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哪些细思极恐且根据真实案件改编的悬疑电影?

古堡王子

大家都说了很多电影了,小鹿就介绍一个不一样的。

《细伟》(也有其他翻译的电影名)



这是一部真实事件改编的,一个泰国的恐怖杀人犯,杀死小孩还取走心肺吃下去。他的尸体最后被做成了标本,放在泰国博物馆中。

细伟其实不叫细伟,他是一个退伍军人,但是家乡因为战乱被毁,母亲让他去找居住在泰国的舅舅生活。



但是过边防的时候,细伟的发音不准,就被登记员登录成了细伟。

他在泰国人生地不熟,举目无亲,只能做点苦力。但是老板苛刻,他身体又不好,换了好几个工作,也终于存到钱可以买药了。



他从一个苛刻他的老板那里逃出来,去到了搬运工,遇见了一个会对他微笑的小女孩。

但是身体不好的细伟,经常被其他工人欺负,自己最后一包药也被打落在水中。



一次做噩梦,他失手杀死了对他微笑的小女孩。害怕的他落荒而逃,而他的病,也越来越重。

后来,他在病重中想到了自己的母亲曾用人心给他做药。为了活着过去,他开始杀害小孩取走内脏熬汤喝下去。



他连续杀了很多小孩,引起了政府恐慌,而其他地方也有类似案件发生,但不是细伟做的。警局为了尽早破案,抓住细伟后,哄骗他要是承认了所有案件,就送他回家。



细伟相信了,认下了所有罪,也无法回家了。

有人说细伟很可怜,有人说细伟该死。那么到底怎么评论细伟,还是在评论区讲吧。


三鹿的脑洞

《素媛》也是改编自韩国2008年发生的儿童性侵暴力事件,罪犯对8岁小女孩实施残忍的性暴力,导致小女孩身心受到伤害,且终身残疾。该真实事件让韩国国会提高了对儿童性侵犯罪的量刑标准。

还有《熔炉》,它改编自一所聋哑学校的性暴力事件,影片上映后引发了强烈的社会声讨,从此,韩国国会为此特别通过了“熔炉法”,加强了对残障人士和未成年人性暴力犯罪的惩罚力度。

另外就是《杀人回忆》,一个小镇发生连环奸杀案,多名女性在死前都受到性虐待,180万警力投入到案件侦破中,可是杀人犯迟迟抓不倒。《杀人回忆》不仅是韩国影迷的入门神作,也是“百部最好看的韩国电影之首”。

再就是《那家伙的声音》,8岁小女孩被即将临盆的孕妇诱拐,然后打电话向小女孩的家人勒索2千万韩元。小女孩的父亲向警方举报了自己女儿,可惜小女孩当天就被下药勒死。

《追击者》被誉为《杀人回忆》后最令人震撼的韩国电影。因为整部电影比较残忍,变态杀人魔创下韩国连环杀人的“最高记录”,一年之内亲手杀了19人,还将其中四人的内脏烤熟了吃掉,只是为了“提提神”。

《辩护人》也算是真实案件改编的悬疑电影,取材于震惊韩国的“釜林事件”。30名大学生受到了惨无人道的酷刑。卢武铉接受此案并全力为学生辩护,最终获得了“人权律师”的美誉。影片一上映之后,直接推动了国家重新审理案件。

《断箭》也算是真实案件改编的悬疑电影,它改编自轰动一时的“石弓伤人事件”,直面司法腐败等社会问题。

《妈妈别哭》、《韩公主》也算是真实案件改编的悬疑电影,都改拍自密阳女中学生团体性侵事件。在长达一年的时间里,被害人不断地被实施性暴力。案件公开之后,引起强烈的社会争议。

再就是《海雾》,影片改拍自韩国渔船非法运送中国籍公民偷渡韩国并致人死亡的真实案件。60名偷渡人员登上了韩国渔船“泰仓7号”,进入韩国领海,为了能逃掉韩国海警的检查,船长将偷渡人员藏在了网舱和水罐舱中,结果一部分偷渡者全部窒息死亡,另一部分因水罐舱有通气口而幸免于难。


