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是财富——北京二中语文组长的读书教学经

阅读是财富——北京二中语文组长的读书教学经

点击上方蓝色字,加关注!

阅读是财富

文 | 范锦荣

如果有人问我,你为什么要读书,我觉得这是一个很难回答的问题,就像有人问你,为什么喜欢喝茶,为什么喜欢看足球……如果非要回答,这是一个形而上的答案:缘自于习惯。

然而,阅读的习惯不是天生的,必须依靠后天养成。如果没有良好的阅读习惯,人的一生就会失去书籍这个良师益友。而当你一旦喜欢读书,你就会体验到阅读的乐趣。

书是作者个人精神世界的展现。很多人将读书喻为结友。我个人认为读书是认知世界的窗口。每个人的经历有限,视野有限,足迹有限,生命的时间有限,但在读书中,这些“有限”都可以化为“无限”。在读书中,我们可经历上下几千年,我们可以任想象自由驰骋,就像一个演员可以饰演任何角色,感知任何阶段、任何人物的经验。从中汲取知识,开拓视野,丰富情感,陶冶情操,使我们的精神境界得到提升。

朱光潜说:要想培养纯正的文学品位,必须从读诗开始。诗的生命的延续是靠解读诗的人的,解读者生生不息,诗就会生生不息。那么,书籍也是这样,一代代人读《红楼梦》,读《三国演义》,读鲁迅、沈从文、张恨水、老舍、朱自清、张爱玲、萧红、钱锺书、林语堂、曹禺……其作品就会代代相传,读出每个时代的人的认识。

当代作家毕淑敏说,“阅读让我们知道天地间很多奥秘,而且知道,还有更多奥秘不曾被人揭露,我们就不敢用目空一切的眼神睥睨天下。……你在书籍里看到了无休无止的时间流淌,你就不敢奢侈,不敢口吐狂言。自知是一切美好的基石。当你把他人的聪慧加上你自己的理解,恰如其分的轻轻说出的时候,你的红唇就比任何美丽色彩的涂抹,都更加光艳夺目。”

阅读的过程是与作者交流、对话的过程:你有一种思想、我有一种思想,彼此在交换的过程中获得愉悦与满足;在阅读中积累、丰富人生体验,丰富个人情感,获取真知灼见,获得启示与和提升。

我们可以这样说:阅读缘自人的本性,就像呼吸一样自然,就像吃饭睡觉一样必须。沿着名著名篇一行行字句,在文字中跋涉,我们仿佛踏着大师的足迹,解读深邃的思想,领悟美妙的语言,聆听生动的故事,体验心灵的交融。那是多么美妙的时刻呀。

我的阅读小史

除学业之外,读什么书,是没有一定之规的。

我个人比较喜欢思想深刻的作品,人物传记、回忆录和文化论著。

人物传记如《巴尔扎克传》《司汤达传》《托尔斯泰传》《尤金·奥尼尔传》《川端康成评传》《老舍评传》。此外还有自传。如尼采的《瞧,这个人》,周作人的《知堂回想录》,胡适的《胡适自传》,英国作家D·H劳伦斯妻子的《不是我,而是风》,奥地利作家茨威格回忆年轻时与文学、艺术大师们交往的《昨日的世界》。还有评传,如倪默炎的《中国的叛徒与隐士》、许凤才的《浪漫才子郁达夫》、韩石山的《徐志摩传》、葛浩文的《萧红传》,还有写诗人海子的《扑向太阳之豹》。

我喜欢读的文化论著有:林语堂的《吾国与吾民》,贺雄飞的《犹太人之谜》,傅佩荣的《哲学与人生》《孔子九讲》,《王立群读》之汉武帝,柏杨《丑陋的中国人》,美国学者鲁斯·本尼迪克研究日本文化的论著《菊与刀》……

不容否认,我的读书也受到社会和周围人的影响。

记得我读英国托马斯·哈代的作品是在20世纪80年代末。那时中国较早介绍的电视连续剧《卡斯特桥市长》,后来我买了陆续出版的哈代的全部译本《苔丝》《无名的裘德》《还乡》等。80年代末张爱玲、沈从文作品开始在内陆研究盛行,我买了全套的作品来读,并在学校开设了选修课。2007年李安导演拍摄了电影《色·戒》,又引发了读张爱玲作品热,电视连续剧《金锁记》《半生缘》《倾城之恋》以及由高虎、辛柏青主演的话剧《红玫瑰白玫瑰》都是流行、时尚的文艺形式,引得“张迷”们一波又一波的热潮。2009年7月又出版了《小团圆》以及唯一的一部写游历台湾的散文集《重访边城》。让人们从更新的角度认识张的作品和人物。

