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长的睿智,才是孩子的起跑线

因为有了孩子,近些年来我一直在关注孩子的教育问题,可是,看了越多育儿书籍,心里越是焦虑和迷茫,到最近才发现,育儿最终的路应该是回归到育己。

我们常说不要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很多家长对这句话的理解有偏差,认为不输在起跑线上,就得抓紧一切时间和机会往孩子脑子里灌输知识和技能,可实际上,家长睿智的头脑,才是孩子真正的起跑线。

家长的睿智,才是孩子的起跑线

不“教”才是最好的“教”

睿智的家长,在教育孩子时举重若轻,很多教育在自己的一言一行中,在跟孩子促膝谈心的过程中就完成了。

萧愚老师曾经在一篇文章中讲过叶圣陶先生的故事:

叶圣陶先生是大教育家,对于作文的方法曾经写过文集详尽地阐述过,可是对于自己的孩子,他却从来不教作文。

他只是要求子女每天要写点东西,至于写什么从来不加限制,喜欢什么就写什么:花草虫鱼、路径山峦、放风筝、斗蟋蟀,天上飞的,地上爬的,水里游的,听人唱戏,看人相骂……均可收于笔下。

然后,叶老会利用闲暇时间,让孩子把当天写的东西朗读给他听。

在孩子读作文的过程中,叶老不轻易说“写得好”与“写得不好”之类的话,而是经常说,“这是什么意思呀?我不懂。”

待孩子重新组织语言完毕,叶老听懂了之后,就会说,“噢,原来是这么一回事,我懂了”,孩子这才继续读下去。

看似平平淡淡没有教什么,可实际上背后学问大着呢。

首先,叶老主张写作文就是写自己真实的生活,真实的感触和经验。只要如实的捕捉,如实的记录就可以。

然后,为什么让孩子给他读呢?这是叶老的另外一个写作教学的思想。叶老主张,写的东西要能够入耳,也就是读起来很顺畅,听的人很容易听懂。

你看,叶老看似什么都没教。实际上,暗暗用力呢。他用闲暇的时间,就把孩子的作文给教了。

家长的睿智,是孩子最大的福分

这种聊天式的教育,不着痕迹却是效果最显著的。古代的大思想家、哲学家孔子、苏格拉底这些圣贤,采取的就是这种聊天式的启发教育。

可是,这样的教育,看似简单,实则是最困难的。

首先家长本人需要有较为完善的知识结构和较为高级的思维水平,在与孩子聊天时既能抓住问题的实质,不被孩子牵着鼻子走,又能以孩子能懂的话语去启发他思考,让孩子自己得出结论,找到问题的解决办法,而不是不管孩子懂不懂,自己一厢情愿地在灌输。

其次是家长对自己的孩子要有足够的了解,包括孩子的性格特点、兴趣爱好、心智水平等等,能够因材施教,不强求,不逼迫孩子,润物细无声地熏陶孩子,影响孩子。

能有这样睿智的家长,实则孩子最大的福分。

反过来,愚蠢的家长,不仅自己知识浅薄,思维混乱,还罔顾孩子的特点,揠苗助长,人云亦云,照萧愚老师的话说就是:

“看到别人的孩子多背了几句古文便急得不得了,马上把孩子送到读经班,

看到别人的孩子会说几句英语更是急得不得了,马上把孩子送到英语班,

看到别人的孩子会弹琴,会画画,会识字,会这会那…他恨不得把普天下所有的兴趣班都报光…”

有这样的家长,简直是孩子的灾难。

反思应试教育下的自己

我最近也常常在反思,自己肯定还远远未达到睿智的水平,那么我是愚蠢的家长吗?

结合近些年来生活和工作的经历,我想了很久,最后得出一个结论——我的确很愚蠢!

认识到这一点,一开始我也无法接受,读了十几年书,学习成绩一直名列前茅,堂堂名牌大学毕业的人,竟然说自己愚蠢?

可谁说学习成绩好的人一定就有智慧呢?

