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没有文化什么字都不认识,与一个满腹经纶的人,谁会更容易获得快乐?

后者比前者快乐,两者快乐的范围与程度不一样。前者之乐只乐于生活浅层,拥有物质多少与精神上感受到有限之乐,超出这个精神认识不到的物质范围的不满足,极易引起不快乐,不能调整心态。贫贱夫妻百事哀不仅哀于贫困还哀于心态的无明,但是自身认识不到,所以越穷越计较与贫困的物质有关,也与精神上的贫困有关。反之,陶渊明虽贫,但吟诗青田茅庐,诗兴大发。刘禹锡虽居草庐,有丝竹之乐,何陋之有?李白一生穷游,精神上达到至高之乐境。超越物质,大气磅礴。

有文化的人即贫穷精神上能超越物欲,达观自然。能调整心态,有明性之心。能享受把酒樽前话桑麻之乐,也有研究金石玉器图书的李清照,赵明成醉于其中之乐。欧阳修被贬独饮之乐与众人之乐。心境能在物质上调整,能在精神上转向。能把两者结合的我家洗墨砚头树,朵朵花淡墨痕。不要人夸颜色好,只留清气满乾坤之乐。自得怡神怡情怡人之乐。


圃香

没有文化更容易获得快乐。


一个人没有文化,追求的目标就会很少。这从他们的生活方式就可以看出来。也就是说没有文化的人更容易知足。温饱即足小富即安。一次丰收,一次偶得,一次小中彩票,都会念叨很长时间。一壶老酒,就着一碟花生米,也会品咂得有滋有味。他们的人生过得很简单,也很纯粹,好就是好,坏就是坏,喜怒形于表面,今日事今日毕,不会因为一次得失而纠结很长时间。这种没有文化的生活反而过得更加快乐。




一个满腹经纶的人,追求快乐要具备多种要素。首先要有受众。即要找一些志同道合的人在一起,高谈阔论也好,吟诗作画也好,弹琴阅经也好,总之要有一些能够懂他并欣赏他的人。就如唐朝诗人刘禹锡在《陋室铭》中所云:斯有陋室,唯吾德馨。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可以调素琴,阅金经。其次要有意境。没有意境,对于这些德高望重的人,就如嚼蜡,虽有千般美食,万般滋味,也品尝不出味道。第三,要有美酒佳肴。志趣相同的人吟诗作画之余难免要小酌一番,否则对不起满腹经纶的称号。于是就有了李白《将进酒》中所云:“烹羊宰牛且为乐,会须一饮三百杯”“钟鼓馔玉不足贵”。



第四,还要有歌舞。古代文人都有如此雅号,聚会之时必须找几个歌姬唱唱曲、跳跳舞,也是人生一大幸事。如果没有找到,只会“醉不成欢惨将别,别时茫茫江浸月”。


但是即使有了这些要素,这些满腹经纶的大儒们也未必快乐。刘禹锡诗文俱佳,被后人称作诗豪,但老年时也不得不“暂凭杯酒长精神。”李太白才情绝世,但也苦于抱负不得施展,才发出“但愿长醉不愿醒”的感慨。白乐天,一位才华横溢的诗人,有“诗魔”和“诗王”称号,触景生情也就有了“江州司马青衫湿”的真情表露。




由此可见,满腹经纶、才华横溢者获得快乐该有多难!没有文化更能感受到快乐,虽然这种快乐未必有多少人能够理解。


奋斗是幸福的410

这个问题好像不能一概而论,也无法做出简单的非A即B的回答。

我的理解是,快乐是一种状态,一种心境,一种感觉,一个人是否觉得快乐,可以与别人有关,但更多的情况下,似乎与别人无关,只是自己内心的一种状态。同时,快乐其实有好几个层次,有好几个境界,不同的层面,不同的境界,其快乐的内涵有时是不一样,单纯的感官满足和高层次的精神愉悦,是不能简单地相提并论的。因此,简单地对上述的问题做出一个很断然的回答,恐怕是不合适的。

