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国藩30岁前还是个庸才,那么他是如何建功立业的?

年轻时的曾国藩,出身和资质都不高,甚至可以称其为庸人。

作为春秋末年儒家重要代表人物曾子的后人,祖父曾玉屏渴望子孙们通过读书走向官场,为国家做贡献。曾国藩是长孙,身上背负着上几代人的希望。

然而现实往往是残酷的,曾国藩从 14 岁起参加考试,没有一次取得满意的成绩。直到 21 岁,他才第一次中秀才,还是全县倒是第二名。相比之下,比他小 1 岁的左宗棠在 14 岁便已中得秀才,并且是全县第一名。

1838 年,曾国藩参加会试,终于成功登第,殿试位列三甲,但名次依然不理想,勉强取得入京的机会。初到京城为官,曾国藩的生活被酒食宴饮、穷侃雄谈和下棋听戏占据,似乎这就是理想中的生活。

此时的曾国藩 27 岁,出人头地和光宗耀祖是其所想所做,并无其他抱负。

曾国藩30岁前还是个庸才,那么他是如何建功立业的?

身为好友的晚清文学家刘蓉曾说,年少时的曾国藩锐意功名,读书只为做官,做官只为求名利。

只图名利,带来的是便是满身戾气。

30岁之前的曾国藩心性浮躁、为人傲慢,与多数人并无二样。当年离家赴京之前,祖父就曾说,“尔的官是做不尽的,尔若不傲,便好全了。”但祖父的话并未扫除曾国藩身上的锋芒,在京城的最初几年,“凡事见得自己是,而他人不是”是他身上最明显的缺点。

好友陈源兖向曾国藩直言,你“处事患太精明,患太刻薄,须步步留心”;你太过“自是”,听不进不同意见。

经过这些良友的点拨,曾国藩开始检讨自己,不觉自惭形秽,毅然立志。

如果一个人资质聪慧,最后成就一番事业,我们会惊叹他的天赋。但如果一个人资质平庸,最后也能成就一番事业,我们就该学习他是如何做到的。

曾国藩30岁前还是个庸才,那么他是如何建功立业的?

显然,曾国藩为世人树立了一个典范。

1842 年一个深秋的夜晚,31 岁的曾国藩极其平静地摔掉自己的烟具,焚烧了平日里常用的烟叶,决心戒烟。随后,他踱步回到书房,给自己立了 12 条规矩:

一、主敬:整齐严肃,清明在躬,如日之升;

二、静坐:每日不拘何时,静坐四刻,正位凝命,如鼎之镇;

三、早起:黎明即起,醒后不沾恋;

四、读书不二:一书未完,不看他书;

五、读史:念二十三史,每日圈点十页,虽有事不间断;

六、谨言:刻刻留心,第一工夫;

七、养气:气藏丹田,无不可对人言之事;

八、保身:节劳,节欲,节饮食;

九、日知其所无:每日读书,记录心得语;

十、月无忘其所能:每月作诗文数首,以验积理的多寡,养气之盛否;

十一、作字:饭后写字半时。凡笔墨应酬,当作自己课程。凡事不待明日,取积愈难清。

十二、夜不出门:旷功疲神,切戒切戒。

这便是流传至今的“日课十二条”,也是曾国藩每天必做的 12 项功课。

曾国藩30岁前还是个庸才,那么他是如何建功立业的?

经过曾国藩在家修养,他反复研究自己,反思自己过往的种种,悟出了自己存在的问题。

于是之后的他大有转变,变得谦虚,随和。至少表面上看起来是随波逐流的,可事实上,他的内心还是很坚守、坚守道德、坚守清廉为民,因此他才做出了许多大事,为民利民。

曾国藩善于学习,同时心胸宽广,善于提拔人,扶持身边人,这也是成全别人,更是成全自己。

面对当今物欲横流的社会,真正做到自律、自洁、自省,每天坚持学习也不是件容易的事,贵在坚持!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