影视口碑榜

这类真实案件改编的悬疑电影里韩国的这类电影在影迷中最受推崇,韩国电影界基本每年都有根据真实案件改编的电影,而且拍出来的精彩程度和质量都很高。甚至像《素媛》、《熔炉》这样的真实事件改编电影还曾引发过社会热议,促使韩国政府修改法律,促进了社会进步。而下面这几部是偏重于悬疑惊悚类的真实案件改编电影:

1. 杀人回忆

这部电影在韩国影史上创造了很多记录,备受推崇。它根据韩国的“华城连环杀人案”改编,这是一起从1986年9月到1991年4月持续发生的10起连环女性强奸杀人案,作案手段极其残忍,而韩国民众对这个案子的关注多年来从未减弱,因为直到现在,这起悬案都没有被侦破。而最有意思的一点是,这部电影的主旨其实并不是为你展示了凶手是如何杀人以及案件是如何侦破的,而是从两个追寻此案真相的警察的生活变化轨迹入手,串起了这一段案件的回忆,以及由这起案件而改变的那些人的生活。关于嫌犯是谁,最后自然是无法给出答案。这部电影2003年上映的时候引发了韩国的舆论轰动,有将近500万人观看了这部电影。

2. 追击者

这部电影改编自韩国的“杀人魔柳永哲”事件。2003年9月以来,首尔男子柳永哲连续残杀了至少19位汉城地区富裕阶层老人、电话应召女郎和上门按摩女性,创下了韩国犯罪分子的杀人“最高记录”,成为韩国史上头号连环杀人凶手。但这部电影也并不只是为了展现凶手残忍的作案手法,而是反思了韩国的整个司法机关和行政部门的无能和腐朽,本应得到救赎的受害人因为一些细枝末节而失去了生命,让人痛心疾首。

3. 那家伙的声音

这部电影改编自“李炯浩被诱拐事件”。1991年,一个9岁的男孩李炯浩被绑架,绑匪索要1亿韩元的赎金,虽然小男孩的父母求助了警方,但最终仍未抓到犯人。直到案件发生的40多天后,小男孩的尸体才在汉江边被发现。经法医鉴定,其实小男孩被绑架的第二天就被杀害了,而绑匪却一直在向他的父母勒索。直到现在,这起案件的凶手仍未被抓获。韩国的犯罪惊悚电影有一个最大的特点,就是偏重于写实性,而在这部电影里,更是把这中间父母经历的40多天的折磨真实地呈现在了观众面前,让观众也能感同身受,但无疑,这样的电影是让人备受折磨的。因为过于真实而让人沉浸其中,仿佛自己也曾遭遇相同的一幕。

4. 信号

这部不是电影,而是一部非常受影迷推崇的韩剧,2016年初由韩国TVN电台推出。当时这部韩剧一出就被人奉为神剧,因为它以带着穿越手法的叙事串联起了韩国数个真实未解案件之谜,把这些未解案件通过一部被遗弃的对讲机和两个时空中的警察的追捕行动串到了一起,吊足了观众的胃口。这部剧里涉及的真实案件就包括——“朴晶晶绑架案、梧仓窨井横死案、华城连环杀人案、大盗赵世亨事件、圣水大桥坍塌事故、新亭洞连环杀人案、柳永哲连环杀人案、密阳女中学团体性侵事件……”等等。通过把这些案件的改编再现引出了一连串的未解之谜。剧情节奏紧张,非常值得一看。