我们先来假设一下没有文化什么字都不认识的人,这些人大都从事的是体力劳动,比如在田头劳动的农民,或在工地干活的工人,总之大部分是从事一些简单劳动的人,他们要感到快乐,首先要吃饱穿暖,这是基本前提。由于他们一般而言经济上不是很宽裕,能吃到一点好的食物,比如一锅猪肉炖粉条,一条鲜美的大鱼,如果还有一点白酒,那就很满足了。还能抽上一点好烟,间或还能玩一下赌钱,或找一个女人,就觉得很快活了。他们因为受教育有限或根本没有受过教育,又不认字,无法阅读,对天下大事不甚了了,对天体宇宙的奥秘也不大感兴趣。但他们也有自己快乐的小天地。在我经常走的一条街上,有一个修理自行车的小摊,摊主好像是一位河南人,平时有活忙就忙活,没事时,就翘着二郎腿,抽上一口烟,闭着眼睛听小录音机或是收音机里播放的河南梆子或是高亢的秦腔,一幅陶然自醉的模样,显然是很快活。有时来了一个老乡,一起唠唠嗑,也会眉飞色舞。只是最近盛行共享单车,自己买车的人越来越少,修车的人自然也是锐减,他就没有什么活可干了,闲着无聊,也没了收入,常常见到他双眉紧锁,心里闷闷不乐。是呀,温饱成了问题,如何能快活?

再来谈论一下满腹经纶(“满腹经纶”这个词我觉得有点大妥帖,或许“饱读诗书”更好些吧)的人的快乐。这些人由于受过不错的教育,知晓很多的道理,修养和教育使得他们比较有知识,对人的内心和外部世界也具有比较丰富的感受力,他们的快乐,往往会在更高的层次和境界。当然饱暖依然是一个基本前提,但他们对于快乐的感受,绝不会仅仅停滞在吃饱穿暖,有一锅炖鸡,一瓶红星二锅头。他们还要追求更高层次的满足。由于他们的生活内容相对复杂,他们也具有相对比较高的感受能力,有时候也会有更多的苦闷和烦恼,在配偶的追求上绝不会仅仅满足于一位异性就可以了,他们会有更多的攀比,对孩子的教育也会有更高的要求,因为自己具有相当的能力,也会具有相对强烈的功名心甚至一定的虚荣心,而现实生活又往往难以满足这些物质和精神上的要求,于是他们就会有些苦恼和失落感。他们中的一些人,会有家国情怀,对社会、国家和世界都有些悲天悯人的情怀,对社会和世界上的不公不平,往往会愤懑不平,对人类的昏聩行为导致的环境污染、地球变暖等忧心忡忡。这些都会减弱他们的幸福感和快乐的感觉。从这一点上来说,似乎他们不像没有文化的人那么容易获得快乐。其实也不尽然,由于他们具有较高的感受能力,对一些美好的事物,诸如四季变化中的大自然的美,艺术作品,文学作品,精巧的庭园和优美的建筑,富有新意的设计,精致优雅的音乐等等,他们的感受力比没有文化的人要强烈、敏感、丰富得多,他们从中获得愉悦和快乐,则是没有文化的人所难以体会和品味的。从这一角度而言,他们会获得更高层次的愉悦,而这种愉悦往往是比较隽永的,耐人寻味的,持久的。他们在完成一项比较复杂的劳动之后所获得的成就感、满足感,也不是一般没有文化的人所能体会的。

由此看来,快乐是分不同的层次和境界的,简单地做出结论往往会失之于武断,需要我们逐一进行分析和论述。我这里只能非常粗略地说一说。


复旦大学徐静波

快乐与文化及文盲没有太大的关系,快乐是人生的乐趣,而文化是人生的造作,没文化同样是人生的造作,所以造作是动物的本能。有认为学书法,绘画,能长寿,有认为学音乐能长寿,有认为糊涂也能长寿,等等。但这一切都又存在短命的可能,所以人类的定义都是不确定的一种意识。一句话,向上帝去请教吧!谁是上帝?哦,原来你连上帝都不知道,那还发表什么议论乎?敝人今天告之,“导演”是也。有文化的人会说,没文化的人会劳动,有文化的人说,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没文化的人说,高高山上一根棍,舒服一会儿算一会儿。


