媽祖是“海絲”的保護神

臺灣同胞和臺灣的媽祖文化研究者一致認為,海峽兩岸的“三通”,是由媽祖文化交流先通的。媽祖信仰深深紮根於兩岸同胞心中,為此,媽祖文化對臺海乃至海上絲綢之路的和平發展,產生巨大而深遠的影響。

□許培元

改革開發後,湄洲媽祖廟劫後重生,如今祖廟建築群金碧輝煌,美輪美奐,被學者譽為“海上布達拉宮”。面向臺灣的大石頭上,赫然六個摩崖石刻大字:“海上和平女神”,有個專家認為,這是人民群眾給予媽祖的褒封,可視為第37個封號。臺灣同胞和臺灣的媽祖文化研究者一致認為,海峽兩岸的“三通”,是由媽祖文化交流先通的。媽祖信仰深深紮根於兩岸同胞心中,為此,媽祖文化對臺海乃至海上絲綢之路的和平發展,產生巨大而深遠的影響。

媽祖是中華民族世代相傳的海上保護神。歷史學家、鄉賢朱維斡《福建史稿》中稱,從宋建隆元年至鹹淳十年(960-1274年),福建的社會經濟得到順利的發展。蔡襄在《荔枝譜》中說:荔枝製成乾果後,“水浮陸轉,以入京師,外至北戌西夏,其東南舟行新羅、日本、琉球、大食之屬、莫不愛好……商人販益廣,而鄉人種益多。一歲之出,不知幾千萬億。”朱維斡先生說:“福建有許多省外並不多見的花木,都由海外傳來。”曾師建《閩中記》雲:“閩中花有北地所無者,闍提、茉莉、異那異是也,皆出西域,盛傳閩中。”學者們認為,由於福建“航運事業發展”,近水樓臺先得月,為此,“由海外傳入中國的植物種類,極大多數都要先經福建”。北宋皇佑年間,泉州的海外貿易已經紅紅火火,史書載:“州南有海浩無窮,每歲造舟通異域”,泉州出現了“漲海聲中萬國商”的繁榮景象。

史載:“宋置市舶於泉州通諸蕃。”宋時“泉州連海外之國,三十有六島。”《島夷志》,“所載凡百國,皆通閩中者。”

朱維斡史稿稱:“宋代商人足跡遍及東南亞,由泉州赴新羅、高麗,海舶要經過四明(寧波),用五色纈絹和建本書籍,和新羅的人參、布匹交換。”“高麗王城,有數百華僑寄居,籍貫福建的佔最多數”。

意大利旅行家馬可波羅的《行記》說:南洋群島人民,稱中國人為秦人、群島所在的海洋,得到了秦海的徽號,群島富於黃金寶石,出產多種香料,但和中國海天遠隔,能開來的,只有刺桐(泉州)或行在(杭州)的船,都賺了很大的利潤。

以上史實說明,海上絲綢之路宋時方興未艾,肇於建隆元年(960年),而960年恰恰是媽祖的誕生年。換句話說,媽祖生前那段時間是海上絲綢之路開放的年代。我們的先民或曰華商,為了航海安全,經商獲利,一方面研製航船,以抗拒風浪,另一方面尋找精神上的支柱,祈求神靈護佑,於是媽祖信俗應運而生。《福建史稿》稱:海商為了安全和獲利,“到莆田祥應廟(在城北白杜),或往湄洲崇福夫人廟進香。崇福廟後來改稱天后宮,莆俗稱娘媽宮。澎湖的馬公澳,就是媽宮的訛傳。”“說明趙宋王朝重視海運和海外貿易,對於國內工商業和航海事業,對於東南亞的開發,都起著促進作用。”

《媽祖文獻史料彙編》顯示,媽祖生前立德、行善、大愛,為老百姓做了許多好事、善事,傳遞出向上向善的正能量。羽化昇天後,恰逢趙宋王朝開闢海絲,從中華民族傳統文化要求,需要推崇一位萬人敬仰的女性,作為海上的保護神。不管是漁民、海商或航海家、出使的官員都信仰媽祖。文人學者也寫了許多令人解頤的美文,稱頌媽祖“安流以濟”、“護國庇民”的種種靈異。其中,路允迪使高麗,施琅收復臺灣,鄭和下西洋等都受到媽祖的庇佑,化險為夷,轉危為安,使海絲之路暢通無阻也。明高澄《天妃顯異記》雲:“神於海運之往來、商販之出沒,危無不持,顛無不扶,其所全活者不知幾千萬人矣。功德可以配天,故曰天妃……”

為此,海洋視野中的媽祖文化,值得深入探討。媽祖是海絲的保護神,然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