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面积债券违约,原因是什么?

统计显示,2018年以来,已出现至少19起债券违约事件,涉及规模近180亿元,同期还有至少12只信托产品出现兑付风险。那么问题来了,为什么会出现这么多违约事件,下一步如何演变,和普通的你我到底有什么关系呢?

一、为什么会出现大面积违约事件?

Wind统计显示,自2018年以来,尚不足5个月的时间内,已经发生至少19起债券违约事件,涉及发行主体11家,合计债券余额为176.04亿元。除此前春和集团、大连机床、丹东港、亿阳集团等“熟悉的面孔”外,新增违约主体5家,分别为上海华信、富贵鸟、凯迪生态、神雾环保、中安消。

针对债券、信托出现的违约情况,机构普遍认为,是强监管、降杠杆、去风险等措施下带来的“阵痛”和后遗症。

兴业证券就指出,本轮债务风险的本质是2016-2017年“繁荣”的后遗症。本轮债务问题的本质在于始于2015年下半年的信用扩张,这与2011年是相似的。2016-2017年房地产投资、基建投资复苏的同时也伴随着其杠杆率的进一步上升。而考虑2-3年的债务久期,今年则开始面临债务到期的压力。

兴业证券进一步分析指出,我们看到新增社融的规模在经历2014-2015年收缩之后,在2016-2017年明显反弹,同时伴随着货币乘数的快速提升。而这意味着对于这一轮加杠杆的主体(地方政府、房地产)而言,其金融风险是进一步累积的。在经济复苏期,金融风险并不会明显体现出来,然而当托底政策本身的效果逐步消退之后,风险则会逐步暴露出来。

大面积债券违约,原因是什么?

天风证券拿当前情况和2014年对比。2014年的全面宽松,本质上是在给2009年的四万亿“还债”。 2014年面对的情况相当严峻,主要是经济结构出了问题。相比之下,2018 年的民企违约,本质上是在给2014-2016年的金融自由化“还债”。所以,当前经济结构并没有出问题,实体经济面临的压力也小于2014年。

广发证券也认为,当前宏观基本面和企业微观基本面均好于2014—2015年。2014年以来信用违约的宏观背景在于产能过剩和通缩,对应到企业层面,钢铁、煤炭等中上游国有企业部门经营持续恶化。经过供给侧改革调整,中上游国有企业部门盈利大幅改善,库存去化明显,经济走出2012—2015年的持续通缩。

二、哪些领域风险大?

兴业证券认为,今年债务的“坎儿”并不好过。 2018年面临6 .2万亿元的信托到期,其中可能直接对接的非标融资约2万亿元,这部分非标融资难以续作,这是今年债务层面最大的压力。信用债层面上,2018年到期额为4 .7万亿元,相比2017年是下降的,但会受到标融资渠道收紧的拖累。

大面积债券违约,原因是什么?

分债务主体来看,城投、房地产、国有企业三领域风险较大。 过去两年金融扩张的过程中,最为受益的两个部门仍然是房地产和地方政府融资平台,理论上在金融条件收紧的过程中,这两个部门也是受冲击最为严重的两个部门。从债券市场来看,2016-2017年的融资主体主要集中在房地产、城投,可以看到相比在2009年净融资额占比约40%的采矿 +制造业,其净融资在2017年已经转为负值,房地产、城投则持续实现债券净融资为正。

大面积债券违约,原因是什么?

值得注意的是,在企业内部则出现了结构性分化,相比民企的杠杆率明显下降,国企的杠杆仍尚在高位。从这个角度来说,国企的资产负债表修复或也是需要注意的风险点。

2018年是信用风险暴露大年,也是债务清算逐渐触及核心的一年。潮水总会退去,裸泳者也将无处遁形,只是民营企业往往处于浅滩,所以更容易搁浅。但相比2012-2013年的信用债风险,只要不是经济的结构性问题,信用风险仍然是个体风险,天风证券认为短期民营企业整体出现发债难与市场过度恐慌有关。

三、下一步如何演变?

广发证券提醒大家客观来看近期信用违约,虽然违约数量和规模大幅提高,然而违约率相对平稳。

根据Wind数据,2017年11月—2018年4月,共发生违约事件28起、涉及金额 242.08亿元,平均每月5起、违约40.25亿元。2017年11月至2018年4月信用违约率分别在 1 .09 %(数量)和0.95%(金额)。回顾2016—2017年两轮违约小高峰,2016年上半年违约42起、涉及金额216.82亿元,平均每月6起违约、违约37.85亿元,违约率分别为1 .75%(数量)、1.03%(金额)。

可见,本轮信用违约金额大幅攀升主要原因在于债券到期量大增,而非债项资质大幅度恶化。

大面积债券违约,原因是什么?

广发证券认为,未来信用违约发展主要取决于政策走向。广发认为政策旨在推动信用市场刚兑逐步有序打破,从而打破隐性债务刚兑。在不发生极端情况下,风险适度出清,信用利差打阔,利率定价机制完善,是政策层面期待的宏观去杠杆效果。

首先,从政策脉络来看,以当前阶段已经完成去杠杆第一阶段,当前政策重点落在两个刚兑打破,目的就是修缮投融资体系。中国选择的是主动去杠杆路径,主动去杠杆路径大致包含三个阶段,第一阶段重在资产价格挤水分和稳定资产负债;第二和第三阶段重在修补金融监管、纠偏融资体系扭曲,最终提升实体投资回报率。目前已经完成第一阶段,去杠杆处在第二和第三阶段,隐性债务刚兑打破是当前政策重点。

大面积债券违约,原因是什么?

其次,从杠杆风险来看,经过前期去杠杆政策调控,金融和实体隐含的系统性风险较之前大幅下降。《资管新规(正式稿)》落地,多层嵌套和杠杆问题已较大程度出清,资产价格波动风险大幅降低。此外,2015年年底以来的供给侧改革行政限产能,国有企业部门盈利改善,商业银行不良率降低,两者资产负债表均有修复,实体风险因而大幅下降。

天风证券分析,当前密集暴露的信用风险仍是“从点到点”的个体风险,很难“由点及面”演变为系统性风险。现阶段是对2014-2016年金融自由化和宽松政策刺激后的债务清算,经济结构并没有出现明显问题,实体经济面临的压力也小于2014年,因此目前来看 2018年下半年的经济政策很难出现类似2014年的衰退式宽松。

综合以上讨论,天风证券认为下半年经济基本面可能不会成为影响股债走势的主导因素,需求断崖带来衰退式宽松的期待可能落空。2014年下半年后由利率快速下行推动的衰退型牛市不会在2018年下半年出现。

四、如何影响你我?

1、国债等债券收益率下降,影响收入

2、信托违约,投资资金打水漂

3、企业评级下调,股价下跌

4、风险情绪波及股市,影响股市走向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