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南京都稱徽京?

我是水文王

從地圖上我們很清晰地看到南京雖然是江蘇省的省會,但是它卻只在東面和江蘇省的揚州、鎮江、常州相鄰。而北面、西面、南面卻被安徽的滁州、馬鞍山、宣城三市所包圍。

從地圖上看如果我們把南京劃到安徽省內,是很和諧並且沒有一點違和感的,因此有些安徽人甚至江蘇人都把南京暱稱為徽京。這又是怎麼回事呢?我們還得從南京的歷史說起。

最早在三國時期,東吳孫權稱帝后在南京建都。後來的東晉、南朝的宋齊梁陳也把都城定於此處。到了明朝,朱元璋又一次把南京作為京師,以此為中心成立的南直隸管轄江蘇(包括上海)、安徽等大片土地。

清朝取代明朝以後建都北京,把明朝設立的南直隸地區改為江南省。南京作為前朝都城地位雖然有些下降,但是作為江南省的治所所在,仍然是一大片區域的中心。

清朝實行的是督撫制,地方除了巡撫還有設有權力更大的八大總督。巡撫主管民政,總督主管軍事。巡撫管一省,而總督可管數省。兩江總督就是僅次於直隸總督的存在,管轄江西省和江南省,總督署所在地是南京。像林則徐、曾國藩、左宗棠、李鴻章這些大名鼎鼎的清朝重臣都曾任過兩江總督。

江南省的經濟、文化非常強勢,是清朝財政稅收的主要來源之一,也是最主要的人才基地。為了防止江南省坐大,清朝政府把江南省一分為二變成安徽省和江蘇省。安徽省取安慶府和徽州府首字命名,江蘇省取江寧府(南京)和蘇州府首字命名。

但有個奇怪的現象,江蘇和安徽分家了,江蘇巡撫府設在蘇州,而安徽巡撫府還是放在南京。也就是說雖然南京不隸屬於安徽,卻有著安徽的最高官方機構-總督府和巡撫府。這種情況一直持續到乾隆時期,安徽巡撫府遷到安慶,江蘇的巡撫府才遷回南京,但是兩江總督府還是在南京。

由於南京長期作為安徽的政治、文化中心,安徽尤其是晥東地區受南京的影響是非常大的,古代政治、軍事、文化方面的影響要遠超經濟的作用。因此有安徽人戲稱南京是安徽不可分割的一部分,雖然有點兒幽默,但是足以說明南京對安徽的影響力。後來民國時期首都又在南京,進一步的加深了南京對周圍的輻射和影響力。

雖然南京對安徽的影響很大,但是解放後尤其是改革開放以後,在上海的帶動下蘇、錫、常等地區經濟的快速發展,使得位置太偏西的南京在江蘇省內的影響力反而下降了。蘇、錫、常對南京作為老大心裡是不服的,尤其是蘇州,各方面都發展的不錯,經濟指標上已經超越南京。2018年的GDP數據顯示,蘇州已經是南京的1.5倍,超過了1.3萬億。

而蘇北地區佔據交通優勢的徐州,離南京太遠,而且在文化、語言、生活習俗等方面和距離更近的山東、河南更為接近,對南京的認同感並不是太強。

南京和安徽東部和南部地區距離上比較近,而且語言、文化等方面也有相似之處,加上強勁的經濟影響,對安徽部分城市的向心力還是比較大的。

總之,基於歷史、文化以及後來經濟發展等諸多因素的影響,出現南京在江蘇省內不招兄弟們待見,但是卻被安徽的部分地區當作大哥圍著轉的現象。徽京的說法雖然只是戲稱,但是卻折射出南京對安徽地區的影響力。


地圖帝

江蘇有很多人稱南京為 “徽京”。這與南京在省內尷尬的地位有關。

蘇南與上海走得最近,經濟總量又比南京高很多,自然看不起南京,這個名義上的老大;而蘇北經濟一直弱,責怪南京給他們的支持不夠,沒有起到老大的帶動作用,也不買南京的帳。相反,安徽的幾個地市與卻南京過從甚密,如馬鞍山、滁州、蕪湖、銅陵、安慶甚至蚌埠,唯南京馬首是瞻,彷彿形成了一個城市間的朋友圈。而南京,也常常把他們當成自家兄弟,照顧有加。長此以往,江蘇人就嘲諷南京為“徽京”——安徽的京城。

儘管“徽京”的稱號略帶譏諷,但事實上,南京和安徽還真有不少淵源,南京這個“徽京”也稱的上名符其實。

在中國的眾多省份中,“安徽省”只能算是個年輕的省份。

說起“安徽省”就不能不提及“江南省”。“江南省”設於1645年(清順治二年),省府駐地江寧(即今南京)。其前身是明朝的“南直隸省”。所轄範圍大致相當於今天的江蘇省、上海市和安徽省。這應該是當時全國最富裕的省份之一。

