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熙是怎麼死的?

兩個黃狸嗚翠柳

據《清聖祖實錄》上記載,康熙六十一年(1722年)十月二十一日,康熙一行人前往南苑行獵。因為身體不舒服,康熙於十一月初七回到了暢春園。

《永憲錄》則記載說,康熙在十一月初七從南苑回到暢春園,次日有病,康熙還傳旨說:“偶感風寒。本日即透汗。自初十至十五日靜養齋戒,一應奏章,不必啟奏”。

由此看來,康熙是在十一月初七回到暢春園的。但初七到十三日,還不到一週的時間,康熙便突然駕崩了,那人們會問:康熙究竟得的什麼病,又是怎麼得的呢?

從發病的時間來看,康熙應該是在行獵途中染病的。等回到暢春園後,康熙病情加重,他在諭旨中說“本日即透汗”,這說明他當時的感冒(假定是感冒)已經比較嚴重了,似有頭疼發燒出汗的症狀。

另外,從“本日即透汗”的“即”字看來,康熙自己對這次生病不甚重視。不過,康熙似乎又意識到這次發病來勢洶洶,所以又說:“自初十至十五日靜養齋戒,一應奏章,不必啟奏”。

初九那天,康熙因為臥病不起,便讓四阿哥胤禛代他前往南郊天壇進行冬至的祭天大禮。

估計胤禛當時也看出老父親這次和以往大不一樣,所以他去齋所後,從初十到十二,他每天都派太監和護衛去暢春園問安,估計也是擔心康熙在中間會出什麼意外。

但是,康熙對每次問安的答覆都是“朕體稍愈”,用白話來說就是:“我今天好點了”。不過以康熙的性格,這很可能是逞強罷了。

十三日凌晨,康熙的病情急轉直下,他感覺到自己這次的確是不行了,所以他在十三日醜刻(大約凌晨1點到3點的樣子),命人急召當時在齋所的胤禛前來暢春園。

在胤禛還沒有到來之前,康熙又在寅刻(凌晨3點到5點的樣子)將在京城裡的阿哥們,包括三阿哥胤祉、七阿哥胤祐、八阿哥胤禩、九阿哥胤禟、十阿哥胤䄉、十二阿哥胤祹、十三阿哥胤祥、十五阿哥胤禑、十六阿哥胤祿、十七阿哥胤禮等,全部召來(五阿哥胤祺奉旨前去祭奠東陵而不在京城)。

那些阿哥們到齊之後,胤禛大概在巳刻(上午9點到11點)趕到暢春園,到後便急入寢宮問安。在十三日的白天,胤禛總共進去過三次,康熙跟胤禛說了什麼,不得而知。

當晚戌刻(晚上7點到9點)時,康熙便告駕崩。

從整個過程來說,康熙應該是發病而死,之後的種種傳聞,比如雍正謀逆之說,恐怕是站不住腳的。



坑爹史冊

距今296年前的冬天,也就是1722年12月20日,陰曆十一月十三,康熙帝幾乎是因為一場急性感冒而猝死在了暢春園。死前康熙的身體狀況非常好,並沒有任何不良的反映,而且還興致勃勃地帶著文武百官前去南苑打獵(南苑獵場,就是如今的北京大興南海子公園,目前仍然存在),結果在行獵的過程中突遇風寒而感冒,於是便返回京城,到暢春園清溪書屋修養。但康熙萬萬沒有想到這場感冒在遷延數日後竟突然惡化,以至於他做出了正常人都會有的狀況-“哀鳴”,他在死前的前一天為突然而至的死亡驚恐萬分,大聲的哀號哭喊了一番,據在現場目睹了此景的意大利傳教士馬國賢在日記中記載:(聖祖)駕崩之夕,號呼之聲,不安之狀,即無鴆毒之事,亦必突然大變,可斷言也。爾後康熙速召阿哥們入暢春園宣召安排後事,並傳旨傳位給四阿哥雍親王胤禛,之後的一天康熙陷入了彌留昏迷階段,直到當晚的7點至9點,這位一世英雄,打造出清朝後二百年的統治基業,並建立了東方強大帝國的康熙大帝愛新覺羅·玄燁薨逝於暢春園。終年69歲.死後葬於清東陵景陵。