了不迪

看到很多人推荐了《杀人回忆》,《海雾》,《追击者》。笔者安利一部角度比较独特的犯罪电影吧。这部电影,同样根据真实事件改编。


2007年3月26日,日本千叶县市川市警方接到一则报警电话——来自于英国考文垂,在千叶县担任英语教师的22岁女生林赛·霍克离奇失踪了!根据其室友提供的线索,警方很快就将犯罪嫌疑人锁定为时年28岁的无业青年——市桥达也。主要原因是市桥曾在林赛失踪不久前以“想去美国读书,因此要找她补习英语”为由到访过她的寝室,于是这两名室友也成为了至关重要的目击证人。

受害人林赛·霍克生前照片


收到这样的线报,警方自然要对市桥的住宅进行突击盘查。市桥打开房门一见是警察到来,马上从警务人员身边的空隙钻出逃脱。


警方在对其住宅进行了详细搜查之后,随即发现了林赛的遗体——她躺浴缸里,全身赤裸,已被大量泥土掩盖起来。经过对现场受害人和嫌疑人留下的身体组织和体液进行化验比对,警方确定这是一起诱骗性侵杀人案,而凶手正是市桥。在受害者家属的催促和日本的舆论压力下,随后千叶警方在日本全国范围内展开了对犯罪嫌疑人的缉捕工作。

当年日本警方发布的市桥达也的通缉令


也许有人看完这起凶案发生的过程后并不会觉得有多离奇,然而离奇的却是市桥后来的逃亡经历——为避免别人认出自己,他除了频频改名换姓,采取迂回措施不断往返于大阪,冲绳,名古屋等多地之间,在无人的荒岛上度过了数月的时间之外,甚至还用打工积攒下的近百万日元,实施了多次整容手术。使鼻梁,嘴唇,眉毛,脸部形状发生了较大改变(据知情人爆料称,市川达也第一次实施整容手术时全由自己完成,在没有麻药的条件下忍着剧痛进行),再加上很少与外界交流(包括打工时所认识的中介人和同事),遇到一点儿风声拔腿就跑,所以才得以潜逃长达31个月之久。

法网恢恢,疏而不漏;不是不报,时候未到。这句话对于市川达也来说非常适用。

自认为已经做到天衣无缝,可以“重获新生”的市桥,因为违规购买中途缺少两个站的直达船票引起了工作人员的怀疑,后来又为因脸部无法被抹去的两颗痣被整容医生认出,于是将此情况报告给警方。

这两个重要线索为市桥的落网起到了重要帮助。2009年11月10日,这一杀人恶魔准备再次乘坐从大阪前往冲绳的渡轮时,被守株待兔的警方逮捕。经过法庭多次审理之后,终被判处无期徒刑。

这桩案件,可能仅用简单几百字就能描述完。但市桥有没有考虑过自首?他到底是不是传说中的“变态魔鬼”?他的逃亡之举给人们留下了很多疑问。

市桥在服刑期间,曾出版了《被捕之前——空白的2年零7个月的记录》一书。这本书主要交代了他在这31个月内的经历,也记载了他当时的所感所想。2013年一部叫作《我是市桥:在被逮捕前》(2013)的影片,正是根据这部自传改编而成。

由于逃亡的过程中,笔者上述已经交代过他拥有着“独来独往”的行动特点,所以决定了本片是一部充斥着“孤独感”的电影。也许它未必能称得上是优秀,但由于它有凶手的自传作为依托,再加上有影像的展示,可以让观众轻易地体会到市桥从一个正常人瞬间变成变态杀人狂魔后心态上的微妙变化,他内心的痛苦,矛盾和纠结。

这部电影由日本男演员藤冈靛自编自导自演,据说片中的配乐也是由他一手包办,可以说相当有才。影片采用了边讲述,边回忆的方式,再现了市桥从潜逃,整容,到捡垃圾维生等一系列关键事件以外,也碎片化地还原出了他的心态——这桩凶案不仅改变了他的命运,而流亡的生活也让他饱尝到了无法与人交流,无法告解赎罪,有痛苦却不能倾诉的落寞和疏离感,进而改变了他的生理心理状况。