泥水劳人

人类生活在"洞穴"里,这是东西方一切智者的共同结论。天生就不知从哪来,去哪里,也不知道这个"世界"是什么。


于是乎,西方的柏拉图说:走出洞穴,要靠知识的力量。这奠定了整个西方把握世界的方式:学习,思考,分析。笛卡尔更是直接:我思故我在。强调的就是"知识",也就是题主所谓的"满腹经纶"。


而同时期的东方智者,老庄和释迦摩尼等,却走了一条截然不同的道路,完全放弃知识性的把握世界,落脚点在"我在"上,以一丝不挂的心灵与"世界"融为一体,会通物我,没有冲突,万物齐观,去体验去发现那生命本有之真乐。


回到话题,快乐是生命本有还是通过学习得来?你看那懵懂的孩子,为何如此快乐?那不是因为无知,而是他心灵纯净,能与这世界和谐相处。有人说,孩子是离神最近的群体,深以为然。满腹经纶,其实与真正快乐无关,但却和"快感"有关,他可以在与他人的"对比"中来凸显自身的"不同寻常",这快感是满足,自我存在感的一种满足,但它并不是真正的快乐。


我的结论:快乐,与知识多寡无关。满腹经纶与快乐,不沾边。也与认识不认识字无关。它是对生命真相的发现,与这世界的和谐相处。


昔时人

快乐与不快乐,和一个人有多少知识没什么关系,和一个人感知快乐的能力有关系。所谓知足常乐,这个知足就是一种能力。

有的人虽然满腹经纶,但是却不具备这种知足的能力,所以反而更加的人心不足蛇吞象,痛苦煎熬的活着。



有的人虽然目不识丁,但是人家心态阳光,凡事开朗。

另外知识和智慧是完全不一样的东西,很多博士生硕士生都是有知识,但缺心眼,钻牛角尖,甚至连基本的生活常识都没有,他们更容易痛苦!



很多人没什么知识,但是有生活智慧,所以可以轻松的处理生活中的种种问题,自然更容易快乐!

真正的快乐,和知识,钱财,地位,等等毫无关系,虽然这些会让人暂时的快乐,但不是真正稳定恒长的快乐,真正的快乐只和感知快乐的能力有关系!


潜能瑜伽创始人杨华

各人各人的快乐,没有可比性。

没个人的观注点、兴趣点、兴奋点不同。快乐获取的方式不同。

有的人,一杯劣酒,数个鸡头,吃得乐颠颠。

有的人,一本薄书,几篇文章,看得喜洋洋。

有的人,一句笑言,数个暖语,听得眉飞色舞。

有的人,一条警言,几个靓句,乐得高视阔步。

莫比较,莫攀比,在自己的世界里尽情地快乐。

#凌远长著#


爱之育之

有些问题没有标准答案。快不快乐,如人饮水冷暖自知。根据我个人的一些经历,来回答这个问题。

我从小生活在农村,周围都是一群不识字的人。

那个时候农村还没普及义务教育。老一辈不识字很正常,但很多女孩子也不让上学。七八岁的小姑娘就开始做饭,洗衣服,喂猪,养兔子。男孩子虽然上学也不好好学习,更喜欢到地里偷个西瓜,摘个西红柿。

夏天的傍晚,大家都到晒麦场乘凉。大人们拿着蒲扇吹牛聊天,孩子们聚在一起玩游戏。那时没有玩具,没有零食,只有一双跑来跑去的腿。但玩的确实很开心。开心的程度超越后面二十多年的总和。