老豬的碎碎念

康熙六十一年(1722年)十月,69歲的老皇帝玄燁興致勃勃地到南苑去打獵。他偶感身體不適,即命駕返回京師西郊的皇家苑囿-暢春園休憩,不料病情日漸加劇,延至十一月十三白晚上溘然長逝。當夜,遺體送還紫禁城,安放在乾清官,十四日大鹼。二十日,文武百官奉皇四子胤禛登極,是為雍正。追溢玄燁為仁皇帝,廟號聖祖。 \n  康熙帝是清朝第二個皇帝,君臨天下61年,正是清初的隆盛時期,封建的經濟

文化

都發展到一個新的頂點。他的逝世和雍正繼承皇位,不但是當時震撼全國的重大事件,而且由此產生了許多傳說和懷疑。諸如:康熙是怎麼死的?是因病壽終正寢還是被人鴆毒而死?雍正是怎樣登上皇帝寶座的?他是康熙心目中的皇位繼承人嗎?的確,宮禁事秘,傳聞多誤,這歷史的疑雲織錦還沒有揭開,理所當然地成為清史研究者探討的課題。 \n  康熙有子35人,女20人。在諸皇子中,胤禛最長,但不是嫡出。嫡出最長者胤礽,康熙十四年被立為皇太子,準備日後繼承大統。清代自太祖以來皆不預立儲位。太祖曾說:“有德者即登大位。”清代之立太子自此開其端。胤礽立為皇太子以後,康熙選派大學士張英、儒臣熊賜履等教之,南巡北狩,都隨駕從行。康熙三十五年,御駕親征噶爾丹於漠北,皇太子在京留守,得了狂疾。康熙四十七年九月,康熙在布爾哈蘇臺行圍時,召集諸大臣宣佈廢立,將胤礽幽禁鹹安宮。這是第一次廢太子。這時,太子兄胤是為直郡王,弟胤祉為誠郡王,皇四子胤禛、皇八子胤禩 、皇九子胤禟、皇十三子胤祥、皇十四子胤禵都是貝勒,各結黨引類,覬覦儲為。皇太子廢立後,更加植黨暗爭。康熙四十八年三月,康熙念儲位不定,他日必定引起動亂,而廢太子胤礽病情略有好轉,便又立胤礽為皇太子。沒有很久,皇太子狂疾復發,至康熙五十一年不得已仍廢黜禁鋼,從此再也不提建儲的事。但諸皇太子奪嫡之爭益加激烈。 \n  在這種情況下,康熙死了。他是怎麼死的,不能不涉及諸皇子之間的奪嫡之爭。 \n  王先謙的《東華錄》說,康熙六十一年十月二十一日,玄燁到南苑行圍,十一月初七日身體不適,返回暢春園,十三日病情加劇,命速召皇四子胤鎮前來;又召皇三子、皇七子、皇八子、皇九子、皇十子、皇十二子、皇十三子和理藩院尚書隆科多至御榻前囑咐:“皇四子人品貴重,著繼聯登基,即皇帝位。”皇四子胤禛隨即趕來,不久康熙宴駕,胤禛即位。從記述的情況來看,康熙帝是因病逝世,胤禛是奉遺命即皇帝位。 \n  雍正朝編纂的《大義覺迷錄》,其中湖南人曾靜的供詞指出,康熙是被毒死的,兇手就是胤禛。他說:“聖祖皇帝在暢春園病重,皇上就進一碗人參湯,不知如何,聖祖皇帝就崩了駕,皇上就登了位。”這是當時社會上俚俗流言的反映。但同時成書於雍正年間的蕭爽的《永憲錄》則另有一說,稱康熙病危時“以所帶念珠授雍親王”,用這一含蓄的敘事說明胤禛的合法性。可是根據《清朝野史大觀》的記載,這一串念珠原不是昭示帝位誰居的信物,恰恰相反,它是康熙彌留之際用來洩憤的“武器”。它述稱:康熙垂危時,眾多的皇子都不在身邊,只有胤禛一人隨侍在側。老皇帝從昏迷中甦醒,他想宣召朝廷重臣入宮託付後事,可是沒有一人前來,心知有變,氣惱之下,取下手腕上的一串玉念珠朝胤禛擲去,沒有擊中,胤禛假意跪下謝罪。不久深宮傳出消息,康熙“龍馭上賓”。這些記載,或此或彼,使人感到撲朔迷離。 \n  清史研究者對這個問題也是聚訟紛壇,莫衷一是。 \n  30年代初,清史研究的第一位開拓者孟森認為,康熙當時的病勢並不重,突然死亡,“不能無疑”,“參湯一碗之說,至少不能無同等之嫌疑也”而隆科多身任提督九門步軍巡捕三營統領,掌握警比中的武裝力量,和年羹堯為川陝總督,以封疆大吏支持廄旗,都是這一事件的“機括所在”。(見《明清史論著集刊》下冊) \n  王鍾翰在解放前寫成的《清世宗奪嫡考實》一文和孟森的看法一致,他並且引用意大利人馬國賢身臨其境目擊其事的記載:“駕崩之夕,號呼之聲,不安之狀,即無毒之事,亦必突然大變,可斷言也。” \n  近年來,隨著清史研究的不斷深入,也出現了兩種不同意見。 \n  一種意見認為,康熙是被毒死無疑。中國社會科學院歷史研究所許曾重撰文說,西征之役即將結束時,胤禛返京即位已成定局,胤禛因此採取斷然手段。十一月十二日晚,在嚴密控制暢春園的情況下,隆科多在食品中放入毒藥,致使康熙死去。(見《清史論叢》第4輯) \n  另一種意見認為,康熙是久病纏身,因感冒引起其他症狀導致死亡。南開大學歷史系馮爾康的文章指出,康熙身邊警衛森嚴,時有提防,不可能被人暗害。毒死之說是經不住推敲的。(見《故宮博物院院刊》1981年第3期)


