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戰中如果日本不打美國,會和德國會師嗎?

孤單單的xiaohuozi

二戰初期,美國一直在座上壁,同時還在大量向日本出口戰略物資。迫於世界輿論壓力,美國暫停了對日本的戰略物資出口。日本為了解決戰略物資睏乏問題,只有兩條路可走,一條是北上進攻蘇聯,一條是南下進攻東南亞。當時日本的邪惡軸心國的德國,還與蘇聯簽有和平協議,德國還沒有攻擊蘇聯,日本軍隊就放棄了進攻蘇聯的計劃,這也是稀特勒稱日本人是豬隊友的原因之一。

而南下的菲律賓駐有美軍擋道,為了更快地拿下菲律賓,日軍想到的首先打掉珍珠港美軍。若日軍首先進攻菲律賓,美軍有可能會給日軍讓個道,但日本人選擇了偷襲了珍珠港,這也是稀特勒稱日本人是豬隊友原因之二。

如果日本走北線,集中兵力偷襲蘇聯,就可長驅直入蘇聯腹地。德軍再從西線進攻蘇聯形成兩面夾擊之勢,徳日就會在蘇聯會師,而此時的美國是不會去救蘇聯的。

若日本不偷襲珍珠港,美國人有可能還會做壁上觀。只要美國在菲律賓讓出一條路,日軍就會很快就會佔領東南亞,甚至還會佔領澳大利亞。日軍只要在東南亞站穩腳跟,日軍就會揮師進攻南亞英屬殖民地,英軍根本不是日軍對手,英軍很快就會被日軍趕進印度洋,日軍和德軍就有可能在中東或北非會師。此時的美國再也座不住了,美國會出動70%的太平洋艦隊的力量來攻打日本本土,同時駐菲律賓的美軍在菲律賓向日軍開響第一槍。

由於日軍的戰線太長,再加上中國軍民的浴血牽制,日軍很快就會收縮到本土和中國東北及半島。

由於美國沒有珍珠港損失,又推遲了參戰時間,曼哈頓計劃就會提前完工一年以上,投到日本的原子彈就不止胖子和小男孩了,日本將先於德國投降。


六味地黃丸子74327824

首先講兩件事。一是1939年蘇日諾門坎戰役。日軍當時有兩個方向戰略,一是北上攻擊蘇聯;二是南下佔領東南亞。諾門坎戰役便是北上的一種嘗試。

日本向來喜歡賭博,不畏懼以小博大。日俄戰爭、甲午戰爭都是日本的賭國運戰爭,結果日本贏了,攫取了巨大的利益,更加強化了日本的賭徒心態。日本發動諾門坎戰役就是像測試北上戰略的可行性,可惜蘇聯看透了日本的心態,集中了絕對的力量,給予了日本慘痛的打擊。日本在諾門坎遭遇慘敗,自此不敢再攻擊蘇聯,與蘇聯簽訂了互不侵犯條約。並且在中國東北屯兵(關東軍)與蘇聯對峙。由此也可見,對於日本人只有大棒把它打疼了,它才會收起它的獠牙。


二是1938年中日武漢會戰。日本侵略中國,原意在速戰速決迫使中國政府投降,所以一路從上海攻到南京,不曾想中國失去首都,依然堅持抗戰。於是日本想攻佔中國的心臟地帶武漢以及廣州,中國一定會投降,於是發動了武漢會戰。武漢會戰歷史4個半月,以中國軍隊主動撤出武漢結束,在此次會戰中中國軍隊充分發揮了有計劃的逐次抵抗、主動撤離、消耗敵人有生力量的戰略。最後的結果,表面上看日本獲得了勝利,但是日本在此戰中消耗了大量的資源,從此以後無力再組織大的進攻。抗日戰爭由戰略防守轉入戰略相持。

日本是一個島國,資源貧乏,戰爭需要的鋼鐵、油料、橡膠等都靠進口,截止1938日本戰前儲備的黃金消耗殆盡。美國也對日本實施禁運,此時的日本已是外強中乾,支撐不了長久的戰爭。沒有了資源日本的數百萬陸軍以及海軍、空軍都將成擺設。為了獲取資源維持戰爭,日本將目標瞄向了有大量戰略資源的東南亞,而東南亞是英國殖民地,英國是美國盟國,要佔東南亞就必定與美國開戰。於是日本由發揮了賭徒加偷襲的心態,偷襲珍珠港,希望迅速的給予美國毀滅性打擊,迫使美國承認其佔領東南亞,可以日本國的運氣已經不在了,美國發動了對日本的戰爭,加速了日本走向失敗。

這裡就可以討論了,如果日本不與美國開戰而是與德國夾擊蘇聯,結果會如何。首先,日本的戰略資源能否維持對蘇聯的大規模進攻,這是需要考慮的。按上面的分析,日本肯定維持不了。當時候世界局勢,美國人不可能看不懂,德日聯合擊敗蘇聯,亞歐大陸都將是德日的,美國將獨力對抗德日,這可不是好玩的,所以美國不可能給予日本支持。至少繼續保持對日本人禁運。第二、不要忘記中國的存在,更不要忘記中國共產黨在北方的大量正規和非正規軍隊。如果德日夾擊蘇聯,蘇聯抵擋不了兩方進攻,必然會全力支持中國,給予中國軍隊大量武器裝備,讓中國從後方拖住日本。日本一旦進入地廣人稀、環境惡劣的西伯利亞,中國軍隊特別是中國共產黨就會切斷他的補給線。如果獲得了蘇聯的武器裝備,以共產黨軍隊的戰鬥力必將給予日軍沉重的打擊。所以蘇聯只需要動員一部分軍力或者再要求中國派出軍隊將日軍纏繞在西伯利亞,日軍將困死在西伯利亞,不可能進入莫斯科。這條路對日本來說可能死得更快。

