親自教養,為其仕途保駕護航,乾隆為何如此偏愛福康安?

親自教養,為其仕途保駕護航,乾隆為何如此偏愛福康安?

康熙晚年偏愛孫子乾隆,將乾隆帶回宮中親自撫養,祖孫倆建立了深厚的感情。乾隆在位時期,也特別偏愛一個孩子,並將他帶回宮中親自教養。不過這個孩子並非乾隆的孫子或子侄,而是一個外戚,他就是大清赫赫有名的武將福康安。

乾隆毫不掩飾對福康安的特殊偏愛,將福康安視如己出,親自為他的仕途架橋鋪路,更特賜他宗室皇親才配享的“貝子”、“郡王”封號。

福康安以一個外戚身份,卻享有乾隆如此特殊的愛護,引得眾說紛紜。有一種說法不脛而走,福康安乃是乾隆皇帝的私生子。

皇帝的緋聞總是最具關注度,加上野史、小說家添油加醋的創作發揮,乾隆和福康安的關係變得更加撲朔迷離。那麼,實際情況到底如何呢?

福康安本姓富察,生於乾隆十九年(1754年),是察哈爾總管李榮保的孫子,經略大學士、一等忠勇公傅恆的第三子,孝賢皇后富察氏的親侄子。

乾隆是個非常專情的皇帝,一生最愛的女人就是孝賢皇后富察氏。乾隆和孝賢皇后先後育有永璉和永琮兩個嫡子,但可惜兩個孩子未成年就早夭了。孝賢皇后痛失愛子悲傷過度,以致身體孱弱,不幸病逝於東巡途中。這成為乾隆內心一生都無法平復的傷痛。

福康安小時候非常聰慧可愛,乾隆第一次見他就很喜歡。這個孩子讓乾隆想起了自己早殤的嫡子永璉和永琮,乾隆沒有機會看到兩個嫡子長大成人,是自己人生一大憾事。

乾隆彷彿在小福康安的身上看到了愛子永璉和永琮的影子,又彷彿看到了孝賢皇后對侄子殷切的期望,所以他決定將福康安接入宮中親自撫養。

皇子永璉和永琮無福消受的父愛,乾隆統統給了福康安。在乾隆的特別關愛下,福康安的仕途順風順水,以火箭的速度前進上升。

親自教養,為其仕途保駕護航,乾隆為何如此偏愛福康安?

乾隆三十二年(1767年),十三歲的福康安承襲雲騎尉,授三等侍衛,命在乾清門行走。這在今天也就是小學剛畢業的年紀,但福康安已經開始步入仕途。

僅僅過了兩年,乾隆三十四年(1769年),福康安就升為二等侍衛,命在御前行走,開始當乾隆的護衛跟班。

一年後,乾隆三十五年(1770年),升為一等侍衛。又過了一年,乾隆三十六年(1771年),十七歲的福康安成為戶部右侍郎、鑲籃旗蒙古副都統。

戶部右侍郎在清代是從二品,相當於今天的中央財政部副部長,而此時福康安才十七歲,不過這只是乾隆對福康安仕途規劃的第一步。

福康安出身名門,他的父親傅恆是位不可多得的軍事人才,而且對乾隆十分忠心,為乾隆的“十全武功”做出過突出貢獻。先後指揮過平準噶爾、大金川、緬甸戰役,是乾隆早期的得力干將。可惜天妒英才,傅恆在乾隆三十五年病逝了。