蠔尾

不請自來,看了下前面的幾個回答,金滿樓先生比較細緻的說了康熙患病至去世的過程,個人是比較贊同的,就在這裡駁斥一下所謂的雍正進人參謀害康熙的說法。

關於康熙之死,在當時流傳著一個說法“聖祖皇帝在暢春園病重,皇上(新皇帝胤禛也就是雍正)進一碗人參湯,不知如何,聖祖皇帝酒崩了駕,皇上就登了位”。這是在說是雍正進了一碗毒參湯害死了康熙。這應該是那些不滿雍正得位的兄弟們派人散發出來的謠言?
那麼這種說法靠不靠譜呢?
很顯然是不靠譜的。
要知道胤礽第一次被廢的時候就是在康熙四十七年的時候隨從巡行,被人告發經常在康熙帳外逡巡,可能是對皇上有不利行為才被廢的,雖然胤礽是因為之前惹康熙生氣了,想找機會來請求原諒而已。但畢竟這件事兒讓康熙產生了警惕心,皇子們年紀也都不小了,精於史事的康熙不會不知道趙主父隋文帝的前車之鑑。
自此之後康熙就因為太子問題而很警惕了,他經常說“五福”中“考終命”為難,又經常對兒子們說南朝梁武帝臺城之禍,隋文帝見害於逆子隋煬帝,唐高祖比唐太宗逼位,唐玄宗晚清淒涼諸般事情,說明他警惕性還是很高的,想要害他,難度高而且風險太大,胤禛是聰明人,不會行此下策。
當然,這個毒參湯害死康熙的故事最大的破綻還不在這裡,正在那參湯之上。按理說,那時的病人確實喜歡喝參湯也習慣喝參湯,但是康熙何許人也,受到的治療都是當時最頂尖的,自己也頗有醫學常識。康熙五十一年的時候,因為蘇州織造李煦上奏說江寧織造曹寅病重,請求皇帝賜藥的事兒,康熙就曾發表過對參藥的看法,他說“南方庸醫,每每用補劑,而傷人者不計其數,須要小心。曹寅原肯吃人參,今得此病,亦是人參中來的”。另外,在康熙五十七年的時候,他又說過“南人最好服藥用參,北人於參不合,朕從前不輕用藥,恐與病不投,無益有損”。
結合上面兩個記載,可知康熙對人參是很排斥的,甚至認為人參有害而北方人尤其不適合服用的人,會飲用參湯嗎?
其實康熙晚年久病纏身,身體一直不大好,年紀大了體力不足,患病而死是很正常的,給他一個壽終正寢的歸宿難道不好嗎?非要說他是死於親子謀害,當時的人是為了給雍正找點麻煩,我們難道還要這麼說嗎?還能不能有點正能量了?
謝謝閱讀,敬請關注,覺得本答還可以的,點個讚唄。