西伯利亞

戰爭不僅僅是軍事的較量,而是政治的延伸。它首先是政治、其次是經濟、第三才是軍事。國家之間的戰爭比的是綜合國力,不是一兩場軍事勝利可以決定的。故而《孫子兵法》有云“首曰伐謀,其次伐交,其次伐兵,最下攻城”。二戰的中日戰場,中國在伐謀(日本的速戰和中國的持久戰)和伐交(國際對中國的支援)兩方面做得相當漂亮,而日本頂多只做到了伐兵與攻城,所以雖然日本看似氣勢洶洶、不可抵擋,實則外強中乾、註定失敗。當時中國的政治人物,有戰略眼光的比如毛澤東、蔣介石都看到了勝利的希望,因而信心百倍。而以汪精衛為首的“低調俱樂部”對戰爭未來持悲觀態度,最後投降做漢奸,落下千古罵名。


南方岳

悟空這道《二戰中如果日本不打美國,會和德國會師嗎?》問答題,其實這是涉及到了有關日本二戰時期階段的戰略意識問題。當然直接導致日本二戰戰敗的原因無疑就在戰略,而不是什麼日本二戰的戰爭能力存在問題。再這裡可以近一步通過大家都早已廣為熟知的“日本戰略不行、戰術可以”來加以引證。

因為道理很簡單在戰略面前,戰爭就是戰術!說明日本二戰的國家戰爭能力並沒有問題,那麼日本二戰的國家戰略就是亞洲區域,而為之日本在亞洲區域的戰略同時又受到來自兩個方向上強大的競爭力量。一個主導要求(西方),另一個地緣利益(蘇聯)。

明顯日本肯定不具備同時迎擊這兩個方向上要求的戰略能力。不過日本與蘇聯在亞洲區域只要還處於競爭狀態展開,日本與蘇聯自然就有著彼此不可調和的競爭矛盾,雖然日蘇雙方要求展開的競爭最後主體都是主導要求(西方)。

但是日本與蘇聯這種不可調和的競爭矛盾卻屬於與西方主導要求衝突之下,正是由於都是西方主導要求衝突之下的地緣利益競爭矛盾,西方也就自然不可能敢於在亞洲區域同時針對日本和蘇聯要求展開主導,然而日本的國家戰略就是亞洲區域。

因此日本在亞洲區域展開的任何地緣利益要求,必定要與蘇聯直接發生不可調和的競爭戰略,表明日本任何與之蘇聯妥協和折衷意識都終將於事無補。那麼毫無疑問日本要想在亞洲地緣利益展開的戰略競爭上,能夠取得優勢或者擊敗蘇聯,就需要日本繼續通過更高界面意識來建立起廣域戰略。

顯然蘇聯的軟肋無疑就在歐洲區域!這也是日本可以在亞洲區域取得優勢再而打敗蘇聯要求競爭的堅實源力。同時西方自然出於主導要求,必然就要最大消弱日本這個廣域戰略有效於蘇聯,以來增強蘇聯在亞洲區域要求與日本展開地緣利益競爭的意願力度。

而在亞洲區域日本通過在中國東北建立的偽滿洲國隨即正式退出由西方主導的國際聯大,就已經是在首開先河要求否決西方這個主導有效日本,必定西方也就無路可退,因此理論上西方肯定要與日本遲早有一個結果而不是妥協出來,所以從廣域戰略要求建立的最大有效性上來看日本。

正因為日本的國家戰略就是亞洲區域,因而在任何情況下,日本都必須不能存在有戰略想法來通過蘇聯達到自身在亞洲區域平衡和制約西方主導的要求。因為從歐洲區域新崛起來的以德國、意大利為主體聯盟的強大潛質力量。

更是需要來自東方、特別是日本強有力的戰略力量支撐和影響蘇聯既有針對歐洲要求展開的地緣擴張利益野心度。這就與日本的廣域戰略要求不謀而合完全對應接軌,要知道再強大的(蘇聯)力量只要與日本處於在不可調和的地緣利益矛盾階段。

那麼這種(蘇聯)力量要求產生的戰略就不存在具有任何價值能夠對應接軌日本戰略。除非日本發生謀略和策略思潮來領軍國家就不會有這樣認為,不過這隻能說明日本根本就沒有任何戰略,因為戰略不是謀略和策略層面能夠拿來冠義的,最多謀略和策略只能屬於戰術考慮範疇。

雖然日本在亞洲區域的戰略同時受到西方和蘇聯兩個強大方向要求的競爭,但是日本卻在亞洲區域完全要處在主動性於這兩個強大方向要求的競爭,也就是隨著日本在亞洲區域通過針對中國地區要求展開的地緣利益程度,同時就能反應出這兩個強大方向要求競爭的跟進尺度。

