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術能否實戰?回看傳統武術追殺日寇的那個年代!

中國傳統武術,是修習一門制止侵襲的高度自保技術,是中國勞動人民在長期的社會實踐中不斷積累和豐富起來的一項寶貴的文化遺產。

武術源於實戰

中國武術的來源多為戰場殺人技,根據時代的演變逐漸轉化為防身技,發展到現代又逐漸演變為有規則的競技和表演技。

武術能否實戰?回看傳統武術追殺日寇的那個年代!

也就是說,武術最初運用於冷兵器時代的軍事戰爭,後來人們又憑藉武術廣泛運用於看家護院、走鏢運貨等,直至發展到和平時期,武術就成了競技比賽和強體健身運動,可以說隨著時代的變遷中華武術有著發展的鮮明印記。

武術能否實戰?回看傳統武術追殺日寇的那個年代!

喜峰口紀念雕塑——中華抗戰第一刀

武術能不能打?大刀向鬼子頭上砍去!

暫且不說冷兵器時代,即使是火器時代的到來,中華武術在戰場上威風猶在。1933年3月,抗擊日本關東軍的喜峰口戰鬥打響了,中國軍人揮舞著大刀創造了抗日的奇蹟,二十九路軍大刀隊為中華民族所感動和驕傲。勇士威風凜凜舉起大刀的形象已經固化為人們心目中抗日戰爭英雄的印象,大刀也成為捍衛和平、抗擊邪惡的民族精神的象徵。趙登禹親率大刀隊消滅日寇三千,令日本鬼子聞風喪膽,以致使日寇在一個時期戴上了鐵脖套。

武術能否實戰?回看傳統武術追殺日寇的那個年代!

當時日寇的單兵素質很高,個個都是拼刺刀的能手,為什麼在近戰中被殺的血肉橫飛呢?那是因為二十九軍練就了李堯臣先生的“無極刀法”。李堯臣幼年就曾拜師習練太極拳,1931年,二十九軍副軍長佟麟閣特聘他教授部下大刀。他一上任,就根據二十九軍將士的本身特點,結合中國傳統武術刀法,創編了一套二十九軍獨有的“無極刀"刀法。

武術能否實戰?回看傳統武術追殺日寇的那個年代!

李堯臣先生

刀法簡單實用,易於掌握,其後人總結出破鋒八刀曰:

“迎面大劈破鋒刀,掉手橫掃使攔腰,順風勢成掃秋葉,橫掃千軍敵難逃。跨步橫撩似雷奔,連環提柳下斜削,左右防護憑快取,移步換形突刺刀。”

二十九軍威風抗日大刀隊的英雄事蹟傳遍祖國各地,極大地鼓舞了全國軍民的抗日熱情。當時年僅23歲的麥新被大刀隊揮舞大刀與日本鬼子拼殺的壯烈場面所震顫。這位年輕作曲家心潮澎湃,熱血沸騰,突發靈感,產生創作衝動,一首《大刀進行曲》就此誕生了,這首歌曲伴隨著中國人民八年抗戰,直到日本軍國徹底滅亡。

武術能否實戰?回看傳統武術追殺日寇的那個年代!

可以說,武術最初誕生的功能非常突出,其鮮明的特點就是殺人技。在封建王朝歷史發展中的動亂年代,無論是戰爭還是防身,均存在有你沒我,有我沒你的對立關係,為求生存,沒有花拳繡腿,有的就是在複雜多變的惡劣環境下,快速準確地出擊,達到斃敵制勝的最終目的。因此,真正的武術一點也不好看,但是非常實用,這就是傳統武術最初誕生的鮮明特點。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