何事男兒不讀書

康熙為清朝的興盛奠定了基礎,他開創了康熙盛世,被後人稱之為“千古一帝”。這樣一位偉大的皇帝,他的死因卻是一個謎團。對於康熙之死有兩種說法,一是他是病死的,二是由雍正毒死的,但是事實的真相到底是什麼樣的呢?

公元1722年,69歲的康熙興致勃勃去南苑打獵,一開始只是“偶感風寒”,但是病情突然加重了,過了幾天就西去了。而有人說,康熙是中毒而死。雍正朝呂留良一案中,曾靜的供詞為: “聖祖皇帝暢春園病重,皇上進一碗人參湯,聖祖就駕崩了。”這是說康熙是被毒死的,兇手就是雍正。著名清史專家孟森認為,康熙當年的病情並不重,突然死亡,不能不使人生疑。曾身臨其境的意大利人馬國賢記載:“駕崩之夕,號呼之聲,不安之狀,即無鴆毒之事,亦必突然大變,可斷言也。”

由此看來,雍正進獻的這碗人參湯絕對有問題,不然何以喝了這碗湯,康熙就不知道什麼原因,突然死了。至於為什麼雍正會下毒將康熙毒死呢?說是晚年康熙一直沒有立繼承人,一干皇子都讓他極為失望,病重時才立下遺詔立皇十四子為太子。遺詔留給了隆科多,而隆科多早就和雍正勾結在了一起,於是將“十”改為“於”。

野史中還有一種說法,傳說康熙臨終時召大臣入宮,久無人至。猛地一睜眼,發現皇四子胤立在跟前,大怒,摘下自己所佩玉佛珠擲向胤。不久,康熙便駕崩了。胤拿出經過篡改的遺詔,向諸兄弟及文武百官宣佈父皇已經傳位給自己,並以佛珠為證。

然,也有的專家根據官方史書,尤其是根據雍正刪改的《聖祖實錄》,認為康熙的確是病死的。活到68歲,在古代已經是高壽了。康熙那個時候可能因為年事已高,很有可能患有各種常見的老年疾病,如高血壓、心臟病等。《清聖祖實錄》記載康熙自四十七年冬開始,疾病纏身,衰老體弱,心悸幾危,右手失靈,頭暈、腿腫,“稍早起,手顫頭搖,觀瞻不雅”,“心跳之時,容顏頓改”,這些都是老年疾病的常見現象。康熙之死,很有可能是因為突發疾病造成的。