也就是西方與蘇聯在亞洲區域要求針對日本的競爭強度完全就決定在日本自己手裡,而西方與蘇聯同樣在亞洲區域相互存在的要求競爭強度也一樣決定在日本手裡,而不會是蘇聯和西方手裡。這對於日本而言,如何要求把握在中國地區展開的亞洲地緣利益程度就顯得十分關鍵重要了。

至少日本在中國地區已經先天完全掌握了主動優勢性要求於蘇聯和西方,因此日本肯定就不能發生任何在亞洲區域、特別是中國地區被(西方和蘇聯)要求反應。否則日本不但就是在自身無形主動將這個優勢性要求成為被動劣勢性,而且日本根本就不是在彰顯主導要求亞洲區域於世界。

無非日本也就是個要求亞洲地緣利益的企圖競爭者罷了,這就是日本只要發生行為與要求主導亞洲區域的戰略意識因為無關聯,就要導致出現這種絕對嚴重的後果局面。所以就戰爭性來說,日本在中國地區展開的戰爭性質都不屬於是國家戰爭要求的對手國家範疇。

那麼這種要求在中國地區展開的利益戰爭,包括所有帶來的輝煌戰果對於日本的國家戰略來說根本沒有任何價值!中國地區僅僅只是日本要求產生戰略的發生地方而已。最起碼日本在亞洲區域要求建立的這個主導就與中國乃至整個亞洲區域範圍內都沒有關聯,因為這裡根本就沒有任何可決定主導權。

所以日本要求主不主導的權威性並不在亞洲區域,也就是亞洲區域只是具有展開競爭戰略要求之下的利益所在之物。所以說在亞洲區域範圍內除了蘇聯,都不屬於是日本國家戰爭最基本要求對應的級別。因此只要是不屬於國家戰爭要求的事物,就不存在戰略,也不是競爭。

這就是為什麼說在亞洲區域包括中國地區,對於日本為之展開的戰爭不能稱之為戰略,只能產生戰略要求的理論釋解所在性。那麼既然日本要求主導亞洲區域,必然就需要競爭和被遭到競爭!自然屬於競爭要求必須戰爭手段對應的就是國家戰爭。

在亞洲區域屬於日本最直接要求針對的國家戰爭競爭對手只有蘇聯,而同在亞洲區域範圍內日本與西方之間如果爆發戰爭,雖然也是屬於國家戰爭要求,但是這種與西方的國家戰爭要求已經屬於是日本國家戰爭最高要求界面的競爭主導事物性。

那麼什麼是國家戰爭最高要求界面?很簡單日本與西方發生的國家戰爭(擴大版就是國家聯盟戰爭),由於日本不具有主導地位,整個戰略張力在亞洲區域,所以日本也就不具有廣域戰略能力。但西方不僅佔據主導地位,也同樣完全具有廣域戰略能力,因此日本自然就要處於區域戰略劣勢境地於西方要求的廣域戰略能力之下。

這種雙方巨大的戰略性能力差距,日本必須只能要求進行對等範圍內競爭處理。要不然不再一個競爭級別要求內對於日本還有什麼意義?這就是要求日本必須根據西方這個廣域戰略能動力特點,而不能繼續按照自身的國家戰略要求,所以說為什麼需要日本建立起廣域戰略意識就是這個原因。

就是日本只有在廣域戰略意識的直接領軍要求下才可能具備迎對西方這個廣域戰略能力。而伴隨著一戰歐洲區域的競爭問題並沒有得到根本解決,反而更加激化。必然歐洲區域重新要求展開競爭的戰略意願自然就會越發顯現濃烈。

這就會使得日本在亞洲區域要求的主導關注重要性必然低於成為關鍵戰略交集的區域歐洲,無形之中也就自然促成日本在東方對於歐洲包括對於蘇聯具有了相當重要的戰略價值地位,因此也就形成日本要求的廣域戰略具有打出之際強勁而有力。

這就像是大家都在圍棋之中一樣,由於亞洲區域範圍內根本就不存在是解決日本戰略要求的問題急所之地,所以對於日本就應該屬於輕棋要求、而不是重棋部分,就是日本不能主動造成自我被深陷亞洲區域還有中國地區的利益其中欲罷不能。

不然因為利益既要造成日本本就應該需要持續有效保持的國家戰爭影響力度直接降低,更要直接危及日本的戰略組成性還能否成立。所以日本在中國地區展開的這個地緣利益擴張要求戰爭程度性就顯得很關鍵了,就像日本肯定不能因為中國的“西安事變”發生而出現被蘇聯要求反應。

程度既日本可以決定蘇聯與西方的戰略關係因為亞洲區域是朝向雙方矛盾衝突高於彼此利益價值不可調和,也可以朝向雙方矛盾衝突低於彼此利益價值導致接近。毫不疑問在這點上蘇聯與日本要求競爭的亞洲區域主導性質,對於西方來說兩者沒有任何本質不同性。

這就要求日本必須完全將西方與蘇聯的戰略關係,通過亞洲區域要求明顯朝向雙方矛盾衝突高於彼此利益價值保證導入不可調和性區間。同時日本根本不存在與蘇聯在亞洲區域進行任何可能的戰略諒解互動,雙方除了只有競爭,就是要求競爭,沒有任何戰略出口可以存在彼此之間。

