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代法國為什麼與英國爭奪印度失敗,被趕出印度?

仁勇校尉

是因為法國在“七年戰爭”中,被英國擊敗,自此退出法國退出印度。值得一提的是,在七年戰爭中,法國在海上和殖民地都失敗良多,戰後簽訂巴黎合約,法國放棄了印度、加拿大和密西西比東岸,對於法蘭西殖民帝國是一次沉重打擊。



七年戰爭發生在1754年至1763年,而主要衝突則集中於1756年—1763年,當時的歐洲強國都介入紛爭,戰爭波及歐洲、北美、印度、西非、菲律賓等地,可以算第0.5次世界大戰。



戰爭各方主要是英國、普魯士聯盟,和法國、奧地利聯盟。其中英普聯盟加入了德意志小邦國和葡萄牙,法奧聯盟加入了西班牙、薩克森,俄羅斯也算法奧聯盟的一員。



七年戰爭中,法國開始(1756-1757年)勢頭不錯,在梅諾卡島戰役中擊敗英國艦隊。但是由於法國是大陸國家,有大片的領土需要守護,對海外殖民地的支援有限。而英國作為島國,本土不用多少守護軍隊,只要支援普魯士拖住法國,即可放手去爭奪法國的殖民地

。在1758年後,法國的海外殖民地逐步被英國奪取,1760年,法國的殖民地加拿大、路易斯安那、印度的大部分均已丟失。



英國獲得了大片的殖民地,財源滾滾而來,有了在歐洲大陸和法國對抗的實力。而法國丟失殖民地,收入銳減,無力和英國繼續打下去,到了1763年雙方停戰,簽訂了巴黎和約,七年戰爭結束。



巴黎合約中,英國是大贏家,獲得了北美、印度的殖民地,特別是印度,作為女王皇冠上的明珠,是英國稱為日不落帝國的基礎。但是戰後,英國試圖將七年戰爭的軍費轉嫁到北美殖民地裡,引發北美地區的不滿,巴黎和約後十三年,美國獨立戰爭爆發。而在七年戰爭中的失敗,決定了法國不遺餘力的支援美國的獨立戰爭。



而法國丟失了大片的殖民地,對執政的路易十五的聲望打擊很重,此戰後,法國老百姓不再信任路易王朝,路易十六繼位後,法國大革命爆發。



外交和內政有很深刻的延續關係,如果法國在七年戰爭勝利,則法國大革命不至於爆發這麼快,拿破崙登上歷史舞臺的日期可能就要推遲。

歷史上的一個小蝴蝶煽動下翅膀,帶來的連鎖反應會讓人預料不及,這也是歷史的魅力之一。


鍾離采薇

沒有強大的海軍,就無法維持龐大的海外殖民地。

何止是印度啊,

澳大利亞

北美

乃至於非洲

法國人都鬥不過英國人

英國可以源源不斷的將殖民地的資源運回國內,為戰爭機器持續充血

然後將製造出來的商品運回殖民地

反過來又為戰爭本身不斷增加籌碼

這種以戰養戰的模式是法國人根本無法達到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