肝硬化、肝癌如何在B超中發現?

今天我們來講解大家最熟悉的B超檢查相關內容。下面我們按照B超檢查的優點、正常B超聲像與病理聲像圖及四種無需擔心的病理聲像來進行具體說明。

由於B超具有無創傷、無痛苦、安全性高可以反覆檢查的優點,很受患者的歡迎。尤其對於肝臟疾病,可以協助明確肝臟、脾臟的形態、肝內重要血管情況及肝內有無佔位性病變,可以起到輔助診斷的作用。在做B超檢查時,醫生也會對肝臟進行測量,根據所得數據來判斷病情,因此,掌握和了解常見的超聲聲像對於B超診斷結果的解讀,自己也能明白一二。

首先,我們來看看正常肝臟B超聲像

我們的肝臟大部分是位於右季肋區,肝臟大部分被肋骨掩蓋,有小部分露於劍突下,平靜呼吸時肝的上下移動範圍是2-3cm。

正常肝臟呈棕紅色,質地柔軟而脆弱肝臟呈楔形右端圓鈍而厚,肝臟可分上下兩面,前後左右4緣。

在正常的B超聲像中顯示:肝臟為類三角形,膈面圓鈍而下緣成銳角,左葉小於45度,右葉小於75度。正常肝臟的輪廓清晰,光滑而平整。

右肝最大斜徑小於14CM。肝右葉前後徑8-10釐米左右。

左半肝厚度不超過5-6釐米,長度不超過5-9釐米。

肝尾葉長度和厚度不超過4-5釐米。

正常時肝內紋理清晰而均齊,門靜脈(PV)內徑小於1.4CM,總膽管(CBD)內徑小0.6CM。

肝內回聲特點是,正常肝實質呈中等或弱回聲光點,其強度和頻率皆均勻。一般肝實質回聲比腎實質稍強而較胰腺稍弱或相似。

肝硬化、肝癌如何在B超中發現?

其次,我們再看看肝臟的病理聲像

這裡我們主要來說肝囊腫、脂肪肝、肝血管瘤、肝硬化及肝癌這五種常見的病理聲像。

脂肪肝是比較常見的,在B超中一般表現為腫大,肝實質回聲增強,聲衰減明顯,肝內血管減少,膽囊壁顯示不清。

肝血管瘤中約有70%是單發的,以肝右葉最多見,一般位於肝周邊部位。該腫瘤具有包膜,所以與周圍正常肝組織分界清楚。聲像圖表現為圓形的強回聲團,輪廓完整,與肝實質的界線極為分明。約有1/10為弱回聲,但包膜仍然是清楚的。

下面來看看肝癌,肝癌在聲像圖上可以分為三種類型,分別是巨塊型、結節型和瀰漫型。

巨塊型的肝癌表現為肝內巨大的佔位性病變,多數為圓形、橢圓形或分葉狀,邊界不規則,邊緣有弱回聲的帶,又稱弱回聲暈,邊界模糊不清。腫塊呈較強回聲或弱回聲,粗而不均或其間雜有回聲區,中心可壞死液化區。有時可見塊中之塊。腫大、形態不正常。

結節型的肝癌在肝內可見多個圓形或橢圓形佔位病變,其直徑多在2~3CM,輪廓較整齊,多有1至數毫米寬的弱回聲暈,與肝實質分界清楚。

而瀰漫型肝癌是比較少見的,通常有肝變形,肝周邊有結節狀,並可見成團的強回聲瀰漫且不均勻地分佈在肝內,而且難以分辨出腫塊的邊界。

肝硬化、肝癌如何在B超中發現?

下面我們再來看看肝硬化的B超聲像。如果出現肝硬化,B超一般會提示肝臟變小,邊緣凹凸不平。肝內結構紋理紊亂,肝內管狀結構明顯減少,肝內回聲增強變粗,門靜脈擴張。

以上就是五種常見的病理聲像介紹,最後我們再來看一下四種無需擔心的聲像提醒。

第二是肝臟大小出現變化,很多病友看到肝臟大小相對之前的檢查有變化,就十分擔心,害怕有肝硬化。其實在不同的時間、不同的檢查操作者以及B超超聲探頭的方向不同,都會影響肝臟大小的測量結果,相差1-2cm是很常見的,所以大家無需過分看重。而且肝臟大小也不一定提示病情的輕重,腫大的肝臟慢慢縮小有時是提示炎症好轉。

第三是合併膽囊炎,膽囊增大、膽囊壁增厚這些現象,B超報告都會顯示“膽囊炎”。肝炎病人這種B超診斷的膽囊炎通常沒有症狀,也不會出現梗阻性黃疸,白細胞不高,屬於“病毒性非特異性膽囊炎”,所以不用過於擔心,後期隨著肝臟疾病的好轉也可以自行恢復。

肝硬化、肝癌如何在B超中發現?

​第四是有瀰漫性肝病提示,病毒性肝炎、脂肪肝、肝纖維化都是肝臟“瀰漫性病變”,因為這些病變在整個肝臟的分佈比較一致,在報告中“瀰漫性肝病”並不提示病情的輕重。因此,病友們不要被“瀰漫性肝病”這幾個字嚇著,肝病是否嚴重還需要結合肝功能、血常規、臨床症狀等多項指標進行綜合評估後判定 。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