我受同学影响而喜欢上的作家有英国的威廉斯· 毛姆。上大学时一位同学说他的《月亮和六便士》“特好”,在京城的书店就没见到过。一次偶然的机会,我在烟台的齐鲁书社买到此书,读了以后非常喜欢。由此而引发又读他的《刀锋》和其他作品。我也把这位作家的作品介绍给了学生。

我的阅读也受学生影响。我的学生介绍让我读了旅美作家卡勒德·胡塞尼的小说《灿烂千阳》《追风筝的人》。年级里引起了一阵胡塞尼热。我们了解了政治、动乱不断的阿富汗人民的宗教、百姓苦难的生活。并且在虚拟课堂写读书笔记交流,评议。最后结集出版了学生读书笔记《会思想的苇草》。

2003年,我们第一次开设研究性学习课时,一位男学生,沈从文“研究性学习”主力。他对沈从文的了解比我们老师还丰富,为同学、老师介绍新书《比我老的老头》(沈从文的侄子黄永玉著)。

将读书融入日常教学

我的职业是语文教师。我认为,学语文,首先要培养学生读书的习惯和兴趣。我的读书爱好和习惯自然而然地也影响了我的学生。当然,学生的阅读也在影响着我。

人们都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我说读什么书也要凭自己的兴趣。男生喜欢体育、军事、政治、科幻、太空探秘等内容,可以找相关书籍来看。女生喜欢唐诗、宋词,就抄写、背诵,积累了大量诗词。

对于学生而言,阅读有广义与狭义的区别,也有“自选”与“要求读”之分,更有个性与从众心理之别。但阅读量越大,知识面越宽,这一点是没有疑问的。

我在教学中常常遇到的现象是:不会做数学、物理题,觉得是丢人的事,可不知道一本书,不明白一个历史名词、不懂中国传统文化知识却并不觉得怎样。 生活中也常有这样的误区:以为读书、看杂志是在看闲书(当然纯消遣性的阅读不在这篇文章讨论之列)。

阅读会使每个人的精神面貌、言谈举止发生巨大的变化。为了这巨大的变化,我们每位做教师的,都应该重新认识阅读的价值!读书与学习的关系是自然而然的。因为系统地阅读,是形成知识链的必经之路。

我们开设阅读课,为学生开列书目,给学生留出时间读书。我们还用专题教学的形式打通课内和课外。

我们开设了先秦诸子选题、史传文学专题、鲁迅专题等20多个专题教学,充分满足了学生的个性化需求和兴趣爱好。

比如有很多学生都喜欢毛泽东的诗词。年级有50位学生参加了研读毛泽东诗词和论文的选修课——“伟人诗魂”。在这个课上,同学们背诵、鉴赏了大量毛泽东诗词,完成论文写作。我的学生,还有的喜欢清代纳兰性德的诗、南唐后主李煜的词、日本历史、文化……我在讲课时,都给他们机会交流读书的心得。

我们把课内教材和读《史记》等史书结合了起来开设专题教学。高中必修学段一中有《史记·游侠列传》,初中时还学过《史记·陈涉世家》,选修的篇目是《信陵君窃符救赵》《鸿门宴·项羽本纪》。我们就用专题教学的形式,组织学生阅读相关篇目之后交流讨论如下话题:“战国四君子”比较,司马迁的帝王思想,游侠的历史,侠与士的精神实质,等等。

再比如,到了必修学段二,我们会学到《谏伐匈奴书》,这也是《史记》中的选篇,老师会将有关匈奴的篇章《大宛传》《匈奴传》等篇章介绍给学生选读,了解大宛国历史,了解张骞出使西域13年的经历。在选修阶段“史传文学”中继续学习《汉书》选篇,研讨苏武在匈奴19年不改信念的经历。还要对比中行说、李陵在匈奴的经历,探究“信念与意志铸就大漠孤魂,威逼利诱难撼铁骨中心”论题等等。

我们的阅读课,形成了学生的读书习惯,培养了读书兴趣,鲁迅作品自不待言,钱锺书、林语堂、张爱玲、沈从文、余秋雨、周国平、村上春树、渡边淳一等等作家都是学生偏爱的。

我们还教给学生阅读的方法。寻找个人兴趣点,拓展阅读。如:

学《面朝大海,春暖花开》,读海子及诗歌。

学《边城》(节选),读沈从文的《从文自述》。

学《祝福》,读鲁迅和他的作品集《朝花夕拾》《呐喊》《彷徨》;还可读评论集《鲁迅其人》、《鲁迅其书》。

学《林黛玉进贾府》,读《红楼梦》;刘心武解读《红楼梦》选篇;周汝昌《和宝玉对话》。

学《花未眠》,读川端康成小说《舞女》《雪国》,《川端康成评传》。

学《鸿门宴》,读司马迁《项羽本纪》《高祖本纪》《留侯世家》《廉颇蔺相如列传》等诸多篇章。

对比参照阅读。比如作品与传记参互看。

读张爱玲作品,再读胡兰成《今生今世》《禅是一枝花》,评传《胡兰成的今生今世》《平视张爱玲》。

读塞林格《麦田里的守望者》,再读塞林格女友乔伊斯·梅纳德的《我曾是塞林格的情人》。

读克鲁亚克《在路上》,再读《垮掉的一代》评论专辑。

读《罗丹的故事》,再读关于他的学生克洛黛尔的传记《一个女人》。

学中国古代小说专题,可以读《聊斋志异》《镜花缘》《儒林外史》。

学红色经典专题,可以读《林海雪原》《红岩》《青春之歌》。

学西方现代小说专题,读奥地利作家卡夫卡的《变形记》、哥伦比亚作家马尔克斯的《百年孤独》,美国作家梭罗《瓦尔登湖》等。

每个专题下都有很多著名的篇目可读,语文课只是打开这扇门,学生可以在进门之后尽情徜徉……

读书与每个人的未来相关

良好的表达,源于思维的缜密条理,也源于丰富的知识积累。写作是思想表达思想的重要渠道。阅读就是最重要思维训练和知识积累的途径。例如我们的高一作文题目“行走在诗词中”,要举大量的诗词、古人经历。如果没有一定量的诗歌积累,也就无法写好这个题目。我们的高二学段作文测试题“论嫉妒”,就有学生在写作中列举孙膑与庞涓的事例、诸葛亮与周瑜的例子说明论点,然而对有些同学而言,这样运用材料真是想也想不到的,因为他读书少,根本不知道这些历史资料,写文章只好空发议论。

思想是作文的灵魂,阅读是维护写作的根系和血脉。形成思想、认识基于大量阅读。阅读和写作的关系就是如此紧密!

温儒敏教授在《文笔不是作文教学的第一要义》中说:

多读比多写能更有效的提高写作能力。因为写作主要属于信息输出行为。多读则能够不断增加信息量,改变知识机构。阅读可以拓展学生的视野,丰富想象力,提高分析概括能力,下笔时思维更加活跃。


阅读还可以获取大量写作素材,词汇量大增,语感形成……阅读量增加,与写作水平提高成正比。所以教师应当特别重视阅读,鼓励阅读,尽量扩大学生的阅读面,知识面。无论用什么教学方法都应当读写结合,大量阅读,适当练写这是写作教学的基础。

我对作文训练的教学理念一直是,作文应当被看作是对学生有兴趣、有爱好和有心理需要的能力训练。实践证明,无论哪一次写作,都可以显现出学生们在课外的阅读积累和阅读兴趣。

还有一种“阅读”,就是迈开我们的双腿,行万里路,走向自然,走向山川大河、人文的胜地,读社会,读自然,读民风、民俗、文化。

我们学校开展游学活动,把读书与寻访结合起来。比如,我们的语文老师组织高一学生开展游学活动“江南水乡文化之旅”,把鉴赏诗文、读书、亲历人文古迹结合起来。在游学活动前,我们读过的诗文有:易中天《读城记》,俞平伯、朱自清同题异文《桨声灯影里的秦淮河》,叶圣陶《苏州园林》,姜夔《扬州慢》,李白《送孟浩然之广陵》,杜牧《寄扬州韩绰判官》《遣怀》《赠别》《扬州三首》,郑板桥《扬州》《吴越春秋》,徐凝《忆扬州》,韦庄《过扬州》,陈羽《广陵秋月对月即事》,谈迁《二十四桥》,梅尧臣《平山堂留题》,苏辙《平山堂》,杜甫《解闷十二首》,王建《夜看扬州市》,苏轼《谷林堂》。借助游学实践,将阅读与体验相结合,给学生留下了深刻的记忆,提升审美能力,陶冶性情,涵养心灵,提高文化素养,是水到渠成的事情了。

关于读书,我也常常给学生一些忠告。比如,流行的不一定适合你。如网络写手、美女作家的作品等等。要学会筛选,特别是那些缥缈、虚幻而无明确主题的作品,容易使自己的文章也虚幻化。书,没有必须读的,只有喜欢读的。依据兴趣,广泛阅读,读多了就能分辨出优劣,分辨出自己喜欢的和不喜欢的。要读名著,他们是千百年来,大浪淘沙的结晶。

其实,读书还关乎人的修养。黄庭坚说:“士大夫三日不读书,则义理不交于胸中,对镜觉面目可憎,向人亦言语无味。” 愿每一个人在阅读中,享受读书的乐趣,感受心灵的滋养,获取一生都享用不尽的精神财富。

阅读是财富——北京二中语文组长的读书教学经
阅读是财富——北京二中语文组长的读书教学经

/策划:李节

/美编:哈娜

ID:ljyuwenqinghua

语文的边界就是世界的边界

思想 | 趣味 | 文化 | 理想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