因為只要競爭就是完全保證日本讓蘇聯在亞洲區域根本產生不了(雙方除此競爭還是競爭)其它任何可能戰略意識出來。因此才能除了只有日本可以在此產生任何需要的戰略要求以外,沒有任何戰略可能產生機會給予蘇聯,蘇聯就不能在亞洲區域通過日本戰略來完全體現出自身的戰略有價值於西方要求的戰略意識。

蘇聯更不可能與西方戰略進一步發生關係交匯,並且日本在亞洲區域所受到的西方主導壓力要求是否強弱就完全取決在此。而在這裡可以充分解釋什麼叫做直接摧毀“三點成一線”的基本戰略價值成立性。只有這樣日本才可能保證戰略要求的達到最大有效競爭影響於蘇聯戰略。那麼到時候就不是什麼與德國會師這麼低級的意識,而是蘇聯極大可能只有選擇加入共同針對西方主導要求的聯盟戰線上來。


東都有湘

我認為德日會會師,因為日本有壓倒性的海軍,以日本進攻珍珠港及東南亞的力量進攻蘇聯,無異於遠東的閃電戰,日本如果選擇偷襲珍珠港時進攻蘇聯,開戰後日軍在海軍的幫助下會迅速瓦解蘇聯遠東沿海基地的抵抗,而關東軍會很快切斷西伯利亞及蒙古方面的支援,同時歐洲方面莫斯科保衛戰進行正酷,蘇軍顧及不暇,西伯利亞鐵路一旦被切斷,蘇軍武器彈藥會很快枯竭,而美國沒有大戰的準備和膽魄,不會輕易參戰,頂多暗地裡給予蘇聯一些援助,遠東蘇軍頂多支撐3個月,就會潰退或者投降,日軍會佔領蒙古和遠東挺近到哈薩克斯坦越過巴爾喀什湖至裡海。在歐洲,因為蘇軍的力量被分撒,莫斯科保衛戰會僵持到42年春季,但德軍絕對不會敗退,在第二年的夏季攻勢中斯大林格勒戰役因為蘇聯沒有強大的後備軍而會毫無懸念的失敗,然後德軍跨過伏爾加河,在裡海沿岸與日軍會師,蘇聯失去南方工業糧油產地等富裕地方,戰爭資源日益枯竭被迫講和或者投降。

但有一個變數是,如果美英良心發現再不出手世界會重新瓜分,於是在蘇聯搖搖欲墜之時,組織盟軍攜海空優勢在挪威登陸北歐,直接支援蘇聯,那麼在歐洲雙方就會在聖彼得堡、莫斯科一線,僵持下來。在亞洲,盟軍會直接從香港、越南、緬甸進入中國,在江南與日軍展開對攻,海上美英和日本海軍在菲律賓和臺灣之間的巴士海峽進行爭奪戰。在中東,盟軍會通過伊朗進入蘇聯高加索地區與敗退的蘇軍一起對抗德日的進攻。

這樣的話二戰就是另外一個局勢了,不過最終盟軍還是會勝利,因為美國的戰爭機器,加上經過先進裝備武裝的中國、蘇聯軍隊,戰鬥力是非常驚人的,同時美英的海空軍優勢,,尤其是美軍的遠程戰略轟炸會讓德日的工業生產逐漸的枯竭,最後德日戰敗,蘇中強大,象今天一樣,殊途同歸!


手機用戶63167351917


日本自明治維新以來,大和民族發展順風順水的情況超出了世人的預料,熟悉世界史的朋友可能會關注到一個情況,就是日本這個國家從1868年開始,一直到1937年全面侵華戰爭爆發,日本幾乎沒有走過彎路。

沒有大規模的外地入侵,在侵略他國的戰爭中頻頻得手,雙向的力量都使日本的實力日益強大,志得意滿自不必說,在日本看來,世界都是他們的!

只是在實施全面佔領世界以前,日本有一個疑惑,就跟現在我們的高中生考大學時一樣:我是考清華還是考北大?

日本也一樣,他不知道自己是北上還是南下,因為霸佔世界有兩個幸福的煩惱,是先吃掉蘇聯,還是先打掉美國。


當時在世界上還叫的響的就是蘇聯和美國,與他們遲早都要有一戰,而且打美國和蘇聯,可以起到強大的震懾作用,不戰而屈人之兵,指日可待!

蘇聯與日本隔海相望,當時日本的關東軍在我國的東北已經站穩了腳跟,與蘇聯摩擦不斷,從1935年到1938年,雙方在滿蒙邊界與蘇聯邊界多次發生摩擦。

在日本看來,與蘇聯的問題更需要提前解決,這就是1939年的諾門坎事件,就諾門坎一事來說,其實日本並沒有吃虧,但也沒有佔便宜,雙方損失相當,但蘇聯在裝備上損失較大。

一仗打下來,日本發現根本不是那麼回事,蘇聯不好打,把蘇聯比做北大的話,那就是北大不好考。


北大考不上,還有清華,日本決定執行南下戰略,南下有美國這個攔路虎,到1941年,日本忍不住發動珍珠港事件,厄運,也從此開始!

當然,歷史沒有假設,日本也永遠與德國團圓不了!


歷史三日談

不會的。看看下面的文章,就懂了。

導讀:二戰德軍都打到莫斯科了,為何日本就是不幫希特勒一把?看看大家是怎麼回答的?