順德貝勒府

自古以來,人的生老病死都是不可抗拒的自然規律。在大自然面前,無論人的地位有多麼顯赫,身份又如何高貴,終究難免一死。


於是聰明之人,往往在生前就會為自己留下遺囑,將自己生前的心願和死後事宜用文字的形式提前交代清楚,做個生前明白、死後清楚的鬼。既然帝王也是人不是神,因此也是無法逃脫大自然的法則,只不過他們寫的遺囑被稱為“遺詔”。 康熙帝遺詔(臺北歷史語言研究所藏)在我國封建社會,大多數皇帝在臨死前是要寫遺詔的,在遺詔中,不但總結自己一生的功過,安排後事,還要確定皇位的繼承人,規定喪葬禮儀等。皇帝駕崩後,頒佈至全國各地以及中國附屬國。遺詔一般由皇帝口授,由皇帝指定的心腹重臣代筆。實際上,當皇帝病危時再寫遺詔,往往其本人或已口不能言,或神志不清,或昏迷不醒,或猝然死去,在這些情況下,只能由文臣代寫遺詔。然而也正因此,這種遺詔往往不能真實地表達出先帝的意願,甚至被反對派利用,起到宣傳反對派觀點、歪曲先帝真實思想的作用。如順治帝的遺詔,一些清史專家至今都認為那是在孝莊文皇后的授意下改寫的,以致使順治帝的遺詔成了他的罪己詔。

鑑於歷史教訓,康熙帝不以死為忌,決心趁自己清醒之際,採取漢族文化中子孫成家立業、分家產提前寫遺囑的形式,自己提前寫遺詔,並於康熙四十七年(1708)開始,他就在思想上進行了準備,平時的生活和朝政等點點滴滴,自己認真總結,隨時筆記,精心收藏,十年之間,從不間斷。康熙五十六年(1717)十一月,康熙帝臥病在床,此時遺詔準備工作基本就緒,他決定在自己清醒之時,把已寫好的遺詔基本內容公之於世,讓海內臣民能瞭解自己的真實思想,避免將來一旦猝死,別人矯詔篡改。當月二十一日,康熙帝把眾皇子、滿漢大學士、九卿、詹、事、科、道等大臣召進乾清宮東暖閣,當眾宣佈了他準備了10年之久的遺詔。首先,他介紹了自己最近的身體健康情況:朕少時,天稟甚壯,從未知有疾病。今春,始患頭暈,漸覺消瘦。
至秋月,塞外行圍,蒙古地方水土甚佳,精神日健,顏貌加豐,每日騎射亦不覺疲倦。回京之後,因皇太后違和,心神憂瘁,頭暈頻發。接著,康熙帝闡述了清朝入主中原最是天經地義、名正言順的,稱其原因是“應天順人,撫有區宇,以此見亂臣賊子,無非為真主驅除耳”。雖然當皇帝五十餘年,卻全是“實賴天地宗社之默佑,非予涼德之所致也”。自古至今,在有年號的211位帝王中,他當皇帝時間最長。然而他在位雖久,卻“未卜後人之議論如何,而且以目前之事,不得不痛哭流涕,豫先隨筆自記,而猶恐天下不知吾之苦衷也”。康熙帝講完自己用心治理天下的苦心未必能為天下世人知之後,話鋒一轉,開始講述自己提前寫遺詔的原因:自昔帝王,多以死為忌諱。每觀其遺詔,殊非帝王語氣,並非中心之所欲言。此皆昏瞀之際,覓文臣任意撰擬者。朕則不然,今欲使爾等知朕之血誠耳。接著,他講述自己當政五十七年中日理萬機,用人行政,兢兢業業,“殫心竭力,有如一日”,“勞苦”治理國家,可他並沒有因此“旁諉”帝王所應擔負的責任。講到他的日常生活起居,自幼強健,巡狩節儉,戒酒色,防小人,因一次大病身體欠佳,未死之前不吐不快,為之旁徵博引,評古論今。並講明他不信祥瑞,只求實政。洋洋數千言,盡皆肺腑之語。最後他這樣說道:願爾等大小臣工,念朕五十餘年太平天子,惓惓叮嚀反覆之苦衷,則吾之有生考終之事畢矣。 明黃緞平金彩繡龍皇帝朝袍並強調這些言語已經存在心裡十年,如果日後他死了,要說的話也就是這些了,“若有遺詔,無非此言。披肝露膽,罄盡五內,朕言不再”。康熙帝的這篇感人肺腑的遺詔主要包括了五個方面的內容:一是在位久、高壽;二是勤於政事,鞠躬盡瘁;三是注重騎射,用武力統一和保衛國家;四是力戒奢華,崇尚節儉;五是不信祥瑞,講求實政。康熙帝的自我總結和評價,基本符合實際,並無誇大和吹噓之詞。當時間又過了五年,康熙帝於康熙六十一年(1722)十一月十三日病逝於暢春園,終年69歲。據查,其死後所頒發的遺詔,除了增加了指定皇位繼承人、規定了持服期限外,其內容與提前公佈的內容基本相同。


