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吃飯使用“筷子”,淺談中華文化筷子的演變原由?

筷子最早是源自於中國。筷子,是中國人必備的餐具之一,與日常生活的三餐息息相關。

筷子,古代稱為“”,又作“”。據《史記.宋微子世家》中記載︰“紂始為象箸,箕子嘆曰:‘彼為象箸,必為玉杯。’”這段記載是對紂王生活奢靡引起朝臣憂懼的陳述,但也說明了“箸”的稱呼始自商朝。

為什麼吃飯使用“筷子”,淺談中華文化筷子的演變原由?

而《韓非子·喻老》言:“昔者紂為象箸,而箕子怖。”再次佐證了“箸”始於商朝。

那麼,為什麼吃飯要用“筷子”呢?

據《禮記.曲禮上》中載︰“飯黍毋以箸。”意思是說,吃黃米飯不要用筷子。

《禮記.曲禮上》也有記載︰“共飯不澤手。”東漢鄭玄.注︰“澤謂捼莎也。”唐孔穎達.疏︰“古之禮,飯不用箸,但用手,既與人共飯,手宜絜淨,不得臨食始捼莎手乃食,恐為人穢也。”

這段話大意是說,按古人禮儀,吃飯不使用筷子,但用手,大家一起共飯,手應該保持清潔,不要臨到吃飯時再兩手相搓揉,讓人感到骯髒不乾淨,就會有失禮儀。

為什麼吃飯使用“筷子”,淺談中華文化筷子的演變原由?

同時《禮記.曲禮上》還有記載︰“羹之有菜者用梜,其無菜者不用梜。”漢朝鄭玄.注:“梜,猶箸也。今人或謂箸為梜提。

意思是說,羹湯中有菜要用筷子挾取,沒有菜就不用筷子。當時人們吃飯是用手抓食,筷子是用來挾取羹湯中的菜餚。

據文獻記載及考古研究推測,先秦時人們用手把飯送入口中,但食物經燒烤,熟食燙手,不能直接用手抓取,所以就藉助竹、木之類的枝條來挾取食物,久而久之,就形成了我們今天使用的筷子。漢朝以後,筷子就被普遍使用了。

為什麼吃飯使用“筷子”,淺談中華文化筷子的演變原由?

至於“箸”為什麼演變成“筷子”,

據明朝陸容所撰《菽園雜記》中載︰“民間俗諱,各處有之,而吳中為甚。如舟行諱‘住’,諱‘翻’,以‘箸’為‘快兒’。”大意是說,古代吳中一帶,船家行船最忌諱“住”與“翻”,因為船翻了或船停住了,都是不吉利,而“箸”與“住”同音,為圖吉利,故反其意稱箸為“快兒”。又因“快兒”多為竹製,於是就在“快”字上加上竹字頭,便成為“筷子”。

據五代王仁裕撰《開元天寶遺事》中雲︰“蓋賜卿以箸,表卿之直耳。”耿直剛正,以筷象徵人格。

為什麼吃飯使用“筷子”,淺談中華文化筷子的演變原由?

中國人使用筷子,拇指食指在上,無名指小指在下,中指在中間,是為天地人三才之象,這是中國人對人和世界的關係理解。

筷子是中國獨特的文化,筷子也成了中國傳統飲食文化的象徵。想知道更多文化、風俗、軼事、傳統經典,請關注「珣玗琪」。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