从影片来看,市桥达也和我们印象中的“狂魔”形象,似乎并不完全一致。

电影开头出现了一个十分微小的细节:

案件发生之后,他拿起了一个西红柿大口咀嚼着,那鲜红的汁水则让他情不自禁地联想起陈尸所用的浴缸,于是顿时呕吐起来。

为了赎罪(可能更多是在盼望“死而复生的奇迹”能够发生),他逢圣必朝,逢佛必拜。

为避免给人留下的太深的印象,即使是在工作间隙,他也没办法融入群体。

只要他一看到电视上的通缉令,随处张贴的通缉海报,就会躲得远远的,原本如死灰般的脸色又骤然起了变化。对于他来说,就些通缉令像是一张张的催命符,让他赶快去阎王爷那里报道。

他经常会对着空旷的远处发呆,时不时地还会伏下身子,像是静静地睡着一般。

他内心究竟在想着什么?是在后悔自己犯下的罪行?憧憬着未来如何侥幸地活下去?又或是徘徊于苟活和投案的挣扎中?

我相信,肯定几者都有。

由于每天都在强烈的恐慌之中度过,市桥的精神状态已经发生了些许混乱——每次整容之后,虽然离他自己的计划目标越来越近,却也离原来的自己越来越远,他常常会问自己,我到底是谁?

于是在他的精神世界里,也出现了另外一个“自己”,鞭笞和拷问着他的良心。

影片中还有很多能让人回味的细节,在此也就不过多剧透了。大家可以找来细细揣摩。

但可以肯定的是:他的内心肯定也在反复对比着从前和现在的生活,从而感到异常后悔。

结尾,当另一个“市桥”衣着光鲜地在人群中回眸而望时,这也许就是他所希望看到的自己——如果当时这件事并没有发生,那现在的我会不会是一个成功的白领?

可惜世界上买不到后悔药。

做错事,必定会付出相应的代价。

影片的开头即现实中市桥达也的结局——警察的到来,让精神一直处于高度紧张的他,脸上浮现出了一丝久违的犹如解脱般的笑意。

对于这个长久以来一直在逃避自己的人来说,他获得赎罪的方式,只能是大家希望看到的方式。

虽然市桥的故事随着他的落网就此告一段落了。

但他的这段猎奇经历却成为了很多作家的创作素材。譬如日本作家吉田修一就以他的故事为灵感写出了小说《愤怒》(感兴趣的观众,不妨可以阅读此书或者观看2016年的电影《怒》)。

不过也有很多评论家针对这种现象提出了批评和质疑:既然凶手犯了罪,就要赎罪,他们的逃亡故事有什么值得好奇的。

笔者非常同意这样的观点。

所以在观看这部影片(或是回顾案件过程)时,我们不需要去反复回味凶手的作案细节,也不需要用娱乐化的心态去解读案件本身。否则,那可能会是很可怕的一件事。

这部电影让人细思极恐的地方,并不是案件的悬疑性,也不是凶手的残暴程度。

而是它可以让我们设身处地想一想,如果我们是市桥达也的话,接下来又会怎么做。

第一,从案件发生开始的那一刻,在证据确凿的情形下,自首就意味着人生差不多走向了尽头(不过有可能会得到宽大处理);但一旦逃亡,也不会再有身份,必定无法融入社会;

第二,在案件发生之后,市桥正好碰上了日本当局对凶杀案从20年诉讼有效期变为无效期的制度调整,所以无论你身在何处,都等于是失去了自由。

换作是你,你会选哪一个呢?

