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陽——華夏第一都

臨汾因堯都平陽而有“華夏第一都”美譽。早期平陽城位於汾河西岸,今堯都區金殿鎮一帶,也是漢劉淵“大築金城”之國都所在。現臨汾市區由北魏所築白馬城發展而來。三國魏正始八年(247)置平陽郡,統轄汾北10縣。西晉末年,漢劉淵在此建都。北魏為晉州治,隋、唐為晉州或平陽郡治,北宋為平陽府治,金為河東南路治,元為晉寧路治,明、清為平陽府治。民國初,市域屬河東道。民國37年(1948)5月臨汾解放後,1949年2月為晉南專區駐地,1970年5月為臨汾地區駐地,2000年8月撤地改市。是臨汾市人民政府所在地,晉南地區重要的政治、經濟、文化中心。

臥牛城

早期的白馬城規模不大,隋代向南擴至鐵佛寺一帶。唐“安史之亂”後在城牆東北角埋入鐵臥牛一隻,是為“臥牛城”來歷。唐開元年間(713-742), 擴城築牆,拓展至明清規模。城垣周長6797米,高15米,有城門4座,敵臺8座,窩鋪97座,堞垛1584個。城內建有平陽府署、府文廟、鐘樓、鼓樓、關帝廟、臨汾縣署、鐵佛寺、平陽貢院、晉山書院等。後因戰亂、改造等原因,除西北部分殘存城牆、鐵佛寺、鼓樓基座外,多數毀匿。1949年建城區,面積3.8平方公里。

平陽——華夏第一都

鼓樓

花果城

1949年,市區只有鼓樓東、西、南、北4條街道,鼓樓東大街栽刺槐440餘株。20世紀70年代中期,臨汾成立綠化隊,實行花果樹上街,栽植柿樹、梨樹、蘋果、核桃、石榴、紅果、葡萄、獼猴桃等,形成獨特景觀。1982年《人民日報》海外版以《黃土高原花果城》為題報道,使花果城成為臨汾對外的一張名片。

平陽——華夏第一都

20世紀80年代的花果城

現代新城

2000年臨汾撤地建市後,市政府相繼實施濱河東路建設、108國道改線東移、汾河生態治理、澇洰河治理、標準化公廁建設等重大工程,城區面積由2000年的34.3平方公里擴展到2010年的41.24平方公里。2015年,臨汾市加快綠色生態改造,實施新能源電動公交車更新等工程,成功創建省級園林城市,人均公園綠地面積增加到11平方米。2016年啟動17項重點城建工程,鼓樓南北街拓寬改造快速完工,人均公共綠地達到12.68平方米,綠化覆蓋率提高到41.14%。同時,以堯都華表、威風鑼鼓雕塑、鼓樓南北街1-10龍壁為代表的城市雕塑,以標準化衛生間為代表的公廁文化,極大提升了臨汾城市品位。

平陽——華夏第一都

解放路街景

平陽廣場 位於平陽街和解放路交會處南側,跨原臨汾舊城東護城河。1977年初建西廣場,1999年擴建。2000年建設東廣場,設計建造全省首座大型“新世紀”彩鋼雕塑和全國首座“2000年紀念壁”。

平陽——華夏第一都

平陽廣場

鼓樓廣場 位於鼓樓東北方,2003年10月建成,面積13328平方米,其中花崗岩地面9780平方米,綠地、花池3548平方米,建音樂噴泉、水幕投影、雕塑,置健身器材,為市內標誌性公益廣場。

平陽——華夏第一都

鼓樓廣場

古城公園 位於城西北角古城牆外側,面積19.6公頃。2010年9月,一期工程,建成中大街西人工湖遊賞區、山林活動區和民俗文化區。2012年5月開工中大街以東二期工程,當年11月竣工,形成古城雄姿、鼓舞雕塑、臥牛碑亭等主要景觀。

平陽——華夏第一都

古城公園鳥瞰

汾河生態公園 南至平陽大橋南3公里,北至屯裡大橋,長11.2公里,東至濱河東路,西至濱河西路,寬950米,總面積10.6平方公里。2009年5月實施河道清淤蓄水、生態建設等園林景觀工程,形成“一川清水、兩岸錦繡”生態景觀,成為城市的綠肺、臨汾的客廳。

平陽——華夏第一都

汾河生態公園

喬李民航機場 位於喬李村北2公里處。1959年3月由國家民航局興建,1959年9月1日通航,1960年11月停飛。2010年9月經批准由臨汾市人民政府進行復航建設。機場佔地總面積2086畝,按4C標準設計,可起降波音737、空中客車320等系列飛機。2016年1月25日順利通航。

平陽——華夏第一都

臨汾喬李民航機場

大西高鐵西站 位於臨汾市河西新城。2009年2月開工建設,2014年7月1日建成通車。屬太原鐵路局侯馬車務段管轄的二等站。站前廣場和景觀大道佔地1100多畝,站房建築11368平方米,雨棚10035平方米,設2個站臺,5股道,可以開行立折式始發動車組列車。

平陽——華夏第一都

大西高鐵臨汾西站

鑼鼓大橋 原名馬務大橋,1970年初建,1991年重建,2008年改造。總長560米,總寬56米,雙向10車道。因大橋建有1940面威風鑼鼓雕刻,改名為鑼鼓大橋,是全國首座鑼鼓文化景觀橋。2009年10月獲上海大世界“雕有石鼓最多的橋”吉尼斯之最。

平陽——華夏第一都

鑼鼓大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