1、說到二戰日本和蘇聯那些事,有一場戰役不得不提-諾門坎戰役。這場戰役改變了日本對蘇聯的看法,直接影響了整個二戰期間的日蘇關係。

圖為日俄戰爭時期的漫畫,當時沒人看好日本

其實日本對蘇聯態度極為複雜,明治維新後日本日益強大,眼光已經不再侷限於亞洲,不再侷限於曾經視若神明的中華帝國,他們的目標是世界強國,而要達到這個目的獲取世界列強的認可,那麼找一個真正的強者打一仗就必不可少了,而這個強者就是當時的沙皇俄國。日本俄國爆發的日俄戰爭,經過浴血廝殺,日本舉國之力最終在陸戰和海戰上全面戰勝老牌強國俄國,自此以俄國為踏板成為世界列強之一。

圖為蘇聯坦克部隊

自那之後,日本終於成了世界強國,而沙皇俄國緊接著爆發了十月革命,日本竟然趁著新生的蘇維埃政權立足未穩時扶持反對勢力也就是白軍。所以說日本與蘇聯在歷史上早就成了老冤家。日本覺得我打敗過俄國,現在就能再次打敗蘇聯,這就是諾門坎戰役爆發前的日蘇兩國態勢。

日本狂熱軍國主義分子辻政信,諾門坎挑釁蘇聯的主要策劃者

在二戰時期,日本還有個特點:軍國主義到了瘋狂的地步,軍隊中的狂熱分子經常違抗大本營的命令進行各式各樣的軍事冒險。雖然也取得了一些戰果,但這樣直接導致了日軍上下均高估了自己實力。在佔領北平、南京後,日本覺得中國戰事已經大局已定,所以接下來就該選下一個目標了。當時二戰還未全面爆發,日美關係還算正常,於是離得近、又自認為實力遜於日本的蘇聯成了新的目標。

圖為諾門坎的蘇軍部隊

諾門坎位於中蒙交界,戰役自1939年5月11日打響,至9月份停火,由於名義上衝突雙方主角是蒙古國和偽滿洲國,所以日蘇雙方並沒有宣戰,這次戰鬥也更具有挑釁和試探的味道。諾門坎戰役中,蘇軍損失2.5萬,日軍損失1.7萬,蘇軍損失的坦克裝甲車輛等裝備也遠遠大於日軍。蘇軍最高指揮長官是大名鼎鼎的朱可夫將軍,可以說單看數據日軍並沒有吃虧,而且還佔了上風,尤其對方還是朱可夫,怎麼看都是贏了,但結果卻是日本徹底打消了在與蘇聯動手的念頭。

圖為諾門坎向日軍衝鋒的蘇軍坦克群

在諾門坎,朱可夫才用的戰術比較簡單:你打掉我10輛坦克,我再增派20輛,你打100發炮彈,我就打1000發,總之一句話就是源源不斷、鋪天蓋地。打著打著,日本人終於發現了,自己不可能打的贏,因為他們面對的是蘇聯強大的國力,他們擁有漫山遍野的坦克、遮天蔽日的飛機和勇敢強悍的戰士。有人覺得此戰是朱可夫的汙點,其實不然,他就是要用這種不計代價的戰術讓日本清醒:蘇聯不是沙皇俄國,現在的蘇聯不是你能惹得起的。

蘇軍繳獲的日軍94型坦克,當時日本裝甲力量無法與蘇聯相提並論

事實也正是如此,見識了蘇軍強大的實力和強大的國力後,就連最狂熱的軍國主義分子也清醒了,不可能打得過蘇聯。所以無論後來日蘇打的如何火熱,日本都沒敢輕舉妄動。

2、這個問題我替“元首”回答了,你日本還是消停點吧,別再給我添亂了!

之所以這麼說,是因為日本這個豬隊友是真心靠不住啊!

德國人本以為日本在東北盤踞了70多萬關東軍,隨時能夠出動。可是結果並不是如德國所想的那樣。可日本人一點也不傻,他們覺得進攻蘇聯不是什麼佔便宜的好事。

日本人也不是沒試過,諾門坎戰役開始那叫一個囂張,本以為能趁著“肅反”,佔佔蘇聯的便宜。可結果卻被朱可夫率領下的蘇蒙聯軍一路吊打。這場仗讓日本人結結實實明白了像蘇聯這老油條,不是輕而易舉就能拿下的,搞不好還會遭到瘋狂報復。

再說了,攻打蘇聯對自己也沒有什麼好處,反而會大大折損自己的兵力。為了做做樣子,日本當時只派了少量日軍前去演戲一下,並沒有出動70萬關東軍。就算出動70萬關東軍協助德國拿下蘇聯,最大的受益者也是德國,對於日本並沒有什麼幫助。

德國把資源豐富的歐洲地區佔領,留給日本的也只是資源稀少的亞洲地區。蘇聯的主要資源和財富都在歐洲,而亞洲地域非常瘠薄,這筆既折兵損將又沒有利益的買賣,日本人才不會蠢到替德國人去火中取栗。與瘠薄的遠東苦寒之地相比,日本人更希望把戰略中心放在東南亞。因為那裡才有他們最急需戰略資源,做夢都想要地石油還有橡膠。至於西伯利亞的凍土層嘛,那個實在是太難啃得動了。