但市桥达也,却选择了根本看不见未来的方式活着。对求生强烈的渴望决定了他的“没种”,在种种因素的影响之下,所以他宁愿鼓起勇气当懦夫,也无法鼓起勇气投案自首。

所以在他逃亡的日子里,所承受痛苦的程度比在牢狱里更甚,更要煎熬百倍。总之,正因他没能控制好自己欲望酿成了一次大错,决定了他以后步步走错,注定将自己推向失败毁灭的深渊,市桥达也的一生就是一个莫大的悲剧。

所以,笔者认为有些时候将罪犯的心理剖析出来,要比冰冷的文字更能起到振聋发聩的警示作用。

相信这部《被逮捕之前》不仅能给人以心理上的震慑,也能在帮助观众了解市桥达也是个什么样的人的方面起到一点儿参考作用。(注:这部影片无任何让人感到不适的地方,请放心观看)


麦克疯说电影


《海雾》,2014年上映,

影片根据2001年,韩国渔船非法运送中国籍公民偷渡韩国并致人死亡的真实案件改编。

2001年9月,韩国蛇头指使他人分别从福建,吉林,黑龙江等地,组织了60名偷渡人员。


同年10月,几经辗转,60人登上了韩国渔船“泰仓7号”,随后航行进入韩国领海,某天,为躲避韩国海警的检查,船长将偷渡人员分别藏在了网舱和水罐舱中,中午船员去送饭时才发现,躲在网舱的25名偷渡者由于唯一的通气口被意外堵死而全部窒息死亡。另外的35人因为水罐舱有通气口而幸免于难。



次日凌晨,船长在接应的摩托艇到达后,将35名幸存者送上摩托艇,运至目的地,之后他驾船行驶至某海域,灭绝人性地将25具遗体抛入大海。


老罗看电影

题主的这个问题大多数的韩国电影是完全可以上榜的,但有关细思恐极的我觉得只有《杀人回忆》了,影片中的警察为了抓住凶手经历了不少曲折,但最后依然没抓住真凶。因为在电影中,第一期案件的尸体被“处理”的比较奇特,然后从电影里的好多细节来看凶手貌似不止一个,后来的好几起凶案是(好几个不同的人)模仿第一个凶手作案的。这部电影好多人说恐怖的是恶人往往看上去都是普通人,但我觉得是那些模仿被新闻报道出来的杀人手法去谋害别人的人,他们可能为了一时刺激又不想被抓,所以模仿第一起凶杀案的杀人手法去杀人,仔细想想有时人心还真蛮恐怖的。

还有一个觉得细思极恐的地方就是电影中有一个镜头,是以一个观察者的角度来拍摄的,两个被观察的女孩迎面走来又擦肩而过,然后镜头就在两个女孩身上来回晃,就像凶手在选择作案目标一样,紧接着第二天其中一个被观察者的女孩果然遇害了……emmmmmm仔细想想我们平时走在路上可能就被凶手观察着,没准只是比较幸运没有被“选中”。

有人也提到了《素媛》,这部影片确实是根据真实事件改编,但我觉得结尾不是细思恐极而是细思极悲啊!素媛只是一个小学二年级的小女孩,却惨遭性侵。电影中,素媛虽然在心理老师和父亲的陪伴和指引下走出阴影,但结局的一个镜头仔细想想真是揪心!(感觉有点剧透啊希望各位自己去看看)素媛可能并没有真的走出心理阴影并且自杀了,所以这种开放式的结局我更愿意相信素媛只是和平常一样去上学了。但结局的各种暗示真的让人非常揪心,讲真,我觉得强奸幼女的人是不该拥有人权的,就该被碎尸万段才对🙄

其他的一些根据真实案件改编的电影我感觉没有什么细思恐极的地方,这个问题见仁见智吧。


某晖菌

上面大多说的都是韩国的电影,我大天朝不是也有么,悬不悬疑我不知道,但还是多好看的!

《天注定》讲的几个小故事不都是真实的嘛,胡文海、周克华、邓玉娇、以及富士康跳楼,都是真实的,《盲山》女大学生被拐卖山区,《盲井》黑煤窑的惨案。像香港的《人肉叉烧包》《人头豆腐汤》等,台湾的《牯岭街少年杀人事件》这些都是真实事件改编的呀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