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不發燒、手足沒出疹,也可能是手足口病

目前正值手足口病的高發期,國家衛健委疾病預防控制局公佈數據顯示,2月手足口病發病數13306例,3月28856例,4月上升至116941例,發病呈明顯上升趨勢。據悉,近年來,全國手足口病報告發病呈上升趨勢,重症和死亡呈下降趨勢,報告發病、重症和死亡呈隔年高發特徵。發病人群主要集中在5歲及以下兒童,死亡主要集中在3歲及以下兒童。國家衛生健康委員會近日發佈《手足口病診療指南(2018年版)》,指導醫療機構科學、有效地開展手足口病醫療救治工作。

孩子不發燒、手足沒出疹,也可能是手足口病

手足口病患兒未必手足出疹

手足口病是由腸道病毒感染引起的一種兒童常見傳染病,5歲以下孩子多發。它是一種全球性疾病,我國各地全年均有發生。

很多家長一提到手足口病,首先想到的症狀是孩子高燒不退、手足出疹。其實,這種認識不全面,可能導致一部分患兒被漏診。

新版指南中指出,手足口病第1期(出疹期)主要表現為發熱,手、足、口、臀等部位出疹,可伴有咳嗽、流涕、食慾不振等症狀。部分病例僅表現為皮疹或皰疹性咽峽炎,個別病例可無皮疹。

專家解釋說,孩子得了手足口病,不一定都會持續發熱,有些孩子可能只是一過性發熱甚至不發熱。另外,也不是每個孩子都會手足出疹,有些孩子可能僅背部或胸部輕微出疹。

由此可見,家長不能因為孩子不發熱或手足沒出疹,就自行排除手足口病的可能,

孩子不發燒、手足沒出疹,也可能是手足口病

孩子精神差、肢體抖動須警惕

如果孩子被確診為手足口病,家長不必太緊張。大多數患兒預後良好,一般在1周內痊癒,無後遺症。

不過,值得家長警惕的是,少數患兒發病後迅速累及神經系統,表現為無菌性腦膜炎、腦脊髓膜炎、腦幹腦炎等,發展為神經源性肺水腫、循環衰竭的患兒病死率較高。

少數患兒出現的中樞神經系統損害,多發生在發病後的1~5天,表現為精神差、嗜睡、吸吮無力、易驚、頭痛、嘔吐、煩躁、肢體抖動、肌無力、頸項強直、眼球震顫或上翻等。

“孩子頭痛、嘔吐,家長很容易注意得到,而肢體抖動則容易被忽視。”專家提醒,如果孩子在靜止狀態下拿筆時手會晃或站不穩、坐不穩,都要警惕孩子可能發展為手足口病第2期(神經系統受累期,屬於重症病例重型),要及時就醫。

正常情況下,1歲以內的孩子心率為110次/分~130次/分,1~3歲的孩子為100次/分~120次/分,4~7歲的孩子不超過100次/分。如果超出這個範圍,要及時就醫。

千萬不要覺得手足口病從普通型發展到重型、危重型、重症危重型會有一段時間,有一部分患兒一開始就是重症危重型,進展很快。

孩子不發燒、手足沒出疹,也可能是手足口病

孩子不發燒、手足沒出疹,也可能是手足口病

這樣做預防手足口病效果最好

每年的4~7月都是手足口病的高發期,如何預防手足口病呢?新版指南建議:

◆一般預防措施

1.注意手衛生,用清水、洗手液或肥皂洗手。

2.打噴嚏或咳嗽時用手絹或紙巾遮住口鼻。

3.不與他人共用毛巾或其他個人物品。

4.避免與患者密切接觸,如接吻、擁抱等。

5.經常清潔和消毒(含氯消毒劑)常接觸的物品,如玩具、傢俱等。

6.用一次性毛巾或紙巾清理患者鼻咽分泌物、嘔吐物等。

7.手足口病流行期間勿帶孩子參加集體活動。

需要提醒的是,隱性感染者也是主要傳染源。像大人和一些抵抗力強的孩子,雖然感染了手足口病的病毒,卻沒有發病,但是可能傳染其他孩子。所以,為了儘量避免孩子被傳染,家長最好少帶他去人群密集的地方。

另外,家裡的玩具、衣物等受汙染了怎麼辦?專家提示,可選擇含氯的消毒液進行消毒。

◆接種疫苗

EV71型滅活疫苗可用於兒童預防EV-A71感染所致的手足口病,基礎免疫程序為2劑次,間隔1個月,鼓勵在12月齡前完成接種。

有些家長問:孩子以前得過手足口病,是不是就沒必要再接種疫苗了?那可不一定。專家指出,可能引起手足口病的腸道病毒有很多種,它們之間沒有交叉免疫力。EV71型滅活疫苗主要針對的是EV71型腸道病毒(重症及死亡病例多由它所致),如果明確孩子以前得過這種類型的手足口病,就不必再接種疫苗。如果以前感染的類型不明確,則最好讓孩子接種。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