福康安自幼養育宮中,在乾隆的親自教導下,文化功課突飛猛進。福康安還喜愛兵書、弓馬嫻熟,可謂文武雙全,絕非那種依靠父輩庇廕的官二代公子哥兒。

傅恆病逝後,乾隆更是把自己當成了福康安的家長,對福康安的仕途規劃開啟了“大躍進”模式。

福康安帶兵首戰就是平定大小金川之亂,乾隆安排了名將阿桂給他保駕護航。這一戰打的異常辛苦,歷時五年,最後以清軍大勝結束。

大小金川戰役是乾隆“十全武功”中最燒錢的出兵之戰,耗時長、花費高、傷亡大,乾隆損失了多名大將,最後是阿桂出馬給戰爭畫上了勝利的句號。

福康安是在阿桂掛帥後才加入戰爭的,從某種意義上說,乾隆的安排保證了福康安出師必勝。當然,福康安也沒有給他的皇帝姑父臉上抹黑,在戰場上的表現也是可圈可點的。

通過平大小金川之戰,乾隆看到了福康安身上的軍事才能。此後,福康安幾乎逢戰必出,乾隆四十九年,帥軍平甘肅民變,乾隆五十二年,領兵赴臺灣平林文爽起義,乾隆五十六年,入藏征討廓爾喀。當然,有乾隆在,福康安每次掛帥出征的配置都是高配,務必保證福康安出戰必勝。

伴隨戰功的累積,福康安的爵位封號逐步攀升:從最初的雲騎尉到嘉勇巴圖魯,再到嘉勇男爵、嘉勇侯爵,直到加封忠銳嘉勇公。

福康安的仕途更是一路開掛,從乾隆四十二年擔任吉林將軍伊始,歷任盛京將軍、雲貴總督、四川總督、陝甘總督、閩浙總督,兩廣總督等職,到乾隆五十一年擔任吏部尚書兼協辦大學士,年僅三十二歲的福康安在九年的時間裡遍歷疆臣,出將入相,成為乾隆皇帝身邊炙手可熱的少年英才。

按清代定製,異姓爵位共二十五等,最高一級便是公爵。三十二歲的福康安在這個領域裡的封號已經到頂了,乾隆真是把符合條件的所有封賞都給了福康安。

親自教養,為其仕途保駕護航,乾隆為何如此偏愛福康安?

乾隆六十年,按計劃,乾隆準備在這一年退休,將皇位讓給兒子。但就在乾隆準備卸任之際,湖南、貴州一帶爆發苗族起義,乾隆讓福康安再次披掛上陣。

福康安又一次不負老皇帝之望,初戰告捷。

打勝仗的消息傳回京城,乾隆高興之餘卻犯起了難。因為按照清朝入關之後的祖制,福康安已經站到了異姓封爵體系的最頂端。

想來想去,乾隆決定破格封福康安為“固山貝子”,福康安成為第一個宗室之外,活著享此封號的人。

而且福康安的貝子頭銜還有個特批的權限,按照清朝的規矩,普通的貝子世襲給下一代,每世襲一代,爵位都要降一等。但福康安這個貝子經乾隆特批,允許“承襲三世”之後再按例“打折”。

此舉引來滿朝文武的議論,關於福康安和乾隆的各種流言開始流傳開來。不過這些議論遠在苗疆的福康安再也沒機會聽到了。

由於長途跋涉和緊張作戰,福康安病倒在軍中,但他仍堅持繼續督戰,終因積勞成疾,於嘉慶元年(1796年)五月,病逝軍中。

已經退位為太上皇的乾隆聽聞福康安病逝的消息悲痛萬分,下旨追封福康安為“嘉勇郡王”,諡號“文襄”,配享太廟,併為他建了祠堂供人拜祭。

聖旨一下,朝野上下一片譁然。此前的“固山貝子”已屬特例加封,現在死後又追封郡王,這在大清朝的歷史上是絕無僅有的。郡王封號乃是愛新覺羅特權,而福康安一個外戚,卻一再破例享皇家特權,這也難怪引人非議了。

不過後來的嘉慶帝好像不怎麼喜歡福康安,曾多次公開譴責福康安在軍中揮霍無度,因為福康安已死,這個不喜歡只能由他兒子來承受了。

嘉慶十三年,福康安唯一的兒子德麟被嘉慶降為貝子。在這之後,德麟多次受罰,並被革職。

到了嘉慶二十四年,德麟的貝子爵位一併被革去,降為二等侍衛,並被重打四十大板,發遣伊犁。

德麟的仕途和父親福康安天壤之別,有人猜測是嘉慶妒忌乾隆對其父福康安偏寵所致。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