富裕到什麼程度呢?清初時,每年僅江南一省上繳的賦稅額就佔了全國所收賦稅總額的近三分之一,經濟帶動文教,每期科考,江南一省的上榜人數則佔了全國的近一半,於是民間便有了“天下英才,半數盡出江南!”一說。而狀元,多出在蘇州府和徽州府。

1667年8月30日,安徽省正式建立,省名取自安慶府和徽州府的首字。後來簡稱“皖”,因安慶境內有皖山(天柱山)皖水。古皖山清水秀,“皖”就是明亮美好的意思。

建立確定省府當然是頭等大事。新立的安徽,省府城址有四個候選,各有利弊。1、太平府治(今當塗縣城),交通比較發達的距江寧太近,且城市規模不夠,發展前途不大;2、政治中心安慶府城,當時的位置、規模均不甚理想;3、廬州府治(今合肥市)雖居皖省腹地,但當時以水陸交通為交通主渠道,規模不夠,無險關可據,因此難以控馭全省;4、徽州府治(今歙縣徽城鎮),它是當時的經濟中心,但因偏於皖南山區,不能作為政治中心。其餘各府、州更不具備條件。

所以,清代康熙、雍正二朝,為便總督控馭蘇、皖兩省財賦和地方政務,安徽布政使司仍寄治江寧,安慶府只作巡撫、按察二司駐地。

布政使司就相當於現在的省政府,換言之,當時,安徽省政府所在地是在江寧(南京),安慶只是省府派駐機構所在地。

所以,那時安徽學子參加鄉試(明清時鄉試,考試地點在各省省府),都是去南京赴考。

省府設在南京,往返辦事,很不方便,還要在路上花費不少銀子。1760年(乾隆二十五年)的10月6日,乾隆正式批准將安徽布政使司遷治安慶府治。安慶正式成為安徽省的省會。也就是說,從1667年8月至1760年10月,南京擔任安徽省省會時間近一百年。

所以,南京被稱“徽京”是有歷史依據的,也說明城市的影響力大,輻射強,對南京發展肯定是好事。但是,合肥肯定不願別人動了自己的蛋糕,畢竟這幾年合肥的發展勢頭強勁,被網友們戲稱為“霸都”。“強者恆強,弱者愈弱”,從這點看,合肥只有紮紮實實發展起來,真正用實力去表現出“霸都”的霸氣,“徽京”自然就不成問題了。


商業小道消息

就發張圖,覺得挺和諧的,什麼都不想說,!


若蔚

南京。最自私的省會。一一道來

祿口機場是為安徽造的,京滬高鐵也是經過安徽的,當初為什麼不走蘇北呢,皖江經濟帶沒南京能帶動能了嗎?南京是安徽的省會其實是對江蘇的諷刺,對安徽是福。南京不帶自己省內蘇北一幫窮弟兄,跑去拉攏周邊的安徽城市

假如沒有徽京,蘇州是名符其實的江蘇第一城,不用把錢貢獻出來給徽京,還要被人罵蘇空!

假如沒有徽京,無錫城建江蘇第一,無錫坐擁蘇錫常中心,不會與常州、蘇州如此關係不和!

假如沒有徽京,常州以其雄厚的經濟實力,可以輻射蘇北,而不會被徽京汙衊為腸*膿(常農)不如蘇北

假如沒有徽京,鎮江做擁蘇西南,不會被鄰居背後襲擊,不會經濟再強,還要被壓著被劃分!

假如沒有徽京,揚州可以立刻建跨江鐵路大橋,不用擔心歷史文化被徽京盜用!

假如沒有徽京,泰州大橋就是直通常州,而不是朝向蘇西南!

假如沒有徽京,南通的過江通道早已建好,南通就不會從蘇南被人為劃到蘇中蘇北去!

假如沒有徽京,鹽城南下鐵路肯定建好,不要被徽京派汙衊為貧窮的農業區!

假如沒有徽京,淮安不會做不切實際的蘇北北中心城市夢,南下交通就會順暢很多!

假如沒有徽京,宿遷將會得到更多蘇南支持!

假如沒有徽京,徐州就是江蘇第二城

假如沒有徽京,連雲港就是真正的海港

徽京壞了南通的滬通鐵路;

徽京壞了無錫的新長鐵路;

徽京壞了鎮江的寧杭鐵路東線計劃;

徽京壞了揚州的鐵路過江計劃;

徽京壞了泰州新長過江計劃;

徽京壞了蘇州的通蘇嘉鐵路;

徽京壞了鹽城的連鹽鐵路

徽京壞了淮安的蘇北鐵路中心計劃

徽京壞了宿遷的宿淮鹽鐵路

徽京壞了徐州的鄭徐客運專線

徽京壞了連雲港的連淮鐵路

徽京搞了,寧滬三條鐵路,寧杭鐵路,寧合鐵路,寧京鐵路; 長江江蘇境內幾座橋?徽京獨佔鰲頭!