歷史大帝

康熙之死,民間傳聞是清版燭影斧聲。

何為燭影斧聲?宋開寶九年十月壬午夜,太祖趙匡胤大病,召皇弟晉王趙光義議事,左右不得聞。有人遙見得燭光下,趙光義時而離席,有遜避之狀,又聽見太祖引柱斧戳地,並大聲說:“好為之!”太祖駕崩,晉王繼位,史稱太宗。宋太宗繼位,不明不白,但後來作出了一個太后遺訓“兄終弟及”的幌子。

而康熙之死,被指向了雍正。反清觀念和民間傳說,都認為雍正得位不合法。《大義覺迷錄》中記載,雍正時,曾靜等就獲悉、散播“聖祖皇帝在暢春園病重,皇上就進一碗人參湯,不知如何,聖祖皇帝就駕了崩,皇上就即了位”。這個“皇上”,指的就是雍正,意思很明瞭,是說聖祖是被雍正毒死的。

無情最是帝王家,弒父篡位古有之。就連乾隆朝自稱“草澤臣”、對雍正承統極口頌揚的蕭奭,也在《永憲錄》中說:“上晏駕後,內侍仍扶御鸞御入大內。相傳隆科多先護皇四子雍親王回朝哭迎,身守闕下,諸王非傳令旨不得進。次日至庚子,九門皆未啟。又,上大漸,以所帶念珠授雍親王。”時提督九門的步軍統領為隆科多,康熙病危,九門不開。難道雍親王有“燭影斧聲”的動機?另外,隆科多陪著雍親王守在康熙御榻下,其他皇子非傳令旨不得進。是誰的令旨?

康熙畫像

雍正尚未即位,就能發佈令旨嗎?像蕭奭之說,明顯有“燭影斧聲”的可能。在眾目睽睽之下,即便有步軍統領隆科多護衛,雍親王也未必敢玩陰謀。

還好,蕭奭只是說“相傳”。傳聞而言,未必是真。但是雍正所修的《聖祖實錄》、乾隆所修的《世宗實錄》卻稱康熙先當著皇三子胤祉、皇七子胤祐、皇八子胤禩、皇九子胤禟、皇十子胤䄉、皇十二子胤裪、皇十三子胤祥和理藩院尚書兼步軍統領隆科多宣佈遺詔,要傳位皇四子雍親王,過了不久皇四子才從齋所趕來。大位一定,雍正沒有必要在康熙彌留之際冒險謀父。

康熙病倒,是有原因和過程的。康熙六十一年十月二十一日,六十九歲的康熙在南苑圍獵,十一月初七日感冒而返回暢春園。兩天後,康熙稱自己有病,命皇四子代行南郊冬至祭天大禮。無疑,此時康熙就賦予了雍親王儲君的使命。此後幾日,雍親王每日派人至暢春園問安,得到的恢復是康熙傳諭“朕體稍愈”。十三日,康熙病情惡化,派人詔雍親王及諸皇子,當天戌時(晚上十九點至二十一點)去世。

在康熙病重之際,如果沒有傳諭,包括雍親王、隆科多在內的一干人等,是不可能隨便出入宮闈的,曾經歷廢太子胤礽篡位未遂的康熙,是不會給雍正謀父的機會。


以禮觀書

雖然雍正即位存在諸多疑團,但謀父顯然不存在。

康熙因為死的倉猝,外加雍正即位不正,有人傳言雍正謀父。對於這一傳言,存在疑點,當時隆科多為九門提督,京師地區均掌握在雍正的手中,情形對他完全有利,以他的精明,完全不需要冒著謀父的大風險。康熙逝世時69歲,這在古代已屬高齡,倉猝而死發生在高齡老人的身上並非異事,比如心臟病等。所以,不管雍正即位是否正當,康熙病死應該是毋庸置疑的。


五味社

康熙帝是作死的!