国内的应试教育,培养的基本上是人的初级思维,即记忆、理解和应用能力,而大部分人都缺乏分析、判断和评价的高级思维能力。

我就是典型的例子,在学校算是考试特别厉害的“学霸”,一到了社会,就变得普普通通,做事并不比一个初中毕业的人好多少。

在工作和家庭生活中走了很多弯路之后,我更是意识到了自己的愚蠢和浅薄。

一是缺乏自主学习的能力。

习惯了按照课本大纲学习,习惯了刷题,习惯了老师划重点,习惯了死记硬背标准答案,习惯了考试的我,从进入社会工作开始,就迷失了,完全不知道该学些什么,不知道从何学起,再加上进入了体制内,做些不需要费脑子思考的工作,我变得越来越懒散,整天浑浑噩噩地过日子。如果不是在孩子的教育上遇到了困惑,我可能永远都这样沉睡下去。

二是缺乏独立思考的能力。

很容易人云亦云,觉得这个人说得有道理,那个人说得也有道理,这样也行,那样也行,结果就是做事没有原则,没有底线,容易被人牵着鼻子走。

因为缺乏思考,工作上,如果领导不给指示的话,就不知道主动优化工作。当工作中需要发表自己的意见和看法,甚至只是提问时,也毫无头绪。

这样的缺点,在单位只要不当领导也容易混过去,可是遇到孩子的教育问题时,你却无论如何也混不过去,孩子无时无刻不在刺激着你,如果你不思考,没有主见,没有原则,孩子就会一次又一次挑战你的底线,你也会不断地被周边的环境裹挟。

三是思维简单而且混乱。

严重的一元思维,看问题非黑即白,看不到问题的本质,因此一遇到问题就慌乱,特别容易焦虑,尤其是手头的事情稍微多一点复杂一点,大脑就一片空白,完全陷入了焦虑之中。而且思考问题简单化,目光短浅,没有前瞻性,不会系统化、多角度、站高一线地分析问题。

生活上频频受挫促使我不断地反思

如果不是在孩子的教育问题上不断地探索和反思,我可能还一直停留在自己是名牌大学毕业这个光环的假象上麻痹自己。

劣质的心智模式,曾使我在生活上频频受挫。

刚生老大那一年,我得了严重的抑郁症,因为孩子不停地生病,家庭矛盾也日益突出,我完全不知道如何处理,于是便全盘否定自己,认为自己是个无用之人,啥都做不好。

那时,我感觉人生一片灰暗,却不知道如何改变,甚至认为要改变是不可能的,所以我的做法不是去学习,反思和探索,而是开始逃避,甚至每天想着自杀。

所幸后来孩子的病情渐渐好转,我慢慢投入到了育儿的琐事之中,病也就自然而然好了。

如今,六年过去了,我再一次否定了自己,将过去的自己评价成一个愚蠢的人,无用的人。

只是,这一次,我没有逃避,而是愤而学习,积极探索。因为我现在有了更高的追求目标,那就是获得真正的才能,做一个睿智的母亲,给孩子真正好的教育。

罗曼罗兰说,真正的勇士,是认清生活的真相之后,还能够有勇气活下去。

我从来没有像现在这样笃定自己的目标。

怎样才能变得睿智起来呢?就是不断地阅读,观察,反思,研究,交流,讨论,提问,质疑,写作…逐渐培养自己的高级思维能力。

这样的学习过程,是痛并快乐着的。

痛苦在于,通过不断地阅读、观察和反思,你会变得越来越敏锐,觉察到一般人难以觉察到的问题和痛苦;快乐在于,你的头脑会变得越来越灵活,越来越通透,越来越轻松。

但这样的付出,绝对是值得的。

我期待有一天,能像龙应台在《亲爱的安德烈》里那样,与我长大后的儿子促膝长谈,谈理想,谈未来,谈社会,谈家庭,谈生活……没有隔膜,没有代沟,无话不说,那是何等的美妙?

家长的睿智,才是孩子的起跑线

Hi,我是孩子王首席育儿顾问,持有国家高级育婴资格证,在孩子王有近5000名和我一样的育儿顾问为宝妈们提供婴儿抚触、产妇催乳、宝宝理发、营养指导、母婴护理、成长培育等服务,让当妈妈变得更简单!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