爾法收益,還能夠實現波段操作。

事實上,社保基金是最早對二級市場投資進行長期考核的機構,以三年為一個週期,來考察平均回報,而且是三年之後滾動三年進行考察。在他看來,只有長期考核,才可以讓具體的基金管理人,按照長期的市場目標進行配置資產,去精選個股、把握波段。

王忠民透露,在考核的過程中,會根據業績評比、團隊制度,動態對一些管理人進行淘汰。他坦言,曾擔心那些被淘汰的管理人,可能從市場中出局。但有趣的是,最早被淘汰的幾家管理人成為了市場當中的後起之秀。

為什麼會這樣?

王忠民認為,被淘汰的基金管理人找到了被淘汰的原因,進行了糾錯,建立了良好的機制和團隊從而變得更加優秀。

他說,淘汰別人,不一定是對別人最大的毀滅,而有可能是對他最大的幫助。被淘汰掉的管理人,如果在兩年之後發生了根本性改變,可以重新入選社保基金的管理人。這樣的機制,讓很多公募基金,訓練出了良好的糾錯邏輯,在日新月異的市場變化中,找到了成長的獨門秘籍。

國家隊調倉換股,誰是“新寵”,哪些被甩了?

注重長期回報,穩定市場的又一“航母”即將誕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