不识字的大人们,有的爱说笑话,有的爱发怒,有人喜欢嗑瓜子,有的喜欢抽旱烟,有的很抠门,有的很大方。每个人的性格摆在那里,近乎透明。

人人之间的相处很简单。高兴就在一起玩,不喜欢连手都不摆就走。那种感觉怎么说呢?就像大自然的风和雨,有时吹有时湿,但让人心情很爽快。



长大后转学到城市,复杂的人际关系像噩梦一样缠绕我到现在。

不可否认,城里的老师更有学问,同学穿着更洋气,花里胡哨的东西很多。但纯净的像一杯白开水的人,似乎除了我没有别人。刚开始我很受欢迎,可能从来没有像我这么傻的人吧。

工作后遇到各式各样的人。身居高位的领导,温文儒雅的大学教授,甜美靓丽的公司白领,耀武扬威的机关人员。不管这些人是干什么的,都有一个共同特点:深不可测。

我像一个孩子闯入了黑暗森林。不知道黑暗中那闪烁的眼睛,是可爱的小白兔,还是凶恶的大灰狼。我经常感到莫名的恐惧,恐惧人心的险恶,和难以理解的九曲十八弯心肠。

不管你如何表现,即使没有一丝坏心眼,也会被别人背后说成沽名钓誉的小人。如履薄冰,是对每日生活最好的诠释。

如果说这样的生活让人开心,估计鬼才相信!而这些带面具的人,哪一个不是大学毕业的?甚至还有很多硕士博士。

单纯的不念利益的高知分子,或许真的有,但可惜我一个也没见过。发牢骚抱怨的,倒是成群结队。



总结一句话:我更怀念不识字的日子,虽然很傻很天真,但真的很快乐很开心。


Fandy

一个想满腹经纶的人,说实在的,他的所有的快乐都是靠自我的点滴支付获取的,快乐与支付是对等的。因为他多了一个历史知识的索取,给自己添加了任务,不单只是为了谋生了,他必须是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有那么一个先苦后甜的次序,幸许,所有的辛苦会有回报。人常讲,钞票不是风里刮来的,所有人基本上都用得理直气壮。

人无文化,很少有人会走得很远。活动的半径限制了人的想象能力,又不能读书,甚至不能写字。命中所有的只有爹娘给的记忆能力,人生的格局已经不大,要说文盲的快乐是天生的,那就只能认为,文盲健忘,把痛苦忘掉了。人称没心没肺,但已经高度适应,适者照样生存,这便是规律平衡的公道之处了。计算下来,文盲会忘,日子是过得很快的,与满腹经纶的人相反。人常说好人无好命,指得是寿短。一生没有把头脑使唤,难免会有减寿的命局,但也非绝对,勤奋劳动,节俭持家者,会赢生命时间,时间一定是用减少快乐换回来的,无人可沾便宜。


李198588733

咱先说说什么是快乐?我认为,快乐是一个人心中,由内而外表现出来,再到达五官,脸部发生变化。快乐的是心,不是倔强的让脸部发生变化。一个没有文化什么字都不识,与一个满腹经纶的人,他们快乐指数的大小,与知识关系不大,在于人的心态。我们来分析一下:

1、没有文化的人,他们的经济来源主要是体力劳动,早起贪黑,为了生活四处奔波。他们生活中有挣不到钱的忧愁,有体力不支的痛苦,但也有今天挣到了钱的喜悦。他们在生活中无非就是张家长李家短、鸡毛蒜皮的小事。没有官场的勾心斗角,尔虞我诈,他们懂得满足,有房子住,有饭吃,天天快乐无比。憨厚的农村人,性格好爽,豁达开朗。他们也有思想,也有思绪,但不细腻,很直白。他们不懂得“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他们只知道书中的字密密麻麻的字像蚂蚁,一个也不认识。他们只知道多苦多累的活也要干,挣了钱让孩子读书,上大学,不能像自己一样没出息。

2、满腹经纶的人,他们的经济来源主要靠脑力劳动所得,他们基本不会为生计发愁。他们博古通今,上知天文,下知地理,样样精通。可以这样说,通过一个陌生人的一言一行,他能猜出这个人八九分。他能察言观色,一件小事能联系百种事物,一件大事通过他的说理,能化成小事,也能“化干戈为玉帛”,有知识的人才能这样做到。他们有“黛玉葬花”的多愁善感,感情细腻如发丝,花落惊他心的惆怅。在精神上,他们读书励志,是坚强、忠诚和有理智的人,他们能体会到书中的快乐。

有知识和没知识的人,谁的快乐大小难评判,“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只要心中充实,就能快乐。“案头书要少,心头书要多。” 读书与交友像游山玩水一般,应该是最轻松愉快的 。 读书是人的一大乐趣,书是知识的源泉,里面有一方净土。读书让人心中明朗,让人快乐!


分享到:


相關文章: