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清自己走宝,却益了日本:海国图志奇在哪里?

大清自己走宝,却益了日本:海国图志奇在哪里?

1840年第一次鸦片战争的爆发被认为是中国近代史的开端,然而这样的时间划分是后人的事情。真正让举国悲痛的战争发生在1894年的中日甲午战争。

从19世纪60年代开始,清政府实行洋务运动,经过三十年夜以继日的奋发图强,没等扬眉吐气就又被隔壁班的“学弟”胖揍一顿,心里这个苦啊。

如果说之前的战役大家还能找到各种看似“合理”的原因自我安慰,可这一次来自邻国的战争,举国震惊,不仅是大量屈辱条约带来的挫败感,更震醒了每一位中国人有关天朝上国的迷梦。清人痛定思痛,决定向日本好好请教一番。

秉着虚心求学的态度,清政府鼓励一批批仁人志士外出留学,并且嘱托大家“至游学之国,西洋不如东洋·”,本着这样的信念,大家严肃认真地踏上了东渡的船只,谦虚谨慎地来到了日本,但很快中国人发现,一本熟悉又陌生的书籍启蒙了日本的明治维新,它叫《海国图志》,作者是中国人魏源。

1840年的鸦片战争并未给大部分中国人带来太多的冲击,但也并非毫无作用,它震醒了早期维新主义者,虎门销烟的林则徐和《海国图志》的作者魏源正是其中的代表。

1842年写成50卷的《海国图志》,开篇赫然写着:“是书何以作?曰:为以夷攻夷而作,为以夷款夷而作,为师夷长技以制夷而作。”这样的思想或许在今人看来依旧保守落后,但在一片迷梦的土壤中能开出如此思想之花,已是十分璀璨。

大清自己走宝,却益了日本:海国图志奇在哪里?

到1852年《海国图志》扩充为百卷本,全书已达500卷之多。作为中国近代史上最早的一部由国人编写的介绍世界各国的巨著,其中不乏对西洋文献的引述。如英国人马礼逊的《外国史略》、葡萄牙人马吉斯的《地理备考》等著作,书中提出西方资本主义国家主要有三大法宝:战舰、火器和练兵。所以我们中国应该学习这些长处,也就是“师夷长技以制夷”。然而这样的见识并不被国人所接受,刊印不久便被视为“禁书”。

一个偶然的机会,中国船只行驶到日本时,携带着此“禁书”被照例充了官府库房,如果事情到这里结束,那之后的明治维新或许会被推迟数年的时间,可这本书图文并茂,观点新奇,汉字对于日本人来说又不是什么难事,很快便在上层社会传阅开来,日本幕府虽也发了禁书令,奈何群众热情似火,一纸禁令根本无法阻止,政府也只好睁一只眼闭一只眼,随他去吧。

很快,日本出版商闻讯而来,出了日语版《海国图志》,刚刚上市便销售一空,一时之间,竟形成洛阳纸贵,不少人苦苦排队只为买书,其中便有日后的日本海军元帅,东乡平八郎。

《海国图志》为日本人打开了了解世界的第一扇大门,魏源开民智的梦想在异国落地生根。

大清自己走宝,却益了日本:海国图志奇在哪里?

1868年日本迅速掀起的明治维新运动虽不能完全归于一本书籍,但中日对待《海国图志》态度的不同,已然可以见微知著,看到日后的巨大落差。梁启超在甲午战争之后,也只能发出大清自己走宝,却益了日本的无奈感慨。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