徽京在搞寧高城際、寧馬城際、寧和城際、寧滁城際、寧儀城際、寧句城際、寧天城際。


高陽酒徒001

在我們觀看一些演義清朝的影視劇當中,經常會聽到一個官稱“兩江總督”。這裡面說的兩江就是當時的江南省和江西省,而江南省便是安徽和江蘇的前身。

當時的江南省可以用“富可敵國”來形容,而這個省的“富有”不僅僅體現在經濟上。

除了每年上繳國家的賦稅,佔到總額的三成以上外,就連年年的科舉考試,榜上有名者江南省才子就佔據過半。再加上這裡農業發展較為先進,也成為了大清的糧倉。

有這樣一塊富饒的地區當然是好事,但是滿清朝廷卻在其中發現了隱患。

雖然大清在入關後,已經立足中原時間不短,但當時並沒有實現全面的一統。西南的三藩勢力有增無減,東南的南明蠢蠢欲動,各地“反清復明”的活動也是接連不斷。

這就使得朝廷不得不考慮江南省的安全問題。一旦江南被控制或者掌權的人有私心,危及到的那將是清朝的“半壁江山”。

所以順治爺為了穩固江上,將其一分為二分權而治。這樣既不會被一些對抗勢力利用,又能加強中央集權。

當時兩省的名稱暫時定為,江南左布政使司和江南右布政使司。到了康熙年間才命名江蘇和安徽。

不過清朝政府並沒有意識到,這一舉措雖然緩解了朝廷的憂慮,但卻導致兩省不同的發展局面。

江蘇臨海有地理優勢,再加上很多政治重鎮及人才集中地,也坐落在江蘇。

反觀安徽,在分省之前這一地區就是以農業為主,人口也不如前者密集,所以導致侷限性很大。以至於兩省逐漸分化,直到現在亦是如此。

話說,如果當時不是以縱向而是以橫向分省,不知道又會是何等景象?


onlyD

南京是中國的南京,不是江蘇的南京,所謂徽京是蘇南排外情緒的具體體現。首先南京在江蘇省內不窮,只是南京現在的管轄區域小,經濟總量才比蘇州少,人均水平與蘇州無錫差不多。其次南京是一個國際大都市,他海納百川,與蘇錫常的排外情緒有本質區別,因為他們都是地區城市,沒有南京的寬大胸懷。其實蘇南除南京外基本上都排外,特別排斥北方唔系的人。


俗不可耐151798807

南京現GDP也不比無錫常州差啊,就比蘇州低一點點,幹嘛老拿南京說事,南京的地理位置肯定是帝王之府,帶動周邊很正常啊,什麼蘇南不拿南京當回事,省委都在南京,是南京把更多的外企和資本讓給蘇州和無錫,非要像武漢一樣舉全省之力去發展一個城市嗎?南京是希望共同發展,說南京被江蘇省孤立的有沒有良心啊,南京作為民國首府就是大氣。


豔豔534249

我是池州市的,本來不瞭解南京,因為我們這來旅遊的南京人超級多,有一次聽到他們說話,我說很奇怪南京人說話怎麼和我們說的話一樣,我還以為他們也是安徽的,最後才知道南京話和我們皖南人說話一樣,雖然說經濟江蘇甩我們安徽幾十條街這是毋庸置疑的,都是就旅遊資源來說我們安徽更勝一籌,在我印象中江蘇好像很少有名山大川,所以我們皖南這邊原生態的風景,原始森林,也是很吸引他們的吧,也是他們口中的江蘇後花園吧,我們很歡迎江蘇人民!


ZT首席形象大屎

一是因為文化差異在省內不被認可,特別是經濟發達的蘇錫常地區,吳文化(方言上就能看出來,都說吳語),受上海輻射強,上海也是吳語地區,自古聯繫密切,其實南京在地理上也是蘇南地區,然而蘇錫常鎮並不認為南京屬於蘇南;蘇北以中原文化為主;而南京的文化具有南北交融的特點,就這點而言,東晉建都對南京文化的影響較大。二是作為省會人均GDP並不是省內第一,在經濟上,蘇州和無錫是兩個強大的存在。三是皖江地區本來就靠南京很近,比省內很多城市都近。四是清康熙年間,江南省被拆成安(安慶府)徽(徽州府)和江(江寧府)蘇(蘇州府)兩省,安徽和江蘇本為一省,再往上追溯也是頗有淵源的,皖江地區親南京並不奇怪。......原因真的有很多,我只是說了一小部分

去一趟南京大總統府,什麼徽京,什麼江蘇省會是蘇州,什麼蘇南蘇北,都會發現不是民間調侃,而是官方問題,總的來講都是民國政府遺留問題。


知歌

我覺的挺好的。河北人都把北京當省會,安徽人把南京當省會,正說明了這“京”字價值啊。

“三省省會”之說也證明了南京在近現代史上比肩北京的地位。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