皇帝先前因為中風,右手久已不能書寫,腿腳又不甚靈便,已有數年不能騎馬,所以打獵都是乘坐在四人抬的步輦之上追獵野兔、野雞、鷓鴣、鵪鶉和各種鹿。

步輦是敞篷的,不避風,當時天氣在逐漸變冷,南海子附近地勢高,一直在吹南風。康熙帝因吹多了風就感染了風寒,身體感到疲憊。於是決定回暢春園。

在回暢春園前一日,下了一整天大雪,康熙令人清理積雪後返回園子。他早起時,心情就非常糟糕,極度暴躁,迎著北風一路咆哮,據說氣瘋了頭,經過這麼一折騰,病情一下子就加重了。

具體發現為寒顫、發燒,血液凝固,非常痛苦。

而他居然還極力掩飾自己的病情,不讓風聲外傳。只因欽天監奏報,這一年的年底——陰曆十一月十五日將發生月食。而次年又恰逢他七十大壽。實在是不祥之兆。

康熙帝對此頗為忌諱。所以封鎖了消息。下面的人也因這樣的預兆而恐懼,所以皇帝生病的消息傳的並不廣,進而導致最後的謠言叢生,嗣君背鍋。

當時其實有考慮過外科手術,歐洲傳教士羅懷忠和安泰都做好了準備,然而恐怕是擔心在皇帝身上動刀不好,終於沒有實現。直到十一月十三日晚上大概六點左右,他們才被急切召集進了園子,而在前殿等待的時候,就傳來震天動地的哭聲,宣告皇帝已經駕崩了。


洗桐女史

歷史可以說不清,天家自古血雨腥風,但康熙是有大智慧者,不致不慎考終命,其威望也高,所選繼位之人也屬得當,首開秘密建儲制度,以此四者綜合考慮,不致不得善終,但治史首在嚴謹,沒憑沒證亦礙難弄個明白,所以有此推定,意義在於不可以訛傳訛抹殺歷史,疑罪從無,既然這事難有確證,在未發現新的史證以前,可以講他是壽終正寢的吧?因為你講死於非命,難以確定。

八死喪父,十歲喪母,十四親政,平三藩,收臺灣,剿來噶爾丹,開一代盛世,立下不世之功,這輩子,他活得真值,風流千秋。就有一樣不好,他的這些兒子如麻包的釘子個個想露兒,雖說是好事,個個成材了,但也鬧啊。怎麼慎終命,這是晚年最大任務,能平安交接即為幸事,也能閉眼。這些兒子大約能成事者六、七個,老大有將帥之才,常自能征慣戰,國家一有不時之需,可是要進行戰爭的,自在考慮之列。老二自幼立為太子,立了廢,廢了立,如是反覆,終不成大器。老三書讀得好,編下兩部大書《律歷淵源》和《古今圖書集成》,震爍古今。老四吃齋,自有剛性,並且有個好兒子弘曆,聰明伶俐,真叫人喜愛。老八人稱賢王,處處與自己想像。老九文化深厚,通貫中西,為人有義,朋友也多。老十胤䄉有謀略,心機很深。老十四知兵之人,深曉兵機。一時猶豫,似乎交由那個都可以,就這樣亂了套,個個蒙生奪嫡之心。

那時沒有相機,畫匠記得他的英風,即是現在蹩腳的攝影師,也難有這樣絕妙的傳神之作,你看他呀,跨馬彎弓好不威風也。所以晚年康熙雖體力不支,但畢竟一代雄主,若非捨不得他的這些寶貝,早就定下大事。猶豫了一陣子,亂了一陣子,定下大計,也就各安已畢。你看那聖旨,誰能改得成呢?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