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灣媽祖信仰分靈現象

文:留暉

媽祖信仰是臺灣最為普及深入的民間信仰,信眾所佔人口比例高達80%以上。全島各地遍佈數以千計媽祖宮廟,密度堪稱全球第一,連一些民眾家裡,乃至公、私營單位也專設神位供奉媽祖。這個隨早期福建先民來臺廣為傳播的信仰,如今既保留大陸傳統,又形成本土特色,其中媽祖“分靈”現象即為一大典型。

臺灣各地媽祖宮廟公認莆田湄洲媽祖廟為祖廟,其供奉的媽祖神像均從湄洲祖廟層層分靈而來,因此均稱正宗源流,神力靈驗。

臺灣媽祖信仰中的“分靈”,一般指小廟或合建宮廟到正宗嫡傳的大廟或祖廟去求取媽祖神像或香火,以保持神明靈驗力。分靈又分為“分身”與“分香”兩種形式,前者是從祖廟或大廟再塑一尊媽祖神像請回本廟供奉;後者則到祖廟或大廟乞求媽祖聖香火回本廟延續。臺灣媽祖信仰團分靈而形成家族譜系般樹狀結構,具鮮明的輩份層級關係。

臺灣各媽祖宮廟與信眾都認為,母廟的媽祖神靈力強,分靈出的本宮廟媽祖每年都需“回孃家”進香刈火,以鞏固與祖廟或大廟淵源關係,增強本宮廟媽祖神靈力。他們一般會選擇農曆三月廿三媽祖誕辰日,恭奉分靈出的媽祖神像到母廟尤其是湄洲祖廟進香刈火,參加其媽祖祭典。

臺灣媽祖信仰分靈現象十分普遍,不僅僅是宮廟有,一般信眾只要擲筊獲得媽祖首肯,亦可迎回一尊分靈神像回家供奉。

臺灣各地早期媽祖基本上是從福建分靈而來,直接從湄洲祖廟分靈的稱“湄洲媽”;也有間接從福建一些媽祖信仰繁榮地區分靈的,其中來自廈門同安的稱“同安媽”,來自泉州的稱“溫陵媽”,來自興化府的稱“興化媽”,來自閩西長汀的稱“長汀媽”等。

清光緒二十一年(1895年),日本強行佔領臺灣後,海峽兩岸交通斷絕。臺灣新建媽祖宮廟便從本島歷史較長、香火興旺的大宮廟,迎請媽祖分靈神像回本宮廟供奉。其中分靈出最多的有云林北港朝天宮,彰化鹿港天后宮、嘉義笨港港口宮,臺南安平天后宮,嘉義新港天后宮、臺南鹿耳門天后宮,以及臺北淡水關渡宮。

分靈到臺灣各宮廟媽祖神像稱呼也頗有講究。與大陸習俗不同的是,臺灣一些宮廟供奉的媽祖神像往往不止一尊,多則達三、四尊,通常以其分身雕塑時間先後編號稱呼,也利於辨識,分別為“大媽”、“二媽”、“三媽”、“四媽”等。而稱為“祖媽”、“開基媽”、“老大媽”的,一般指廟內或某一區域宮廟中歷史最早的媽祖神像,與“鎮殿媽”同屬“資深大媽”層級,專門坐鎮宮廟,不外出繞境巡遊,也不接受信眾迎請出勤。這些現象均為大陸罕見,系臺灣媽祖信仰又一本土特色。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