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創新,精神上為什麼一直在模仿別人?

“模仿”在現代社會看來,是一個貶義詞。從“make in China”到“cerated in China”。我們生活在一個強調創新的時代,而我們僅僅只是物質創造上要強調創新,在精神創造方面卻在一直在模仿著別人。

模仿、隨波逐流、與眾不同、相似卻不同。一路過來,人類一直在進行著這樣的一個過程。為什麼會這樣?《傳染:塑造消費、心智、決策的隱秘力量》這本書中介紹了模仿能給我們帶來的好處:給和你聊天的人增加好感、給人帶來身份感、讓別人喜歡上自己,這些都是模仿帶來的好處。但,同時我們又在鼓勵創新,這看起來是不是矛盾呢?並不會

《傳染:塑造消費、心智、決策的隱秘力量》這本書的作者是喬納·伯傑,沃頓商學院的市場營銷教授,《瘋傳》這本書也是他的著作。這是位研究消費心理學的教授,琢磨消費者,琢磨人的科學家。

要创新,精神上为什么一直在模仿别人?

在《傳染:塑造消費、心智、決策的隱秘力量》這本書中,喬納·伯傑從四個方面介紹了模仿這件事情。第一,是模仿。第二,是隨波逐流。第三,是與眾不同。第四,是相似卻不同。

模仿,分為物質上的模仿和精神上的模仿。物質上的模仿是別人有什麼東西,我也要有什麼樣的東西,這單純滿足的是人心理上的需求。精神上的模仿是別人過這個節日開心,我也要過這個節日讓自己開心。別人看了這本書收穫了很多知識,我也要看這本書來收穫知識。精神上,我們一直都是在模仿著別人。

本質上而言,模仿是一件好事。人起初都是從模仿開始的,學習說話,學習走路,都是一種模仿。當一個人和你有相同的動作的時候,會對這個人產生好感。喬納·伯傑做了一個男女約會的調查,結果顯現:說話方式更接近對方的閃電約會者,想要二次見面的概率會比其他人高三倍。

你現在的另一半真的是你的靈魂伴侶嗎?未必是。

想象當你一天中,見到一個人三次的時候,你對這個人是不是有莫名的親切感。人會有一種感覺,原來她也在做這件事情,和我一樣。這是因為模仿背後所帶來的親切感,並不是因為她是你靈魂伴侶的原因。

與眾不同,人們總是會追求跟別人某方面的不同,以顯示自己身份的特殊。這也是星巴克的咖啡賣那麼貴,為什麼還有人願意去買的原因。星巴克會在咖啡杯上寫你的名字,讓你感覺自己很獨特,給你一種那是單獨屬於你的杯子。

隨波逐流,這是一個與與眾不同相反的詞。其實它們背後的東西是一樣的。為了想要找到某種身份歸屬感。就像之前民謠很流行的時候,大家每個人都在聽民謠,這時候要是有朋友在問你最近聽什麼歌,你說的不是《成都》這首歌的話,等於在告訴身邊的朋友一種我們不是一個圈子的人。

相似卻不同,這是一種很有趣的現象。人們總是在追求新的東西,但同時又恐懼著新的東西。舉個例子,汽車剛開始出現在美國的時候,美國人害怕汽車這種東西,認為它沒有馬拉著,怎麼夠安全呢。最後就在汽車上放了一個鐵製的馬頭,人們才願意去使用汽車。

要创新,精神上为什么一直在模仿别人?

我們無時無刻的都到了身邊人的影響,也無時無刻地在模仿著我們身邊的每個人的行為。這些行為可以幫助我們快速地去進行某一些選擇,而不需要我們自己去判斷。比如,我們在上淘寶的時候總會去搜銷量第一,而不是質量第一。因為人們總是通過和自己相似的人買了什麼東西,去判斷一個東西。精神上我們總是在模仿著別人,現在人們總是在強調要獨處,所以都變得喜歡獨處了。總是在反對合群,所以就不再合群了。

在精神上的模仿是比物質上的模仿更感到令人恐懼的一件事情。物質上的模仿只是你有沒有這個東西,精神上的模仿是讓你變成不是你自己。

精神上我們一直在模仿著別人,這是人的本能,同時也是人的弱點。當一個時代呼籲什麼,而人們就去模仿什麼,這可能會讓人從思想上變成任人宰割的魚肉。就像《楚門的世界》這部電影一樣,活在別人給你設定好的世界裡,別人在觀看著你的一生。

要创新,精神上为什么一直在模仿别人?

追崇時尚,追崇熱點是好事。從精神上模仿別人也是一件好事。但不要忘記:模仿只是學習的一種方式,真正的學習是模仿完別人之後的思考,模仿後還得要有自己的創造,“create in youself”。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