也正因為處在日軍按兵不動,推進到莫斯科城下的德軍已成強弩之末之際,蘇軍以100個師的強大兵力發起反擊戰。經過40天激烈的戰鬥,德軍向西潰退了150~300公里。發揮關鍵作用的就是從遠東調來的那大批適應寒區作戰的生力軍。

而斯大林之所以敢於將遠東蘇軍西調,恰恰是因為得到了日本不會貿然進攻蘇聯的可靠情報。這個天大的功勞要歸功於兩個人,一個是傳奇諜報員佐爾格,另一個則是中國人閻寶航。

3、首先是軍事力量開道,從九一八事變起到1935年,蘇聯不停地增兵遠東。到1935年底,蘇軍在遠東的兵力達到14個步兵師、3個騎兵師,總兵力達24萬人,裝備坦克850輛,飛機500架,潛艇20艘,較1931年時兵力兵器擴大了3—5倍,還有擴大的可能。而同時期的日本由於中國國內抗日力量日漸增強,牽制了日軍兵力,因而在中國東北的關東軍還不到8萬人,武器裝備更是遠遜於蘇聯。即便是對蘇開戰進行總動員也不會超過50萬,而且還要應付在東北活躍在白山黑水間數以十萬計的中國抗日義勇軍。日本軍部因此產生了北進與南進分歧,日軍在華北頻頻得手,兵鋒直逼北平。日本軍方多數人主張南進,迅速解決中國問題。正是在這樣一個形勢下,日本向南發動了全面入侵中國的七七事變。蘇聯也沒有閒著,大力改善同中國的關係,在經濟、軍事上大力援助中國,又積極促進第二次國共合作,極大的增強了中國的抗日力量,讓日本在中國戰場越陷越深。

東方漸漸穩定後,蘇聯開始經略西方。先是與英法謀求反法西斯統一戰線不成,反而招致英法禍水東引政策出籠。於是謀求與德國媾和,簽訂《蘇德互不侵犯條約》。

正當蘇聯準備在東南歐大幹之時,缺乏戰略頭腦的日本關東軍突然在中蒙邊界挑起諾門坎衝突。蘇聯人毫不示弱,調集重兵反擊,全殲關東軍一個精銳師團。

諾門坎戰役後期,即1939年9月1日,德軍全面入侵波蘭。根據蘇德協定,蘇軍應占領波蘭東部。於是在諾門坎戰役結束第二天即9月17日,部署在蘇波邊境的60萬蘇軍隨即開進波蘭與德國一道瓜分了波蘭。隨後德軍向西橫掃西歐,蘇聯則兼併波羅的海三國與東南歐多國的部分領土。西部趨於穩定,蘇聯又開始準備解決東部問題。

日本自武漢會戰後深陷中國戰場不能自拔,而蘇聯卻主動與日本媾和,且條件十分優厚。蘇聯承認偽滿洲國、中止對中國的軍援、有償轉讓中東鐵路。同時日本承認外蒙古獨立國家的地位,雙方於1941年4月簽訂《蘇日互不侵犯條約》。於是蘇聯利用軍援中國拖住日本,有效確保了遠東安全,之後又簽訂互不侵犯條約力推日本南下與美英衝突。

到蘇德戰爭爆發,莫斯科戰役激戰正酣時,日本在中國長沙與中國軍隊大戰,同時注意力又放在了東面的珍珠港和南面的南太平洋,根本無力也無心再顧及北進與德國夾擊蘇聯的事了。

獨立學者靈遁者整理提供。


靈遁者國學智慧

和德國會師,說白了就是進攻蘇聯。我的答案是不會,日本想過,試過,但是沒有成功。

一,德國在1941年夏天舉全力500多萬部隊,進攻蘇聯,竟然沒有吃下蘇聯,連首都莫斯科都沒能拿下,損失巨大,此時德國要求日本進攻蘇聯的遠東地區,日本直接拒接了。因為日本這個民族野心很大,但是害怕強者。日本深深明白,何其厲害的德國都沒能拿下蘇聯,德國可是集全力,而蘇聯在東線可是還有大量部隊那是為了預防日本的,所以戰力一對比,日本一目瞭然。

二,和德國會師是很早就有了計劃,但是面對龐然大物的蘇聯,日本心裡沒底,所以在1939年,日本和蘇聯本就戰了一場,史稱諾門坎戰役,結果大敗而歸。要知道這次戰爭是日本挑起來的,日本是精銳,蘇聯只是邊防軍,日本是有精心準備的,蘇聯只是防禦,可是在戰場上非常清楚地知道了蘇聯的戰鬥力,日本的坦克像是紙糊的一樣,所以2年後,德國要求日本參戰時,日本果斷的拒絕了。

三,從長遠的戰略來看,日本有野心,德國比日本更有野心,德國是要征服世界的,而日本是要稱霸亞洲,如果日本幫德國把最強大的蘇聯幹掉了,那德國下一步該會是什麼?德國可是要征服世界的,可從沒說過要和你日本平分世界的。

四,美國其實已經暗裡動手動腳了,這是眼前最急的,1940年美國對日本進行了物資禁運,而最重要的戰略物資比如石油、橡膠等卻因為美國霸佔東南亞,使得無法運抵日軍的戰場,而且在1941年的日本已經深陷中國的戰場,急需要戰略物資支持侵略的日本如果將新兵和儲備力量去進攻沒有把握的蘇聯,那就算攻下來,惡劣的蘇聯環境也無法馬上開採資源,而直接南下東南亞的話,就有大量可直接使用的資源,相比進攻蘇聯,東南亞自然更有把握些。

所以,日本就算不進攻美國,也不會進攻蘇聯和德國會師,他會強佔東南亞而掠奪戰略物資,但是日本為了敲打對手,弄了美國一下,此舉加快了美國參戰的時間。


圖文繪歷史

會的!

