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末將至,該來聊聊「學會和做對」的那些事兒了

在期末考試中取得理想成績是每一個學子的願望。然而,事與願違卻是常態。原以為所有會的都能做對,結果出現許多莫名其妙的錯誤;原以為完全可能做對,結果可能完全做錯;原以為在平時得心應手,考試也能易如反掌,結果一到考試就無從下手。遇到這些情況怎不令人遺憾、沮喪、難過、後悔?為什麼會這樣?問題的真正原因到底是什麼?

一、「會」和「對」的關係

我們以知識的理解和掌握程度為橫軸,從左到右為「不會——會」;以知識的運用結果為縱軸,從下到上為「不對——對」,構成一個四象限模型。第一到第四象限依次為「會而能對」、「不會而對」、「不會不對」和「會而不對」。(見圖示)

期末將至,該來聊聊「學會和做對」的那些事兒了

會和對關係圖

一般來說,我們普遍認為,自己會了的一定能做對,「會而能對」不成問題;同時,對「不會而對」存些僥倖,因為它有個好聽的名字叫超水平發揮,當然它另有個難聽的名字叫瞎蒙,我們習慣性地避而不談;至於「不會不對」似乎理所當然,沒什麼探究必要;而我們對於「會而不對」這種情況則是深惡痛絕,前面所說的幾種理想狀態與現實狀況之間的差距,多是此類問題的真實寫照。那麼,實際情況是否真的如此一目瞭然,簡單直接呢?並不盡然。

二、「會」和「對」的內涵

在上面的四象限關係中實際上只描述了籠統的方面。所以,當我們用上述四種關係來解釋考試中出現的問題時,常常會覺得語焉不詳。我們知道,任何事情都可以一分為二來看,我們分別給「會」、「不會」、「對」、「不對」賦上「真、假」兩個值,可以得到8個細分概念:「真會」、「假會」、「真不會」、「假不會」、「真對」、「假對」、「真不對」、「假不對」。讓我們來看一看每一個概念的基本內涵。(見圖示)

期末將至,該來聊聊「學會和做對」的那些事兒了

會和對內涵圖

如何判斷「真會」與「假會」?一看能否解釋清楚,二看能否用得準確。也就是說,任何一個知識點只有能解釋清楚其中的道理,並能隨時準確取用才叫「真會」。判斷「真不會」和「假不會」,則是先看是否掌握,再看會不會用,前者查驗知識是否有缺口,後者查驗提取是否有障礙,有缺口就是「真不會」,提取困難就是「假不會」。判斷是否「真對」主要看正確程度和正確頻次,意即全部對和任何時候都對為「真對」,而部分對和有時候能對則為「假對」。判斷是否「真不對」則主要看錯誤程度和錯誤頻次,全部錯和隨時出錯是「真不對」,而部分出錯和有時出錯則為「假不對」。

三、「會」和「對」的細分

知道這8個細分概念的內涵是為了分析它們之間的關係。我們以「會」的四種情況為列,以「對」的四種情況為行,構成一個包含16種關係的矩陣模型,分別用不同符號來進行標示。(見圖示)

期末將至,該來聊聊「學會和做對」的那些事兒了

會和對細分概念關係矩陣

打「×」的都是明顯荒謬或不合理的情況,不在我們討論範圍之內。比如對於一個知識點如果「真會」,斷然不會出現「假不對」或「真不對」的情況。譬如學會了乘法口訣,就不會出現有時不對、部分不對這種「假不對」的情況,更不會出現隨時不對、全部不對這種「真不對」的情況。其它的排除項都是如此,不再贅述。

剔除了9種之後,還剩下7種,這其中「真會真對」是檢驗我們學習成果的最高標準,用紅色星號標示。另有6種情況,分為兩類來考慮:

(一)需要多加關注的三種情況,用感嘆號標示

1.「假會假對」

仍以乘法口訣為例,背得結結巴巴,模稜兩可那叫「假會」,做題目時恰好遇上了能搞對的部分了叫「假對」。類似於撞大運,但會矇蔽人,所以要警惕。

2.「真不會假對」

純粹是瞎貓碰上死老鼠,特別偶然、機率極低,但有人偏要冠以直覺、第六感之類的玄虛說法,滿足自己不勞而獲的心理。

3.「假不會假對」

有時候在提取有障礙、不會嫻熟運用的情況下,意外遇上了以前做過會做的題目,結果做對了,因而產生「真會」的誤解,埋下了隱患。一旦題型有變就不知道變通。

期末將至,該來聊聊「學會和做對」的那些事兒了

考試網圖,侵刪

(二)著重要解決的三種情況,用問號來標示

1.「真會假不對」

「真會」的題目卻有時不對、有些部分不對,這種情況是典型的非智力因素造成的,我們常常用粗心或高壓狀態下技術變形來解釋。如果經常出現這種問題,一是平時要養成細心謹慎的習慣,絕不放鬆任何細節,比如工整寫下解題的每個步驟、有意識地作到書寫規範不塗不劃;二是調整考試心理,把平時作業當考試一樣認真對待,而把考試當平時檢測一樣輕鬆應對。

2.「假會假不對」

「假會」的題目有時出錯、部分出錯,出錯的頻次不高、錯誤也不明顯,會讓人掉以輕心,不當一回事,從而誤以為自己「真會」,把一些應該及時揪住不放,徹底搞懂的東西輕易地忽略掉。比如學一首古詩,背誦默寫都毫無問題,但是對於詩歌每一句的意思並不真正理解,這就是「假會」,遇到機械記憶類的填空默寫題都能做對,如果考到理解性記憶題就往往不知所措,這就是「假不對」。所以,一定要誠實細緻,徹底糾正學習中的粗放式做法。

3.「假不會真不對」

提取障礙而導致題目經常出錯、全部出錯的情況特別傷害學生的心靈,明明自己已經把某個知識點掌握得很牢固了,解釋起來也頭頭是道了,可偏偏一到實際運用,就不知從何下手。覺得自己很笨,實在不是讀書的料。其實是方法不對路,學習過程中只重視知識點的理解、記憶,而沒有養成這樣的思考習慣:這個知識點我學了有什麼用?我可以用在哪裡?我還可以用在哪裡?這種「假不會真不對」的學生刻苦而不見成效,皆因只是在掌握死的知識點,而不會將其活化為解決問題的能力。

上述三種情況是導致學生考試遺憾的根本所在,當務之急就是要查明自己到底是其中哪一種,以作出針對性的改變。

四、關於「會」和「對」的一些結論

說一千道一萬,對於學生來說,拿分才是硬道理。如果說把該得的分拿到是攻,那麼不該失的分不丟就是守。如果我們不能通過主動進攻來多得分,那麼,我們可以反過來想,全力做好防守,儘量少丟分。給自己好好把把脈,找出問題的真正原因,在這幾個方面作些努力:第一,「真不會」的要抓緊搞會;第二,「假不會」的要多加運用;第三,「真會」的要避免犯錯。另外,多向考試做題失誤率極低的同學請教,也是一個不錯的方法。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