二戰中如果日本不打美國,日本會和德國會師的。

看了很多回答和分析,大家都沒有注意三個事情:西伯利亞鐵路、日本控制的偽滿的資源以及工業生產能力(軍工和煤轉油工業)、蘇聯在伊朗的對外通道。

西伯利亞鐵路是貫穿蘇聯東西的大動脈,是鏈接亞洲和歐洲的路上通道,於1905年通過中國東北的中東鐵路的全線初通,1916年通過黑龍江以北線的全線貫通。這條鐵路的開通在人類歷史上具有重大意義,相當於蘇伊士運河的鑿通。

俄國人開通西伯利亞鐵路後,東西俄國國土連為一體,在戰略上具有重大意義,東部的海參崴港口成為俄國的重要港口。為了保護西伯利亞鐵路,斯大林強力讓蒙古國從中華民國中分別出去,在共和國建立後斯大林依然是如此態度,就是斯大林認為西伯利亞鐵路距離中蘇國境太近,中國可以隨時切斷這條鐵路,所以讓蒙古獨立作為緩衝國。從西伯利亞鐵路通車後,西伯利亞鐵路東段整個蘇聯時期都駐紮了上百萬的軍隊駐守保衛。

西伯利亞鐵路以北是茫茫森林,交通極為不便,而且更加寒冷,冬天零下40度以下,幾乎無法駐軍和開發,直到上世紀60年代中蘇關係惡化後,70年代,蘇聯為了防止中國切斷西伯利亞鐵路在西伯利亞鐵路以北500公里又並行修築了西伯利亞第二鐵路即貝阿鐵路。

蘇聯的重工業很強大,但是農業很差,在德國佔領烏克蘭地區後,蘇聯軍隊如果不靠外援,軍隊吃飯都是大問題,就不用說打仗了。而蘇聯的對外港口只有北部波羅的海沿岸的列寧格勒、巴倫之海的摩爾曼斯克,黑海沿岸和東部太平洋的海參崴。這時,彼得堡列寧格勒正在被德國包圍,波羅的海通道被德國封閉,巴倫之海的摩爾曼斯克受到德國潛艇戰的困擾,並且從芬蘭出發的德軍向東進攻可以很容易切斷摩爾曼斯克鐵路,黑海與地中海的博斯普魯斯海峽和達達尼爾海峽通道被德國封鎖。

在整個二戰期間,盟軍援助蘇聯的國際交通線有三條:一是以黑海諸港口為終點的伊朗鐵路;二是以北方諸港口為終點的北極航線;三是以海參崴為終點的太平洋航線——由於日蘇兩國尚未宣戰,一直到1945年,美國商船都可以懸掛蘇聯國旗,安全的駛過太平洋,將援助蘇聯的物資安全的送抵太平洋沿岸的海參崴。

二戰時,軸心國能夠戰勝蘇聯的最好方法就是日本在東部切斷西伯利亞鐵路,德國把蘇聯趕到高加索以東,這樣,蘇聯只能與德國和日本妥協媾和。

1941年,日軍進駐法屬印度支那後,美國羅斯福總統採取了強烈態度,要求日本不僅退出越南,更要求日本退出中國大陸和東北,不然就貿易禁運,對日禁運石油和廢鋼鐵。這時,日本的石油戰略儲備只能挺到1943年。但是,我們要注意,當時日本已在滿洲的撫順建設了煤轉油的工廠,產量很大,並且可以繼續追加投資擴大產能以備戰時需要。

1941年底,德國正在莫斯科城下僵持,列寧格勒和斯大林格勒也是久攻不下,斯大林利用西伯利亞鐵路把駐守東部的軍隊調往莫斯科和斯大林格勒,僅僅12月7日莫斯科發起反擊朱可夫組織的100個師裡就有40個剛剛調過來的齊裝滿員的西伯利亞師。新組建的軍隊則替換到東部空缺出來的防地。

1939年二戰爆發後,伊朗雖然宣佈中立,但是伊朗巴列維王朝開國皇帝禮薩汗其人非常親德。為了避免後患,1941年7月12日,蘇聯和英國大臣共同佔領伊朗的協議。8月5日蘇軍進入伊朗北部,同時英國,澳大利亞,印度混合部隊在阿拉伯河登陸,佔領伊朗南部。禮薩汗被迫在9月15日宣佈退位,傳位給長子巴列維。17日,蘇英兩國完全控制伊朗,這樣就構築了通過波斯灣和伊朗、黑海到達蘇聯的第二條蘇聯對外通道。

這時,如果日本抽調在中國內地苦戰的精銳和關東軍,集中100萬的日軍在滿洲里、綏芬河等幾個方向向北攻擊,一定會切斷西伯利亞鐵路,因為西伯利亞鐵路距離偽滿邊境非常近,雖然不一定能戰勝蘇聯遠東紅軍,但是按照日軍的戰力,切斷西伯利亞鐵路、守住處於僵持事態是沒有任何問題的。此時蘇聯的精銳都在和德軍苦戰,東部都是一些新兵,根本沒有諾門坎時蘇軍的戰力,日本關東軍不會被蘇軍打敗。強大的日本海軍可以兵分兩路,一路封鎖甚至佔領海參崴港,另外一路進攻伊朗的蘇軍和英軍,控制波斯灣的通道和石油。

而這時,蘇聯被切斷了外援,兩線作戰,蘇聯一定會全線崩潰,最終戰敗投降或者與德日媾和。

美國是個民主國家,向他國宣戰必須經過國會通過,美國只能無奈地對日本禁運,看著蘇聯的主要交通線被切斷,最終蘇聯投降媾和。

如果這樣,基本上到1942年冬季來臨之前,蘇聯就會崩潰投降。

日本不論是通過西伯利亞鐵路繼續西進,還是派出海軍佔領阿拉伯地區,都能與德軍會師。如果蘇聯戰場順利,德軍會增援隆美爾,隆美爾西進控制蘇伊士運河並與阿拉伯人一起打垮阿拉伯地區的英軍,與在伊朗登陸的日本海軍陸戰隊會師埃及、敘利亞。

日本人沒有戰略頭腦,1941年底南下進攻英美,導致戰敗。真是天佑中華!


布叔商業觀察

在歷史的發展進程中,沒有如果。如果當初,德國在西,日本在東,先解決了世界最大塊頭的蘇聯。然後德軍揮師北非,日軍再下南洋。不去招惹美國,可能戰局的結果會是另一番光景。但那有可能嗎?不可能的。

德意日雖說互為盟友,但都有自己的戰略目標,個人揣著個人的心眼兒。德軍沒費多大氣力,就佔領了幾乎整個歐洲 。正在它春風得意,豪情滿滿的時候,他根本就想象不到蘇聯的這塊骨頭就這麼的難啃。希特勒也不是吃素的,在進攻蘇聯之前,與他的將領們不知經過了多少細緻的謀劃,根據幾次大戰的經驗,總感覺是把握滿滿,一舉拿下蘇聯,不會有多大問題。就算當初日本自告奮勇過來幫忙,德國也會謝絕的,這塊蛋糕本應屬於是自己的,沒必要再讓別人過來分一羹。

當初日本偷襲美國珍珠港,也不是腦袋一熱的胡來,也是對時局進行了周密的預測與分析的。尚若德國順利拿下了蘇聯,就會揮師西下直接威脅著英國與美國的安全。就算日本得罪了美國,美國也不敢對日本怎麼樣了。待日本攻下菲律賓,佔領南洋,完成對自己家底的整個鋪墊,再返回專心對付美國也沒啥了不起的。可是人算不如天算,德軍在蘇德戰場上,由攻勢轉為守勢,再由守勢淪為敗勢,這時的日本若不招惹美國的話,完全就有可能迅即揮師北上去幫老兄一把,解救燃眉之急。可是後悔已經晚了,被美國攔腰截斷。以致德國前面走了,日本隨後跟上,敗局已定,再難挽回,也許這就是天意昭然吧?


手機用戶58801659536

首先說答案:不會與德國會師!

首先,德國發起對蘇攻擊也就是“巴巴羅薩”計劃,是在6月份;當時的美國已經有意參戰,開始執行嚴厲的對日封鎖禁運,這就包括日本最需要的石油、橡膠、廢鋼鐵等戰略資源,甚至連日本的外匯都被凍結。

這種情況下,日本要想獲得戰略資源維持戰爭機器的繼續運轉,就只有一條路,那就是下南洋,對英美法等國殖民地展開掠奪,獲得石油。橡膠、鐵礦石等資源。

有人或許會覺得還有一條路,那就是北上進攻蘇聯,與德國會師。但當時的西伯利亞開發的並不大,資源雖然較為豐富,但卻埋在地下無人知。

所以我們先不說,日本陸軍馬鹿會不會被蘇聯放在遠東邊境地區的軍隊反推回來(41年夏,蘇聯遠東地區兵力達到頂峰的120萬,比日本關東軍都要多,更何況裝備差距從39年的張鼓峰日本慘敗,就體現的淋漓盡致)。

即使日本陸軍馬鹿拼了老命僥倖打贏蘇聯邊境地區的軍隊,深入到西伯利亞,這時候不僅難以得到石油等資源,橡膠基本沒有;同時惡劣的自然環境與過長的補給線都能將日軍拖垮,別談什麼與德軍會師了。

最後,我們還得從日本自身內部的“北上、南進”兩派分析,北上基本上就是陸軍馬鹿,而南下則是日本高端大氣上檔次的海軍了。不用說,北上攻擊蘇聯,那麼海軍將徹底淪為打醬油的配角,這對於一直佔據絕大部分軍費,在日本國內擁有極強影響力的日本海軍怎麼可能會同意。

因此,那一段時間陸軍與海軍吵得十分熱鬧,而最終的結果海軍取得了勝利。因為他們的方案對於日本更加的實際,能夠更好的解決眼前的困局。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